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第四课.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河東集》卷九 章懷太子李賢(652—684年),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則 天次子。李賢容止端重。甫數歲,讀書一覽輒不忘。上元二年, 立為皇太子。嘗詔集諸儒張大安等注《後漢書》。武后以明崇 儼為盜所殺,疑出太子之謀,誣構而廢之。后得政,遂遇害。
石鼓,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 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銘文中沒 有紀年,唐人韋應物和韓愈都認 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 陽修也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 宋人鄭樵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 作于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 人羅振玉和馬敘倫都認為是秦文 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 只相差十七年。而據郭沫若考證, 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 距宣王更近。唐蘭則考為秦獻公 十一年(前374)刻。
石 鼓 第 八 天 車 現 代 拓 本
石 鼓 第 八 田 車 先 鋒 拓 本
摩
崖
摩崖石刻:指刻有文字的山崖、石壁 之天然石。前人常于需要叙功、纪事 的地方,就地刻石,不另立碑。由于 摩崖往往是崇山峻岭之间,山巅断崖 之上,故不易受人为的破坏,而往往 受陵谷、风雨侵蚀的坏损。清叶昌炽 考证,远在商、周时代已有摩崖出现。
石鼓—亦稱獵碣或 雍邑刻石,是我國 現存最早的刻石。
又名河光刻石。篆 書,共兩行,十九 字。刻在天然形狀 的石上,石長九十 釐米,寬五十釐米 ,厚四十釐米。此 石原在河北平山縣 前七汲村外的田野 裏,這個地區是戰 國時期的古靈城遺 址西部,五十年代 被該村農民發現, 運回家中放在院子 裏作凳子用。1974 年被河北省考古隊 移至中七汲村第四 發掘隊保存,現藏 河北省博物館。
1931年日本軍攻佔瀋陽,北京危急,國民政府將北京 的重要古物運到南京,石鼓也在其中。1949年以後, 石鼓又被運回到了北京,現在故宮博物院已經專門開 設了《石鼓館》來陳列這十件國寶。
石鼓文的字體上乘 西周金文,下啟秦 代小篆,集大篆之 大成,開小篆之先 河,是由大篆向小 篆衍變而又尚未定 型的過渡性字體。 石鼓文被歷代書家 視為習篆書的重要 範本,故有“書家 第一法則”的稱譽。 石鼓文對書壇的影 響以清代最盛,如 著名篆書家吳昌碩 就是主要得力于石 鼓文而形成自家風 格的。
書家第一法則
石 鼓 文 拓 本 先 鋒 本 ·
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後 來的範氏天—閣本)、明代安國藏中權 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後勁本, 皆宋拓本。《天一閣》本已毀於火,後 三種俱在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
石 鼓 文 拓 本 中 権 本 ·
刻石文多殘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僅 存465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 宋拓本僅462字,現在只存有256字 了。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淩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的和用工具凿刻的,它是古代民族表情达意的符号。 这个是云南沧源的岩画,据研究,这个画面描写的是 一个村落的生活与劳动的场面。
贺兰山岩画
太阳神
古代的贺兰山地区,是游 猎和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这里留下的岩画,基本上 都是反映游牧民族文化的 作品。
秦始皇称帝后,亲率大臣到各郡县出 巡,所到之处,凿石刻铭,以颂扬他 “横扫六合,威震四海“的雄威与业 绩。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凡七次刻 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 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 刻石》等。
韓愈(768~824),字退之,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市 )人。唐代古文運動宣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後來宰相鄭余慶把石鼓移臵於鳳翔孔廟中,不 過那時已經少了一個。經過唐末、五代幾次兵 亂、石鼓又散失了、直到北宋初年、官府再向 民間收集、將石鼓放臵在鳳翔府學宮,那時那 個丟失了的一件還是沒有找到。
