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状况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b1b5f4bb4cf7ec4afed0b6.png)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302b5c58fafab069dc0265.png)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8亿。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如年,上海市人均G DP高达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元,两者相差0倍以上。
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一)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
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
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
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
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
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
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
![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b4556f7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6.png)
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以及巨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进展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政治稳定。
首先,农村的政治稳定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减少了社会不满情绪的产生,从而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
其次,农村的政治稳定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推进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有助于维护农村的政治稳定。
再次,农村的政治稳定在社会调节和参与的推动下得到了巩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他们通过参加集体经济、村民议事会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与政府进行对话与协商,通过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社会调节和参与的机制使得农村内部的矛盾得到了平衡和解决,进而维护了农村的政治稳定。
最后,农村的政治稳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坚定维护。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致力于维护农村的政治稳定。
党的农村政策和组织动员能力的不断完善,使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在农村中发挥作用,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和巨大的发展。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调节和参与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不满情绪得到了有效化解。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农村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的政治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如农民负担重、土地问题等。
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村的政治稳定,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组织动员等,不断完善农村的制度和机制,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政策_(1)
![社会政策_(1)](https://img.taocdn.com/s3/m/ca779c6d27284b73f242506a.png)
政策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的关系
社 会 政 策 概 论
路线、方针与政策 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章或 行动准则;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 立法:国家权力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 行政:政府、企业、团体等的内部管理工作;政府机 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计划:工作或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社会问题 社会需求 社会福祉
其他社会福利制度 ■ 家庭 ■ 企业 ■ 社区互助 ■ 市场 ■ 宗教机构 ■ 非政府组织
社 会 政 策
……
……
间接影响福利的 其他公共政策 ■ 职业福利 ■ 规制福利
……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社 会 政 策 概 论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 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 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者、雇主和政府 三方共同负责经费来源。
国民救助:补充社会保险的不足,救助社会保险范围以
外的人
其他社会保障:家庭津贴、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充
分就业
- -
3.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社 会 政 策 概 论
英国的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形成:《就业政策白皮
社 会 政 策 概 论
加,传统的靠家庭、教会和私人救助难以解决。
救助对象: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在教区出生或在
该地区住满三年
救助方式: ■ 对可以工作的穷人:政府安排低薪工作 ■ 不能工作的穷人:送入救济院或进行院外救济 ■ 失依儿童:男进入工厂或商店当学徒,女送入大户人家做女 佣
经费来源:捐款、地税、屋税、慈善金
中国政治发展趋析
![中国政治发展趋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880c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5.png)
农村到城市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国内 世界 思想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2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结束 ,进入 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 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后 世界历史最重大事件
二.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
4、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 赔2亿 开沙市重庆 投资设厂 免内地
5、 影响: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年) 1、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
2 、人民反抗: 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企图 加速清朝灭亡签
订
3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1 、外交政策的丰富发展
{ 依据:
出发点 :
内容: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中 国现代化建设需要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 促进世界多极化 保持国际稳定 促进经济多极化 实现共同繁荣 不结盟 睦邻友好(与发达国家)
与第三世界团结合作 对外开放
2 、全方位外交
以联合国为中心: 维和(两伊战争 、柬埔寨问题等)
知识结构:
50年代-----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走向世界舞台
70年代----- 打开新局面 , 融入世界 改革开放后--丰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 , 走上全方位外交
二 、七十年代打开新局面 1 、中美关系缓和
原因: 双方利益
发展: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 — — 一个中
2 、人民反抗:( 1) 虎门销烟 (2) 三元里人民抗英 ( 3) 爱国将领抗敌(葛云飞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社会政策与法规(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社会政策与法规(三)](https://img.taocdn.com/s3/m/c00ae0d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5.png)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社会政策与法规(三)1、填空题()为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正确答案:凯恩斯主义2、单选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66年至197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江南博哥)。
A.建立阶段B.发展阶段C.停滞破坏阶段D.恢复阶段正确答案:C3、填空题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
正确答案: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4、问答题评析费边主义的社会政策观。
正确答案:费边主义者的基本信念认为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而必然的转变过程。
排斥马克思阶级斗争及激烈革命的观点,改采民主温和的方式,企图以国家做为推动改革的工具,主张废止土地私有制、工业国有化,以及实现各种社会福利。
有三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平等(有助于社会整合)、自由(强调正面自由)、互相关怀(鼓吹例他主义)。
5、单选张岚(化名)在某企业的销售部工作,在一次晋升中,张岚与一名男性竞争主管职位,张岚在很多方面都比他优秀,但最后公司以张岚以后怀孕生子会耽误工作为原因提拔了这位男性担任主管,公司的做法侵犯了张岚的()。
A.政治权利B.文化教育权利C.劳动权D.婚姻家庭权利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
其中妇女的劳动权益表现在妇女在岗位录用、薪酬、晋升晋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本案中,公司的做法侵犯了张岚的劳动权利。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妇女的合法权益,可根据案例与相关法律规定来理解其合法权益。
6、多选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政策改革的成就表现为()。
A.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B.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C.素质教育观念形成D.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正确答案:A, B, C, D7、多选张岚(化名)初中毕业后跟着同村的李某出去打工,在半路上被李某卖给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把张岚卖给西部地区某村的刘某做老婆,张岚屡次想要逃跑,都被刘某抓了回来,刘某为了阻止张岚逃跑,一直把她锁在家里。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aaf6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0.png)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
以下将对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不存在。
当时的重点是解决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大部分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薄弱。
2.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
1960年代开始,养老保险等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3.开放初期:1978年以后,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重大挑战。
此时,需要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进行逐步的和完善,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开放后期: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范围扩大,待遇水平也有所提升。
此时开始建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5.21世纪: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二、特点:1.全国统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以全国统筹为基本特点,实行“五险一金”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和标准。
