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4
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李胜佳 (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在近代的中国,报刊可算是唯一的传媒工具。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报刊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以及报刊界人士的办报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办报论政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的商业化变迁的论述,希望体现这种变迁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报刊;变迁;维新;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14-2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起步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

从器物制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概莫能外。

近代中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一样无可怀疑的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

在西方人所办的现代出版业中,传教士的中文出版事业最为引人注目。

自马礼逊以后,传教士出版报刊在策略上都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为了达到宗教传播的最终目的,为了追求中国士大夫的认可,为了迎合近代国人救国强国的梦想,传教士们将许多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技术,地理知识,先进的宪政民主思想等通过报刊传到了中国。

正是这些先进的西方技术文化吸引了先进的中国士子,而西方国家近代化的新闻报刊思想和办报形式也被学习并运用到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智开启的近代化事业之中。

一、办报论政的维新人士 近代中国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并全权拥有的报刊是1874年2月由主张变法立宪的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等人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

王韬对于循环日报的定位即是“在于庶民之清议,新报之设类似古代的准乡校议,陈古讽今,考镜得失,言之无罪闻者足戒而已。

”这里包含了王韬希望通过报刊表达的自己朴素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的清议观念。

反映了初具维新思想的士子希望通过报刊参政论政的愿望。

这种愿望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实现。

戊戌变法时期是近代中国报业的高峰。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论家登上报坛,开始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参政愿望,政论报刊勃然兴起。

这其中,《时务报》堪称代表。

“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境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

”这是清末维新志士,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办报论政,主笔时务报时期对于时务报馆的思想定位。

亦算是当时的先进的维新人士办报为参政,办报为救国,办报为开启民智的真实写照。

《时务报》,戊戌维新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报纸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发表自己政治主张的喉舌。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旬刊。

连史纸、石印。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理。

汪康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报人。

他在论述《时务报》办报动机时认为,办报首先“亟亟可知彼知已,舍旧谋新,以图自强而苦大耻者”,且“知非广译东西各报,无以通彼已之邮;非报陈利病,辨别同异,无以酌新旧之中”,故“要其言无隐,冀以草野之见闻,上备朝廷之采择”。

汪康年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论政维新,变法强国,但是作为职业报人他的贡献远不止此。

汪康年的办报方针为论说翻译并重,“本馆拟专发明政学要理及翻各国报章、卷末并附新书。

” 1897年,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因创立董事会一事发生矛盾,梁启超辞去主笔一职,汪康年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

加之汪康年对于自上而下的朝廷变法渐趋失望,《昌言报》的论证功能逐渐减弱,广译中西,开启民智成为主要方向。

恰1897年,林纾、王寿昌等人翻译的《茶花女遗事》获得国人相当程度的认可,一时洛阳纸贵,便请昌言报馆再行重印,以飨国人。

当时昌言报馆关于《茶花女遗事》的告白广告曾专门说明林王等人不受酬资并捐款办学的高风亮节。

后林王二人去信报馆,还“颇以此事为不然”由此细节可看出当时的报业人士办报纸,写文章,翻译西方书报,并不以卖文挣钱,养家糊口,享乐红尘为目的。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交通中西,开启民智,使国人了解世界,并终使中国雄于地球。

据汪康年师友书札记载,当时教育家高凤谦曾写信给汪康年,说明魏季子创办学堂,刘仲甫留学法国,担任教习的事,希望登报广告,并求要《翼教丛编》,询问中日联盟之事,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早期报业人士还是以关心国家大事,图强救国,唤醒国人为主要目的的。

二、新文化人与鸳鸯蝴蝶派 报刊与出版事业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不再像戊戌时期以上书论政为主要目的。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废除,稿费制度的确立,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都市人群对于消闲文学,猎奇文学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近代报刊,报馆,文学由论证性向商业性的转变。

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商务印书馆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事业的中心。

商务印书馆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新的印刷文化空间,他按照社会的需要生产文化产品,编印了像《绣像小说》、《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等数十种重要的综合性或专业性期刊,新文学的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丁玲,鸳蝴派的王蕴章、周瘦鹃、范烟桥、程瞻庐、程小青、徐卓呆等人都在其间建立或发展自己的文学声望。

鸳鸯蝴蝶派以写消闲文艺,猎奇,爱情,侦探小说以迎合市民大众而著名。

这种通俗休闲而又情意绵绵的文学在当时的上海很受欢迎,市民阶层趋之若鹜,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学生。

