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 产中的位置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仅次于 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播种面积占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 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 物之首,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全国约有2/3的人 口以稻米为主食。是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 界22%人口的重要保障。
▪ 第三个发展时期 (1980年~ 1995):
▪ 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 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 应用于生产;
▪ 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 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 要的作用。
▪ 第四个发展时期 (1995年至 今):
▪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出现和水稻 生产全程机械化初步实现。
感温性
影响水稻可变营养生长期的环境因素中, 主要是温度和日照时数。
高温可以提早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 期,低温则可以延迟幼穗分化,延长营养生 长期。这种特性称为水稻的“感温性”
感光性
预备知识
光周期现象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 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 光周期现象是美国的Garner和Allard发现的。 ▪ 1910‘s,Garner和Allard在美国马里兰州,美
Fra Baidu bibliotek
长日照植物
这种植物在日照长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 才能开花。在临界日长以上,延长日照,缩 短黑暗,可提早开花。
如果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就不进行 花芽分化,不开花。
▪ 从1949年至今,我国水稻生产 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 (1949年~ 1961年):
▪ 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 等耕作制度的改革。
▪ 第二个发展时期(1962年~ 1979年):
▪ 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 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 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 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 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 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 病、虫、草害的发生。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 、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 人吸收的蛋白质成份较多。
稻米的淀粉粒
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 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 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 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 可用于编成草苫。
二、水稻生产概况
▪ (一)世界水稻生产及其发展 ▪ 全世界约有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亚洲稻谷消费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国 和印度水稻收获面积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一 半,稻谷总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56.5%。 ▪ 世界各大洲均有水稻栽培,主要集中在 亚洲,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美 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和大洋洲各 占1%以下。
(二)我国水稻生产的成就 及稻作科学的发展
▪(二)早、中稻和晚稻
▪ 早、中稻和晚稻是水稻适应不同 光照条件产生的变异类型。
▪ 全生育期从播种到成熟在120天 以内的叫早稻。
▪ 在120天到150天的为中稻。 ▪ 150天以上叫的晚稻。
(三)水稻和陆稻
▪ 陆稻是由水稻演变来的适应干 旱地栽培的“地土生态型”,陆稻 与水稻相比,其发芽力强,耐旱力 强,米质较差。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分布及区划
▪ 我国稻区分布辽阔,南至海南岛(18°9′N), 北至黑龙江黑河地区(52°29′N),东至台湾, 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至东南沿海潮田, 高达2 600m以上的云贵高原,均有水稻种植。
▪ 我国稻作区划即以自然生态环境、品种 类型、栽培制度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划 分为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 (二级区)。
巴西陆稻IAPAR-9
(四)秥稻和糯稻
▪ 秥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是米质粘性 大小的不同,糯稻是秥稻淀粉粒性质发 生变化而形成的变异型。
▪ 大多数秥稻的胚乳中含有15%~30% 的直链淀粉和70%~80%的支链淀粉。
四、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划分
▪ (一)生育期 ▪ 指种子萌动到新的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期。 ▪ 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
(一)籼稻和粳稻
▪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两个亚种。
▪ 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处向 高处引种后,逐渐适应于低温气候下生长的 生态变异类型。
▪ 籼稻是最早由野生稻演变成栽培稻的基 本类型,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川地带, 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粒形细长,米质 粘性较弱,叶片粗糙多毛,颖壳上毛稀而短, 易落粒。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3.西南单季稻稻作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 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三、栽培稻的品种类型
▪ 丁颖根据我国水稻的起源、演变、生态 特征,将普通栽培稻进行分类:
▪ 籼稻与粳稻(亚种); ▪ 早、中、晚稻群(群); ▪ 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型); ▪ 秥稻、糯稻(变种)
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 (二)生育时期 ▪ 1.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分期 ▪ (1)幼苗期 ▪ (2)分蘖期 ▪ (3)穗分化期 ▪ (4)结实期
2.从发育角度分期 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3.从器官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期 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
生殖生长期。
五、水稻的温光反应
▪ 不同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即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成 熟的日数差别是不大的,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的不同, 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期的差异。水稻的营养生长期, 又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变营养生长期” 两部分。
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试验站工作,他们发现两个 难以解释的现象,一个是烟草品种马里兰猛犸象, 在夏季株高可达3~5米,但是不开花,如果在冬季 的温室里,株高不到1 米就可以开花。 ▪ 另一个现象是,某个大豆品种,在春季的不同 时间进行播种,但在夏季的同一时间开花,尽管不 同播种期大豆的营养体大小不同。
