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

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 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 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 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第一,目标明确。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第四,整体联动。国务院机构不仅由40 个减少到29 个,

省级地方政府机构也由114 个减少到85 个,人员从15.7 万减至8.3 万,减幅达47.1%(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机构改革,目标再设计,流程再造,权力再分配,制度创新,运作机制重构,行政主体重塑。(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

1、路径依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影响;行政体制改革中人为制度建构的痕迹明显,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支撑;简政放权格局下形成的地方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断强化。(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路径依赖与制度锁定。(《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2、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三大体制改革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其次,在中观层面上,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不配套”和“不适度”的问题。最后,在微观层面上,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公共行政缺乏现代理性精神,公共行政缺乏法治精神。(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五、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范式转换:转变政府职能与更新行政理念相统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促进社会发育相呼应;现代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相融合;追寻行政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正确认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系;把握职能转变特性,重构政府职能体系;根据新的职能体系改革政府机构。(摘自《当代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作者:彭国甫2000年2月)

3、以增强行政改革动力为主,全方位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行政改革的积极性;以减少行政层次为主,进行行政管理区划的调整;以改善行政改革环境为主,为行政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摘自《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点》作者:兰德刚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6期)

4、打破路径依赖,避免制度锁定,选择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制为新的改革路径,同时注意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设置动态修正机制,不断矫正路径偏差,避免再度出现制度“锁定”。(《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5、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进行主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为行政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借以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相应协调、配套和保障。要求行政体制改革和外部环境合理协调,形成彼此间体制性驱动和制约的积极功效。(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继续改革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改革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摘自《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作者:薄贵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政府职能的转换;科学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行政领导体制现代化;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有效政府和廉价政府。(摘自《目标与重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作者:杨洪刚理论界2009年3月)

8、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须完善理性官僚制。(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9、行政主体重塑。(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10、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强化革新行为;折中妥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采取正确的变革方式。(摘自《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作者:金太军)

11、五路突破:1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用信息技术快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3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4.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职能和权责。5. 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有序退出。两项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加强新闻监督。(摘自《政府改革——五路突破两项保证》作者:唐华东)

12、以理性官僚制模式为主,以新公共管理模式为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作者:刘江涛李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