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
【摘要】:汉字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因而学习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古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从拓展阅读、古今对照、探究文本“疑点”、提高能力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升华主题学习古汉语的目标和意义。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意义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the ancient Chinese
(Wang Yanna)
(Internet Network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WUST)
Grade: 2012 Class: Class 7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 is a kind of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glyph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s meaning. Therefore,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chang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from expanding reading, contrasting ancient with modern, exploring the text "doubt",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highlight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learning ancient Chinese.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meaning
目录
序言 (1)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 (2)
1、畏惧心理 (2)
2、内容枯燥 (2)
3、积极性不高 (2)
二、关于词义的古今差异问题 (3)
1、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误解词义或词不达意 (3)
2、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表达上的矛盾 (4)
3、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造成语言啰嗦 (4)
4、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写,造成表达不当 (4)
三、古汉语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措施 (5)
1、拓展阅读,扩大视野 (5)
2、古今对照,比较求知 (5)
3、探究文本“疑点”,加深理解 (6)
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6)
四、古汉语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6)
参考文献: (8)
致谢辞 (9)
序言
所谓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古代汉族群众的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而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

而这些精神产品,往往是以汉字为载体形成和传播,深深植根于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汉语之中。

认识、理解并逐渐熟悉、掌握汉语,对塑造一名合格的编辑具有极大意义。

汉民族语言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继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将来,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将来;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过去,各类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过去;汉语言民族对自己语言文化的根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对蕴涵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语言有着无比的深情。

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对自己所讲的方言的感觉,就好像方言是一棵树,一旦扎下根来,他们就不要移动;现代汉语普通话好像是树叶,一旦从树上跌落下来,就不知道它的根是属于哪一棵树。

其实这正说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根就是中华民族语言之丛林,是汉民族语言各种树木的最大归类,是中华民族语言之亲。

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正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语言的“根”,“根”在哪里,所以他们才在刻意的保留中去“寻找”,而“田野调查”和“时间空间化”都是实施这种“寻找”的具体而又最佳的策略。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在相关学科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中学生、大学生能熟练地阅读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文言文,对母语重视不够,对外语的过于功利性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远远多于母语。

以某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本科生学习英语总课时190多个,而古代汉语却只有90个课时。

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词汇、语法差异相对较大,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古代汉语素养低下,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严重不足。

如“尚书中盘庚、洛诰,在当时不过一种告示,现在我们读了,觉得‘估屈聱牙’,这也是因我们没懂当时的白话。

所以如此。

”[1]而在传承国学中,人们又往往重视经典思想内涵的掌握,忽视古代经典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认识与学习心理,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小型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的看法、对教材的评价、课余学习的情况等方面,力图多方面地体现学生对该课的认识状况。

经过对中文专业49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1、畏惧心理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有畏惧情绪约有40%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深奥难懂,较难学习。

课程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文选:理论部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文化常识;文选篇目囊括了从先秦直至唐宋的散文、韵文,学习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广,很难完全掌握。

因此对古汉语的学习很抵触,一提到古汉语,还会产生恐惧心理。

2、内容枯燥
学生对该课的讲授有较高要求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内容枯燥,要求授课要生动、有趣,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要求参与课堂讨论等。

对于古代汉语多媒体课,约有85%的学生除了要求课件精美、增加视频材料外,还要求教师授课要风趣幽默,并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约有90%的学生认为以教材为纲,补充新的语言材料,增加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3、积极性不高
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不高约有89%,他们认为学习古汉语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进一步了解历史,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古汉语的动力。

但同时,约有81%的学生表示只会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进行学习,没有课下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可见,多数学生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学习动机明确,却又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动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古代汉语能力尚且如此,其他专业的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更是令
人堪忧。

大学语文课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停留在中学水平,这种现状如何传承国学?不只是学生,连某些教古文经典的老师古代汉语能力低下。

“2004年曾发生一件贻笑大方的文化丑闻。

华中科技大学某副教授自1996年开始给学生讲授中国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经》。

截止2004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已达8000人。

该教授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道德经浅释》一书。

⋯⋯该教授所出版的书还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人文类)二等奖。

然而,2004年5月,来自台湾大学的陈鼓应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煜教授指出:《道德经浅释》是一本‘千疮百孑L’、‘随心所欲’、‘浅释’之误多达300多处的书。

”教师不懂字词古义,导致歪曲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不但误了自己,更误了学生。

除了某些读者缺乏必备的古汉语知识,不少作家也是如此。

黎千驹呼吁,对于作家来说,“有一种应该必备的修养往往被某些当代作家所忽略,那就是汉语知识修养。

由于某些作家缺乏这方面的修养,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误用的古语词、典故、成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黎先生列举了文学作品中因缺乏古汉语修养而造成的误用现象,归纳起来有: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造成词义误解或词不达意;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表达上的矛盾;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造成语言啰嗦等。

一旦作家将错误的古汉语知识带进作品,将直接误导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虽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所有民众都在古代汉语和古文字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民众拥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却是必须的。


