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生理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课程班考试题( 08·“十一”)
(讲课教师:马军教授——考试时间:2008年10月5日)
科目: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姓名:玉欣班级:07级学号:98 分数:
与精神疾病预防———————————————
——————————
考试题(五题中任选四题回答)————————————————————————————————
(1)举例分析小儿依恋感建立与小儿行为问题的关系。
(2)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性格?
(3)分析青春期常见行为问题及精神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4)举例说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其不同本质。
(5)分析地震灾害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应急及其干预策略。————————————————————————————————————
(1)举例分析小儿依恋感建立与小儿行为问题的关系。
答:小儿心理行为问题常见的一般是指以下几种问题:(1)儿童退缩行为(2)小儿孤独症(3)儿童抽动障碍(4)口吃(5)选择性缄默症(6)遗尿症(7)异食癖和贪食症(8)顽固性习惯(9)睡眠障碍;等。产生这些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除生理原因外,与小儿同家长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有紧密的联系。
“依恋”是小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最重要的情绪之一。小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的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父母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这种依恋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成一种安全性依恋。它不仅能促进小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自我信任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对外界反应较消极。
3.反抗型依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未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会使小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例如:一些顽固性习惯:最常见的是吮手指和咬指甲等,顽固性习惯的最初表现是正常的原始反射—吸吮。吮吸活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新生儿刚出生时,只要他们的口唇触及乳头就会产生吮吸动作,稍大后,可能由于饥饿而将手指放入口中吮吸,也有的儿童在感到无聊或想睡觉等松驰状态下不自然地吮指。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在1~2岁最为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减少,至学龄期大都自然消失。有些小儿由于周围环境单调,没有小朋友作伴,孤独而没有成人爱抚,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措等,就会保留吸吮习惯。深化成吮指、咬指甲、咬铅笔、咬衣襟等,从这些行为中得到一定满足,逐步形成习惯。究其原因其大部分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跟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很大关系。
再如:遗尿症。遗尿是指儿童在5岁以后把反复发生不适宜的不自主排尿,即在清醒时不能控制排尿反射,可在睡眠中失去排尿警觉而将尿排在床上,俗称尿床。除生理原因外,其发生常由于心理紧张所造成。如受父母责打或家庭不和等,依恋关系不安全所造成。
食癖和贪食症:异食癖特指小儿持续性地咬食一些非营养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异食癖主要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不引起的。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和淀粉,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等吸收障碍。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等心因性影响。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们倾向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其中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主要原因。
依恋的产生有自然成分,但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如双亲能满足小儿的需要,和他经常交流,给予各种愉快的刺激,依恋容易形成。如果双亲不能很好地照料小儿,不注意与其感情交流,很少提供各种刺激,甚至因夫妇失和、家庭破裂,使小儿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不安全依恋或无依恋。这些小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性格?
答: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人的心理差异(反映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中最重要的因素。性格实在人的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但是已有明显特点,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的性格差异很重要,这既是做好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把钥匙开一
把锁”,实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在小学生中,常见的性格有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小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
小学生性格的形成,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环境影响。例如,他们在家长过分的保护和溺爱下,会养成人性、骄傲和过分依赖的性格;家长管束过严,又会造成自卑、怯懦和口是心非。学校也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场所,那么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性格呢?在系统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培养明朗和自信的性格;在克服困难中,可以培养勇敢、胆略、坚定的性格;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培养自制、热情和乐于助人的性格。再比如对兴奋型儿童,可着重培养耐心、沉着、自信、镇静、谦虚和自我控制力;对冷淡型儿童,可着重培养脚踏实地、有始有终、不尚浮华等性格,帮助他们合理的生活制度,克服懒散习性。对安静型儿童,可以着重培养敏捷的工作习惯,乐于助人,敢于承担责任。对抑郁儿童,应多加鼓励和支持,祛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和勇敢、大胆进取的精神。总之,学生的性格形成及培养,是多种途径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因为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涉及学生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善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就得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细节,从点点滴滴抓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格。
(3)分析青春期常见行为问题及精神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答:青少年的健康危害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1)情感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2)行紧张性行为,如频繁遗精或手淫。(3)社会品行问题,如暴力斗殴、出走、吸烟、滥用药物、酗酒偷窃、诈骗、故意破坏公物等。(4)性犯罪性行为,如猥亵、性攻击性行为、淫乱等。(5)性变态行为,如恋物癖、易装癖、窥阴癖、露阴癖和同性恋等。在我国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