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
消化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多发于中老年人。
息肉很少引起症状,较少产生出血和梗阻,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70年代后,X线、B超以及内窥镜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增加,发现率>10%,对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逐渐成为了消化内镜医师的临床日常工作。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在胃肠道粘膜局限性增生形成的隆起肿物,从发生部位上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形态上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组织学上分为: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腺瘤性(Adenomatous)、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等。
1 胃息肉
1.1 分类
多发于中年,发病率0.6%~10%,一般位于胃窦和胃体部,也可发生在胃底或其它部位,通常是单个,也可是多个,广基或带蒂,息肉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但大多<2 cm。
内镜下肉眼胃息肉形态学分类常用日本山田法[1],分为4型(图1)。
I型最多见,息肉形态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II型息肉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表面较红,中央可见凹陷;III型息肉无蒂,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息肉与黏膜间角<90°,好发于窦部幽门区;IV型息肉有蒂,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颗粒状。
IV型息肉的癌变率高达25.7%。
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3类:(1)炎性假性息肉,炎症反应致黏膜上皮再生,组织学结构为血管和纤维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侵润;(2)增生性息肉,约占所有胃息肉中的75%,是炎症反应引起以腺体增生形成的粘膜结节,直径一般<1 cm,较大的息肉则有蒂,多伴有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
有报道发现增生性胃息肉病人79%有萎缩性胃炎[2],1.5%~3.0%的增生性息肉有恶变可能,与其含有腺瘤成分有关;
(3)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左右,再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性腺瘤3种,以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最高。
一般位于胃窦,多为单个,广基或带蒂。
来自粘膜腺上皮,有形成乳头状的倾向。
显微镜下腺瘤表现为不典型腺体组成的假复层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多型性及分裂象。
腺瘤性息肉作为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6%~75%,恶变与息肉直径大小有关,直径超过2 cm被认为是腺瘤性息肉可能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
任宏宇 综述 刘俊 审校
REN Hong-yu LIU Jun
作者简介:
任宏宇,1999-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免疫,专于临床消化系疾病诊治。
变的关键指标之一[5]。
少见的基底腺息肉是胃良性小囊性息肉,病理学为错构瘤,在常规内镜的检出率为0.1%~1.0%左右,定期随诊无恶变的报道。
1.2临床表现
胃息肉一般无症状,可出现上中腹不适。
如息肉邻近幽门部位,可出现梗阻症状。
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时,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导致黑便、缺铁性贫血等。
1.3 诊断方法
钡餐检查可见到边界清楚的圆形透亮阴影,偶见息肉蒂的条状透亮区与息肉相连,可随推挤而移动。
胃镜的诊断价值更高,可直接观察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等。
同时,通过超声内镜判断息肉在胃壁生长侵犯的深度,以评价治疗与
否和治疗方法,并作活组织检查或切除。
a 山田I 型息肉
b 山田型II 型息肉
c 山田III 型息肉
d 山田IV 型息肉
图1 a ~d 胃息肉形态学分类日本山田法示例
2 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图2)发生率较胃和小肠息肉高,结肠镜检查为其主要诊断方法。
Morson 组织学分类已被广泛应用,总体上先将大肠息肉分成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分为炎症性和增生性,肿瘤性有腺瘤性和错构瘤性(表1)。
国内报告结、直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
2.1 非肿瘤性息肉
2.1.1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也称化生性(Metaplastic)息肉。
是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中最多见的[3]。
发生原因尚不清楚。
可见于各种年龄;男女性无差
图2a ~
d 结、直肠息肉不同形态的息肉
d 广基息肉
c 短蒂(亚蒂)息肉
b 细长蒂息肉
a 粗长蒂息肉
表 1 全国大肠癌病理专业协作组的息肉分类方案
单发 多发肿瘤性 腺瘤 腺瘤病
腺管状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绒毛状 Gardner 综合征 混合性 Turcot 综合征
