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简介

合集下载

佤族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孟连、泸水、福贡、兰坪、墨江、澜沧等县,以及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的民族,其生活和文化都与山林密不可分。

而对于佤族来说,狩猎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猎头更是在狩猎与部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佤族的猎头,通常是部落中的狩猎能手,他们熟知山林的情况,擅长使用弓箭、陷阱和其他狩猎工具,是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们不仅仅依靠狩猎为生,更是在部落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他们会传授狩猎技巧,教导年轻人如何在山林中生存。

在佤族文化中,猎头被认为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人,他们不仅要保护部落的安全,还要为部落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材料。

生存,是猎头生活中的主题。

对于佤族来说,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山林。

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衣物和工具的主要途径,因此猎头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狩猎技巧和丰富的山林经验。

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猎头被视为最具智慧和勇敢的人物,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确保部落的安全和生存。

除了狩猎技巧,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佤族的猎头们深知山林的变化和规律,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还知道如何利用山林中的资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狩猎过程中,猎头们必须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和部落的安全。

与此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于部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猎头们除了狩猎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部落文化和传统知识。

他们需要传承和保护部落的价值观念、习俗和民族文化,教导年轻一代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以及如何与亲人、部落成员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部落的文化和传统,部落才能生生不息,民族才能传承下去。

猎头们所面临的生存主题,也反映了佤族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存智慧的追求。

在猎头们的传统观念中,山林是神灵的居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用智慧和勇气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这也是佤族文化中的一种生存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灵 魂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 盛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

佤族

佤族在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数

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和思茅地区佤族人 口占云南总人口的97%。佤族集中分布的五个自治县都在 这两个地区。 1.沧源佤族自治县 2.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4.西盟佤族自治县 5.孟连傣族佤族自治县
佤族语言文字概况
语言: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佤德语支。佤语有三种方言,即佤方语、巴饶方言和阿佤 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三种方言的语法基 本相同,方言之间的同源词平均超过80%。 文字:1.佤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创造的文字,人们常用玉 米、刻木、结绳以记事记数。 2.1912年英国传教士设计了一套拉丁文的文字,佤族“萨 拉文”,主要用于宗教活动方面。 3.1956年语言工作者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为佤族创造了 一套拉丁字母文字,1957年后,开始试行推广。

历史上,佤族与汉族及周围的傣族、拉祜族相互交 往,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孟航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杨竹芳 《中缅边境佤族神话传说 资源与认同》白红梅 《谈中缅跨境佤族伦理文化渗透于国家文化安全》 伍家旺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 佤族居民住在阿佤山区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从族源 上来看,佤族和我国另外两个佤德语支的民族(德昂 族、布朗族)都出于古代的“濮人”集中分布在云南 西部或然西南部。 1.据史料记载,大约汉以后云南便有“濮人”居住,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 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

佤族族源概况
从佤族经典《司岗里》中来看 《司岗里》传说是佤族阐释其信仰、伦理道德与法 律的经典,它包含各民族的形成、部落迁徙、性别区 分、语言文字的产生、劳动的出现等内容。“司岗” 是石洞或是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 在《司岗里》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类从“司 岗”出来时,从第四个起,人才活下来,这个人就是 佤族。

佤族风情

佤族风情

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辖6乡4镇,
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 %,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个 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 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 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 自治县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佤族族源 风土人情所属位置 民族服饰 民族节日
民族饮食
佤 族 族 源
佤族的族称、族源、族称 、佤族自称为“布饶克”、 “阿 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 和“佤”意为 “门”、住木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夕, 佤族曾被称为“佧佤”,“佧”字含 有贬 低之意。
所 属 位 置
沧源县—即沧源瓦族自治县。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 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佤族概述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缅甸北部。

佤族人口估计约为4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狩猎舞蹈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狩猎舞蹈的意义狩猎舞蹈在佤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佤族人民狩猎活动的表演,更是一种祈祷和娱乐的方式。

通过舞蹈的形式,佤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也展示他们的勇敢和狩猎技巧。

狩猎舞蹈的起源佤族狩猎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古代佤族人民经常进行狩猎活动,为了纪念猎杀的动物和庆祝丰收,他们创造了狩猎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