由于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出版业的发达和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丰厚的稿酬也是必要的诱惑,如此,正如包天笑所说的那样,
作者简介:李胜佳,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75.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5浅谈对外贸易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李月娥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摘 要: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对另外国家的商品、劳务、资金、技术等的交换和买卖,进出口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也能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弊端,我们应该分析贸易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规避一些风险,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跨国公司;规模经济;风险转移;财政收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15-2
对外贸易就是跟外国做生意,是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商品、劳务和科学技术等的买卖和交换。

对外贸易就是让一个国家的产品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市场。

一、实现跨国经营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经营即跨国公司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关于跨国公司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实质内容是一样的:由一些因素(科学技术、所有权)等联系起来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法人或者是法律实体。

(二)跨国公司的优势
1、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的企业走出去,以自身为基础,结合当地国家的经济环境,创建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实行跨国经营,生产要素在更广的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实现合理优化配置。

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是不平衡的。

比较优势说的创始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他认为各个地区之间正是因为有生产要素的差异,才有了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可以让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

2、取得技术交流和合作 一个国家的企业走出去,可以在相互的贸易交流中获得技术上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形成技术垄断优势。

日本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典型。

战后世界经济一片废墟,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劳务输出,进入跨国公司学习其先进技术,再带回国内创建自己的产业链,第三阶段开展技术创新,全
面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和加工深度,创建自己的跨国集团并走向世界。

3、扩大世界经济规模
世界经济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组成,跨国公司的数量越多越能扩大世界经济的规模。

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境外是企业数量达到了18000余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海外资产近1.6万亿美元。

(三)对外贸易有利于跨国公司的组建 跨国公司是当代全球经济的领航者,对外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投身到世界商海中,寻求更大的销售市场,生产对路的产品,扩大企业的规模,组建更大的跨
鸳鸯蝴蝶派们“把考院博取膏火的观念,改为投稿译书的观念了。

”包天笑在他的文章《在小说林》中也曾提到“当时上海的小说杂志正风起云涌,已流行了记字数酬稿费的风气了。

”而卖文为生的文人们收入是十分丰厚的。

按照包天笑的说法“我有了时报馆的八十元,再加上小说林的四十元,每月有一百二十元的固定收入,而我的家庭开支与个人零用,至多不过五六十元而已,不是很有余裕吗?况且我还有写小说的额外收入呢。

” 鸳鸯蝴蝶派宣扬爱情,猎奇,享乐观念的消闲文艺,理所当然会受到新文化人的批评与攻击。

关于这场斗争,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导言》中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鸳鸯蝴蝶派对于文学的态度,完全是抱着游戏的态度的。

……他们对于人生也便是抱着这样的游戏态度的。

他们只是迎合着当时社会的一时的下流嗜好,在喋喋的闲谈着,在装小丑,说笑话,在写着大量的黑幕小说,来维持他们的‘花天酒地夕的颓废的生活。

几有不知‘人间何世夕的样子。

”但是,到了1920年代,新文化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不再对鸳鸯蝴蝶派穷追猛打,而是开始认为:“徒然攻击他们这班“卖文为活”的人是无益的。

他们自寄生在以文艺为闲时的消遣品的世界里的。

如果这个社会里的一般读者眼光不变换过,他们这班卖文为活的人,是绝对扫除不掉的。

我们相信新文学运动扩大了一步,这种现象就会减少了一些,只在我们的努力而已。

” 其实,新文化人难道不是“卖文为活”的人吗?他们
一样以写作为谋生手段。

他们一样昼伏夜出,一样呼朋引友,一样花天酒地,流连于舞厅戏院,喜欢花前月下,美人香车。

这在郁达夫的日记里有明显的体现。

而到了郭沫若那里,斤斤计较于稿酬版权,文章报酬的现象就体现的更加明显而赤裸了。

在郭沫若写给现代书局叶灵凤的信中,对于《创造十年》的出版,完全是“卖文为生”的文丐形象。

不过现实文学与消遣文学的场域占位之争罢了,岂有他哉?
参考文献:
[1] 林启彦,黄文江.王韬与近代世界[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 [2] 张之华. 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新闻界人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中国书画杂志编辑部.严复致张元济信札[J].经济
日报社.2004.
[7]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2009.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李月娥,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