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突如其来舆情危机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受传统的舆情应对思维引导,担心家丑外扬,羞于或不敢面对事实,于是选择以“躲”来回应公众舆论监督,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然而,地方政府这种关键时刻“失言”的做法只会让公众觉得是在欲盖弥彰,往往更易反而激起广大网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刨根问底的质疑开始在网络蔓延、发酵,舆情危机也就在这个过程爆发。沉默永远是应对舆情危机的下下策,地方政府“躲”危机的做法已不可避免的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作为社会管理者,地方政府一定要正视舆情危机,可以通过舆情监测软件了解收集民意动态,然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公开透明的信息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化解公众疑虑,弱化激化危机的因素。

与“躲”的心态同出一辙的另一种表现是“拖”。危机事件发生,公众质疑声爆棚,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抱着热点事件冷处理,冷门事件不处理的认识,对公众的质疑诉求不闻不问,结果危机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谣言。随着舆情危机的深化,这些政府部门第一时间想到不是真诚坦率的面对公众质疑,而是花高成本灭火,这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常态。“拖”,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而对事件舆情发展趋势把握不准,也会错过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被卷进舆情漩涡无法自拔。因此,地方政府在处置舆情危机时,应该要反应迅捷,先声夺人,及时掌控意见领袖的位子,设置舆论议程,及时引导舆论,化解危机。

与舆情应对的“鸵鸟”心态相反,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舆情时则表现得过分主动,他们把“封堵打压”这种非常态的舆情应对手段当成了“万能钥匙”。突发事件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不再沉默不语或者有意拖拉,而是迅速回应、果断处理,于是各种删帖打压舆论质疑的行为肆虐。这种不愿意面对症结,不从舆情民意出发的行为,最终小错酿成大错,引发公众逆反相对,激化矛盾,加速了危机爆发。这些地方政府过分强化公权在舆情应对中的作用,频频挥舞“行政管控”指挥棒,结果不断激起网民的抵触心理,不仅没有化危机,反而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舆情危机处置,单纯追求快速反应、及时跟进而不讲求以事实为根据是错误的。如果地方政府脱离舆情民意诉求这一根本事实,单纯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利用公权干涉公众意愿的表达,这只会让政府在舆情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舆情应对方式决定了舆情处置的效果。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反映着公众的民意诉求,舆情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在于现实问题激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民意诉求遭遇无视,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就无从谈起,舆情危机处置也就只能是空谈。事实证明,面对突发舆情事件,地方政府只有从事实出发,以民意诉求为出发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利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保证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透明度,真诚解答事件中的公众质疑问题。想公众所想,做公众所需,在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中引导舆情的正面走向,最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只是依赖各种技巧性策略来把政府工作向好的方面推进,其结果都是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