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两种平均分方法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两种平均分方法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按“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体会两种分法的内在联系,准确而深刻地把我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含义。在学习中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组织好纪律,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冷静的思考,真正的在操作中获得知识,而不是瞎玩凑热闹,也为后面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铅笔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测量一颗玻璃球体积的过程:(1)将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2)将四颗相同的玻璃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没有满;(3)再把一颗同样的玻璃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满溢出。根据以上过程,推测这样一颗玻璃球的体积大约在()。 A.50cm3以上,60 cm3以下 B.30 cm3以上,40 cm3以下 C.40 cm3以上,50 cm3以下 2.把一个分数约分,先用7约了一次,再用2约两次,得,则原来这个分数的倒数是(),原来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A.,B., C.,D., 3.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A.圆 B.扇形 C.三角形 D.梯形 4.下图是正方体展开图,与字母A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 )。 A.1 B.2 C.4 D.5 5.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料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A.B.3倍C.D.2倍 6.数甲是数丙的倍数,数乙也是数丙的倍数,那么()。 A.甲与乙的最大公因数是丙B.甲一定等于乙 C.甲与乙必有公因数丙D.甲与乙必有公倍数丙 7.用70m长的栅栏靠墙围成一块长方形果园(如图),长与宽的比是4∶3,这块长方形果园的面积是( )m2。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知识要点] 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均分”的条件,即分东西时一定要知道分多少东西和分成几份; 3.“平均分”的方法,用除法计算。 [范例解析] 例1看图6-9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分析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根据题意和我们学过的除法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的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按6个为一堆,,求它的堆数。 解24÷4 = 6(个) 24÷6 = 4(堆) 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是,都用除法计算,且算式中的被除数都是24;不同点是,第一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数和平均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而第二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去平均分的份数。 例2学校买来15个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几个? 分析此题要分的数是15,要分的份数是3份,可用除法计算。 解15÷3 = 5(个) 答:每班可分5个皮球。

例3小东买了10颗糖,小方买了8颗糖,把这些糖平均分给小东、小方和小红,后来小红按价拿出1角2分钱,这些钱怎样分给小东和小方? 分析要求这些钱怎样分给小方、小东,就必须先求出每人平均分得几颗糖和平均每颗糖的价钱。 解⑴平均每人分糖多少颗? (10+8)÷3 = 6(颗) ⑵每颗糖价是多少? 12÷6 = 2(分) ⑶小东付给小东的钱是几分? 2×(8-6)= 4(分) 例4爸爸买了500克梨,500克苹果,500克梨是4个梨,500克苹果比500克梨多1个,平均每个苹果重几克?1500克苹果和1500克梨共多少个水果? 分析要求平均每个苹果重几克,必须先求出苹果的个数。 解苹果有多少个? 4+1 = 5(个) 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500÷5 = 100(克) 1500克苹果和1500克梨共多少个? 5×3+4×3 = 15+12 = 27(个) 例5四年级同学在校园里种了9棵小松树,平均分成3行,每行4棵,他们是怎样种的?

认识平均分(1)

认识平均分(1)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2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分物体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用语言说出来。 自主学习方案: 一、分一分、填一填。 6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并把你的分法画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种分法,每份的根数一样多,都是()根。 二、学一学: 阅读教材第42页。 三、试一试: 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四、说一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平均分。 2.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1)○○○○○○() (2)○○○○○○() 五、想一想: 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学习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交流自主学习方案第1题。 提问:6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展示交流画出的分法 追问:第几种分法,每份的根数一样多,都是几根?通过课前的学习,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三、交流提升 1.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出示例图 提问:图上是将6个桃子怎样分的?你认为这几种分法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全班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小结:每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练习: (1)交流自主学习方案第4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两幅图: 提问:第二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第一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3.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课件出示试一试。 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1)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汇报:你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 ①○○○○○○○○ ②○○○○○○○○ ③○○○○○○○○ 师: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桃,每()个一份,分成了()份。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4)追问:为什么这三组分出的每份个数不同,却都是平均分?(因为它们都是把8个圆片分成每份相等的个数,每一组里每份的个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小结:看物体是否是平均分,要看每份分得是否同样多。 四、巩固拓展 1.课本第43页“试一试”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认识平均分,是为后面认识除法打下铺垫。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含义,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乘法的计算。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和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先要让学生进行操作、交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一些分法找出来,告诉学生这叫做“平均分”。 2. 让学生自己独立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在班级里交流。 3. 通过多种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教具准备] 桃子图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看图回答: △△△△△△ △△△△△△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 )个( )。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2)教案

