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精品范文】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治疗及生存质量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治疗及生存质量分析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面广, 发病率高等特点。
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全面理想的治疗方案,预后欠佳。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运用,以中医整体观为核心,辨证用药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让机体得以康复。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证用药生存质量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如何合理的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是,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者将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收治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兹探讨其临床辨证用药方法及体会。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60例均属住院患者,符合以下条件,胁痛、纳呆、乏力,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ALT)增高>40U/L,表面抗原(HBSAG)阳性。
1.2 一般情况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
年龄>60 岁的4例,20~59岁的48例,18~19 岁的8例,病程1 个月34例,1~3个月的26例。
1.3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中医内科胁痛证的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 2.瘀血停着; 3.肝胆湿热; 4.肝阴不足。
s1.4 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0例中,肝气郁结25例,占41.7%,瘀血阻络5例,占8.3%,湿热蕴结8例,占13.3%,肝阴不足22例,占36.7%,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40U/L 血清总胆红素>17u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HBSAg 阳性。
2 辨证用药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肝积”、“积聚”等范畴。
一例肺结核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论文

浅谈一例肺结核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体会【关键词】肺结核;丙型病毒性肝炎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因“咳嗽、咳痰伴胸痛一周”于2009年12月8日收住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一周再受凉之后出现剧烈的咳嗽、咳痰,痰为大量黄色粘痰,不易咳出,随之出现双侧胸痛,咳嗽时加剧,伴低热、流涕,自测体温在37.5℃-38.0℃之间,无高热、寒战及呼吸空难等症状;无盗汗、纳差,无心悸、气喘等;患者对“磺胺”过敏。
入院查体:t:37.3℃,p:80次/分,r:18次/分,bp:140/9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晰,精神状态尚可,唇甲无紫绀,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问及散在的湿性罗音,吸气末明显;心音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及化验:血常规wbc:5.3*10 9/l,n:0.733,l:0.181,hb:129g/l,plt:171*109/l,肝功能:alt:173.1u/l,ast:116u/l胆红素正常范围,肾功能正常;血沉:48mm/h;结核抗体(+);肿瘤系列(-);连续三次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连续三次痰病检及抗酸染色:较多的中性粒细胞、一些鳞状上皮细胞、肺泡细胞,无瘤细胞及抗酸染色杆菌;hcv-ab(+),随后查:hcv-rna:3.50*104/ul,胸部ct(图1):右肺上叶后段不规侧软组织影,ct值:47hu,多考虑为肿瘤性质,伴周围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入院后给予抗炎、化痰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在对其交代必要性后,于2009年12月14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中取材三块,12月17日病理回报:右肺干酪性结核;诊断明确:①继发性肺结核(右上);②丙型病毒性肝炎;多方考虑后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1/日、利福平0.45 1/日、乙胺丁醇0.75 1/日、吡嗪酰胺0.5 3/日,严密观察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月再次入“肝病科”,停用吡嗪酰胺,加用“a-2b干扰素300万u肌肉注射2次/周”治疗,患者有发热、浑身酸痛的不良反应,体温在38.0℃,可自行缓解,连续应用6个月;化疗三联用药一月后停用“乙胺丁醇”改用两联治疗,半年后复查胸部ct(图2),病灶吸收明显,治疗效果良好;继续服药,定期查肝功能无异常,总疗程13个月,2011年5月26日再次复查胸部ct病灶基本吸收(图3)。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刘成山【摘要】目的: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47例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进行对比实验。
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组采取综合疗措施。
对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ALT(471.87±120.56)µ/L、ALB(36.14±6.96)g/L,平均住院时间(53.3±10.2)d;治疗组ALT(2143.25±675.53)µ/L、ALB(28.16±4.22)g/L,平均住院时间为(34.8±9.7)d,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能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Methods 4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and 47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ed therapy.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lbumin(ALB)as wel as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severe viral hepatitis treatment effect.ResultsIn the control group,ALT(471.87±120.56)µ/L, ALB(36.14±6.96)g/L,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53.3±10.2)d,treatment group ALT(2143.25±675.53)µ/L,ALB(28.16±4.22)g/L,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34.8±9.7)d,betwee 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can produc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作者】刘成山【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医务科,黑龙江大庆1634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以肝脏损伤为主,具有病情变化快、危急、严重等特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1]。
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5例临床观察论文

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5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抵抗病毒、退黄治疗、支持及抗感染疗法。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64例成功治愈,有19例患者明显好转,有12例因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87.4%。
结论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该以及早诊断、综合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少数感染者会逐渐产生慢性症状,更严重者会继续恶化并向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1]。
