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文化印象(渔,盐,海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如海防卫所文化,盐文化,渔文化等,被世人誉为“山海雄关,渔盐利绕”
一:海防卫所文化
卫所制度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创立
【洪武初年,山东设宁海,莱州,登州,青州4卫,明洪武31年,明洪武31年陆续又增设了威海,成山,安东等7卫】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最具代表性的安东卫。
安东卫位于岚山区,是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海防古城,它濒临黄海,地势险要,为鲁东南海域军事要冲。
明洪武31年(1398年),为防倭寇窜扰而设卫(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
前,左,中所驻安东卫城。
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明代卫所不同品阶的服装(官服)。
卫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千户所设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
)自安东卫设立直到解放战争期间,它作为防御工事,经历多次内外战事,其完备的防御体系,强大的防卫力量,在抗流寇,防匪患,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到安东卫,就不得不提到日照著名文化名片———岚山海上碑
它位于岚山渔港码头西侧,为海边天然巨石凿琢而成。
此碑涨潮时没入水中,落潮时露出水面,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碑”。
它是我国万里海疆仅存的古人书刻,有“万里海疆第一碑”之称。
我们可以看到碑石上镌刻着五组碑文。
“星河影动”,“憾雪喷云”,是明清两朝重臣(福建按察使司佥qian事)苏京所书;“难为水”是(安东卫营守备)清康熙武进士闫毓秀所书;“万斛明珠”,“砥柱狂澜”为明清书法家王铎所书。
海上碑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立在碑石上,可远眺千帆竞发,海鸥翔集,近看惊涛拍岸,憾雪喷云。
二:盐文化
盐是五味之首,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日照依海而兴,早在上古时代,日照沿海部落古国就首创了“煮海为盐”,即采用煎制海盐的方法制盐。
西汉武帝时开设盐官,为日照盐业的辉煌历史拉开了序幕。
宋代,涛雒盐场年煮盐3.2万余石,为山东地区最大的盐场。
至金代,有涛雒,信阳等12个盐场。
清代,盐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湖北等地。
建国初,日照盐区为山东省七大海盐产区之一(主要有王家滩,安东卫等盐场)盐税收入最高达全年税收收入的45.6%,曾是日照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在春秋齐国时期就实行专营管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储存包装,运销,分配调拨等方面的管理以及盐法和盐税方面更加规范完善。
特别是建国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盐业的发展。
如今,日照盐田已改为海水养殖区和旅游景区,海水晒盐已成为历史。
但原盐生产的工艺流传了下来,日照盐区早在春秋时代既有盐法!但最近代表性的是清朝时期的土淋滩晒盐。
清康熙年间,日照地区开始掘滩建池,利用阳光晒盐,即为土淋滩晒盐技术,这也是日照特色技术。
土淋滩晒盐技术经过200余年但终因生产工艺落后,产量低,成本高,质量差,劳动强度强度大,于1966年结束了日照土淋滩生产的历史。
日照各盐场现行原盐生产工艺流程为:
纳潮——制卤——结晶——捞盐——堆坨
三:渔家风情
日照沿海渔民,祖祖辈辈出海捕鱼。
从织网,造船,祭海,出海,捕捞到进洋,过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充满着浓厚的渔家文化特色。
他们最讲究礼尚,祭祀,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风俗。
排船
排船也就是造船,日照造船业兴起于汉代,唐宋时期已经颇具规模。
明清海禁,造船业萧条乃至消失,直到清末开船,民间造船才开始渐渐兴起。
古时造船前要做好5件事:相面,择匠,择地,择日,祭祖。
渔民节:
每年的农历6月13日是日照的渔民节,也就是传说中的龙王爷诞辰。
渔民会以各种形式祭海,希望得到海龙王的保佑,这一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大海的敬畏和崇拜,以及祈求人福船安,渔业丰收的美好愿意!渔民节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拿行,又称抓行。
渔民一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渔场。
仪式由艄公主持,一般在龙王庙进行。
日照渔民禁忌和习俗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
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
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
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
渔船上忌家有红、白事或未满月之人,忌妇女上船。
祝愿时不可以满载为词,亦不可以捕大鱼为句。
渔船回埠,行路求乞之人,俱可取讨,谓之"讨嗄饭"。
万不可用"抽丰"、"抽头"等语。
船上,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此态象哭,不吉利。
忌在船头(龙头)小便;船上吃饭,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亦不得先攫食鱼眼,隐示"翻船"。
此外,如"塔"曰"星","十"或"石"等字为"赚"。
因"塔"为"坍","石"、"十"近"蚀"为蚀本。
出言必以吉利为主。
遇到不吉利的谐音、方言都用改称。
如石浦叫"赚浦"。
猪谐音"输",猪头改称"利市",猪耳叫"顺风"等。
渔家世俗有吃鱼怕“翻”的忌讳。
吃盘中之鱼从不将鱼整条翻转。
因为他们常在海中捕鱼,最担心的就是翻船,由此忌“翻”;渔人忌将碗筷丢下海中,因为随手将饭碗丢进海中,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渔人在海上行船或作业,遇到漂流尸体,禁忌不予理睬,而要把尸体打捞上岸埋葬,如捕鱼时捞到人或动物骨头,禁忌丢回大海,而要拾上岸放在“万福公”;家里死了人,禁忌到别人家里去,也不宜外出探亲;凡参与操办丧事的人,禁忌参加操办喜事;渔船上的渔民如家中有人生育孩子,下海时要在神像前烧“金”和“香”如家中有丧事的人上船须烧“金”“香”烛”;妇女上船时不能从船头坎走过。
船关菩萨渔船后舱,设有神龛,专供船关菩萨(老爷),叫圣堂舱。
新船赴水时,要用三牲福礼向船关菩萨“祝福”。
金塘流网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对船供奉女菩萨,大对、背对、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萨。
船关菩萨两旁有两个木雕小神像,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
“祝福”除渔船赴水时进行外,每汛出海时也要进行,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
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作供品。
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人海中,大伙才分食。
近洋张网渔民,则于每年立夏、端午、重阳节,到张网桁地“祝福”。
祭海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碟,称为“行文书”。
由老大捧一杯酒泼人海中,并抛少许肉块人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
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渔家出海捕鱼,无时无刻不潜在着危险。
尤其是过去,科学不发达,渔民在船上的安全无保障,常常祈求神灵保佑。
渔家在出海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有大收获,但更希望自己能够平安归来,还因此,沿袭下来许多独特习俗和禁忌。
四:商海沉浮———日照老商号
明末清初,日照地区商铺林立,生意鼎盛,涌现出众多商号,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岁月的洗礼之下,有些商号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穿越沧桑,传承着独特的风韵。
日照老商号代表————裕源商号。
裕源商号位于涛雒镇,由丁汝镇开办,专门生产各种酱油,酱菜以及豆瓣酱,其中生产的京冬菜是涛雒镇著名的特产,曾远销上海和国外东南亚等地。
1936年,在青岛召开的一次展销会上京冬菜获得金质奖。
至今,裕源牌的酱油,京冬菜等依然在市场流通。
五日照非遗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变化的历史见证。
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日照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截止到2018年,日照市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省级名录项目18项,(市级名录项目97项,扩展项目29项,区县级名录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分别为:民间美术“莒县过门笺”,民间文学“秃尾巴老李传说”,“孟姜女传说”,民间音乐“满江红”,民俗“渔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