高 句 丽 好 大 王 碑 铭 文 拓 本
到了唐代,人们 已经不甚了解古 代碣的本来意义。 将碑和碣并列, 甚至认为碑和碣 是同一类型,仅 装饰不同而已。
《後漢書〃竇憲傳》有“封神丘兮建隆嵑”句, 李賢注曰:“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嵑亦碣 也。”柳宗元敍述唐代葬令時稱:“葬令曰,凡 五品以上為碑,龜趺螭首。降五品為碣,方趺圓 首,其髙四尺,按郎中品第五。以其秩不克,偕 降而從碣之制。”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刻于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 原石立于山东诸 城,现藏国家博物馆。石四面分 刻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事及二世 诏书等。现在仅存有二世的刻石, 而且已经漫漶。此本为民国年间 的碑帖收藏鉴定家陈淮生旧藏, 拓本高86厘米,宽73厘米,李斯 篆书。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 小篆)的代表作。有人评之 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 • 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 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 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 统一的。
石刻拓本是保護和介紹石刻銘 文、圖像的工具,同時其本身 也是文物。由於中國文化中使 用傳拓的歷史十分悠久,所以 能夠保存至今的古代拓本大都 是文物珍品。唐宋拓本自不待 言,就是明清的拓本,甚至原 石已佚的近代拓本都可以列入 文物的範疇。由此又產生了專 門的研究碑帖的這門學問。這 也是一門石刻學中要涉及的一 個方面。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的 刻 石 石 鼓 之 一 ——
石鼓是象鼓形的圓石,一共有十個,每個圓石 一側刻著文字。唐代以前,一直被放臵在陝西 鳳翔附近的田野中,直到唐代才被文人學士注 意到。唐宋文人杜甫、韋應物、韓愈、蘇東坡 等人都為石鼓做過詩。
石鼓歌
韩愈
原 石
拓 片
高句丽好大王碑及铭文拓本
兩漢三國以後、碣這種形制的 石刻已少見到,除了東晉時期 的著名的高句麗好大王碑等部 分刻石仍保留著碣的特徵外。 碣原來用以頌功記事的作用已 經完全被碑替代了。
盖自碑盛行以后、而 碣之制遂渐废。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
高句丽好大王碑及铭文拓本
在碑最初流行的漢代,還 存在碑碣混淆,界線不清 的問題,如《孔謙碣》名 “碣”,實則為碑。
刻石之獨立者謂之碣,天然 者謂之摩崖。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
秦及秦以前的石刻基本 上只有碣和摩崖這兩種。
碣
碣,是将铭文镌刻于孤立的天然大石块或略 加修整的天然石块上。它表现了比较原始的 铭刻形式。
碣:“特立之石”
古人稱長形刻石為“碑”,稱圓首 形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刻石為 “碣”。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憲傳》李 賢注雲:“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 碣。”清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 紀《琅琊台刻石》之尺寸曰:“石高 工部營造尺丈五尺,下寬六尺,中寬 五尺,上半寬三尺,頂寬二尺三寸, 南北厚二尺五寸。”宋趙彥衛《雲麓 漫鈔》紀國山刻石形狀曰:“土人目 曰囤碑,以石圓八出如米廩云。”清 阮元《兩浙金石志》紀禹陵窆石曰: “高六尺,周廣四尺,頂上有穿,狀 如稱錘。”即屬碣。再如石鼓亦屬此 類形制,故亦稱“獵碣”。自碑制盛 行後,碣之形制漸廢。然後人碑、碣 名稱常混用。 現稱碣者,以秦始皇刻石為典型。
公 乘 得 守 丘 刻 石
原 石
拓 片
此刻石被发现当初 ,没有人能够读懂 铭文的内容。1977 年在此地发现了战 国时期(前475年~ 前221 年)的古中山 国陵墓,人们才把 这件石刻与墓葬联 系起来进行研究。 但是由于其石刻中 有许多字刻得不合 规律,所以至今还 不能释读全部的铭 文。
公 乘 得 守 丘 刻 石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臵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石门颂
开通褒斜道记
开 通 褒 斜 道 摩 崖 局 部
·
二 年 公 元 一 四 八 年 刻 。 陕 西 褒 城 褒 斜 道
全 称 《 故 司 隶 校 尉 犍 为 杨 君 颂 》 , 汉 桓 帝 建 和
石 门 颂 · 局 部
( )
西 成东狭 县汉 天灵颂 井帝 山建摩 栈宁 道四崖 中年 ,一刻 仇七 靖一石 摩
到了北宋皇祐年間 (1049-1054) 有一個 叫向傳師的人在農 民家中找到了缺失 的那一件石鼓。但 是這件石鼓已經被 人改作成了石臼, 最上部三排文字已 經被毀壞了。
