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

————————————————————————————————作者:————————————————————————————————日期: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

教亳州志》为例-中教数据论文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程立中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皖北地区的涡淮流域,历史上道家人物辈出,他们在此地的讲学和生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作为地方文献的方志,大都对当地道家人物及其文化遗迹进行著录,认真梳理著录的相关内容,对研究道家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皖北地区;道家人物;历史遗迹;地方志

d中教oi:10.16083/ki.1671—1580.2016.08.039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123—04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程立中(1978—),男,安徽涡阳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

项目简介: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A2015055);2015年度院级课题“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研究”(BSKY201502)阶段性成果。

地处皖北的涡淮流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庄子、陈抟等,这些道家人物生于斯,长于斯,在长期的生活、讲学过程中,为当地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大都为地方纂修的志书所

著录,且在著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对此加以分析,对更好地传承道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道家著名人物的著录

由于一地之历史名人,为一方之荣耀,故古代方志的撰修者,大都注重地方历史人物的著录,基本上为历代方志所承袭,“历朝历代,各地所修省、府、州、县以至乡、镇诸志,都必载人物,形成为一个定例和传统,代代相承。”[1]作为亳州重要地方文献之一的《亳州志》,也遵循其制,在修志中较为重视对地方历史人物的著录,其主要原因如华度在(乾隆五年)《亳州志·华度序》中所言,夫莫为之纪,虽美而弗传;莫为之文,虽传而弗著,况且“圣贤之生不偶,故一郡邑中既称人物者多有之,而名贤难得。”[2]地处皖北的涡淮流域,可谓是道家文化的摇篮,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道家名贤,尤其是亳州境内的涡水,则哺育出老子、陈抟等重要道家人物,对道家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涡河两岸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乃至周边环境,无不对道家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使道家的产生与涡河紧紧连在一起。”[3]对于生长于此地的重要道家人物,《亳州志》的主修者是无法忽视的,因此目前存世的几种明清时期所修的《亳州志》,大都为他们进行立传。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其生平简介,由于历史久远,详实资料的缺失,从古自今,众说纷纭,“《老子》书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哪国人氏?这个问题,近两百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似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4]而《亳州志》的编纂者在写老子传记时,也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如(光绪)《亳州志》的纂修者钟泰、宗能征,则把“老子”列入该志卷十二人物志中的“名贤”类目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谥曰“聃”。

为周柱下史。”[2]该志除了对“老子”的生平进行介绍外,还对历史上的“孔子问礼”、“为尹喜著书”等事加以记述,“孔子曾问礼焉,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孔子退曰:‘老子其犹龙乎?’后乘青牛车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乃述《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2]

除老子之外,《亳州志》还对另一重要道家人物陈抟进行立传,陈抟在道家文化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著有《无极图》《先天图》等道家文化著作,在中国道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上承老庄,下启‘理学’。研究道家思想,开启道教门派。”[5]由于陈抟经常隐逸名山大川,故亳州旧志大都把他著入“隐逸”之类,如(光绪)《亳州志》便把“陈抟”列入该志卷十二人物志的“隐逸”类目下,“陈抟,字图南。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2]该志不仅记述陈抟的生平简介,还对陈抟与当时朝廷之间的逸闻趣事加以著录,如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年),召陈抟进京,请教炼丹之术,陈抟则建议皇上“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政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又如宋朝宰相宋琪等人,曾向陈抟请教玄默修养之道,而陈抟不但自谦为山野之人,不知吐纳养生之术,还积极建言曰:“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华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2]时称其善,益为朝廷所敬重。

三国时期魏国名士嵇康,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私淑老庄,几乎是魏晋名士的共同特征,但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继承、践行老庄精神的,当首推嵇康。”[4]至于嵇康为何地之人,虽然说法不一,但对于《亳州志》的纂修者而言,嵇康为亳州人是深信不疑的,故(光绪)《亳州志》把嵇康列入该志卷十

三人物志“文苑”中,并曰:“嵇康,字叔夜。其先本上虞人,姓奚。以避怨,徙谯,家于铚之嵇山,因而命氏焉。”[2]随后该志又对嵇康与孙登之游、钟会之陷和《广陵散》之授等事,加以概述,最后又简要交代了嵇康的著述情况,并附以与嵇康有关的嵇喜、嵇含等人的简介。《亳州志》除著录老子、陈抟、嵇康这些著名道家文化人物外,还对道教人物丁少微的生平事迹加以著述,但是大都没有把其列入“人物志”中,如(光绪)《亳州志》就把丁少微录入该志卷十九杂类志“仙释”类目中,“丁少微: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还山,七年冬卒。”[2]由此可知,《亳州志》的纂修者,对地方先贤的立传,是有一定准则的。

二、对道家文化遗迹的著录

古代方志对一地之历史文化遗迹,大都详细记述,可以说“旧志均有名胜古迹志,已成志例。”[1]如有关老子的文化遗存,在清代所修的《亳州志》中著录较多,郑交泰、王云万所编(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卷三“坛庙”中就记载有“老子庙,在城内东北隅,万历中知州马成鼎修。”[6]据史料记载,老子往往受到古代帝王推崇,朝廷派人祭祀老子,屡见于史书,如《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所载,“(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7]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7]唐朝时期,李唐王朝以老子为本家,对老子更是推崇备至,“粤若老君,朕之本系”[8]据《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可知,李唐王朝从乾封元年至天宝十三年,不断给老子进行加封,“乾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髙上大道金阙元皇帝。”[9]李唐王朝不仅对老子进行追加封号,同时还命令各地修建庙祠,进行祭祀,其目的是向世人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