如何能够有效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一直是医院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次实验旨在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54例男性,41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21.5-74.1岁不等;所有患者均依照相关诊断标准,得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将患者的病程分为三类:①早期:患者四肢无力、有黄疸出现、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未见明显的腹水、肝性脑病发生;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31%-40%之间。
②中期:患者四肢无力、出现较为明显的腹水或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21%-30%之间。
③晚期:有多种疾病的合并症状发生;患者多有肝性脑病或脑水肿等病症的发生,并出现严重的感染及出血症状;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11%-20%之间[2-3]。
1.2 治疗方法①根据以下剂量给患者实施治疗方案:250-400ml/d的肝安、100-150mg/d的苦参碱、20-35ml/d的甘利欣、1.0-1.8mg/d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经250ml的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滴注;②对于病毒滴度较高的患者,可进行1.0mg/d的恩替卡韦口服,或者可以采用8-10mg/d的阿德福韦酯口服,以作为支持治疗方案;③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控、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④保证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态,防止肝性脑病及其他综合病症情况的发生[4-5]。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病毒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且治愈难等特点,并且国内外尚未研发出特效治疗方法或药品。
在病毒肝炎的治疗方面,中医药展现出其独特的效用。
本文以病毒性乙肝为代表梳理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病毒性肝炎;研究1引言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主要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发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中以肝脏炎症以及坏死病变最为常见。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口以及体液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下降、体乏无力、肝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
以病原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当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划分为甲、乙、丙、丁、戊、庚以及TTV等七型肝炎。
本文将以病毒性乙型肝炎为例,梳理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根据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征以及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划归到“黄疸”、“胁痛”、“郁证”、“症积”等范畴之中,按照中医理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湿热疫毒内侵,邪伏血分,进而导致正气亏损、气血失调。
2单方中药治疗对病毒性乙型肝炎具有抑制作用的单方中药主要有:黄芪、大青叶、栀子、贯众、玄参、白术、黄连、茯苓、吴茱萸、丹皮、生地、赤芍、葛根、两面针、鸡骨草、北野菊、紫草、白茅根、巴戟天、半边莲、半夏、荔枝核、枸杞子、黄精、夏枯草、何首乌、皂角刺、青蒿以及蟾蜍皮等;金银花、绞股蓝、五味子、猪苓、苦参、桃仁、灵芝、水飞蓟、甘草、龙胆草、三七、鸡内金、川芎以及红花等则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的功效,并且还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虎杖、马鞭草、黄芩、女贞子、茵陈、鱼腥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连翘、大黄、黄柏、郁金、败酱草、蒲公英、柴胡、板蓝根、丹参以及甘蓝等不但可以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发挥抑制性作用,同时可以显著减低血清转氨酶,并具有改善肝功能的功效。
汪友乐选取538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本组患者采取猪苓多糖注射液的治疗措施,治疗结果显示:HBeAg阴转率60.0%,ALT和AST的复常率为95.1%,乙型肝炎达到67.5%的阴转率;周清荣等选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苦参素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本组患者的肝功能有了显著改善,治疗结束后,通过对患者进行三个月的随访,发现本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8%和40.6%,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苦参素对于肝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且持久的效果,研究结果同时也证实了该药可以达到一定的抗病毒效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治疗【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深入了解,同时,介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种药物,让患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更好的信心。
方法通过对29例肝炎患者的分组药物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
结果干扰素与无环鸟苷,激素与干扰素的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更加有效。
结论及早发现病情,有效控制传播途径,应用合理的药物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病毒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0-0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1],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同时伴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3.5亿,我国约占1.3亿,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1 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1.2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1.3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1.4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1.5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2 主要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所以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篇1浅析病毒性肝炎与并发症的预防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临床表现主要是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但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VC)感染均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的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探讨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只采用中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对比。
结果:治疗组有效应答率为86.84%,比对照组(71.05%)高出15.79%;治疗组复发率为11.54%,远低于对照组(47.62%)。
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共同借鉴和做相关研究。
标签: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病毒性肝炎春季主要是预防甲型肝炎,因该病是由消化道传播,潜伏期短,一般2~6周,急性起病。
多有发热、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的症状。
不典型病例则刚发病时的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很相近,应注意观察。
需及时隔离,及早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面笔者对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8例,女28例,年龄14~68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采用中医疗法。
