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处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

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

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三)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亦称随症选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的方法。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来的,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对症选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如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昏迷选人中、十宣;虚脱选关元、神阙;自汗选足三里、关元;盗汁选阴郄、复溜;气病选膻中;血病选血海;筋病选阳陵泉等。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证治疗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一)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源于《内经》,是以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如肺病咳嗽选中府、中泽、太渊等;《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本法的应用。

(二)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指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专选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证。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单选里经腧穴,或表里两经配合均可。如《灵枢·厥病》载:“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选京骨、昆仑。”这是里病选表经腧穴。《灵枢·厥病》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这是表证选里经腧穴。《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

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应用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三)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配穴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如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肺虚咳嗽前取中府,后取肺俞等。《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特定穴应用中的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四)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道理,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左右配穴法源于《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证。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侠溪,右侧偏头痛取左侧阳陵泉、侠溪;心悸取双侧内关;胃痛取双侧足三里等。

(五)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腧穴;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腧穴。此法临证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胸胁痛上取支沟,下取阳陵泉;偏瘫上取肩髃、曲池、合谷,下取环跳、足三里、解溪;胃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百症赋》载:“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天元太乙歌》:“心痛手颤少海间,欲要除根针阴市。”此外,特定穴中的八脉交会穴的配合应用,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六)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的近部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此法临床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胃病取中脘、足三里;鼻塞取迎香、合谷;头晕取百会、太冲;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

三、组成变化

针灸的配穴处方固然有一定的原则,但在临床应用时,虽用同一个腧穴处方,由于针灸补泻、施术的先后、针刺的深浅、腧穴的加减、留针的长短等不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