散发性腺瘤病(多发性腺瘤)错构瘤性 Peutz-Jephers 息肉 Peutz-Jephers 综合征幼年性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炎症性 炎症性息肉 假息肉病增生性 增生性息肉 多发性增生性息肉其他 粘膜肥大性赘生物 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
炎性纤维增生性息肉
d
别。
组织学上表现为腺上皮呈乳头状,隐窝伸长,无异形细胞。
通常为多发性广基小息肉。
一般直径<3 mm的息肉中90%为增生性,通常无症状往往在结肠镜检查时才发现,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粘膜颜色相仿的半球形小息肉。
常以活组织检查与肿瘤性息肉相鉴别。
2.1.2 炎症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
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引起的上皮再生,亦称假性息肉(Pseudopolyps)。
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肠道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腹痛和腹泻,常为多发性,息肉小而无蒂,无恶变倾向,应针对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假性息肉不需手术治疗。
2.2 肿瘤性息肉
直肠、结肠肿瘤性息肉较消化道其他部位多见。
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等良性瘤,需与原位癌、浸润癌等恶性肿瘤鉴别。
2.2.1 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s)
占直肠、结肠息肉的60%~80%[3]。
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高,无性别差异性。
腺瘤在结、直肠各段均可发生,约70%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多数为单发,多发也不少见。
生长早期管状腺瘤小而无蒂,逐渐增大形成细蒂。
管状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如草莓,质韧。
一般<1.5 cm直径。
瘤体主要成分为管状腺体组织。
约15%腺瘤中可见到绒毛状成分。
随着瘤体的增大,出现绒毛状成分也更多。
当瘤体内绒毛状成分超过25%时,为混合性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
临床表现为便血,一般为小量,可引起贫血;偶尔有大量出血,可间歇性腹痛,甚至引起肠套叠。
直肠低位的带蒂息肉有可能随排便而脱出肛门。
多数病人无症状而是在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2.2.2 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s)
也称乳头状瘤。
80%~90%位于结肠镜可达到的范围,1/3~1/2病人可由直肠指检扪及[3]。
发病年龄为60~79岁,50岁以下者罕见。
绒毛状腺瘤广基、质软,扪及似天鹅绒感觉。
瘤体色泽与邻近粘膜相同。
通常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体积大,直径达2~5 cm,甚至可占据整个肠腔。
一般表面覆有粘液。
镜检时见很多狭长的绒毛突出,中央为间质,外覆一层柱状上皮细胞。
事实上,乳头状瘤其中约1/4为原位癌,1/4为浸润癌,仅1/2为良性。
临床表现常见大便带血或习惯改变。
腺瘤位于直肠时可有粘液便、排便不净或肿块脱出肛门外等。
可有腹泻或便秘。
有很多人可无症状。
绒毛状腺瘤复发率和癌变率高,应连同肿瘤周围部分黏膜和瘤体一并切除。
如病理为浸润癌,按癌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3 食管、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
3.1 食管息肉(图3)
其发病率占食管良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食管平滑肌瘤,分类同胃息肉。
一般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可有吞咽梗阻感。
X线检查可见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随吞咽和呼吸运动。
内镜检查可确定形态、大小和部位;超声内镜有助于了解息肉生长的深度,选择治疗的方法。
3.2 十二指肠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多发生于降部,病理组织学分类与胃息肉相似。
见于年龄40~60岁,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
该部位息肉生长常与胆胰引流关系密切,十二指肠肠腔相对较小,常引起各种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痛、上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黄疸等,少数绒毛状腺瘤可引起腹泻,息肉压迫胰管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等。
X线钡餐检查能发现较大的息肉,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进一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绒毛状腺瘤呈特异性的“肥皂泡”征[3]。
内镜下息肉表面常较光整,需与息肉相鉴别的十二指肠隆起病变有,(1)肿瘤:
多为良性,隆起粘
图3 食管息肉
膜与周围组织色泽相似,之间可有皱壁,基底较宽,一些隆起顶部有糜烂或溃疡。
常见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等;(2)布氏腺增生:隆起的顶部有凹陷,可有粘液分泌;(3)胃上皮化生、胃粘膜异位:病变多呈小隆起,偶有明显隆起呈息肉样;(4)囊肿:十二指肠降部有时可见囊肿,多为半透明状,触之柔软。
3.3 小肠息肉
小肠息肉少见,可为单个或多个,单个小肠息肉常为腺瘤。
临床表现为隐性出血或腹痛,长期出血可致缺铁性贫血。
腹痛可因息肉糜烂刺激肠壁引起痉挛,亦可由于息肉引起肠套叠,一般多为慢性间歇性发作。
钡餐检查多难以发现,小肠灌钡法(Enteroclysis)[4]可提高阳性率。
以往很多病例有赖剖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目前可通过胶囊内镜或小肠内镜检查来确诊。
