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上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 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1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商周时期
依据标准
血缘 关系
战国—秦朝
军 功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品行 才能
才能 门第
考试
能力
2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12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01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 积极 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02
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富者逃税,穷者 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消极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3
赋税制度——两税法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 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 析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 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 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 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 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1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 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 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 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 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 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 “输庸代役”。……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 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 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 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 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 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 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 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 行机关。……当然,中书、门下、尚书三 省中的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 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 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 决不用命令的口吻。”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 制的特点及影响?
8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01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 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Hale Waihona Puke Baidu君权。
02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九品中正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曹魏时中央任命一些 “贤有见识”的人充任中正官,派他们分赴各 地,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按家世、才 能、道德,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此表由 各地大小中正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 登记其上,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审核后将表 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当时,皇帝控制官僚机构的治理能力已经大大 退化,皇权必须联合士族才能维持统治,造成 了士族、大家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化。(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士族)
省
治的成熟。
印
10
赋税制度
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也 加快了增长,而皇帝则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 民赏给臣下,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 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农民 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来越少。当农民实 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 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 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 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 民的负担。
3
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 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4
选官制度——科举制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 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 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5
中枢政务机构
秦代: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6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 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 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 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 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 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 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 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 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 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袭这种制度。
9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 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 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 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 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
唐代,担任宰相的寒
门子弟渐增,在一定
中 书
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
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 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 评价租庸调制? 赋税,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 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1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商周时期
依据标准
血缘 关系
战国—秦朝
军 功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品行 才能
才能 门第
考试
能力
2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12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01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 积极 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02
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富者逃税,穷者 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消极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3
赋税制度——两税法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 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 析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 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 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 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 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1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 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 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 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 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 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 “输庸代役”。……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 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 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 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 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 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 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 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 行机关。……当然,中书、门下、尚书三 省中的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 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 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 决不用命令的口吻。”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 制的特点及影响?
8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01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 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Hale Waihona Puke Baidu君权。
02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九品中正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曹魏时中央任命一些 “贤有见识”的人充任中正官,派他们分赴各 地,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按家世、才 能、道德,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此表由 各地大小中正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 登记其上,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审核后将表 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当时,皇帝控制官僚机构的治理能力已经大大 退化,皇权必须联合士族才能维持统治,造成 了士族、大家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化。(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士族)
省
治的成熟。
印
10
赋税制度
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也 加快了增长,而皇帝则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 民赏给臣下,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 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农民 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来越少。当农民实 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 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 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 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 民的负担。
3
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 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4
选官制度——科举制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 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 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5
中枢政务机构
秦代: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6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 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 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 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 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 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 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 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 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 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袭这种制度。
9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 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 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 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 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
唐代,担任宰相的寒
门子弟渐增,在一定
中 书
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
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 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 评价租庸调制? 赋税,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