认识平均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联系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 1,操作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学

生操作) 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 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2,谈话揭题。 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 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二、动手实践 1.教学例3。 (1)学生操作、交流。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横着摆,代表2个小朋友。 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8个桃,按照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来分,把桃分完,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在书上( )里填一填。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先摆2根小棒表示要按什么平均分?(按2份平均分说明:8个桃平均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2平均分的认识C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2平均分的认识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9二下·成武期中) 下面()的分法是平均分。 A . B . C . 2. (2分)算式16÷8=2,被除数是()。 A . 16 B . 8 C . 2 3. (2分) (2019四上·建邺期末) 一瓶洗洁精的净含量是750毫升,小明家平均每天用洗洁精2毫升,这瓶洗洁精可用() A . 1天 B . 1月 C . 1年 D . 1周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4. (2分) (2019四下·陆丰期末) 小林5次跳绳的总成绩是375下,他每次跳绳的成绩都是75下.() 5. (2分) (2019二下·罗山期末) 有24根胡萝卜,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8根。() 6. (2分) (2020二下·四川期末) 把16颗糖分成2份,每份一定有8颗。() 7. (2分) (2020二下·三台期中) 把15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一定是3个。() 8. (2分) (2020二下·郯城月考) 把18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9个,叫平均分。() 三、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9. (4分) (2019二下·云南期中) 把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_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_个。 10. (1分)分一分,把6个苹果分成一样多的3堆,应该每堆放________个。 11. (2分)32÷8=________,表示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________;也可以表示把32每________个分成1份,可以分成________份。 12. (2分)填空。 54÷6=9,表示把_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_份,每份是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 (5分)黑猫与白猫各有12条鱼。黑猫每天吃4条,白猫每天吃3条.请问谁先吃完? 14. (5分) (2018四上·韶关期中) 小明家有白兔48只,黑兔比白兔多24只,把黑兔平均装在8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装几只? 15. (5分)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多长?每段是这跟铁丝的几分之几? 五、综合题 (共1题;共2分) 16. (2分)小猪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教案

平均分(二)。(教材第9、第10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尝试用画图法或摆小棒的方法,帮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图片(苹果、酸奶、果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平均分的问题。 1.教学例2。 师: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那么你有办法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吗?每份几个?可以拿出图片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个1个地分的,分了3次才分完,每份3个。 ·我觉得苹果有点多,第一次分的时候每份放了2个,第二次分的时候每份放1个,这样就正好分完了,每份3个。 ·我也觉得苹果有点多,所以我分的时候,是3个3个地分的,结果正好分成了6份,每份3个。 师:同学们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不管是1个1个地分,还是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还是3个3个地分,只要结果是6份,并且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符合要求,就是正确的。具体的分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盒?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结果: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 2.教学例3。 师:如果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图片或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生: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的时候就是把果冻每2个一组分开,结果分成了4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不是平均分呢? 生:每份都是2个,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为画图表示分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A类 把30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朵小红花?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B类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平均分案例

联系生活实践操作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卫星村小学黄丽琴 【教学背景】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课堂写真】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

认识平均分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认识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42、43页的例1和例2,有关“平均分”的认识以及课后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2、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在树上发现了6个桃子,他想把桃子摘下和一个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讲授】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表示桃子的6个棋子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根据学生分的办法,依次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分法,有1和5;2和4;3和3;)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那么,你们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情况,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指出:像这样,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追问:什么是“平均分”?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想想做做1。出示图。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平均分(第7~12页) 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 东西的情境,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是以学生 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的。 (1)情境具有普适性。 教材提供了学生将要去参观科技园的 情境。这样的情境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避免 因情境给教师带来教学时间方面的困扰,满 足了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 (2)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为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 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 了对学生平均分东西过程的展现。画面呈现 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 两幅图(糖、橘子)分别展现了平均分好后的情况和还没有分的情况,突出了平均分的含义;另外两幅图则分别展现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操作过程,有平均分成6份的,有1份1份分的,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在创设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后可用课件或挂图呈现同学们一起购买来的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将这些食品堆放在一起。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买来的这些食品怎么处理?”“你遇到过分东西的情况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出示主题图后可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买来了哪些食品?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接着让学生分别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围绕“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进行讨论,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尝试,积累经验。