4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错构瘤息肉综合征)
其息肉生长呈非肿瘤性而有肿瘤样增殖特征,由无规律的混合组织增生累及肠黏膜。
4.1 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4]
即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在10岁前发病,患者肠息肉有2%的癌变率,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30%。
癌变年龄常<35岁。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色素沉着多见于口唇及其四周、颊部、面部、手指皮肤,偶见于肠粘膜,但也有色素沉着局限在躯干及四肢者。
色素可呈黑、棕褐、灰、蓝等色。
极少数病人仅有肠息肉而无色素沉着。
该病为罕见疾病,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腹部绞痛伴便血,息肉主要位于空肠和回肠,但亦可见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一般较大,多发,
直径可达2~3 cm,组织结构是错构瘤,诊断可根据特征性口唇、皮肤黑斑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腹部绞痛、便血、贫血等应考虑此病。
可行胃肠道钡餐或小肠灌钡法检查肠道有无息肉。
病理切片证实为错构瘤可确诊该病。
如无明显症状,对本病的处理为长期观察,但当出现肠套叠,肠梗阻或大量肠道出血时需外科手术。
4.2 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
均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息肉,一般为单个息肉,少于10%的患儿可有3或4个息肉。
3/4以上位于直肠内,可发生于整个结肠。
大多有蒂,表面光滑,樱桃红色。
直径从几毫米到2~4 cm。
幼年型息肉为错构瘤性。
镜下可见充满粘液的囊性扩张,所以称潴留性(Retension)息肉或粘液性(Mucous)息肉。
临床表现为出血或腹部绞痛,腹痛是肠蠕动推动息肉,牵拉息肉蒂部所致。
有些患儿的息肉可脱出肛门外。
肠套叠发生较少。
无恶变倾向,宜早切除得到组织学诊断并消除症状。
切除后,一般不再复发。
该症据发病的特点分为:(1)幼年性结肠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 Coli,JPC):无家族史,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
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
多伴有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等。
可同时存在腺瘤性息肉;
(2)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 Coli,FJPC):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见症状为直肠出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
大部分病人的息肉呈典型的错构瘤特征,但少数合并腺瘤性息肉。
有恶变倾向。
当该病息肉不仅发生于大肠,同时还有胃或空肠息肉,单独或与大肠息肉并存,称家族性全身性幼年性息肉病(Familial Generalized Juvenile Polyposis,FGJP)。
4.3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Coli)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图4)[5],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均可发病,向后代遗传的比例为50%,在总人群中发病率不高,病人在出生时无结、直肠息肉。
多数在15岁以后开始出现息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增多。
典型病例可见结肠和直肠出现数百甚至成千只息肉,多数为广基,也可有蒂,以直肠内最为常见,且密集,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
小肠内通常无息肉。
息肉的组织学结构为腺瘤,可同时有腺癌。
一般发病初期无症状。
往往因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粘液、大便次数增多而就诊。
有明显的恶变趋向,如有家族病史,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示多发性息肉,加上活组织检
查证明为腺瘤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的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
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4.4 Gardner综合征
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该病患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100 枚),体积较大。
有高度癌变的倾向,癌变发生的年龄较晚。
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
患者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
因此,对有Gardner综合征阳性家族史者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应作结肠镜检查。
治疗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4.5 Turcot综合征[6]
是一种少见遗传性疾病,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也称为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
该病患者具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伴有其它脏器的肿瘤的特点,其结肠腺瘤的癌变发生率高,多在青少年时发生癌变而死亡。
4.6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7]