配制中草药水煎服:将当归14 g,龙胆草、川芎、丹参、红花、郁金、黄柏、陈皮、姜黄、甘草各11 g,杭菊花、泽兰各14 g,黄连6 g,板蓝根、败酱草、山药各31 g,大枣8枚,茵陈50 g均放入药煎锅中,加入1500 ml水进行煎煮,取药汁分早晚两次空腹饮服,7 d为一疗程,连服4个月,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可以适当加减量进行医治,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病情变化。
1.2.2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基础上,进行肌肉注射α干扰素,3 MU/次,1次/d,连续治疗4个月,对患者肝脏进行免疫调节,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1.3.1 治疗结束时应答(1)完全应答:HCV RNA转阴,ALT恢复正常;(2)部分应答:ALT未恢复正常但HCV RNA转阴;HCV RNA未阴转但ALT恢复正常;(3)无应答:HCV RNA仍呈阳性,ALT异常没有改变。
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治疗论文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摘要】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称a、b、c、d,e型肝炎)。
五型肝炎除病原学不同外,传播方式及预防方法不相同。
现分述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25- 01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产生的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些病人可能由此引发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从而危及生命。
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疾控中心门诊部近2年对来就诊患者统计,有60%以上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乙肝病毒,而大部分患者对此病预防知识一概不知,笔者认为现将有关知识与同志们一起探讨,介绍给广大读者与患者。
1 甲型肝炎1.1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是典型的粪—口途径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1.1 日常生活接触: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居住拥挤的集体单位或家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容易发生。
1.1.2 经水传播:农村地区,特别是粪便及水的管理较差的地区,雨季时冲刷粪便流入水源常可弓i起肝炎流行,这也是形成甲型肝炎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1.3 经食物传播: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从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海水中捕获的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毛蚶、泥蚶等,进食时加热不充分,造成肝炎传播。
另一类是食物制备过程中受到甲肝病毒感染的污染。
1.2 预防措施1.2.1 病人管理:隔离治疗是防制甲型肝炎的一个措施。
最好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起3周。
当病人住院后,病家要做一次终末消毒以减少继发传染的可能,对居住拥挤的家庭尤为重要。
如果留在家中治疗就要做随时消毒工作。
发现病人后及时做出疫情报告。
1.2.2 有效地控制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水型或食物型流行时如能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如封闭水源,加氯消毒饮水或禁止销售污染的食物,疫情可以很快下降。
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我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将病毒性肝炎归属为黄疸、肝胃不和、鼓胀三个中医范畴,通过辨证医、护,并与现代医护学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仅就我科近来同期收住的28例患者报告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1-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8例均为我科2009年8~9月份住院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6~74岁,平均38.7岁。
所有病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5例,活动性肝硬化1例。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包括保肝、调节细胞免疫及支持治疗;中医治疗根据辨证选用我院清热解毒合剂、健脾利湿合剂、益肾软肝合剂,及部分保肝退黄中药制剂治疗。
2 护理2.1 辨证分型 12例患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4例)感受疫疠之邪,内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乏力厌食,肝失疏泻,胆汁不循常道,下注膀胱,外溢肌肤,而身、目、小便俱黄,诊为黄疸;15例患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1例)感受疫疠之邪,内伤肝气,肝郁气滞,肝失疏泻,横逆犯胃,诊为肝胃不和;1例患者(活动性肝硬化)肝脾功能失调,疏泻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诊为鼓胀。
2.2 静养祖国医学认为肝为阴脏,主动喜静。
在代偿期患者不应过劳,而有乏力、纳差、发热、黄疸、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失代偿期患者,则应卧床休息,这样,才能保护肝脏,待病情好转后可做适当的活动。
2.3 禁酒酒精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大量研究表明,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故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绝对禁酒。
2.4 饮食调护食物有四气五味之异,正确运用饮食调护,能够均衡营养、辅助治疗。
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及油腻厚味食物,宜多食各种蔬菜、豆制品、水果等,每天喝一杯牛奶,进食一个鸡蛋,2两精瘦肉(如牛肉、猪肉、鱼肉等),3种蔬菜,2种水果,这样对于保肝养肝大有好处。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篇3浅谈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
方法研究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结论做好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工作有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分别由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甲型肝炎(又名甲肝)、乙型肝炎(又名乙肝)、丙型肝炎(又名丙肝)、丁型肝炎(又名丁肝)和戊型肝炎(又名戊肝),儿童以甲肝为多见。
病毒性肝炎以消化道症状、有或无黄疸、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为特征。
由于病原不同,各型临床特点、流行特点及转归各异,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本病临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瘀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五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1周后才达肝脏,随即通过胆汗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一般诊断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多种途径如皮肤、黏膜、血液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皮肤等)。
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
3.丙型肝炎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变异能力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突变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波浪式升高与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日(15-45日);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70日(30-180日);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50日(15-150日);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0日(10-70日);丁型肝炎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相当。
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与发展