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佤族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都有其独特之处。

舞蹈中的动作模仿了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如追捕、射箭、跳跃等。

舞者身穿传统的猎人服饰,包括用兽皮制作的衣物和头饰,以及手持弓箭等狩猎工具。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狩猎活动的重视。

狩猎舞蹈的演出场合佤族狩猎舞蹈通常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演出。

最常见的场合是佤族人民举办的传统节日,如佤族新年和丰收节。

在这些节日中,舞者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通过舞蹈的形式祈求丰收和庇佑。

此外,狩猎舞蹈也会在婚礼、葬礼等重要的家庭活动中进行演出,以庆祝和祈福。

狩猎舞蹈的意境和技巧佤族狩猎舞蹈的意境丰富多样,既有追逐猎物的激烈场面,也有祈求丰收的神圣氛围。

舞蹈中的技巧包括跳跃、转身、旋转等,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展示出他们的力量和敏捷。

同时,舞者还会配合原始的音乐节奏和鼓点,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和生动。

狩猎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许多佤族社区都有专门的狩猎舞蹈传习所,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学习和练习狩猎舞蹈。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组织狩猎舞蹈比赛和演出,以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展示了佤族人民的勇敢和狩猎技巧,也传承和弘扬了佤族的文化传统。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佤族的人口数为430977人。

基本信息中文名佤族外文名Wa ethnicity别名勒佤阿佤巴饶克所属地区滇西南,阿佤山区,缅甸佤邦语言佤语巴饶克阿佤族称佤族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

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汉族、傣族、拉祜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不同。

对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傣族称“拉”,汉族称“本人”。

对其他地区的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统称为“阿佤”或“佧佤”。

“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的佤族。

“佧”为傣语,是奴隶的意思,称“佧佤”含有贬意和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1]。

历史沿革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

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

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

“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

《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历史简介 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佤族历史简介 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历史简介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导语: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
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无论勒佤人是出自于司岗里或是葫芦里,或是神创造佤族祖先,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对于佤族人的起源普遍认为来于司岗里,生于葫芦,最早的栖息地是在靠近云南省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甸勐冒的公明山。

司岗里圣地不管在哪国,都是佤族先祖出世的地方。

佤族后人始终记住自己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经常过境到缅甸的司岗里朝拜,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带回家。

今天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随处可见“司岗里”三字,到处可听到“司岗里”传说,可以说“司岗里”是沧源佤族的文化。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祖先被囚禁在大山岩洞里出不来,一天,一只小鸟从石洞旁飞过,听见石洞里有人的声音。

它飞遍大地,对动物、植物说,人要从岩洞里出来了。

动物、植物听到人要出来的消息,都很紧张,议论纷纷。

豹子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打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咬死他们。

大树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砍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倒下去压死他们。

生活常识分享。

佤族

佤族

绚 丽 的 服 族 情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西 盟 佤 族 服 饰

服饰细说
• 佤族服饰简洁、粗犷,图 案色泽明快大方,能够充 分体现人体的自然美,尤 其是岳宋乡的佤族服饰, 已呈现逐步代表整个佤族 服饰的趋势,目前国内佤 族歌舞表演者,往往都穿 着这一地方的服饰款式。
西盟女子服饰
• 西盟佤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因 生活的地域部落民族支系不同,而 产生较明显的服饰区别。这种区别 ,可以从“勒佤”、“布饶克”、 “佤”一个方言区的女性服饰中看 出来。 • “勒佤”方言区主要颁于莫窝、岳 宋、新厂、中课等地,该区的佤族 女性穿披肩或无领短衣,无领无袖 短紧身褂,露脐,下系折叠开口长 裙或短裙(一个裙可作长裙穿,也 可作短裙穿,对折穿为短裙,对折 处错开距离为长裙。)留披肩长发 ,系银质、锡质或篾制头箍,戴耳 环,颈带项圈和若干串彩色珠子, 腰系多道黑漆漆过的藤蔑腰箍和数 串彩色珠子,手臂戴手箍,手腕戴 手镯,膝下脚腕戴黑色藤制脚箍, 小腿裹布套。
带你走进佤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
简介
•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 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 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 •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 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 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 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 有用竹、藤制作而成的腰箍、脚箍和成串的红、白、 蓝等各色珠子串。搭配穿戴,形成西盟佤族独特的服 饰文化。