为错构瘤性,基本特点有:(1)息肉分布于整个胃肠道;(2)具有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外胚层病变;(3)无息肉病家族史;(4)成年发病。
常见症状为腹泻,大便量较多,含脂肪或鲜血,明显体重减轻,其次为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
实验室检查有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吸收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有恶变可能,病情一般较重,预后差。
内科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补液、补充营养物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少数患者进经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外科肠段切除使病情得到缓解。
外科手术治疗适于并发症严重者,如大量出血、脱垂、肠套叠、肠梗阻和恶变者或病变肠段较短者。
5 胃肠道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处理
一般认为消化道息肉系恶变率较高的疾患,属癌前病变之一,特别是直、结肠息肉及胃息肉恶变的倾向更高。
息肉的癌变率因息肉的种类而异:肿瘤性息肉易癌变,有异型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也较高;多发性息肉>2 cm,病程在两年以上者恶变率较高;乳头状腺瘤恶变率高。
胃肠道息肉的内科
治疗处理分3步进行:即内镜下的息肉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定期随访监测。
进行内镜(胃镜、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十分有效的措施,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有[2]: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氩气喷灼、激光或电灼、微波治疗、注射摘除、冷冻疗法等。
息肉圈套切除是最广为使用的方法,适应证为:(1)息肉直径 <2.0 cm,超声内镜检查证实息肉生长未穿过黏膜肌层;(2)活检确诊是腺瘤或呈恶性,应予完全切除;(3)>2.0 cm的腺瘤,尤其基底宽位于胃窦部者、有恶变危险,应连同周围粘膜与息肉一并切除。
对单发或少数球状<0.5 cm小息肉以热活检钳摘除,多发半球状小息肉予电凝切除,10枚以上的息肉应分期治疗;而引起腹痛、出血、梗阻的较大息肉为手术适应证,应进行胃或肠部分切除。
息肉切除后的随访复查是十分重要,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机率较高,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和漏切。
一般认为,单发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
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2 c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
年。
图4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 T. Yamada,H. Fukutomi.Protruding lesions of
the stomach[J].I To CHYOU(Japanese),1966,1:145-150.
2 Larghi A,Waxman I.Endoscopic mucosal
r e s e c t i o n : t r e a t m e n t o f n e o p l a s i a [J ].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2005,15(3):431-454.
3 Barnard JA.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nd polyp
syndromes in adolescents[J].Adolesc Med Clin,2004,15(1):119-129.
4 Dong K,Li B.Peutz-Jeghers syndrome:case
参考文献
reports and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hin J Dig Dis,2004,5(4):160-164.
5 Cruz-Correa M,Giardiello FM.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J].
Gastrointest Endosc,2003,58(6):885-894.
6 J. Turcot,J. P. Després,F. St.Pierre:Malignant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polyposis of the colon:report of two cases[J].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Philadelphia,1959,2:465-468.
7 Cronkhite LW,Canada WJ.Generalized gastrointestinal polyposis:
An unusual syndrome of Polyposis,pigmentation,alopecia and onychotrophia[J].N Engl J Med,1955,252:1011-1015.
1. 掌握胃肠道息肉的分类。
2.掌握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熟悉需与十二指肠息肉相鉴别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
1.胃肠道息肉从组织学上分为: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基本特点有( ) A.息肉分布于整个胃肠道 B.具有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外胚层病变 C.无息肉病家族史 D.成年发病 E.以上都不对
3.需与息肉相鉴别的十二指肠隆起病变有( ) A.肿瘤 B.布氏腺增生 C.胃上皮化生、胃粘膜异位 D.囊肿 E.以上都不对
O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