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与发展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进展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有二种不同机制,一是肝炎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二是人体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使肝细胞发生破坏和肝组织炎症。
不论哪一种机制,均以肝炎病毒为病原而启动病理过程。
肝炎病毒可在人体内复制。
使肝组织病变持续进行进而慢性化。
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清除体内肝炎病毒最主要和关键的方法。
近年来,在研制和开发新的抗肝炎病毒有效药物方面有了较大进展。
1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已被公认为有效,但疗效并不满意,疗程(3个月)结束时,HBeAg和HBV DNA阴转率为30%~50%,停药半年~1年的远期疗效为20%~25%。
国外学者主张,应将其剂量加大为500万~1000万单位,每日1次或每周3次,疗程为4~6个月,疗效可有所提高。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的研究有了飞速发展。
此类药物可抑制逆转录酶和DNA多聚酶活性,对HIV、HBV和疱疹病毒的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疱疹病毒感染。
新的抗HBV核苷类药有以下种。
1.1 拉咪呋定(Lamivudine)为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对鸭乙肝病毒和黑猩猩感染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用其治疗慢性乙肝在世界范围内已有2000余例作了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服药已达2年以上。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服药2~4周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抑制率达95%以上;治疗12周时HBV DNA阴转率可达90%~100%,52周时持续阴转率为80%。
但HBeAg阴转率仅为12%~16%,HBeAg(-)及抗-HBe(+)血清转换率为5%~8%,ALT复常率为60%。
治疗后52周时复查肝活检,肝脏炎症坏死病变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亦有减轻。
停药后大多数患者出现复发,但HBeAg(-)和抗-HBe(+)血清转换者停药后常不复发。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肝炎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感染范围最广的一种疾病。
病毒性肝炎是所有肝炎疾病中最为棘手的一种疾病。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总结护理经验。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加强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按时服药、戒烟戒酒、健康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96.7%)、戒烟戒酒(93.3%)、健康合格(83.3%)、护理满意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7%)、(63.3%)、(50%)、(73.3%),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临床护理路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极易出现肝硬化症状,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进行性肝病[1]。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较长,临床治疗预后不佳,治疗费用较昂贵,很多患者会担心疾病治疗以及经济负担,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效果[2]。
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有利于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坚持持续质量改进,注重整体护理效果的新型护理模式,为进一步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本文对我院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体会论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体会吉林省四平市传染病医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不仅发病率高,有广泛的流行性,且有大量的病毒携带者成为潜在的发病者。
近年来,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虽有很大进展,但疗效仍不理想。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了1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现将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98-02通常所说的慢性乙型肝炎就是指患者在感染了该病毒的较长一段时间后,体内的病毒仍没有完全消失,一直在体内潜伏最终引起发病的现象。
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有明确的急性乙肝演变而来;半年前有过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发作病史,治疗或自愈不彻底,留下祸根潜伏下来,半年后,或多年后,再次发病。
也因婴幼儿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当时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和完善,不能将病毒清除,病毒潜伏于肝脏,经过长期的免疫耐受期的沉寂后,大约到了青壮年期,便开始发病。
首次发病很象急性肝炎,有的首次发病就已经是肝硬化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6例患者中,男76例,女5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5年。
126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均按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完成。
其中乙肝五项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26例,乙肝e抗原(hbeag)阳性115例,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126例。
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115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者92例,麝浊(ttt)异常者85例。
经b超提示,肝脾肿大者75例,自觉头昏乏力易于疲倦者115例,易于感冒者32例,时有尿黄者90例,有明显黄疸者23例。
1.2中西结合治疗法:1.2.1利用一定的中药对这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很有帮助,通过合理的配方可以达到顺气解毒,疏通脾胃的效果,具体可采取如下配方:黄芪10-30g,党参10-20g,板蓝根10-30g,内金10-30g,半枝莲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田荃黄15-20g,贯众10-15g,灵芝10-20g,元肉10-30g,柴胡10-30g,茵陈10-30g,蝉衣10-15g,虎杖10-15g,陈皮10-15g,甘草6-10g。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康复之路(2)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康复之路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康复之路上,我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治疗经历和康复之路,希望对同样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让我回顾一下我的病情。
我患有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这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
在发病初期,我出现了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去了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我的肝功能异常,病毒载量为每毫升血液10^6个病毒颗粒。
面对这样的病情,我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但我知道,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找到康复之路。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两种药物。
干扰素是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来清除病毒的,而拉米夫定则是抑制病毒复制的。
这两种药物都有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流感样症状、皮疹等。
在治疗初期,我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副作用,但医生告诉我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身体逐渐适应,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也注重了生活方式的调整。
