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建筑文化1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1e3dd03daef5ef7ba0d3ca5.png)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31c8e29af45b307e8719778.png)
布 达 拉 宫
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 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 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 “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靠外 一侧有明显收分。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一尺等于45至 47厘米)。因此,土库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网作为建筑 平面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 一个规范的系列。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二层9.5尺; 三层7.5至8尺。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寸 之间。 每户均在二楼设存放粮食的粮仓一处或两处。并且, 粮仓一律用井干式结构,认为井干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食 最为安全可靠。该井干式粮仓显露在外墙面上,增加了外 墙面色泽和质感的对比变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视白、红两色。这与藏族的宗 教信昂和生活环境有直接联系。在涂料的使用上,红色只 能用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生,用 热血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而来的。生活、居住性的建 筑外墙,只能用白色,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善良的本 性。
返回首页
侗寨鼓楼,外形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 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 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 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 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 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 如飞似跃之感。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 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 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 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 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 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 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侗族人对鼓 楼、长鼓特别喜爱。
佤族建筑 佤族的“撒拉房”是什么样的
![佤族建筑 佤族的“撒拉房”是什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2fb4b6d9bb4cf7ec4afed0a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建筑佤族的“撒拉房”是什么样的导语: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筑。
居于寨中的撒拉房也称公房,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1根中梁、几根压条构架。
草片或瓦片覆顶,有的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筑。
居于寨中的撒拉房也称公房,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1根中梁、几根压条构架。
草片或瓦片覆顶,有的设围栏,有的不设围栏,四面通风。
两根柱子之间搭设粗竹木条或木板,作坐凳之用。
寨中的撒拉房是全寨人白天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是年轻人晚上梳头谈情的蜜房。
梳头是佤族婚姻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般是在青年男女开始表达心意和开始谈恋爱的时候。
如果几个小伙子一起去串一个姑娘,姑娘会很礼貌地接纳他们。
当小伙子们表示出他们的来意是想找对象后(有时很可能仅仅只是相互来看望闲聊),小姑娘就会从她不中意的开始给他们梳头,而把她中意的留在最后,对她不中意的一般只用一分钟左右,对她中意的时间就会长许多。
无需用语言表达,大家就已经明白姑娘的心思了,有时候其它人就会自动地离开。
如果姑娘对他们都不中意,他就会对最后的那个人表示说:“你还是去找一个比我更好的姑娘吧”。
正式谈恋爱的时候,他们一般是边梳头边相互寻问说情话。
佤族这种独有的恋爱梳头习俗,有的村寨晚上是在楼房梯子边进行,有的村寨就在撒拉房中进行。
撒拉房既是佤族建筑文化的的体现,又是佤族恋爱习俗的表演场地。
寨外路边的撒拉房是笃信佛礼之人行善去灾的善房。
它的构造与公房相似,有竹木结构,也有纯竹结构,只是形体更小,供行人休息避雨之用。
离寨远的撒拉房内置盛水竹筒、米、盐、辣子等,方便过往行人食用。
它是佤文化与佛教文化的集合体。
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b5525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7.pn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各民族的建筑
![各民族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4c22be681c758f5f61f6726.png)
各民族的建筑土家族: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
”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蒙古族: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回族:宁夏回族穆斯林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黄土建筑——窑洞式,另一类是砖石土木结构住房。
苗族: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
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
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
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
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
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
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
傣族: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藏族: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高山族:高山族的住所,依建屋造房原料区分,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五类。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怒族: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
傣族建筑有何文化特色?
![傣族建筑有何文化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e7ced619b6648d7c1c746b4.png)
傣族的建筑有何文化特色?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够有效的刺激你的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
普洱茶中的咖啡因能帮助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而普洱茶中丰富的茶多酚则能有效的分解脂肪。
普洱茶最好是在饭后喝,可以帮助去除食物中的油腻,及时的排除体内多余的脂肪。
另外,常饮普洱茶能起到使人体血管舒张、脑部血流量平衡等生理效应,所以普洱茶还可防治老年人疾病和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诸症,尤其是对吸收腹部内脏周边的脂肪有显著效果。
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表明,普洱茶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作用。
以茶马世家普洱茶为例,经过深发酵之后,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茶多酚、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膳食纤维含量高达35%。
经常饮用茶马世家普洱茶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还有抗氧化、抗辐射,甚至抗突变。
对化油腻、降血脂、减肥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喝地区,普洱茶有着减肥茶、瘦身茶、美容茶、益寿茶、窈窕茶、刮油茶的美称。
茶马世家普洱茶,选材地道、工艺考究,其饼形圆满、条索清晰、陈香纯正;汤色红浓明亮,口感醇厚爽口,是普洱茶中极品。
茶马世家以其独特的品质被誉为云南普洱茶中之王,素有“普洱典范,国饮世家,云南名片,世界珍宝”之美誉,是您品饮、收藏和馈赠亲友的首选。
在中国人的眼里,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生活中彰显文化品位的一部分。