2.多层次和多层面: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相结合,基本保障由政府提供,补充保障由企业和个人参与,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3.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制度的不断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农村地区和城镇非户籍居民等群体。
4.均衡性: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待遇水平的确定和调整上追求一定的均衡,避免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
5.灵活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灵活性,允许个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将养老金进行个人投资或选择缴纳更高的个人养老保费。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后期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大陆政策的概念
![大陆政策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5a53f0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1.png)
大陆政策的概念引言大陆政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概念。
它通常指向中国政府针对大陆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大陆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
本文将对大陆政策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大陆政策的背景大陆政策的实施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
在这之前,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大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陆政策的目标大陆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大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其具体目标包括:1.促进大陆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4.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大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实现转型升级。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吸引外资和鼓励投资;2.支持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3.建立专业高效的行政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效能。
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大陆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为了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大投入研发经费,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3.优化创新环境和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大陆政策还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以下举措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1.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2.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区域经济一体化大陆政策还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
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2.支持跨区域贸易和投资;3.加强一体化的规划和政策协调。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7024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e.png)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体系。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发展历程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虽然制度还比较简单,覆盖人员有限,但打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础。
2.1980年代至19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养老保险方面,逐步推行个人账户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医疗保险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关键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3.2000年代至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扩大。
医疗保险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一体化,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也在不断进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公共性和普惠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性和普惠性。
即通过国家的统筹、参保、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2.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不同的覆盖对象和政策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兼顾了公共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基本保障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场的多元竞争。
3.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国内发展趋势,与国际地缘政治发展趋势
![国内发展趋势,与国际地缘政治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fe23d3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1.png)
中国会鼓励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教育、科技、农业和新能源等基础性和战略性领域的自主能力。作为一 个规模超过17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这不是仅出于对美国遏制的反应,它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需要。
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发展之路
Overseas Research Status
更重要的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值来衡量,中国已经越过了技术升级通道上的门槛,消除与美国 和发达经济体的整体技术差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对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因为仅从经济结构转 型升级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来说,中国绝无可能放弃现有的经济模式。认为美国的遏制政策会迫使中国重 回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过于天真了。
中国政府已调整了生育政策,开始鼓励生育,但东亚的经验表明,生育率下降可能因此被延缓但不可能被逆 转。要对冲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更本根的政策在于提供更好的教育以提升人口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作为依然拥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经济体,中国承诺会致力于结构性改革以不断提升生产率和保持经济活力。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几乎是东亚高成长经济体在高增长之后不可避免的,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如何正确应对。从 东亚经济中应当吸取的教训在于,因政治压力政府不得不将资源分配到生产率更低的地区以缩小差距,或出于同 样的原因在政策上鼓励资本在那些对生产率并无太多贡献的领域过度投资(例如房地产),威胁了生产率的增长。 严重的资源错配不仅有损生产率的增长,也是宏观不稳定的根源,会使得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在纠正资源错 配以及确保生产率增长前景方面,中国政府面临着棘手的结构性改革任务。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3e7733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5.png)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必须积极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国际社会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国的国内与国际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应该对我国所面临的形势与所应对的政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政治方面: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连续召开四次座谈会,分别就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重点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经济方面,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具体表现在商品住房价格持续攀升, 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煤电价格联动,粮食价格上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等等,因此国家加大调控的力度,以确保这些产品价格的稳定,包括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住房价格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认真地进行研究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煤电价格联动的原因;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文化方面: 在去年西部地区成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中东部地区的改革,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台湾问题:,陈水扁再次逆势而动,大肆鼓吹“台独”分裂主张,蛮横限制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蓄意毒化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并且竭力撕裂台湾社会,制造族群对立。
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天灾人祸):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997c8471fe910ef12df8fd.png)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政策(一)定义: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二)基本特征1.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2公共政策(一)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二)基本特征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三)如何理解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
这种相对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四)目标1.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利益。
2.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5.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社会政策(一)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二)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三)主要领域(了解)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四)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1.“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所以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在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提供非商品化的物质和服务帮助,使服务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
