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工业催化剂的制备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催化剂设计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关联
表面科学:吸附、脱附、表面分析、晶面结构模型 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学:载体、助催化剂 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均相络合催化剂、金属离 子配位原理、催化循环、簇状物化学 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表面现象物化分析 分析测试化学:催化剂物化性能表征技术、原料和产 品分析技术 工业催化化学:传质、传热、反应器设计、过程经济 评价、工程放大技术
O-(ads)+ N2O → N2 + O2 + e-(去催化剂) <2>
如控制步骤为(1): 容易提供电子 n-型半导体;
如控制步骤为(2): 容易接受电子 p-型半导体
对于氧参加的反应(N2O的催化分解、CO催化氧化、烃的 选择性催化氧化)来说,活性最高的半导体催化剂,常是易 与反应物交换晶格氧的催化剂。
性与金属键的d-%特征的关系。 最基本的关联参数应是反应物与产物分子
形成化学键的强度或活性。
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
2. 基于催化反应的经验规则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强度,
必须位于一适宜的范围。 实例:甲酸催化分解
HCOOH → H2 + CO2 甲酸在金属表面吸附中间物的生成,随后 再分解为金属、CO和H2 过程不应该涉及到很大的活化能。 图5 甲酸在金属催化剂上催化分解的反应途 径
<400℃ NiO, CoO p-半导体
>450℃ ZnO, Cr2O3 n-半导体, 控制步骤改变。
实例2:乙烷的催化氢解
(金属催化剂的优选) d-轨道状态、或能带理论的带填充分数、
Pauling d-%。 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与其金属-金属键的d-%
特征对应。 下图是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氢解乙烷相对活
催化剂设计的框图程序
图1 催化剂设计框图(Dowden提出) 图2 Trimm的催化剂总体设计程序 图3 催化剂主要成分的设计(米田幸夫建议)
图 1.
图 2.
TRIMM 提出的催化剂总体设计程序
设 想 1:从廉价原料出发制成所需产品 2:明确政府的环保规定 3:能否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若能充分了解反应机理以及它和外界条件的关系,尤 其是反应的控制步骤,就能比较容易的找到与真实反 应通道相适应的催化剂成分和结构;其中有许多的规 律性可供借鉴.
考察反应机理可以通过反应动力学特点分析、吸附脱附实验数据进行推断, 也可以借助现代物理方法,如原位红外光谱、原位核磁共振仪器,以及原位 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探究.
晶格缺陷助催化剂:可能的原因是:①离子的晶格取 代,造成电荷分布不均匀;②化合价的不平衡造成的 缺位;③原子间隙的填充;④改变氧化还原性、酸碱 性、逸出功、磁化率等性能。
增界助催化剂:增加活性界面数目; 选择性助催化剂:中和酸中心、防止积炭; 扩散助催化剂:加入造孔剂(矿物油、石墨、
木粉、淀粉、糊精、纤维素) 相变助催化剂:帮助或阻止物相、氧化态发 转变. 双重作用助催化剂: 加速催化剂的预处理过程:加入Cu提高Co,Fe催化剂
O2分子:分子式解离活化、原子式解离活化,有多种可能形式。 O2 (gas) ↓↑
O2(physisorption 2O-(dissociated ads.)