佤族介绍

佤族介绍

佤族介绍佤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至今已有约3000年历史。

据神话传说叙述,佤语中"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的意思,佤族是从"司岗里"最先出来的民族。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

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

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佤族最崇拜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

木鼓乃佤族人崇拜的神圣之物,是佤族的象征,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佤族还崇敬牛,牛头象征财富、吉祥。

欢乐佤谷景点介绍:原始部落~~欢乐佤谷位于有“广州后花园”美誉的从化市良口镇新温泉旅游风景区内,是一个与游客同乐的大型民族风情表演景区。

欢乐佤谷位于千米望鹿嶂的南山谷,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人们娱乐、锻炼身体、寻找刺激的好地方,也是都市人吸氧减压的好去处。

从化欢乐佤谷拥有广东目前独一无二的原始部落,这里住着一个来自云南的佤族部落。

佤族是一个善良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造就了佤族人会说话就会歌唱、能走路就能跳舞的本性,男女老少能歌善舞,连头发也能翩翩舞蹈。

褐皮肤、黑头发、木鼓舞、甩发舞、剽牛、牛头图腾等,都充分体现出佤族的人文特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

欢乐佤谷内的系列项目丰富多彩、赏心悦目:有刺激好玩的峡谷探险区,有叹为观止的风情表演区,有流连忘返的休闲娱乐区,有活色生香的野味美食区等。

部落土人吃生蛇、吞泥土、嚼树叶、上刀山下火海,还会演示以火烧身、舔炙热的钢板、踩碎破璃等惊险活动。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民族简介
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缅甸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缅甸边境两侧的群山之中,中国一侧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缅甸一侧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及周边地区。

古代,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被视为同一个民族,先后被史书记载为“望人”、“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

佤族

6
谢谢欣赏
五星小学六<1>班沈昊
文化艺术
佤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涉及到人类 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 的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 奇葩。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 谜语、格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 人翁题材的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 山地文化的特色。 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能 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 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 流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 与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 相似,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4
风俗习惯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 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 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 始有了变化,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 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 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喜欢住竹楼。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在铁锅传入 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 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 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 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 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佤族概况历史: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

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人口:佤族现有人口约35.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经济: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佤族风俗图腾:礼仪: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婚俗: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

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

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门。

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

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

然后小伙子请媒人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

女方父母同意后,小伙子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一步定下来。

“和翁”的当晚,小伙子提一挂肉到姑娘家,请全寨人都来吃一点。

佤族

佤族
一、佤族简介 二、佤族的宗教信仰 三、佤族的服饰与饮食民俗 四、佤族的文化艺术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 民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与汉、 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 居。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 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 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 古“濮人”的一支,在秦汉时期称为“闽 濮”,与壮、傣等民族杂居,佤族作为一个 独立民族,是在唐代孕育,经过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不断发展而日、历史 传统以及服饰文化等因素,佤族又分“佤”“布 饶”、“佤崩”、“佤固德”、“乌”、“腊 人”、“恩人”,与“宋人”七个支系。根据不 同支系又有不同自称,佤族主要有“佤”、 “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谓,这些 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贬义 性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佤 族人民的意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 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 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 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 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 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 区的佤族。
(一)自然崇拜 1.天体崇拜 1.天体崇拜 2.对水的崇拜 2.对水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二)万物有灵 (三)基督教 (四)小乘佛教 (五)占卜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亦有分布。

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

东汉明帝时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地区的佤族分布区。

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

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

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

佤族饮食简介 佤族有啥特殊的饮食习俗

佤族饮食简介 佤族有啥特殊的饮食习俗

佤族饮食简介佤族有啥特殊的饮食习俗>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

佤族地区盛产稻谷,并普遍种旱稻。

佤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其次,也吃玉米、高粱、小红米、荞麦、江豆、绿豆。

菜蔬有竹笋、辣椒、冬瓜、南瓜、洋丝瓜、红豆、架豆、大豆、茄子、芋头,有的人在自家的园圃地种有青菜、葱、蒜、韭菜和芫姜等。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