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没有分,并用学具试着分一分。对学生的分法教师不予评价,学生可以自由分物,主要是积累分东西的经验。 编写意图 (1)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 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 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并通过“做一 做”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2)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就是后面要学习的除 法算式的含义,教材通过“做一做”第2题的 填空练习,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 达,为后面除法含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3)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做一做”第2题中的枫叶都是分好的, 并安排了让学生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 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 教学建议 (1)激活经验,促使多样化分法的生成。 教师可借助点子图和数的组成,让学生回忆6可以分成几和几,体会6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将6块糖分成3份,促使学生生成多样化的分法,避免只出现平均分一种情况。 (2)加强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之后教师可呈现教材上3种分法的直观图,让学生先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再数一数每堆各有几块,在直观图下写出相应的数;然后想一想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通过从“形”到“数”等多方面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3)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在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

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遇到了一只猴子妈妈抱着一只小猴子,他想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操作:学生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平均分的认识(二)

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能分成几份? 学生汇报:每2个一份,就是能分成4份,所以每份是2个;那8个果冻里包含有4个2。 2.练习:科教科书第10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

第三课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内容 课时目标 1.通过对比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学生进一步理解平 均分的意义。 2.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等能 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进一 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及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3 3×5 4×1 4×3 5×2 1×6 5×5 2×2 4×6 1×6 6×5 3×3 4×5 4×4 6×4 3×4

2.对口诀 ()四十二三()得九三五()二()得六六()三十六五()三十(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46页例题。 (1)投影出示例4,使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把12只笔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 (2)用学具卡分一分,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用学具卡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请学生演示。 学生甲:12支笔,每份3支,分成4份。 学生已:12支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学生丙:12支笔,每份4支,分成3份。 学生丁:12支笔,每份6支,分成2份。 (3)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分的情况,我已经把笔分好了,请你们观察这幅图,想到了什么? (从这幅图中,可以想到平均分,想到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从这幅图中,既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每3支一份,分成4份。也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

支) (4)教师提问:从这一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这两种分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地方不同? (5)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可互相补充。 (6)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2.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要分的都是12支笔,都是平均分的。 (2)不同点:第一种分法是把12支笔,每3支分一份,可以分成4份。第二种分法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支。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1)投影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6个同学拍皮球,每组3人,分成了()组。 6个同学拍皮球,每组2组,分成了()人。 让学生说一说要分的是什么,怎么分。(要分的是6个同学,每3个同学分成一组,分成了2组) (要分的是6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3人)

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

平均分(一)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最近吉吉国王送给熊大熊二6个桃子,“那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吉吉国王的话,熊大熊二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熊大熊二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份,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份,有3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上台展示回答(规范语言): 我把6个桃分成2堆,一堆2个,一堆4个 我把6个桃分成2堆,一堆1个,一堆5个 我把6个桃分成2堆,一堆3个,一堆3个 交流:你们觉得这3种分法熊大熊二会同意哪种呢? 追问:为什么选择这种分法?(更公平,这样他们分的同样多) 强调:(这里有三个关键字--同样多,) 指着第一种分法:说一堆也叫一份,这一份是3个,另一份也是3个,每份分得同样多。 指出: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那另外两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把不是平均分的桃拿走) (2)加深认识。 引导:除了刚才分成2份这种平均分,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引导学生回答:把6个桃,2个2个的分,分成3份 把6个桃,1个1个的分,分成6份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无论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对于低学龄段的学生来讲,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还处于发展中,课堂中的学习还是要有吸引力才行。因此在这里我多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分与平均分之间的区别,并且在操作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操作材料的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一幅图:你怎么改就是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2)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2)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 认识平均分 (1)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参考教案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新授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4.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5.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课题分一分教学内容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课型新授教具学具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体会平均的含义 导入:上节课我们去看了森林里举行的丰盛 的宴会,今天森林里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 们来看看吧。 出示信息窗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 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引导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小熊可以平均 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如果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 可以分几只?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和分的结 果,明确: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 只。 (2)还可以分成几组?分一分,试一试。 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 参加比赛啊?(熊、松鼠) 学生看图交流: (1)小熊在跳拉手舞 (2)有12只小熊,有 16只小松鼠 (3)小熊可以平均分 成几组?每组几只?

三、评价总结 教师提醒如何分组 (3)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明确所有的分法和结果分成2组,每组 6只 分成4组,每组3只 分成6组,每组2只 分成3组,每组4只 2. 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 组?能分成几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鼓励学生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迁移第一节课经 验,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棒继续分,教 师巡视 1.我发现可以分成4 组,每组分了3只 2.我发现可以分成6 组,每组2只 3.谁能仿照上面用的 方法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