唱响向阳童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响向阳童谣,打造健康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的切入点

潍城区向阳路小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潍坊市义务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有利于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走进新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提出的。

2“德育应该是一种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益,其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向阳路小学地处潍坊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鞋城、蔬菜批发零售市场附近,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社区的脏乱差,生源呈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31%的学生是外地来潍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居无定所、学无定处。(2)本区居民多为低收入者,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对教育的投入不高。据调查统计:学生家里有书橱书架的仅占5% ,有的甚至家中孩子写作业的书桌也没有。(3)人员流动大,单亲家庭较多,构成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不尽人意的亲子关系致使在校学生弱势比例较大,一张03年5月份的弱势群体调查表说明这一点(表中为百分比)。

调查学生总数学业弱势品行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家庭地位弱势孤儿其他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670 135 20.23 19 2.85 13 1.95 32 4.8 34 5 0 0 1 0.1

(4)社区文化建设特别薄弱,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而且学生到校外活动场所如:“十笏园“、“郭味渠故居”“富华游乐园”、“潍坊博物馆”、“体育馆”的实在是少得可怜,2003年3月对本校六年级133名学生进行过调查,去过“十笏园”的只有2人,且去过一次,其余几个场所去得就更少了。

3、据新闻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 一种被称为“恐怖文化”的现象悄悄地在一些校园里流行,致使有的学生沉迷于恐怖书、恐怖电影、恐怖游戏中;时不时在学生中流传一些像“日照香炉升黑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等不健康的童谣。

恐怖文化悄然而至、“灰色童谣”在校园里戏唱,一是从侧面说明了当今校园里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便于流传的健康的文学作品严重缺乏,孩子们饥不择食。有一些很老的童谣儿歌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没有时代气息,并且很多人成年人不了解儿童世界,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的真实生活,加上满大街都是通俗流行歌曲,所以干脆自己修改前人的作品创作了自己的童谣。二是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致使他们借此释放心理压力,其中也不乏幽默的调侃成分。如:“学习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是孩子们对课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心理反感的外现。三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强,但缺乏鉴别能力,遇到什么新鲜事物一古脑儿地接受。如有些学生受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影响,很快学会了一些顺口溜,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在同学中间迅速传开。如果不是电视里宣扬得过了头,学生们能编著出“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之类的词吗?而这类“歌谣”易于上口、记忆和流传,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另外,现在孩子的个性、自由度都超过以前,有许多话,是我们过去不敢说的,甚至是不敢想的,现在的孩子敢,因为他们个性比较开放,生活环境也趋多元化;并且童谣

朗朗上口又有趣、好玩,所以孩子们感兴趣。

对待童谣,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放任自流。全盘否定,必然压抑孩子们的个性与激情;放任自流又会使孩子沾上放纵懒散等不良习气。最好的方法是参与进去,加以正确引导。于是,我们为了摒弃假大空,找准育德的切入点、落脚点,编写了德育教育系列材料作为向阳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解决问题提策略:

借朝阳读书之弦,唱响“向阳德育教育主旋律”。

面对影视、网络、卡通图书、手机短信等“快餐文化”中的“灰色童谣”、文化薄弱社区对孩子纯洁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酱菜汁”环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编写了德育教育系列材料:向阳孩子的书,包括:诗词篇、童谣篇、美文篇,构筑向阳德育教育的文化工程。

1.诗词篇。

学校于2003年1月为贯彻实施《潍坊市朝阳读书计划》,从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中选取了231首古诗、80部(本)书目并由易到难排序,按照年级进行了划分,原则上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背诵25首诗词、阅读5——10本(部)书。利用寒暑假完成。学校在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月末进行考核评价。此工程启动两年已考核4次成效具体实在。

2.童谣篇。

让校园唱响绿色新童谣,让绿色童谣进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陶冶情操,这是我校进行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有益探索。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纯天然的文化产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传唱着童谣长大成人。如:“大羊大,小羊小,大羊小羊满山跑,跑到山上去吃草。”这则童谣不但描述了牧羊山坡的景象,同时也刻画出了童心童趣。他们每当念起童谣,总是装载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不言而喻,童谣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儿童的认知是有限的,口耳相传、简单而不失活泼,有寓意而不失明快,才是儿童能够接受的现实条件。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体贴心灵滋养品性的作用。健康、幽默、通俗、上口的童谣作品,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健康成长的好伙伴,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些活泼明快的童谣,用孩童的感觉捕捉周围的人和事,并且用抑扬有致的儿童语言和音调表达出来,传达了一种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在唱和的过程中达到听觉、智能上的双重满足。传统童谣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生产经验,蕴藉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渗透着浓浓的人间真情。但这些都是在动感、直观、充满童趣的形式下传达给儿童并被接受和保存的。也就是说,童谣在娱乐的同时,将知识寓趣味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既然童谣受到学生们的如此欢迎,为什么不编写一些健康、清新的童谣传授给学生?” 2004年9月,学校组织品德、语文教师,上网查找、翻阅童谣书籍,收集整理出50首童谣汇成校本教材雏形,印发给部分师生征求意见,大家初步达成了共识:结合五爱、道德礼仪、行为习惯;利用游戏、班队活动、大阅读,“学童谣、荐童谣、编童谣、说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玩童谣、用童谣。”教师们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编,引导学生写作,集成《向阳童谣》,将童谣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纳入了学生校本课程。本学期始向家长广泛征集个人创作的新童谣,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特点,精选一些新童谣,来丰富向阳童谣。《向阳童谣》不再仅仅被一年级所吟唱,不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它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

1、学童谣。语文大阅读课、班队活动课,十分钟演讲,让孩子们吟唱童谣,引领孩子们走进五彩缤纷的童谣世界。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购买的音像资料直播我们自己同学诵读的童谣,带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