1、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 产中的位置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仅次于 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播种面积占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 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 物之首,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全国约有2/3的人 口以稻米为主食。是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 界22%人口的重要保障。
▪ 第三个发展时期 (1980年~ 1995):
▪ 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 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 应用于生产;
▪ 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 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 要的作用。
▪ 第四个发展时期 (1995年至 今):
▪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出现和水稻 生产全程机械化初步实现。
感温性
影响水稻可变营养生长期的环境因素中, 主要是温度和日照时数。
高温可以提早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 期,低温则可以延迟幼穗分化,延长营养生 长期。这种特性称为水稻的“感温性”
感光性
预备知识
光周期现象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 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 光周期现象是美国的Garner和Allard发现的。 ▪ 1910‘s,Garner和Allard在美国马里兰州,美
Fra Baidu bibliotek
长日照植物
这种植物在日照长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 才能开花。在临界日长以上,延长日照,缩 短黑暗,可提早开花。
如果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就不进行 花芽分化,不开花。
▪ 从1949年至今,我国水稻生产 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 (1949年~ 1961年):
▪ 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 等耕作制度的改革。
▪ 第二个发展时期(1962年~ 1979年):
▪ 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 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 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 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 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 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 病、虫、草害的发生。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 、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 人吸收的蛋白质成份较多。
稻米的淀粉粒
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 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 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 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 可用于编成草苫。
二、水稻生产概况
▪ (一)世界水稻生产及其发展 ▪ 全世界约有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亚洲稻谷消费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国 和印度水稻收获面积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一 半,稻谷总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56.5%。 ▪ 世界各大洲均有水稻栽培,主要集中在 亚洲,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美 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和大洋洲各 占1%以下。
(二)我国水稻生产的成就 及稻作科学的发展
▪(二)早、中稻和晚稻
▪ 早、中稻和晚稻是水稻适应不同 光照条件产生的变异类型。
▪ 全生育期从播种到成熟在120天 以内的叫早稻。
▪ 在120天到150天的为中稻。 ▪ 150天以上叫的晚稻。
(三)水稻和陆稻
▪ 陆稻是由水稻演变来的适应干 旱地栽培的“地土生态型”,陆稻 与水稻相比,其发芽力强,耐旱力 强,米质较差。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分布及区划
▪ 我国稻区分布辽阔,南至海南岛(18°9′N), 北至黑龙江黑河地区(52°29′N),东至台湾, 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至东南沿海潮田, 高达2 600m以上的云贵高原,均有水稻种植。
▪ 我国稻作区划即以自然生态环境、品种 类型、栽培制度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划 分为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 (二级区)。
巴西陆稻IAPAR-9
(四)秥稻和糯稻
▪ 秥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是米质粘性 大小的不同,糯稻是秥稻淀粉粒性质发 生变化而形成的变异型。
▪ 大多数秥稻的胚乳中含有15%~30% 的直链淀粉和70%~80%的支链淀粉。
四、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划分
▪ (一)生育期 ▪ 指种子萌动到新的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期。 ▪ 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
(一)籼稻和粳稻
▪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两个亚种。
▪ 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处向 高处引种后,逐渐适应于低温气候下生长的 生态变异类型。
▪ 籼稻是最早由野生稻演变成栽培稻的基 本类型,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川地带, 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粒形细长,米质 粘性较弱,叶片粗糙多毛,颖壳上毛稀而短, 易落粒。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3.西南单季稻稻作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 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三、栽培稻的品种类型
▪ 丁颖根据我国水稻的起源、演变、生态 特征,将普通栽培稻进行分类:
▪ 籼稻与粳稻(亚种); ▪ 早、中、晚稻群(群); ▪ 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型); ▪ 秥稻、糯稻(变种)
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 (二)生育时期 ▪ 1.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分期 ▪ (1)幼苗期 ▪ (2)分蘖期 ▪ (3)穗分化期 ▪ (4)结实期
2.从发育角度分期 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3.从器官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期 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
生殖生长期。
五、水稻的温光反应
▪ 不同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即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成 熟的日数差别是不大的,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的不同, 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期的差异。水稻的营养生长期, 又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变营养生长期” 两部分。
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试验站工作,他们发现两个 难以解释的现象,一个是烟草品种马里兰猛犸象, 在夏季株高可达3~5米,但是不开花,如果在冬季 的温室里,株高不到1 米就可以开花。 ▪ 另一个现象是,某个大豆品种,在春季的不同 时间进行播种,但在夏季的同一时间开花,尽管不 同播种期大豆的营养体大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