“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是少数民族对普洱茶的评价,可见普洱茶在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性,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字中去领略一下云南少数民族中水的民族——傣族。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你知道傣族的建筑有何文化特色吗?干栏式建筑。
《唐书·南蛮传》云:“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
”其主要特征是底层架空,人居楼上,畜居楼下;结构上采用柱承重,以竹木作房屋的桩柱、楼板和墙壁。
司莫拉佤族村讲解词
![司莫拉佤族村讲解词](https://img.taocdn.com/s3/m/b65a9f7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c.png)
司莫拉佤族村讲解词
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这里是佤族的聚居地,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
的事情和背景知识,希望您能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司莫拉佤族的文化背景。
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区,是一个勤劳、勇敢、好客的民族。
在民族服装方面,佤族人以多彩、富有个性的长袍、裙子、头巾等装
饰着称。
我们也拥有自己的民间音乐、舞蹈等表演。
然后,我想介绍一下司莫拉佤族村的特色景点。
一是佤族古民居,建
筑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明显的佤族民居风格和建筑特点。
在古民居中,游客们可以体验佤族传统生活和文化,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佤族特色
美食。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是释迦寺,这是一个具有佛教特色的建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佤族信仰的机会。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我们村庄的神话传说。
据说,佤族的先祖们曾经
是从天而降的,落到了我们这里。
其中一个重要的神话是“鸟巢之恋”,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被一个有恶意的魔鬼追求的故事。
在
快要失去希望的时刻,女孩发现了一个鸟巢,里面有一只美丽的小鸟。
她和小鸟建立了友谊,最终成功逃脱了魔鬼的追求。
这个神话被传承
了下来,并成为了佤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感谢您来到司莫拉佤族村,希望您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了解到更多关于佤族文化和历史的知识。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9e1350ef6294dd88d0d26bc0.png)
其他特色民族建筑欣赏
壮族吊脚楼
回族建筑——银川新城南门 清真寺
西吉北大寺
白族建筑
大理白族建筑
藏族布达拉宫
佤族民居
景颇族民居
丽江摩梭人民居ຫໍສະໝຸດ 丽江摩梭人民居入口草,主柱有24条。所以 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 便而且迅速。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 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 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 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 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傣族竹楼
竹楼内部
竹楼群落外观
傣族小乘佛教寺庙的杰作——西双版 纳曼苏满寺
曼苏满寺全景
云南西双版纳橄
曼苏满寺内部
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
如蘑菇,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构 成。屋顶为四个斜 坡面。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家 具等;中层用木板 铺设,隔成左、中、 右三间,中间设有 一个常年烟火不断 的方形火塘;顶层 则用泥土覆盖,既 有防火,又可堆放 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
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 人的严冬,屋 里也是暖融融 的;而赤日炎 炎的夏天,屋 里却十分凉爽
藏族碉房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
居是碉房。碉房多为 石木结构,外形端庄 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外墙向上收缩,依山 而建者,内坡仍为垂 直。主要特征是平屋 顶,石块砌成,墙面 上有很小的门洞和窗 洞。
碉房一般分两层,
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 贮藏室,层高较 低;二层为居住 层,大间作堂屋、 卧室、厨房、小 间为储藏室或楼 梯间。若有第三 层,则多作经堂 和晒台之用。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 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模 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 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 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 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 聚众、议事的会堂,平 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 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 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 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 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 的载体和精华,因此, 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7b0ba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04.png)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6606b5277232f60ddcca108.png)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佤族
![佤族](https://img.taocdn.com/s3/m/cd6811a2dd3383c4bb4cd212.png)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 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 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 “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 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 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 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 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 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 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 释“司岗”是“葫芦”, “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 葫芦里出来的。
பைடு நூலகம்
2、佤族的舞蹈: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 民族。竹竿舞,过 去是有福分的老人 死后跳的一种舞蹈, 现已成为一种娱乐 性的舞蹈。
3、音乐
佤族的民间歌曲多为羽
调式和徵调式演唱形式 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 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较强, 和部的则较固定。佤族 常有的民间乐器有大鼓、 大鼓、铜鼓、鋩锣、芦 笙、竹琴、德乌、三弦 (类似佤族的三弦琴), 独弦琴。
佤族文化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ǎ)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 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 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 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 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 杂居。
【简介】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
无桌椅,竹席木板当 床,没有被褥,只用 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 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婚恋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 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 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 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4、绘画艺术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7226ae67c1cfad6195fa7de.png)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佤族建筑文化1