e↓↑
e↗↙ 2e↘↖
O2-(associated ads.) 2 O= (dissociated ads.) e↘↖ 2e↗↙ ↘↖
O2=(associated ads.) 2 O=(lattice)
举例
甲烷化催化剂的调变性助催化剂 Ru or Ni 水会降低活性中心总量
贫电子金属氧化物 排列顺序
助催化剂的功能和分类
结构性助催化剂(Textural Promoter):
通过物理作用改变几何因素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增 大表面积、起分散、隔离、稳定作用,防止烧结,不改 变催化反应的总活化能。 举例:合成氨催化剂中Al2O3是结构性助催化剂
助剂:用量较小、对用量敏感;经常使用多种助 剂;常与主体催化剂结合,形成固溶体、化合 物,不单独制备;在催化剂中总是存在、以调 变催化剂性能;单独使用助剂时无催化活性。
助催化剂选择和设计
设计方法: 方法一:运用现有科学知识,结合已经掌握的科学理
论,并结合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存在的具体问题。
方法二:通过对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催化剂作 相应的调整。比较费力、费时,有一定的应用范围。
第五章 工业催化剂的设计
催化剂工程导论 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一、 工业催化剂设计概述
催化剂设计:是指为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创制最佳催化剂的 战略性策划
催化剂设计的目的:a)借助催化剂的功能以控制化学反应;
b)避免催化剂开发盲目性,提高筛选速度. 发展历史:
1968年 D. A. Dowden 首次提出催化剂设计的构想 1968年 米田幸夫(Yukio Yuneda)提出《数值的触媒学》 1980年 D.L.Trimm , Design of Industrial Catalyst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专著出版 1984年 金性勇等译,《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7年 Hegedus 论述了催化剂设计的进展与前景 1991年 黄仲涛等, 《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 1994年 E. R. Becker 编著《催化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论文集
经济技术评价
写出反应过程,定出催化剂类别 从可能的表面相互作用描绘出反应过程
从化学观点出发选择主要组分:
A: 活性模型 B:吸附热 C:化学吸附络合物
D:几何构型 E:结晶理论
选择次要组分
经验法
机械模仿法
载体
最佳结构选择
催化剂组分
各种要求是否矛盾? 最优化
反应器选择 物理性能
图 3.
三、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与催化剂设计
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
基本原则: 基于化学键合理论 基于催化反应的经验规律 基于活化模式 1. 键合理论与主组分设计的考虑 实例1: N2O的催化分解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优选)
实例1: N2O的催化分解
反应式:
2 N2O → 2 N2 + O2
表面反应: N2O + e- (自催化剂) → N2 + O-(ads) <1>
还原速度.
助剂举例
过渡金属型助剂: 加入另一种过渡金属到主催化剂中形成合金、固
态溶液;如Pt-Rh, Pt-Sn, Pd-Ag, Pd-Au, Ni-Fe, NiCu等;提高活性为主,也影响选择性、抗积炭、抗烧 结、抗毒性。 过渡金属氧化物助催化剂: 可加入另一种TMO, TMS;织构性助剂常形成稳定化 合物,如尖晶石结构FeAl2O4, ZnCr2O4. 调变性助剂可 以是碱性氧化物(K2O, Na2O, MgO)酸性氧化物(SO3, P2O5)可变价TMO,加入后形成复合氧化物BiMoO4, FeSbO4, ZnFeO4等,不是机械混合。
定义:
反应机理,主要是指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活性中心或集团作用而 后生成产物分子的真实历程和步骤,特别是在接近实际操作条件 下的催化反应的真实步骤,包括其细节。
非匀相化学反应的机理,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改组的化学过程之外, 还包含了相关的物理吸附、吸附分子与催化剂集团作用形成活化分子吸附、 活化吸附分子间的作用、中间产物的形成和转化、产物分子的脱附、再吸附 或进一步转化等过程。
五. 助催化剂和载体的选择和设计
助催化剂和载体 (Promoter and Carrier)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