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 十個石鼓被遷移到首都開封,那 時既已被視為國寶。徽宗下令用 黃金填滿刻文內,從此就無法椎 拓。不久,金兵入侵,開封淪陷。 金人把石鼓搬運到燕京(今北 京)。從元代到清代,石鼓一直 都保存在北京的孔廟內。
近人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 石学概要》:“摩崖者,刻于崖壁者 也,故曰天然之石。秦刻石中惟碣石 一刻曰刻碣石门,不云立石,疑即摩 崖。”
建和二年(148)杨孟文《石门颂》
岩 画 图 例
云南沧源的岩画
摩崖是最原始的石刻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与原始时代的 岩画十分相似。 岩画的出现比文字要早。现存的岩画有用矿石颜料画
《孔謙碣》又名《孔德讓碑》。 約東漢永興二年(154)刻。 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廟,現 存東廡。碑高83釐米,寬5 2釐米,厚22.5釐米,石 灰岩質。圓首,有穿,無額無 題。文8行,每行10字,隸 書。波磔較長,雖磨損嚴重, 仍能窺見其淳厚的風格。孔謙 (121~154年),字德 讓,曾官郡曹史,孔子二十代 孫,孔宙之子。
鄭余慶(748—820),字居業,鄭州滎 陽(今河南滎陽)人。擢進士第,貞元 中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鳳 翔節度,封滎陽郡公。卒年七十二,諡 曰貞。少善屬文,正書遒勁可喜。《舊 唐書》及《新唐書》中有傳記。鄭余慶 著作被收入《鄭余慶集》等多部文集中 ,共五十卷。但現在大多佚失,僅存有 文章 4 篇。此外鄭余慶也曾創作詩多首 ,《全唐詩》收功。
汉代有些摩崖在石壁上加工整修,凿 出一块规整的平面后,再在上面刻铭。 甚至有些摩崖是在石壁上凿成一个碑 的外形平面后再刻写铭文。
汉代的摩崖大多为长篇铭颂,作 用及文体内容与汉碑相近。
汉以后著名之摩崖有永平六年(63)《开通褒斜道记》 ,建初六年( 81)《昆弟六人造冢地记》,建和二年(148)杨孟文《石门颂》,永 寿元年(155)李君《通阁道记》,建宁四年(171)李翕《西狭颂》, 建宁五年(172)李翕《析里桥秚阁颂》,熹平二年(173)《杨淮表记 》等。后人取其易成,故又往往于崖壁间刻经造像、诗文题名等。
先秦石刻
先秦时期的石刻,都是在天然石块上 镌刻而成,统称之为 刻石。
刻字于石的行为是什么时候 开始、因何兴起?目前尚不 清楚。据知在殷王朝,已经 开始在石上刻字。1976年在 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的殷墟 妇好墓(前1400年左右)出 土有一件大理石的卧牛,其 尺寸约为24×14cm,上面刻 “司辛”二字,可能是当时 的人名或官名(社会科学院 考古所《殷墟妇好墓》,文 物出版社1980年,第200页)。 此类物品虽可以称作石刻, 但是刻的并非文章,而只是 两三个文字,与后世的石刻、 碑刻并无直接关联。
石鼓,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 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銘文中沒 有紀年,唐人韋應物和韓愈都認 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 陽修也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 宋人鄭樵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 作于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 人羅振玉和馬敘倫都認為是秦文 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 只相差十七年。而據郭沫若考證, 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 距宣王更近。唐蘭則考為秦獻公 十一年(前374)刻。
石 鼓 第 八 天 車 現 代 拓 本
石 鼓 第 八 田 車 先 鋒 拓 本
摩
崖
摩崖石刻:指刻有文字的山崖、石壁 之天然石。前人常于需要叙功、纪事 的地方,就地刻石,不另立碑。由于 摩崖往往是崇山峻岭之间,山巅断崖 之上,故不易受人为的破坏,而往往 受陵谷、风雨侵蚀的坏损。清叶昌炽 考证,远在商、周时代已有摩崖出现。
石鼓—亦稱獵碣或 雍邑刻石,是我國 現存最早的刻石。
又名河光刻石。篆 書,共兩行,十九 字。刻在天然形狀 的石上,石長九十 釐米,寬五十釐米 ,厚四十釐米。此 石原在河北平山縣 前七汲村外的田野 裏,這個地區是戰 國時期的古靈城遺 址西部,五十年代 被該村農民發現, 運回家中放在院子 裏作凳子用。1974 年被河北省考古隊 移至中七汲村第四 發掘隊保存,現藏 河北省博物館。
1931年日本軍攻佔瀋陽,北京危急,國民政府將北京 的重要古物運到南京,石鼓也在其中。1949年以後, 石鼓又被運回到了北京,現在故宮博物院已經專門開 設了《石鼓館》來陳列這十件國寶。
石鼓文的字體上乘 西周金文,下啟秦 代小篆,集大篆之 大成,開小篆之先 河,是由大篆向小 篆衍變而又尚未定 型的過渡性字體。 石鼓文被歷代書家 視為習篆書的重要 範本,故有“書家 第一法則”的稱譽。 石鼓文對書壇的影 響以清代最盛,如 著名篆書家吳昌碩 就是主要得力于石 鼓文而形成自家風 格的。
書家第一法則
石 鼓 文 拓 本 先 鋒 本 ·