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多少。

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介于干饭与稀饭之间,半干半稀的饭)。

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

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佤族肉食主要来源家庭饲养,有猪及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以及昆虫的习惯。

也食用竹蛹、寄生草木植物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10余种。

一般时都将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与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

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

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

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

然后青年播种,儿童送水,姑娘唱歌弹琴。

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行饭包,都用芭蕉叶裹好,没有碗,没有筷,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吃,颇有情味。

它把劳动、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佤族,现有⼈⼝351974⼈。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脉南段地带。

⼭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

⼭区⽓候⽐较复杂,盛产经济林⽊。

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麂⼦、野猪等珍贵野⽣动物。

佤族⾃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

清代有“嘎刺”、“哈⽡”、“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上的⼈”。

佤族有⾃⼰的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佤语⽀。

过去长期⽤⽊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

嚼槟榔使许多⼈染成⿊齿⾚唇,以此为美。

饮酒的酒具多⽤⽵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有“⽆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

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

“圆圈舞”不分男⼥⽼少,舞者⼿拉⼿,边唱边跳,⽓氛⼗分热烈。

沧源崖画: 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余⽶的⼭崖上,⾄今仍保留着10余处古代崖画,距今⾄少有⼆三千年的历。

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绘画的染料多采⽤当地所产的⾚矿粉,⽤⽜⾎调和制成。

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居多,也有⽣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

在⼀块长30⽶的⼭崖上,舞蹈、狩猎⼈物及⽜、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

还有⼀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群胜利归来的⼈们⼿执兵器,驱赶着猪⽺,分成若⼲队伍⾛回村寨。

村寨⽤⼀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栏式房屋。

崖画中,还有叠⽴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

崖画表现⼿法古朴独特,画⼈体多勾勒成三⾓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

描绘动物也省略细部,粗线条地勾勒出⾓、尾、⽿等。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

崖画上的⼈物图像,被佤族⼈们奉为“仙⼈”。

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顺的好年景。

百科小知识★少数民族

百科小知识★少数民族

百科小知识★少数民族人口为351974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

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

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开发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

他们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

周秦时期其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哈刺”,清代称“嘎剌”、“哈瓦”。

当地傣族称其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这种称呼带有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为其正名统一称为佤族。

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上,特别是在山峦起伏的阿佤山区,交通不方便,因此与外界交流少,经济发展缓慢。

只有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以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

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干部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

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人民喜爱歌舞,常见的舞蹈有“园圈舞”、“甩发舞”、“舂米舞”等,主要在盖新房期间进行。

盖新房的人们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手握木杵围着本臼,有节奏地跳跃,尽情地表现丰收的喜悦和欢乐。

逢年过节,佤族群众自动聚到一起歌舞三天。

他们唱歌的调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调》为主的哀歌,以《贺新房》为主的喜歌,以《芦笙调》为主的欢歌,根据不同的内容唱不同的调子。

