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解表剂—扶正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分类: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养血解表。

一、败毒散(又名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决》

【处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亦是佐药之意。
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喻昌也认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nei),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群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喻氏不仅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之法。
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井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备注】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不可使用。)

主证病机分析
1.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2.气虚: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1.本方益气解表,侧重在发散风寒湿邪
2.本方结构上是气血静夜兼顾
3.本方治痢疾初起有表证,整体化热,热相不重,吴鞠通说,屡验屡效,百发百中)
刘河间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在痢疾治疗上的一个创举,

方剂组成
君 羌活、独活

羌独活同用体现了祛除一身风寒湿邪,而且增强止痛力量
臣 川芎、柴胡 柴胡散半表邪,川芎活血,增加止痛作用,风血同治多用川芎
佐1 桔梗、枳壳 桔梗开宣,枳壳降气,畅通胸部到脘腹气机,痰瘀血瘀均可用
佐2 前胡、茯苓 前胡既辛散又可降气,与茯苓相配,治生痰之源,咳嗽有痰
佐3 人参 三五七分,助正气鼓邪外出,全非补益正气
佐,使 甘草、生姜、薄荷 甘草助人参益气,调和药性,生姜薄荷是解表方常用结构,此方用量较小,用来疏散表邪。有的把它看成药引子。

人参的配伍意义,主要归纳两个方面:
1.助正气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复入。
2.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随证加减
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
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耆。
湿邪较甚,酸痛重:加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
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

附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处方】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防风 荆芥 桔梗 川芎各4.5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败毒消肿。治凤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二、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处方】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注】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

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主证病机分析(与败毒散区别)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外感风寒,败毒散是外感风寒湿邪)
内有痰湿─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脾肺)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有较明显的气虚,败毒散无明显的气虚)

君: 苏叶 (在辛温发散风寒药当中较平和,兼有理气)
臣: 葛根、人参 葛根解肌发表,人参益气补虚,助正祛邪(发散多指体表,解肌多指腠理)
佐1: 半夏、陈皮、茯苓、前胡 (治痰、化痰、和胃的结构,其中半夏陈皮为治痰的基本结构,茯苓前胡结构是除湿化痰和健脾渗湿结合的一种标本兼顾的结构)
佐2: 桔梗、枳壳、木香 (桔梗枳壳,畅通气机,凡是胸膈满闷,有痰或者瘀阻滞,这是常用的结构。木香行气力量较大。增加整个方行气的作用)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助人参益气,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配伍特点
1.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
2.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败毒散和参苏饮比较:参苏饮表里俱重,败毒散以表证为主。

随证加减(这也是羌防剂的方)
表寒证重:去葛根,加荆芥、防风
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
气滞较轻:去木香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 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阳虚外感之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气管炎、哮喘、肺炎、窦房综合征,高血压肾绞痛、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1.表里同病,表里俱寒 2.肺肾同病,寒邪引起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泛滥,肾阳不足)

君药 麻黄 开宣肺气,畅通水道
臣药 附子 温肾阳,温肾祛内寒解决大寒犯肾,助阳化气
佐药 细辛 两相兼顾,它的发散既助麻黄开宣通窍,又起发肾气,它助附子温肾阳祛内寒,又能温散水气治疗水肿,所以一方治多病(该方异病同治,横向表里同治,立起来称为上下同治)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 发热,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脉沉微。
寒伤肺肾 → 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或咽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1.脚底涌泉穴→大寒犯肾→暴盲】
【2.暴哑是大寒犯肾,又闭肺窍】
【3.该方证要比四逆汤证要轻点,可表里同治,如果阳虚甚,为防止虚阳暴脱,需先温里,后攻表】
【4.附子与芍药同用可提高其安全性,比例为附子芍药1:1或3:2】

随证加减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

参。
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
兼湿滞经络,加苍朮、独活。

四、再造散(《伤寒六书》)
【处方】 人参 黄耆 川芎 甘草 熟附子 桂枝 细辛 羌活 防风 煨生姜 芍药
【功能主治】助阳益气,解表散寒。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肢冷无汗,倦怠嗜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温服。
夏日热甚,加黄芩、石膏。
【备注】方中参、耆、姜、桂、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防、辛发其表邪。共成扶阳解表之功。

仲景没用过羌活,防风在治表寒当中他很少用。他就把羌活、防风,和桂枝汤,合在一起代替麻黄,这样既保持一定的发散风寒作用,又能够用发汗峻剂不至于发散太过,本身阳虚,怕亡阳,这个方里在温阳的基础上用附子,加人参、黄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用羌活、防风加桂枝来代替。实际上,羌防剂相对麻桂剂来讲要平和,它不仅仅是照顾到风寒夹湿了,药性比较平和,同时能够止痛。用附子来温阳,又结合人参、黄耆补气,温阳益气结合,细辛仍然用来既帮助发散,又帮助起发肾气,这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做为一个基本架构,构成一个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
这个时代用来治疗阳虚外感的一个代表方,一般说助阳解表,都适用再造散来作为代表。经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来作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