寿命(抗烧结、积炭、中毒、流失)、耐热性、 机械强度、耐磨损性等性能,功能有很多相似 之处,但是有以下几点区别。
助催化剂和载体的比较
载体:用量大、且对用量不敏感;稳定性好;表 面积大、孔径、孔体积确定,分别制备;与活 性组分之间有时有相互作用;有时可以使用载 体,也可以不使用。
调变性助催化剂(Structural Promoter):
通过改变主要催化活性组分的化学组成、电子结构 (化合状态)、表面性质、晶体结构等方法,达到提高 活性、选择性的目的,可以降低催化反应的活化能;加 入助剂后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
加入调变助剂后的可能作用机理
电子助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K2O 电子给予体,F 铁的d轨道接受电子、提高电子密度、降低逸出功,加 速氮在铁上的吸附活化,提高活性。
氧化 —— 贵金属 (Pt, Ag…)、高价金属氧化物、复 合金属氧化物;选择性氧化反应 —— 同时满足活性 需要、选择性需要
异构化、水合 —— 固体酸(氢型分子筛、Al2O3、 H3PO4/硅藻土…) 经过活化处理后,制备的催化剂材料可能组成、 结构、化学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如部分还原、部分氧 化、硫化等。
催化剂设计的科学方法
总体性考虑
热力学分析 —— 反应的可行性、最大平衡
产率、最佳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参数 —— 温度、压力、原料配比等
副反应
—— 包括目的产物的分解等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 设备材质、爆炸范围
腐蚀问题等
经济性考虑 —— 催化剂的经济性
催化反应的经济性
百度文库
二、催化剂设计的一般程序
英国科学家D.A.Dowden: 首次提出催化剂设计的 构想后,日本学者米田幸夫教授将非均相催化剂的化 学特性数值(酸碱性、氧化能力的强度分布),反应 基质的分子物性(热力学数据、量子化学的反应性指 数等)进行线性关联;又把催化剂的变量挑选出结构 上的钝性、敏感性与反应速度、选择性数值进行关联, 以预测催化剂的制造与筛选。
催化剂设计的科学方法
力争从科学理论入手,用科学知识设计催化剂的模型
对指定的反应,或者需要制造的某种产品,应对如何 选用催化剂的实际知识进行逻辑分析;这种设计出来的 催化剂应具备较佳的催化性能和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催化剂设计本身不需要引用新的催化概念和新的催 化理论,所需要的只是对已有的概念和有效实验数据进 行新的思考,需要收集和研究已有的文献,需要对催化 剂各组分的功能和作用的模型认识。
调变性助催化剂选择举例
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
图6 火山曲线(Volcano-shaped curve) 纵坐标:完成转化率50%时所需的反应温度;
(活性越高、该温度越低) 横坐标:金属甲酸盐的生成热 Ag, Au 吸附强度太低;Fe,Co,Ni吸附强度太
高;Pt,Ir,Ru,Rh,Pd较好。 Tanaka-Tamara 规则:每摩尔吸附氧与金属最
O2= (ads) > O= (ads.) > O-(ads) > O2-(ads) > O=(lattice)
⇐ 强 (氧化能力)
弱⇒
亲核
亲核
亲电
亲电
深度氧化
部分氧化
乙烯环氧化: Ag —— O2-(ads),环氧乙烷; 其他金属—— O= (ads.) ,O-(ads);CO2+H2O
CO分子:在过渡金属Rh, Pd, Pt上形成 s-p键合M=C=O 活化; Mo, W, Fe 上解离吸附活化。
根据反应分子活化方式进行评选:
根据H2, O2, N2 等小分子的活化规律选择;根据饱 和烃分子、不饱和烃分子、芳烃分子的活化规律选 择。
H2分子:均匀解离活化、非均匀解离活化. 金属催化剂上:-50 - -100℃, 氢均匀解离,使不
饱和烃加氢。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如Cr2O3, Co3O4, NiO, ZnO, 400℃,真空干燥处理,表面羟基脱水,氢不均匀解离。
饱和烃分子:
金属或酸性金属氧化物均可,但机理不同。在金属 催化剂上解离吸附后脱出氢,生成烯烃;在超强酸金 属氧化物催化剂上脱出H-离子,生成正碳离子得到活 化。
不饱和烃分子:
酸性催化剂上与H+离子结合生成正碳离子,发生裂 解、异构化、叠合反应。金属催化剂上发生催化加氢; 碱催化剂上生成烯丙基活化,使烷基芳烃侧链烷基化。
高氧化物生成热相互照应。
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
3.基于活化模式的考虑 为了充分利用分子的活化模式,应尽
量多地占有数据资料和广泛阅读查阅有 关文献,是减少催化剂设计和制备人员 时间的重要途径。
可入选的催化剂材料
根据反应类型评选: 根据积累的催化反应知识选用合适的催化剂材料。
加氢 —— 贵金属(Pt, Pd…)、低价金属氧化物 (Cr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