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合集下载

贝聿铭与苏博

贝聿铭与苏博

• 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 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理。 •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 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 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 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 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延续使用了香山饭店那种具有文人雅士气质又具有现代性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他家乡苏州民房的粉墙黛瓦中将苏州千年的文化揉捏到其中将起源于古希腊的博物馆建筑与历经千年的古城苏州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 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 民初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 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 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 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 斯兰艺术博物馆。
光,历来是贝聿铭设计 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 光与影在空间的变化。 这位光的魔术师,在设 计苏博时,也注重了对光的设 计。苏州博物馆与其他欧洲博 物馆不同,苏博的馆藏不适宜 有大量光线。因此,贝聿铭将 窗户设计在屋顶两边形成着角, 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 同时,在玻璃下,还有一层木 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 行了过滤。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在20世纪对建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创新的典范之一、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首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贝聿铭将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打造出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激励了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倡导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展示了贝聿铭在当代建筑创新中的独特思考。

贝聿铭深入研究苏州传统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如屋檐、瓦片等,赋予建筑以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但与此同时,他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创新地运用了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技术,为传统建筑带来了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形式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建筑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最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贝聿铭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力量。

在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使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特点。

同时,贝聿铭还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了建筑屋顶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以满足博物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推动了建筑师,尤其是对公共建筑而言,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在设计中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更人性化、环保和节能的建筑。

总结起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与古典文学评析芦泉舟摘要:根据介绍贝聿铭先生的经历及建筑作品,探讨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的前期到后期设计过程以及成型后的影响等,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通过了解此建筑作品中所参杂的其他领域精华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探究借鉴其他领域精髓使得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中有何融合及帮助。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古典园林,古典诗词,白墙灰瓦,虚实意境,月洞门1.苏州博物馆建成历史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博物馆匠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经历与苏馆渊源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这也许就是之后贝聿铭先生出手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羁绊。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

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

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其中已可看出贝聿铭在建筑文教民族建筑所擅长将文学诗词中描绘的古典之韵运用其中。

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先生从中已开始在他的设计中找到一种中国独有的设计风格并将其融入,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前言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

贝律铭设计建筑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在中国画中,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

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

最为常见的是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

此外是苏州园林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朗疏阔。

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遗产”。

他的观点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建设中,贝聿铭的观点也备受关注,下面就来谈谈他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认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该与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一致,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展现现代建筑的特点。

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苏式园林、苏绣等苏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借景、穿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利用了建筑、园林和水域的关系,使苏州博物馆的整个设计构思完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在贝聿铭看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承载着某种社会、文化、历史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来传承苏州的文化。

在设计思路上,他更是强调建筑与文化意义的互动性,既要保留苏州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贝聿铭注重建筑的时代性和国际性,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上,要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从而使苏州博物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时代性。

同时他的设计理念跨越国界,不断吸收全球文化精髓。

这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

总之,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非常独到和有价值的。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既有传承历史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建筑,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浅析苏州博物馆

浅析苏州博物馆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摘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

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形式、融合、几何。

在苏州的实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就我眼中的苏州博物馆谈一谈。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

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

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站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

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

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

而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时代的浓缩——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

时代的浓缩——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

2016·12在今年上半年有幸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了提高游览体验特意避开了节假日及周末,因为是贝聿铭先生85岁的封刀之作,对博物馆的敬佩之意无法言表。

即使身未到达,已觉得这座落成在有着2500年历史沉淀的古城苏州里的博物馆,深深打动着前去的人们,她比内部的文物更出色,更加让我着迷。

对于故园的思念贝先生也曾多次谈道:“我后来才意识到苏州让我学到了什么。

现在来讲,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相当有影时代的浓缩———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赵西康摘要:贝聿铭先生儿时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光,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以其一贯擅长的几何图形表达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用贝先生本人说过的一句话为题目,也使这一座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结构特征的建筑得到一些诠释。

以此为出发点,追寻贝先生的脚步,以一个游人的视角拜读大师的作品。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园林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里学到的。

”①贝聿铭先生虽是美籍华人建筑师,祖辈上却是苏州望族,他当时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园中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贝先生称为“圣地”,也可能在他本人心中的位置已经是十分特殊罢。

新馆的选址位置十分特殊,它东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宅院———忠王府,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南面即与他儿时的“乐园”狮子园隔路相望。

要设计一座与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世界遗产园林瑰宝为邻的博物馆,如何做到既有传统又有所创新,这无疑又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新馆的位置不难寻找,从齐门路转至东北街口的小巷,一路都是高高的粉墙。