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後 來的範氏天—閣本)、明代安國藏中權 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後勁本, 皆宋拓本。《天一閣》本已毀於火,後 三種俱在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
石 鼓 文 拓 本 中 権 本 ·
刻石文多殘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僅 存465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 宋拓本僅462字,現在只存有256字 了。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淩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的和用工具凿刻的,它是古代民族表情达意的符号。 这个是云南沧源的岩画,据研究,这个画面描写的是 一个村落的生活与劳动的场面。
贺兰山岩画
太阳神
古代的贺兰山地区,是游 猎和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这里留下的岩画,基本上 都是反映游牧民族文化的 作品。
秦始皇称帝后,亲率大臣到各郡县出 巡,所到之处,凿石刻铭,以颂扬他 “横扫六合,威震四海“的雄威与业 绩。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凡七次刻 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 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 刻石》等。
韓愈(768~824),字退之,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市 )人。唐代古文運動宣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後來宰相鄭余慶把石鼓移臵於鳳翔孔廟中,不 過那時已經少了一個。經過唐末、五代幾次兵 亂、石鼓又散失了、直到北宋初年、官府再向 民間收集、將石鼓放臵在鳳翔府學宮,那時那 個丟失了的一件還是沒有找到。
高 句 丽 好 大 王 碑 铭 文 拓 本
到了唐代,人们 已经不甚了解古 代碣的本来意义。 将碑和碣并列, 甚至认为碑和碣 是同一类型,仅 装饰不同而已。
《後漢書〃竇憲傳》有“封神丘兮建隆嵑”句, 李賢注曰:“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嵑亦碣 也。”柳宗元敍述唐代葬令時稱:“葬令曰,凡 五品以上為碑,龜趺螭首。降五品為碣,方趺圓 首,其髙四尺,按郎中品第五。以其秩不克,偕 降而從碣之制。”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刻于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 原石立于山东诸 城,现藏国家博物馆。石四面分 刻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事及二世 诏书等。现在仅存有二世的刻石, 而且已经漫漶。此本为民国年间 的碑帖收藏鉴定家陈淮生旧藏, 拓本高86厘米,宽73厘米,李斯 篆书。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 小篆)的代表作。有人评之 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 • 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 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 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 统一的。
石刻拓本是保護和介紹石刻銘 文、圖像的工具,同時其本身 也是文物。由於中國文化中使 用傳拓的歷史十分悠久,所以 能夠保存至今的古代拓本大都 是文物珍品。唐宋拓本自不待 言,就是明清的拓本,甚至原 石已佚的近代拓本都可以列入 文物的範疇。由此又產生了專 門的研究碑帖的這門學問。這 也是一門石刻學中要涉及的一 個方面。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的 刻 石 石 鼓 之 一 ——
石鼓是象鼓形的圓石,一共有十個,每個圓石 一側刻著文字。唐代以前,一直被放臵在陝西 鳳翔附近的田野中,直到唐代才被文人學士注 意到。唐宋文人杜甫、韋應物、韓愈、蘇東坡 等人都為石鼓做過詩。
石鼓歌
韩愈
原 石
拓 片
高句丽好大王碑及铭文拓本
兩漢三國以後、碣這種形制的 石刻已少見到,除了東晉時期 的著名的高句麗好大王碑等部 分刻石仍保留著碣的特徵外。 碣原來用以頌功記事的作用已 經完全被碑替代了。
盖自碑盛行以后、而 碣之制遂渐废。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
高句丽好大王碑及铭文拓本
在碑最初流行的漢代,還 存在碑碣混淆,界線不清 的問題,如《孔謙碣》名 “碣”,實則為碑。
刻石之獨立者謂之碣,天然 者謂之摩崖。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