我戒掉了熬夜和饮酒的习惯,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我开始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我还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食物,少吃油腻和高糖食物。
在经过大约半年的治疗后,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
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病毒载量也大幅下降。
在这期间,我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的检测,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医生对我的治疗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醒我要继续坚持治疗和注意生活习惯。
然而,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治疗进行到一年左右时,我的病毒载量出现了反弹,这让我倍感焦虑。
医生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这可能是病毒变异导致的耐药性。
于是,医生对我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拉米夫定更换为另一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
在新的治疗方案下,我的病情再次得到了控制。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心理康复也是我在这条路上走过的重要一环。
在面对病毒性肝炎这个疾病时,我曾一度陷入恐慌和抑郁。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素材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素材引言: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
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防治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传播途径,并讨论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通过体液传播,主要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人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而乙型肝炎病毒还存在慢性感染的风险,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血液暴露和输血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无菌操作和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是预防血液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
2. 性接触传播:性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较高,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3. 母婴传播:孕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分娩时的垂直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针对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和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三、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预防效果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接种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产生免疫力,保护人们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侵害。
在接种计划方面,儿童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随后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接种更多的剂次。
此外,成年人和高风险群体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四、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和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正在成为全球肝癌的主要原因。
目前,基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核酸技术已能很好地筛查出携带者。
对于已确诊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案,通过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五、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教育公众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知道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器械。
此外,了解肝炎疫苗的重要性,并按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我院采用凯西莱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同时采用甘草酸二胺作双盲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代写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27例。
诊断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
其中甲型肝炎11例、戊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78例、丙型肝炎24例、庚型肝炎3例(均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未引入乙型肝炎计算)。
双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共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龄(31±10)岁;对照组共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31±8)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凯西莱0.2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
对照组用甘草酸二胺0.15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方法与疗程同治疗
组。
两组中根据病情辅以护肝、利胆、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②体征: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腹部压痛、腹水等;③化验:肝功能(ALT、AST、A/G、r-GT、AKP、TSB)、HBVM(治疗前、后进行比较);④8周时检测白蛋白含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胆汁酸、白蛋白均正常[1];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体征明显改善;未愈:以上指标均有异常改变,临床症状加重,无变化或死亡。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
3 讨论
本文急性肝炎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提示凯西莱起到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确切疗效,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其保肝护肝,阻止肝细胞坏死,降低慢性肝炎转氨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肝炎后肝硬化、亚重肝、慢重肝时,肝细胞损伤严重,早期使用凯西莱,对阻止亚重肝、慢重肝的病情有利[2],促进肝细胞有序性再生,全面恢复肝功能,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的生存率。
使用凯西莱后改善了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PT恢复正常,两组8周时白蛋白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2.1%、23.1%,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凯西莱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通过刺激DNA 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白蛋白水平,加快白蛋白复常的作用,凝血机制的改善可认为除促进肝细胞再生外,亦与凝血因子生成增加有关。
HBsAg及抗HBc治疗前后比较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程峰涛,李铎,蔡敏.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中华消化杂志,1998,18(2)∶92
2,唐望先,杜荔菁,张文英,等.硫普罗宁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