走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前,原本紧缩的空间因运河边的小广场而得到舒缓,却因为缺少了一些供游人休憩的都市座椅,也少了一个让人们悠然闲坐静观博物馆的机会。

街道另一边是苏州运河及一条背河面街、粉墙黛瓦的老房子,房子的用途很多都是商业化的,经营小吃、工业品、字画等,这些看似杂乱的沿街商铺也是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介绍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享有“现代建筑大师”的美誉。

他的建筑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包括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贝聿铭在他的设计中注重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同时兼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他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来传达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充分展现了贝聿铭设计理念的典型案例。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元素,并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苏州博物馆的几个建筑特点:1. 园林式布局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园林式风格,其中包括曲径通幽、精致的花园和人工湖泊等。

这种布局使得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

2. 玻璃穹顶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玻璃穹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还使得室内外环境相互交融。

同时,玻璃穹顶还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更加和谐。

3. 融合传统与现代贝聿铭将传统的苏州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整个建筑既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

这种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的意义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代表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还成为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 引领当地建筑发展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引领了当地建筑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更多建筑师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2. 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它为苏州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

结论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苏州园林与艺术气息,成为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

其中,苏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的杰作之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建筑融合的独特看法。

1.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贝聿铭认为保护与传承是首要任务。

他表示,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资源,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他设计的核心课题。

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就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元素,将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建筑风格上,贝聿铭主张“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

他注重建筑的简洁、纯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白色、灰色和木材等素材,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空间的变化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参观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之中。

3.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对功能性的关注。

他强调建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术品和展览。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注重了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

贝聿铭的设计使参观者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4.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体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节能的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系统和地源热泵等。

这些设计既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又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到见解。

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

他对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空间环境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建筑界,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功能性的极致关注。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5篇)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5篇)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5篇)第一篇:【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

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共涉及5万平方米的意大利进口凝灰石干挂石材,施工难度大。

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年度最考究建筑奖。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林虹(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1)摘要: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大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建筑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其通过唯美的建筑语言展现于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寻找出贝聿铭其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引言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继承了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基本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设计技巧,巧妙的运用混凝土、玻璃、钢和石头等建筑材料。

其作为华裔建筑师,他主张运用恰当的建筑语汇和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的传统本质,在50多年间建成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巨大的建筑作品。

二、贝聿铭的成长历程只有了解了贝聿铭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贝聿铭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原动力。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其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在国民政府中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其童年是在苏州的著名园林“狮子林”中度过的,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青年时代贝聿铭分别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至193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弗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建筑设计,并且以获得美国建筑协会奖项的优异成绩毕业,这对其日后进入建筑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42年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贝聿铭在美国空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退役后进入哈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进入实际建筑领域,担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12年;1960年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1979年被美国建筑界定为“贝聿铭”年,由此奠定了贝律铭现代建筑大师的地位。

艺术与审美结课论文

艺术与审美结课论文

《艺术与审美》结课论文——用所学理论分析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苏州园林博物馆,位于苏州最古老的平江历史街区,北临拙政园,东临忠王府,与狮子园隔河相望,是一座在世界文化遗产旁生长起来的现代化博物馆。

而贝聿铭先生运用了多种处理方式,很好的把握了这种传统的小桥流水很慢的生活场景和环境氛围,与大尺度空间现代化的结构中间的结合点。

将古今几千年的文化差异细细地磨平在方寸之间,使得该博物馆从艺术审美、功能使用、文化韵味等方面都设计得很有独到之处。

而下面我对其设计手法和理念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一、正确表达内敛的平民化风格中国建筑历来是作为一种政治表述出场的,追求高大、华丽与排场。

贝聿铭却不同,他追求的是含蓄,甚至是隐逸,虽然不是那种深山藏古寺的隐逸,但是却非常明显地表露出一种内敛的平民化气象。

馆内从石头踏步的选料,到放置方式,从馆内茶厅的布局,到人字形走廊天花顶的设计,也都充分体现亲和性、随意性原则。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园林夹缝之中的“处境”,不免使的博物馆的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之中:既要保持博物馆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又绝不可以抢苏州园林的风头。

于是贝聿铭为博物馆选择了这种平民风格,一种既包含了风格上的妥协又蕴涵着建筑的内在自主性的东西。

二、江南建筑风格与国际风格巧妙融合苏博并非对苏州园林的套抄,其中有很多贝聿铭自己的创新。

其中改造最出色的莫过于主庭院西北边的假山水的设计。

出于对空间的限制和审美的考量,贝聿铭采用了中国画中的水墨山水意象,一种平面的意象,用片石镶嵌出来的山水画意象,当假山映入水塘时,山和树木的倒影,会幻成一种令人迷惑的奇特的景象。