2.但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不同。
(1)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02-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02-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ff3e60bf111f18583d05a82.png)
導
論
初创期
扩充期
转换期
(1945年至
(50年代至
(1974年至20世
1957年)
1973年)
纪80年代中后期)
目录
退出
2.韩国社会政策发展简况
社
20世纪60年代:以社会福利为主——朴正熙社会福利
會
立法,生存权和国家福利义务。
政
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救济为主——《社会福利事业
策
法》、《国民福利年金法》、《医疗保险法》。
20世纪初~4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时期——社 会保险建立
政
策
20世纪40 ~ 7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从
導
社会保险到社会保障
論
20世纪70年代~今——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改革时期
目录 退出
2.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 ——以智利养老保险改革为例
背景: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对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造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 《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1950) 《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国家工作人员 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 期间待遇暂行办法》(1955) 《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 《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 办法》 (1955)
社
會 政
第二章
策 導
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論
目录 退出
目录
社
會
第一节 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政
策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導
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
論
第三节 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aab82167375a417866f8fdd.png)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社会政策导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理论体系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主体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对象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资源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第二节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第四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政策第二节国际组织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第十二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一)第一节社会保障政策概述第二节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第十三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二)第一节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医疗服务政策第二节住房政策第三节教育政策第四节就业社会政策第十四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三)第一节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第二节残疾人社会政策第三节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第四节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第五节反贫困社会政策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政策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1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19c0570a16fc700aba68fc06.png)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王梦奎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可以作出四点判断:一、经济体制发生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国家变为开放的国家。
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过去20年,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0年GDP相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在人口增加3亿的情况下,人均GDP翻两番,超过原定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
市场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
四、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温饱有余,富余不足”这样的状态。
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因为现在还有2000多万人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更大数量的人口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达到小康。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现小康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步伐有前有后,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
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
如果按购买力评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
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
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
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2023年最新的2023形势与政策论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2023形势与政策论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fc193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d.png)
2023年最新的2023形势与政策论文三篇2023形势与政策论文三篇2023形势与政策论文一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政策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3cf8d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c.png)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政策一、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目前国际局势的五大基本特点:1.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2.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3.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世界上目前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4.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5.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2012年国内民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一)2012年国内热点话题热点话题一:社会道德建设“道德之问”成为过去一年热得发烫的“网络热词”:“小悦悦惨遭碾压,路人为何见死不救?”“‘金哨’变‘黑哨’,足坛假赌黑缘何泛滥?”“走了‘郭美美’来了‘卢美美’,中国慈善能否恢复元气?”“‘汉代玉凳’闹笑话,假拍乱象何时休?”有关网站的“2012两会调查”关于“社会道德”的问卷中,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道德水准“在下降”。
究其原因,55.7%的受访者认为“不少公务人员行不正之风,带坏了整体风气”。
面对道德滑坡的现实,“卿天磊”等不少网民说,国人正在为重建道德做出努力:不久前,“雷锋传人郭明义发动百万微博粉丝爱心接力救产妇”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还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守墓老兵”欧兴田、“最美婆婆”陈贤妹……“这些草根人物,以实际行动回应见死不救的冷漠,诠释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承载国人内心向善的渴望。
” “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全国人大代表邓宝金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国际形势与政策
![国际形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dc89a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c.png)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
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
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
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
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ba78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b.png)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公平。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体制构建和特点等方面,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在初期建立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主要依靠农村、城市和国有企业三支柱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通过成立农村合作社和合作医疗机构,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城市则通过建立国营企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城市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而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工会经济制度、职工福利制度等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发展和完善阶段,中国大陆开始全面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政府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全面阶段,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
2003年,中国大陆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2024年,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
2024年,政府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24年,政府推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提高养老金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如失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和帮扶力度增强等。
一是制度覆盖范围广。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覆盖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业员工,还覆盖了农民工、农村居民和其他特殊群体,形成了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的三层次保障体系。
二是参保人员多样化。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保人员包括了工人、农民、城镇居民和特殊群体等多个群体,保障了不同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