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三个环节肺通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第一节Biblioteka Baidu吸系统解剖概述
呼吸系统包括输送气体的呼吸道和交换气体的肺。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各级较小的细支气管组成。
二、肺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表面覆盖一层浆膜(胸膜脏层),肺可根据其功能分为导管部和呼吸部。
肺泡上皮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较多的扁平上皮细胞(Ⅰ型细胞)和为数较少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立方上皮细胞(Ⅱ型细胞)。肺泡壁上的Ⅱ型细胞能分泌一种由磷脂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可以减少肺泡液层与气层间所造成的表面张力。
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方式、发生部位、动力、影响因素。
肺换气指肺泡与血液之间通过扩散而进行的气体交换。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呼吸膜面积与厚度、气体分压差、气体相对分子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通气/血流比值。
一、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交换的方式、关系、影响因素。
气体在血液中通过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输。O2主要通过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运输;CO2主要以与H2O结合形成碳酸氢盐和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方式运输。
三、胸膜与胸膜腔
胸膜腔定义,组成;胸腔负压形成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第二节肺通气
定义:肺通气指肺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一、肺通气的动力
实现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运动。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导致胸廓和肺随着扩大和缩小,从而使气体吸入或呼出肺泡。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阻力由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来源于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后者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织粘滞性等。
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的关系: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弹性阻力越大,可扩张性越小,即顺应性越小;反之,弹性阻力小,则易扩张,顺应性大。可见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即:顺应性=1/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的组成:气道阻力在呼吸过程中变化的规律及与小气道口径间关系。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它对于稳定肺泡内CO2和O2的浓度具有重要意义。时间肺活量不仅反映了一次肺通气的最大能力,还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的较好指标。
第七章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三个环节;肺通气概念及实现的动力、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2、熟悉: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原理;肺内压;熟悉呼吸膜的结构;
3、了解: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四、异常呼吸
周期性呼吸是异常呼吸形式的一种,最常见的有陈-施呼吸(潮式呼吸)、比奥呼吸、睡眠呼吸暂停。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CO2是生理性兴奋呼吸中枢的因素。
吸入气体成分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体内存在感受CO2和O2分压变化的结构,即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面,具有感受脑脊液H+分压的功能。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具有感受动脉血O2分压、CO2分压和H+浓度的功能。化学感受器将感受到的信息反馈到脑干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最终达到动脉血CO2和O2分压稳定于正常水平。
授课内容(重点、难点)
1、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难点)
2、肺通气实现的动力;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重点)
第一节呼吸器官呼吸道;肺;
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呼吸运动;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第三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与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演示法、讨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提问及复习题
1.何谓肺胞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
2.胸膜腔内压形成及作用的机理及其在呼吸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活动,呼吸节律发源于延髓呼吸中枢。
一、呼吸中枢
延髓是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分为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两部分。
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也存在着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的定义、过程、生理意义。
肺牵张感受器存在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导致吸气抑制。这一反射称为黑-伯反射。
第一节Biblioteka Baidu吸系统解剖概述
呼吸系统包括输送气体的呼吸道和交换气体的肺。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各级较小的细支气管组成。
二、肺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表面覆盖一层浆膜(胸膜脏层),肺可根据其功能分为导管部和呼吸部。
肺泡上皮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较多的扁平上皮细胞(Ⅰ型细胞)和为数较少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立方上皮细胞(Ⅱ型细胞)。肺泡壁上的Ⅱ型细胞能分泌一种由磷脂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可以减少肺泡液层与气层间所造成的表面张力。
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方式、发生部位、动力、影响因素。
肺换气指肺泡与血液之间通过扩散而进行的气体交换。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呼吸膜面积与厚度、气体分压差、气体相对分子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通气/血流比值。
一、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交换的方式、关系、影响因素。
气体在血液中通过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输。O2主要通过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运输;CO2主要以与H2O结合形成碳酸氢盐和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方式运输。
三、胸膜与胸膜腔
胸膜腔定义,组成;胸腔负压形成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第二节肺通气
定义:肺通气指肺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一、肺通气的动力
实现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运动。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导致胸廓和肺随着扩大和缩小,从而使气体吸入或呼出肺泡。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阻力由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来源于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后者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织粘滞性等。
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的关系: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弹性阻力越大,可扩张性越小,即顺应性越小;反之,弹性阻力小,则易扩张,顺应性大。可见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即:顺应性=1/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的组成:气道阻力在呼吸过程中变化的规律及与小气道口径间关系。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它对于稳定肺泡内CO2和O2的浓度具有重要意义。时间肺活量不仅反映了一次肺通气的最大能力,还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的较好指标。
第七章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三个环节;肺通气概念及实现的动力、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2、熟悉: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原理;肺内压;熟悉呼吸膜的结构;
3、了解: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四、异常呼吸
周期性呼吸是异常呼吸形式的一种,最常见的有陈-施呼吸(潮式呼吸)、比奥呼吸、睡眠呼吸暂停。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CO2是生理性兴奋呼吸中枢的因素。
吸入气体成分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体内存在感受CO2和O2分压变化的结构,即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面,具有感受脑脊液H+分压的功能。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具有感受动脉血O2分压、CO2分压和H+浓度的功能。化学感受器将感受到的信息反馈到脑干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最终达到动脉血CO2和O2分压稳定于正常水平。
授课内容(重点、难点)
1、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难点)
2、肺通气实现的动力;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重点)
第一节呼吸器官呼吸道;肺;
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呼吸运动;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第三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与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演示法、讨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提问及复习题
1.何谓肺胞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
2.胸膜腔内压形成及作用的机理及其在呼吸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活动,呼吸节律发源于延髓呼吸中枢。
一、呼吸中枢
延髓是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分为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两部分。
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也存在着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的定义、过程、生理意义。
肺牵张感受器存在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导致吸气抑制。这一反射称为黑-伯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