秦及秦以前的石刻基本 上只有碣和摩崖這兩種。
碣
碣,是将铭文镌刻于孤立的天然大石块或略 加修整的天然石块上。它表现了比较原始的 铭刻形式。
碣:“特立之石”
古人稱長形刻石為“碑”,稱圓首 形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刻石為 “碣”。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憲傳》李 賢注雲:“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 碣。”清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 紀《琅琊台刻石》之尺寸曰:“石高 工部營造尺丈五尺,下寬六尺,中寬 五尺,上半寬三尺,頂寬二尺三寸, 南北厚二尺五寸。”宋趙彥衛《雲麓 漫鈔》紀國山刻石形狀曰:“土人目 曰囤碑,以石圓八出如米廩云。”清 阮元《兩浙金石志》紀禹陵窆石曰: “高六尺,周廣四尺,頂上有穿,狀 如稱錘。”即屬碣。再如石鼓亦屬此 類形制,故亦稱“獵碣”。自碑制盛 行後,碣之形制漸廢。然後人碑、碣 名稱常混用。 現稱碣者,以秦始皇刻石為典型。
公 乘 得 守 丘 刻 石
原 石
拓 片
此刻石被发现当初 ,没有人能够读懂 铭文的内容。1977 年在此地发现了战 国时期(前475年~ 前221 年)的古中山 国陵墓,人们才把 这件石刻与墓葬联 系起来进行研究。 但是由于其石刻中 有许多字刻得不合 规律,所以至今还 不能释读全部的铭 文。
公 乘 得 守 丘 刻 石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臵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石门颂
开通褒斜道记
开 通 褒 斜 道 摩 崖 局 部
·
二 年 公 元 一 四 八 年 刻 。 陕 西 褒 城 褒 斜 道
全 称 《 故 司 隶 校 尉 犍 为 杨 君 颂 》 , 汉 桓 帝 建 和
石 门 颂 · 局 部
( )
西 成东狭 县汉 天灵颂 井帝 山建摩 栈宁 道四崖 中年 ,一刻 仇七 靖一石 摩
到了北宋皇祐年間 (1049-1054) 有一個 叫向傳師的人在農 民家中找到了缺失 的那一件石鼓。但 是這件石鼓已經被 人改作成了石臼, 最上部三排文字已 經被毀壞了。
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 十個石鼓被遷移到首都開封,那 時既已被視為國寶。徽宗下令用 黃金填滿刻文內,從此就無法椎 拓。不久,金兵入侵,開封淪陷。 金人把石鼓搬運到燕京(今北 京)。從元代到清代,石鼓一直 都保存在北京的孔廟內。
近人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 石学概要》:“摩崖者,刻于崖壁者 也,故曰天然之石。秦刻石中惟碣石 一刻曰刻碣石门,不云立石,疑即摩 崖。”
建和二年(148)杨孟文《石门颂》
岩 画 图 例
云南沧源的岩画
摩崖是最原始的石刻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与原始时代的 岩画十分相似。 岩画的出现比文字要早。现存的岩画有用矿石颜料画
《孔謙碣》又名《孔德讓碑》。 約東漢永興二年(154)刻。 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廟,現 存東廡。碑高83釐米,寬5 2釐米,厚22.5釐米,石 灰岩質。圓首,有穿,無額無 題。文8行,每行10字,隸 書。波磔較長,雖磨損嚴重, 仍能窺見其淳厚的風格。孔謙 (121~154年),字德 讓,曾官郡曹史,孔子二十代 孫,孔宙之子。
鄭余慶(748—820),字居業,鄭州滎 陽(今河南滎陽)人。擢進士第,貞元 中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鳳 翔節度,封滎陽郡公。卒年七十二,諡 曰貞。少善屬文,正書遒勁可喜。《舊 唐書》及《新唐書》中有傳記。鄭余慶 著作被收入《鄭余慶集》等多部文集中 ,共五十卷。但現在大多佚失,僅存有 文章 4 篇。此外鄭余慶也曾創作詩多首 ,《全唐詩》收功。
汉代有些摩崖在石壁上加工整修,凿 出一块规整的平面后,再在上面刻铭。 甚至有些摩崖是在石壁上凿成一个碑 的外形平面后再刻写铭文。
汉代的摩崖大多为长篇铭颂,作 用及文体内容与汉碑相近。
汉以后著名之摩崖有永平六年(63)《开通褒斜道记》 ,建初六年( 81)《昆弟六人造冢地记》,建和二年(148)杨孟文《石门颂》,永 寿元年(155)李君《通阁道记》,建宁四年(171)李翕《西狭颂》, 建宁五年(172)李翕《析里桥秚阁颂》,熹平二年(173)《杨淮表记 》等。后人取其易成,故又往往于崖壁间刻经造像、诗文题名等。
先秦石刻
先秦时期的石刻,都是在天然石块上 镌刻而成,统称之为 刻石。
刻字于石的行为是什么时候 开始、因何兴起?目前尚不 清楚。据知在殷王朝,已经 开始在石上刻字。1976年在 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的殷墟 妇好墓(前1400年左右)出 土有一件大理石的卧牛,其 尺寸约为24×14cm,上面刻 “司辛”二字,可能是当时 的人名或官名(社会科学院 考古所《殷墟妇好墓》,文 物出版社1980年,第200页)。 此类物品虽可以称作石刻, 但是刻的并非文章,而只是 两三个文字,与后世的石刻、 碑刻并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