西盟的阿佤人,每遇有大事,都要“剽牛”。

剽牛是把牛拴在场中央的木柱上,先由山官一刀把牛尾巴砍下来,然后小伙子们一拥而上,争抢牛肉。

谁抢到的牛肉最多,谁就是优胜者,特别是抢到牛角者,更被众人视如英雄,以此来表现勇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佤族·习俗
【食】
水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菌母发酵制 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 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 散着酒香。 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然后青年播种,儿童 送水,姑娘唱歌弹琴。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 佤族的酒礼多种多样。有的是主人先饮一口再奉献给客人,客人一 行饭包,都用芭蕉叶裹好,没有碗,没有筷,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 定要喝,并且喝光,这表示双方的诚意:有的是主客同蹲地上,主人 吃,颇有情味。它把劳动、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 右手敬,客人右手接后倒一点在地上,意为敬祖,然后同时喝干,这 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表示亲如一家。此外,还有"解冤洗手酒"用于调解纠纷。届时双方整 队参加,由与双方都友好的第三寨头人和"大魔巴"(祭司)主持。首 先彼此敬酒,各自诉说被对方伤害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过失自责;继 而互赠牛肋骨和穿孔的黄蜡,表示今后应当同心、通气;接着主持者 倒尽水,双方洗手,就地栽一块巨石表示世代友好;同时理亏的一方 赔偿一定的财物;最后共同"剽牛",吃肉喝酒,以资庆贺,积怨从此 化开。
佤族·习俗
【食】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 外,自己种植草烟。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 烟筒吸。外出或者下田劳动时,男女总要在腰部挂上一个烟斗,还随身 携带一个用竹片编成的烟盒。水烟筒是用口径6公分,长2尺的竹筒制 成,所谓水烟筒,就是往竹筒里灌入适量的净水,(三分之一)这样能 吸出烟雾,排除焦油含量。如果你到佤家串门或做客,主人会热情地用 双手递过烟筒给你,要你品味他家自种的草烟。 佤族大多忌食鸡蛋,不用辣椒作馈赠之物。禁止贱踏剽猪石,禁止 用手抹神灶,禁止带生姜进屋,禁止在神树林中狩猎。客人进寨要经过 允许,并赠送酒肉或甘蔗;客人进屋,只能在外屋火塘煮饭烧水;主人 杀鸡,客人须劝阻;主人献鸡,客人要回报敬鸡头。 嚼槟榔为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里都 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 齿作用。
•佤族历史简介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 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 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 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 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 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 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 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在唐代,"濮人"、 "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 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 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 民。历史文献中"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如今佤族的 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佤族自称“佤”、“巴饶 克”、“阿佤”、“阿卧”、“勒佤”等。他称有“拉” 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 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 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与 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相似, 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佤族·文化艺 术
【崖画】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 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 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 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 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 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 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 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 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 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 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 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 紫。”
part3 佤族·习俗
佤族·习俗
【衣】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 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 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 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 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 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 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 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 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 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习俗
【食】
2佤族一般不喝泡茶,饮的是苦茶。饮茶的方式别有特色:将自家制 、佤族说媒及讨亲嫁娶必送茶叶,别的礼品可以忘拿忘带,但茶叶不 作的茶叶(一般是绿茶),用小铝锅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放 能不拿不带。佤族老人认为,茶就是祖先,祖先就是神灵,人类讨亲嫁娶 入底大口小的小型土制陶缸里;茶叶约占陶缸体积的三分之二。然后倒 是为了繁育后代,如果不用茶,就不吉利,即使成亲也不会生儿育女,断 进清水,并在缸口内放进一块小木片,用炭火煎茶,不时用小木片把茶 了祖宗烟火,祖宗的神灵就会怪罪人类,使人怪病缠身。因此,茶叶是必 叶压下,以防茶叶随着茶汁沸出缸外。第一遍倒进的水快煎干时,再加 备礼品。 进第二遍清水,煎到剩二分之一时,茶汁即可斟出饮用。 3、驱邪治病用茶。在双江农村寨,佤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的现象比较 佤族食茶、用茶十分广泛,与其他民族的习俗大同小异。大同的方 普遍,认为神灵无处不在,山有神、地有神、树有龙 (luon)、水有龙,每 面不再赘述,小异部分主要有。: 村每寨都要选一支山为神山,选一片靠近村子的树林为“龙”树林,选一 颗参天大树为龙树,每逢节日或小孩出世三天、七天都要带上茶叶、盐、 1、第一次拜访长者、贵人、领导、亲家时,必须准备茶叶一斤、 米前往祭拜,以求寨人、家人平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佤族祭拜活动最 松明子一把(块)、大葱一小把(约半斤)、大米两筒(约 8斤)带上 典盛的日子,家家户户都端上猪肉鸡肉、茶叶、米饭、水酒前往“龙”树 送上门,以示最高敬重。明子和葱代表聪明,大米代表五谷丰登,茶叶 林和龙树脚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家富发展。 代表苦尽甘来。别看礼品不起眼,但它代表佤族同胞的一片心意。如果 当然,也有因久病不愈,家畜不顺,事业挫折等去祭拜,但求身心健康, 你不屑一顾,他将永远不跟你结交,在内心看不起你。 家庭兴旺发达
part2 佤族·文化艺术
佤族·百态,涉及到人类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 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的 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 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奇葩。 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 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谜语、格 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 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人翁题材的 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 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 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 色。 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 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 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