二、关于词义的古今差异问题
所谓词义,就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事物、现象、关系等的概括认识或反映。

它的作用在于体现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确定词的称谓对象。

说得明确一点,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功能就是巩固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确定词语和它指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作为负载着一定意义的词来说,它必然是音、形、义的统一结合体。

因此,词义既是客观事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现象是形成词义的基础,又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所以,词义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

由于词义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而人是社会的人,他的认识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范畴,只有人在社会交际中才能使词义确定下来,为人们所共同理解和接受。

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反映这种发展、前进的人的认识活动,就要用语言的词汇来巩固和贮存,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语词,这些新的语词,一部分是原来的词的词义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多义,即意义的缩小、扩大或者转移;另一部分则是利用原有的词组成新的结构的词,以巩固新的思维成果或表示新的概念和意义,产生了古今词义的差别,这就是词义发展的历时性特点。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古今汉语词汇有了很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种差异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则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的古今一致,没有什么差异。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遵循古今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给学生以“渔”,正如M文所说的“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如果只给学生说某个词的古义是什么,今义是什么,而不把它的演变规律讲清楚,即使是你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也恐怕只能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教人以渔”了。

由于词义的差异,古今在词义上给我们现在的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误解词义或词不达意
(1)“八九十岁之际,还要更加讨厌自己,那时必定是讨厌自己老而不死。

先哲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

’我不愿意做贼,我这辈子还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

”(沙叶新《沙叶新的鼻子》)(2)“像我,当时只能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初试笔锋,不也搭上五十年代的‘右派’末班车,从此碧落黄泉了吗?”(李国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例(1):“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的本义是“破坏,毁坏”。

《说文》:“贼,败也。

”段玉裁注:“败者,毁也。

”引申为“破坏者”。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

”作者所引《论语·宪问》中的“贼”是其引申义,可解释为“害人者”。

在先秦,“盗”与“贼”的意义跟现在正好相反:现在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先秦叫做“盗”;现在所谓“盗”(抢东西的人),先秦叫做“贼”。

由此可见,“老而不死,是谓贼”中的“贼”不能解释为“偷东西的人”。

例(2):作者似乎把“碧落黄泉”理解为“碧玉掉落在地下”,以此来比喻自己所遭受的屈辱困境。

作者在《一曲悲笳吹不尽》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多少年来,每当我碧落黄泉,一劫不复,跌倒趴下,任人宰割之际⋯⋯”其实“碧落”不是主谓短语,而是一个词,为道教语,是指“天空,青天”。

例如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至于“黄泉”,则是指阴间或地下。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表达上的矛盾
(3)“不经意地,又觅见苍劲的柏树,缀着银灰色的柏籽,珍珠似的宁静。

”(张抗抗《鲜木耳、野韭菜花、梧桐籽》)
例(3):“觅”是“寻找”的意思,“觅见”就是“经过寻找而看见”。

既然是“觅见”,就不会是“不经意”;如果真的是“不经意”而看见,当然就没有去“觅”了。

3、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造成语言啰嗦
(4)“我同时窃以为,通过与玛依努尔的相好,他那些不够健康的心理举止将得以校正过来。

”(王蒙《淡灰色的眼珠》)(5)“但是老李知道,他仍然有可能重蹈错误的覆辙。

”(叶兆言《走进夜晚》)
例(4):“窃”是古汉语中表示谦敬的副词,谦指自己。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

”既然用了“窃”,就不必再用“我”了,否则就会造成语言啰嗦。

例(5):“重蹈覆辙”是指走上翻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又走上失败的老路。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因此不必在“重蹈覆辙”之间插入“错误的”。

4、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写,造成表达不当
(6)“冷面不是指供裹腹的东西,而是指人在生活里
遇到的冷面孔……”(刘心武《吃白果》)(7)“一件垂手可得的好事,要想在临江办成,也得磨破嘴、跑断腿。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例(6):“裹”是“包,缠绕”的意思,例如“裹脚”。

然而,食物是不能“缠绕”腹的,也没有理由要用食物去缠绕腹。

“果”的本义是“果实”,引申为“饱,充实”。

例如《庄子·逍遥游》:“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由此可见,作者因不明古义而误用了一
个与“果”字音同的字。

例(7):“垂手可得”乃“唾手可得”之误。

“唾手”,是往手上吐唾液,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作者因不明古义而误用了一个与“唾”字形近的字。

此类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较为普遍。

例如有人把“刚愎自用”写成“刚腹自用”,把“如火如荼”写成“如火如茶”,把“棘手”写成“辣手”,把“陷阱”写成“陷井”等。

从这些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今词义的差异带来的差别,造成了误解、表达上的矛盾、语言的啰嗦和表达不当。

只有我们学习并且了解了古汉语,那么这些问题就引刃而解了。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词义的吸收和消化,通过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古汉语,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升素养。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规律都在扩大、缩小、转移等原因,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相通、相似的地方。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汉语词义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好的把握学习要领。

三、古汉语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措施
在教学中,存在着古今词义等的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力不从心。