既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蕴含的那种简洁和秀蕴之,又体现出西方现代派抽象画的装饰美和平面美。

三、宜人的建筑设计手段建筑是为人设计的,宜人的尺度很重要。

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建筑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是贝聿铭先生的故乡,作为他在退休12年后以85岁高龄重新出山并承受“人生最重要的挑战”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贝聿铭先生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为了确保博物馆的效果,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由贝聿铭先生亲自挑选的。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仔细斟酌。

为了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均由他本人设计。

主入口
院落
北墙之下独创的片石假山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

竹林掩映中看主庭院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
和神韵
北墙之下独创的片石假山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
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
博物馆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中央
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玻璃天窗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
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现代艺术厅展出的艺术家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它视角独特、充满创意。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摘要: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造型、空间、庭院四个方面浅谈新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表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造型;空间;庭院;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rough to mr. b “seal knife work”--suzhou museum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fro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the courtyard four new possi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keywords: suzhou museu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courtyar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

关于布局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附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可见贝先生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

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铭一、引言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叔叔的财产,贝聿铭从小随父亲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苏州探亲,和家人在狮子林中游玩,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格罗皮乌斯,于1983年获得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0]。

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大量优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善于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传统建筑元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设计理念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贝聿铭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下的建筑大多数是西方现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蕴。

[0]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

在应用方面,大家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将各种传统建筑元素随意的拼凑起来,不顾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结果[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
摘要: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造型、空间、庭院四个方面浅谈新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表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造型;空间;庭院;中国传统建筑精神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rough to mr. b “seal knife work”--suzhou museum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fro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the courtyard four new possi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
keywords: suzhou museu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courtyar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

关于布局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附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可见贝先生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新馆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

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

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

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好的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整个建筑东低西高的布局,恰恰体现了苏州博物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

“西高”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东低”又避开了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

关于造型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白色墙面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

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
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

新馆另一个建筑造型特色就是屋顶。

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内容,新馆设计抓住并强调了这一特征。

几何形体组织起来的深灰色坡顶,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屋面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在传统建筑中出现在照壁等墙面上的方砖45°拼贴的手法,这种借用改变了传统屋面的形象却又有与传统的联系,同时与室内的铺地形成了呼应。

同时屋顶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舒服,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大片天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造型有鲜明的形体特征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

贝聿铭先生在苏州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发展建筑的体量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

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中,墙与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

关于空间
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

在新馆中,贝聿铭先生放弃了他以往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

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人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框出一幅苏州老街
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

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

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

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

通过廊道来组织空间,并刻意了强调廊道空间,显然是贝聿铭先生对建筑空间地域性的追求。

在苏州园林或民居中,走廊一侧或两侧是开敞的,敞向园林或庭院。

开敞性是廊的基本属性。

但是博物馆中,尤其是展区组织展厅的走廊,这样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

设计上沿着走廊一侧排列开来的展厅敞向走廊,廊的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

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规定了人们的视线。

但仅仅如此,廊就只是使用功能上的交通道而失去了自我,设计巧妙地把廊敞向天空,既使廊获得了一定的开敞感,配合顶部两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又让人获得了似曾相识又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

木色遮光条传达着传统的信息,控制着光照的进入量,并形成了变动的光影。

找回自我的廊,显现出一条清晰的交通道,其功能性也更加突出了。

关于庭院
在苏州这个特定的地段建设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不可能没有庭院的。

庭院往往是苏州传统建筑的要件,它们整体构成了苏州建筑文
化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在精神上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图”与“底”的相互转换、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体现。

由此庭与园作为新馆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而,新馆就有了园林、有了入口前院、紫藤院、宋画斋院、荷花落水庭,及分布在各处的“无名”小院。

为了设计一个现代的但又是苏州的园林,贝聿铭先生找到了一个办法:保留传统园林的构成要件及要件的组合方式,并对各要件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

假山没有仿古也没有做成现代雕塑,而是求助与古代山水画,给了我们一个以白墙为纸的“贝氏假山”。

水池,彻底地采用了直线硬接,呈现了现代感的明快、简洁。

植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的观赏,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

亭的形式脱胎换骨,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玻璃顶,使亭有了新的形象和空间效果。

而桥的简化是把造园讲究的“动观与静观”----桥的动观与台的静观,明确地区分了出来,进一步突出了景观的主题----以白壁为绘的假山。

结语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有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
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2008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