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爱欲、智慧与不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欲、智慧与不朽
——浅谈柏拉图《会饮》中第俄提玛对爱若斯的理解
第俄提玛对爱若斯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1、“爱若斯既不美也不好”,“总处于智慧与不明事理之间”。
并非如人们都认为的那样“爱若斯是个了不起的神”,他是介于美丑之间,好坏之间,神人之间的。
首先从爱若斯的资质和出身来谈,她讲述了一个神人结合的故事,丑陋贫乏的人间女子珀尼阿在偶然的机会下,和漂亮丰盈的波若斯神结合产生了半人半神的爱若斯。
爱若斯是一个大命神,分管每个人的命运,决定人们幸福与否。
由于继承了父亲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有勇、热切而且硬朗”,“贪求智知”,“终生热爱智慧”。
同时又继承了母亲的贫乏无知,他粗鲁而“不修边幅,打赤脚”。
通过后文阿尔喀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生活习性的描绘中可以看出,爱若斯的行为方式与苏格拉底十分相似,柏拉图在此处描写时借不在场的女智者影射了苏格拉底的哲人身份。
东西方哲学中谈论的神的问题,我认为最终反映的都是人的问题,一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以人为主体的。
对于人的本质都是有缺陷的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用“天命”来解释,认为人的命运和生活幸福与否都由上天来决定;而在第俄提玛口中,追求智慧是人们填补欠缺的方案。
爱若斯并非是像其他神那样真实的拥有美好、福分,恰恰是因为像他母亲那样由于本身欠缺美和好,所以不断欲求,爱智慧,这也是哲人的品质:认识自身的无知,才能从心底涌出对智慧、对美的事物的爱欲,成为一个爱智慧者。
2、“爱若斯就是欲求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
第俄提玛认为人们对美的欲求是一种占有欲望。
因为有了美善的东西,幸福的人就是幸福的。
各行各业的产生也是缘于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热爱、沉迷、追求,但并不将这些人称为有情人,只有将整个身心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幸福和美好的追求中去,“才得到所有这些名称:爱欲、爱恋以及有情人”。
所以爱若斯就是爱恋好的东西,并且极力想拥有,而且要永远拥有。
第俄提玛故意将少数人的高等爱欲跟低等的普通人的爱欲混淆,模糊高低的界线,因为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需求。
爱介于死亡和朽之间,所以“爱”成为生活、社会发展下去的动力,一个生命维持、延续的理由。
3、“爱欲就是欲求不死”。
苏格拉底继续询问第俄提玛“人们称之为爱欲的追求好东西的热情和竭力是以怎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行为实现的”,第俄提玛答说是“在美中孕育生产,凭身体、也凭灵魂”。
爱欲的本质是追求不死,这也是人的一大目标。
生育是爱欲的最基本体现,所以爱若斯并非神,而只是人自然本性的显现。
人们追求善,而爱欲要求的最大的善便是人类的繁衍生息,如此生儿育女也是件神圣的事了。
将人的生命变得像神一样不死。
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像人们一致认为的那样是对善、好、美的追求,而是美能够促成生育,这些只是一种媒介或形式,直接目的却是生育。
追求美其实是为了更加顺利地生育(不管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灵魂方面),从而通过生育下一代来实现人的不死。
借此观点苏格拉底很委婉的否定了之前那些人的同性恋言论,那是背离常识的丑。
美可以促进生育,丑可以阻碍生育,然而多数人和有智慧的少数人对爱欲追求不同就在于,多数人是由机缘决定两个人是否合适,少数人却有自我选择合适与否的权利。
多数人关心美丑与否但这不是决定是否生育的关键,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单纯的肉体上的交合,少数人才真正追求在美中生育,追求灵魂的交合。
第
俄提玛的观点既统合又暗中区分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爱欲方式的差异:统一的是追求不死,希望孕育的自然本性,差异在于灵与肉的精神层面差距。
人的一生中不断在变化,:体新陈代谢的变化、社会关系上的变化、精神灵魂的变化。
要达到永生便有两种途径:孕育和不断追求知识。
每个个体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但是一个族类因为不断繁衍而不会灭绝,所以人类需要通过生育来传宗接代,达到族类的不死,这是大善。
而少数人与多数人的爱欲区分在于,他们追求灵魂的生育,即不放松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
一个灵魂一旦接近真理和智慧变会永生,因为他的思想将随着自己的睿智和美德流传下去。
这是大美。
所以善和美的差异就在于,善依靠人的需要而存在,是对美丽身体的追求;美却不存在功利性质,美只是一朵让人沉迷、凝思的智慧之花,婷婷而立,静伫在不远处,引得你去采摘,但翻山越岭你也不能碰到它一丝一毫,但是在不断追寻的路上,你已经感觉到美的存在,那一缕芳香引诱你一直前进。
然后第俄提玛讲述了循正道达到灵魂不朽的途径:像爬阶梯一样,从向往美的身体开始,“专注于单单一个美的身体”转变为“爱所有美的身体的有情人”,然后将自己的欲望向更高的形式转换,注重形而上的心灵美,经过与值得爱的灵魂的心灵对话,渐渐懂得法律和体制之美。
通过这些步骤,他将会见识到各种知识之美,置身于美的沧海中,“领略美的奇观”,对知识之美的凝视沉思让其自身不断坚实、圆满,“从学问上升到仅仅认识那美本身的学问,最终认识美之所是”。
于是,“在生命的这一境地,人的生命才值得”。
美不再朦胧神秘而是真实的存在于灵魂的面前,人可以触及真实,从而生育真实的美德。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太过浮夸,多数人们注重的多是表面形式,真正能够认清灵魂内核的智慧的追逐者寥寥无几。
但我觉得苏格拉底想告诉我们的是,追求智慧不是孤独的闭门而思,也不是远离尘世的形而上学,哲人必须关注自己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也必须允许多数人与少数人差异的存在除了梦想家、哲学家,我们的世界也不排斥普通人,人们只需要遵从心灵的引导。
当然常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对睿智的追求而接近或达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