我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拓展阅读,扩大视野
文选是获得古代汉语感性认识的重要材料,是古汉语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往往由于篇幅所限,古汉语教材上的选文作品很多都是片断,缺乏结构、内容上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容易本着字词落实的初衷把文选分离得支离破碎,变成了语言知识点的讲解。

针对这一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与文选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语言材料找寻、展现出来,采用精读文选与泛读补充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既能把文选讲全讲透,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古今对照,比较求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沟通古今,善于比照,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能力。

成语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成语典故的出处,有助于学生阅读学习古代汉语。

反过来,学习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也可以借助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成语来印证、学习。

如现代汉语里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其它名词用作状语少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为常见现象,这在成语里还有保留。

如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的成语有拳打脚踢、刀耕火种、蓬户瓮牖等;名词作状语表根据的成语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的成语有土崩瓦解、虎踞龙盘、雷厉风行、神出鬼没、狼吞虎咽、蜂拥而入、鲸吞蚕食等;名词作状语表处所的成语有风餐露宿、左顾右盼、前呼后拥、东奔西跑、南征北战、上窜下跳、旁敲侧击、东张西望等。

因此,传承国学的主要途径还是靠民众自学经典,这可以不受时地的限制。

通过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仍然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探究文本“疑点”,加深理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所谓“疑点”是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此时为错彼时为对,这就是思维辩证和哲理深邃的地方。

对于浅层思维和现代理念,面对这些疑点,要本着执着、探索的精神,去解决这些疑点。

传承传统文化,推广国学教育。

是民众终身的需要。

对学生来说,课时有限,对已经工作的民众来说,由于工作紧张繁忙,不大可能随时回学校接受国学教育。

因此,传承国学的主要途径还是靠民众自学经典,这可以不受时地的限制。

自学古代经典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大中小学教师要有长远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避免学生“讲一篇懂一篇”。

此外,教会学生查阅各种工具书,以便他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学习古代汉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古书的阅读能力,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将精讲、泛读与实践结合起来,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创新能力。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如词汇词义的解释,常用字字形分析,特殊语法现象的分析和断句翻译等题目,并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在一起。

身处信息社会,学生见多识广,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等都远不同于从前,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课堂作业留在理论知识讲完之后,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复习。

课外作业主要是以郭锡良《古代汉语》的文选为主线,提前将要讲的作家作品告知学生,将该作家其他经典篇目的阅读布置下去,及时在课堂提问,以作监控和评估。

再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选择难度适中的文选篇目交给学生自己分组讲解。

从资料的搜集、组织到相关知识的查询、检索,从课件的设计制作到讲台的语言表达,每个过程都能锻炼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古汉语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在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系进行古汉语教学,总的原则和目标,应该和普通高校中文系的古汉语教学是一致的,只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民族院校的实际和特点有所增删,或者有所侧重。

总的来说,不外乎的是通过古汉语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古汉语的知识和能力,为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我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和历史文化,无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奋进。

而古汉语教学本身就应该体现古汉语具有的两重性的特点,一是它的工具性,二是它的人文性(贾晞儒,2002)。

所谓“工具性特点”,就是通过古汉语的音、词、句子及其语法知识的教学,使同学们基本掌握其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而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掌握更多的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历史文献,更好的进行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一点上,民族院校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条件,因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反复无穷,语言文化上的互相弥补和交融经常发生,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同样也会反映在各个民族语言之中,比如汉语和藏语都属于汉藏语
系的语言,同源词就很少,汉语和蒙古语虽不同源,但是它们相互之间也吸收了不少成分。

例如古代汉语的“驿站”的“站”就是古代供政府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是借用蒙古语的dVBm,但是,在现代蒙古语里,dVBm却是“路”的意思,而“驿站”则是ortege,相互比较,就可对两种语言的古今词义的差异作出判断了。

至于“人文性”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

古汉语的教学和训练离不开阅读古代文献,也要联系古今社会生活,符合民族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此,古汉语的教学人文性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精深,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珍惜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能力,提高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古汉语范文中的人文内涵,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要理解、研究方言必须借助古代汉语这个工具。

古代中国人口经过多次迁徙流动,各地方言发生明显变化,可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推广就产生了障碍。

而各地方言同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追根溯源往往能在古代汉语中找到根基,再遵循语言学演变规律,一些方言便变得容易被大众接受,甚至阅读。

学习古代汉语,不单纯是学习文字的演变历程或文字背后的涵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汉语这一延续千年从未断绝的媒介,深度触摸寄伏在一个个古汉字深处的千年华夏,瞻仰博大精深的古老灿烂文明,感受尘封于渺渺历史中动情的事,动心的人,于文字的海洋中撷取智慧,为虚短人生赋予灵气,更好的体会语言魅力,更加细致的感受古代先贤的思想,更加直接的领略传统文化中大浪淘沙的精华。

不只编辑从业人员,任何尧舜子孙都有义务研习古代汉语,站在千年文明的高度,挥毫泼墨,书写人生的华彩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