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馆研究综述

摘要:这里是品茗啜饮的圣地,这里是冥然兀坐的幽境,这里是会友拜客的佳界,这里是谈笑风生的乐园。在这儿,你可以闭目养神,静静地品味杯中之物,让那甘甜幽香沁入心脾;在这儿,你亦可泰然四顾,看芸芸众生,观世间百态,知人情冷暖;在这儿,你还可与友人齐聚一堂,谈古论今,吟诗作对。这儿就是茶馆。茶馆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即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也依然是我心中最光辉的存在。本文仅对近年来对茶馆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综合概述,以此来慰藉萦绕在心头的悠悠茶馆情思。

关键词:茶馆研究,综述

中国茶馆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馆业也开始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的研究。下面我主要从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及研究述评与展望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茶馆的研究情况。

一. 研究文献

从数量上看,关于茶馆的研究文献是不多的,“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

⑴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

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书籍面世,如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徐传宏、骆芃芃《中国茶馆》(第二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何小竹《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阮浩耕《茶馆风景》(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樊丽丽《茶技茶艺与茶馆经营全攻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周爱东《茶馆经营管理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等。论文也发表了不少,如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吴聪萍《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以近代南京茶馆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赵甜甜《茶馆功能的演变》(《中国茶叶》2009年第7期),王梅英,、庞杰《中国茶文化》(《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4期),汤泽民《中国茶与茶文化传播》(《湖南林业》1995第10期),铃木智夫《清末民初的茶馆》(《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

从以上文献可以知,茶馆研究文献涉及到茶馆的发展历史、茶馆的功能、区域茶馆及现代茶馆的经营等,而关于茶馆消费者的研究则很少涉及。

研究文献的数量及涉及范围表明,“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⑴

和学界的关注。”

二. 研究内容

茶馆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刘清荣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晋唐时期、初兴阶段——宋代、兴盛阶段——元明清、繁衍阶段——近代、复兴与繁盛阶段——当代。徐传宏大致分四个时期:两晋至唐代、宋代、元明时期、清代和近代。

黄建宏提到,“关于茶馆最早的文字记述,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代,以志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明代,“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清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20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各种矛盾尖锐,茶馆成为人们了解时局、预测形势发展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场所,茶馆数量陡增。”“‘文革’动乱期间,茶馆被取消。”“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茶馆这一古老行业,在中华大地上又一度消失的茶馆又复苏,勃发生机。”“1998年以来,茶馆业、茶饮料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拉动茶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茶馆无论从形式、内容、经营理念与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符合社会发展需

要,也更具活力。”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

徐传宏在《中国茶馆》一书中探讨了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交际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展示功能、教化功能、休闲功能及餐饮功能。

此外,连振娟、骆凡凡、沈冬梅、徐明宏等也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

3.当代茶馆的类型

茶馆的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类别则不同。

黄建宏在《中国茶馆发展研究》一文中,将茶馆分为区位茶馆、建筑茶馆、文化茶馆三类。又将区位茶馆分为都市茶馆、景区茶馆、农家茶室、社区茶室、主题茶馆等,将建筑茶馆分为古典式茶馆、乡土式茶馆、欧式茶馆、和式茶馆等,将文化茶馆分为传统文化茶馆、艺能文化茶馆、复合文化茶馆、时尚文化茶馆。

而徐传宏则把当代茶馆分为以下类别:宫廷式、厅堂式、书斋式、庭院式、茶楼式、近代城厢式、农村乡镇式、城市社区式、茶艺馆、红茶坊、自助式茶居、陶吧式、网吧式、咖啡吧式、茶餐馆、家庭茶室、异国风情式茶馆。

4.区域茶馆研究

刘清荣在《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一书中,分别介绍了七个地区的茶馆文化,即京派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荆楚文化与湖北茶馆、

吴越文化与浙江茶馆、巴蜀文化与巴蜀茶馆、赣文化与江西茶馆、岭南文化与江西茶馆。

吴旭霞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黄建宏则分别阐述了四川、杭州、广东及北京四地茶馆的不同风格。

5.茶馆经营研究

徐传宏从文化定位、服务项目、茶馆选址、茶馆设计、茶室布置等方面阐述了应如何经营茶馆。并提出了茶馆经营者应有的素养,如熟悉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掌握一门外文的接待用语、掌握茶的冲泡技艺等。还谈了一些市场调查、营销策略、服务方式等经营之道。

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经营理论,佘志芬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陆尧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蓝彬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的关系等。

6.茶馆发展趋势

刘清荣认为茶馆发展方向是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功能多元、服务多层、文化韵味增强,并指出了茶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黄建宏指出茶馆与旅游业的结合将进一步增强,茶馆对促进多业发展将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并且它将朝多方面转化。

另外陈香白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提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陈文华对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作了深入思考。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综上所述,茶馆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研究文献在不断增加,研究内容在不断丰富,但总的来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 学术力量薄弱。涉足茶馆研究的学者不仅数量少,而且持续性差,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的发展。

二. 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在茶馆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理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太少。

三. 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的茶馆研究都是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和明确的系统。

所以,未来的茶馆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设立专业或相关的研究机构,促进茶馆的研究。茶馆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可联合茶文化研究机构来促进其研究。

第二. 学科建设问题。茶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