![佤族建筑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b6d1e00c16fc700abb68fcff.png)
三、建房流程
①选地基、备料;
②挖地基、竖房柱;
③搭房架; ④上草片; ⑤搭设地板,围房墙; ⑥设火塘; ⑦搭设楼梯。
四、寨门和栅栏
牛头是佤族的图腾崇拜象征
五、佤族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特色粮仓房、神秘 的木鼓房、袖珍守地房、情意深 浓的撒拉房、庄严的祭祀房,构 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 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莱”、“勒佤”等 他称:“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 瓦”、“卡瓦”等, 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语言语系: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 种方言。
二、佤族建筑
佤族在历史生活当中,创造了自己的建 筑文化,其房屋被人们称之为孔明冒。
佤族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干栏式楼房” 和“四壁落地房”。
一、佤族简介
分布: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ǎ)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分布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 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即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 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自称: “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
岗位职责三工作总结项目运维项目实施银青高速视频监控东毛隧道停车场项目全面实施ip设置贵州独平高速项目全面实施监控室从零学起刚到公司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经过这些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实际操作调整心态现已完全能融入公司的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中
佤族的建筑文化
佤族用火防火习俗
![佤族用火防火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f9e7bb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6.png)
佤族用火防火习俗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古寨,是佤族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保留最为完整的原始村落之一。
自2012年以来,翁丁古寨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然而2021年农历正月初三,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在一个小时内就把翁丁古寨烧为灰烬,数百年的沉淀也随风而逝。
大火吞噬的不仅是佤族传统建筑群,更是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人们无限痛惜之余,一场关于“火”的讨论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展开。
有专家认为火灾是因为翁丁草木建筑的易燃特性,也有专家将火灾归咎于翁丁消防建设的落后与不足,更有专家悲观地认为“不可再指望所谓的‘民间智慧‘群防群治与‘老帮童助等传统中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对于这些火灾归因,我们不能反驳却也无法认同。
作为从小到大在阿佤山茅草屋里生活的佤族人,这里笔者以自己的茅草祖屋为例,谈谈阿佤人用火防火的习俗,也谈谈翁丁火灾不可避免的原因。
笔者家的祖屋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班考老寨。
2005年新农村建设搬迁工作开展之前,这个村和翁丁古寨一样,连片建筑的也是佤族传统草木竹屋,只是新农村建设开展之后一部分居民搬迁到“班考烟地自然村”新址,居民的房屋才逐步改成砖混结构,老寨传统草木房无人修缮,零落不堪,逐渐倒塌废弃。
笔者家的祖屋在家人搬迁转让给邻居之前还是草木结构。
从祖辈、父辈到笔者一辈的居住来看,祖屋从建好到笔者家人离开至少有80年的历史。
其间家里发生过的火事不少,烧化过火塘边的塑料凉鞋,也烧毁过火塘熏架上的腊肉,但是整个房屋从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
房顶的茅草排只因常年风吹日晒朽烂而更换,屋内梁木在炊火多年的油烟熏燎之中反而越来越结实。
我们从不否认草木易燃、设施简陋是火灾隐患,可祖屋从祖辈开始也没有烧毁过,村子里也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
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火患,还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牢记祖训合理用火、安全用火、敬火也防火,正是这些“民间智慧”演绎出来的传统让我们远离火灾。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db3c17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b.png)
彝族土掌房和哈尼族“蘑菇房” 。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1原始宗教建筑。云南的原始宗教建筑具有直观性,往往以可以感知的自然现象为依据修建,具有面积小,机构简单,造型水平低的特点。
A寨神或天神祭祀物:傣族和佤族的寨心、寨神庙;
B祖先祭祀物:彝族的中柱 ;
C保佑生育和生殖崇拜祭祀物 :永宁摩梭人的雕刻木祖;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5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平顶碉式建筑一般二至三层,层次错叠地建于高山陡坡之间。
平顶式住屋的特点是:一是建造经济、便捷,分层设柱,各屋自成体系;二是楼面、屋面均以土添实,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三是注重白、红两色,外观精美。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成为很多地方建筑的主体形式。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1架空干栏式建筑。
01
从汉魏至明清,干栏式建筑大致分为全楼居、半楼居和地居三种类型。
02
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由古越人及其先民所创建,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
03
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分布很广,现主要流行于居住在滇西德宏、澜沧江下游亚热带地区的傣、德昂、景颇、拉祜和佤族当中。
四、云南民族城市建筑
巍山 巍山处于云南省西部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海拔1720米。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唐初,六诏中的蒙舍诏位于巍山的南部盆地。在唐朝的支持下,细奴逻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宇图山修建都城垅宇图城(位于巍山城西西北10公里处),后又定都蒙舍城(现仅存部分城墙及土台,今庙街乡古城村)。今巍山城始建于元代,原为段氏总管的治所。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土城基础上扩建为砖石城,有五座城楼,城外有护城河。至民国二十七年,古城又有所扩大。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古城自元明以来,基本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属于中原汉式方整形布局。巍山城至今完好地保存好一大批明清古建筑:星拱楼、拱辰门、文化书院和北社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建房流程
①选地基、备料;
②挖地基、竖房柱;
③搭房架; ④上草片; ⑤搭设பைடு நூலகம்板,围房墙; ⑥设火塘; ⑦搭设楼梯。
四、寨门和栅栏
牛头是佤族的图腾崇拜象征
五、佤族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特色粮仓房、神秘 的木鼓房、袖珍守地房、情意深 浓的撒拉房、庄严的祭祀房,构 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 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莱”、“勒佤”等 他称:“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 瓦”、“卡瓦”等, 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语言语系: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 种方言。
二、佤族建筑
佤族在历史生活当中,创造了自己的建 筑文化,其房屋被人们称之为孔明冒。
佤族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干栏式楼房” 和“四壁落地房”。
佤族的建筑文化
一、佤族简介
分布: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ǎ)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分布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 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即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 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自称: “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