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

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1)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2)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

(5)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

(7)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吴连烽:香港有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条件
星岛环球网2010-09-15 [ 打印] [ 大中小] [ 关闭]
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演讲稿
亚洲品牌─香港具备问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条件
国际宝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烽
2010年9月9日
感谢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组委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盛会,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国品牌企业、跨国公司、品牌代言人、国际品牌专家等嘉宾和品牌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亚洲品牌价值、展示亚洲品牌风采、交流亚洲品牌理念、塑造亚洲品牌国际形象,获益良多。

组委会还邀请我在金融领域作主题演讲,我作为在香港从事银行金融业四十多年,见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是追随启蒙领导南洋商业银行庄世平董事长最早参予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金融改革实践的其中一员。

我想谈谈对亚洲品牌─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关系的个人浅见,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加指导。

众所周知,最新一次以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亚洲的经济品牌受全球瞩目,尤其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受关注。

亚洲目前最具潜力的有名列全球10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以及正在崛起的上海四大城市,他们未来的发展动向成为焦点。

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亚洲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花落谁家是一个敏感和颇受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具备的综合比较优势,最有机会领先其它三个城市成为亚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香港提升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比较优势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香港具备了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法律基础。

中英联合声明第7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9条,都明确规定香港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法律基础,也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香港政府也把巩固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最重要的施政核心之一。

二、香港优越地理位置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与西半球伦敦和东半球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互相配合,保证全球金融业24小时的运行。

由于特殊的政治和地缘关系,香港和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形成的具有巨大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大大有利于香港金融业的配套和延伸。

而且香港社会稳定,是全球治安指数最佳的城市之一,对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香港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国际认可的法律制度。

香港实行普通法,司法独立、执法严明、社会普遍守法。

香港的法治环境,使各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都能够平等的享受法律保障,得到国际金融界的信赖和认同。

四、香港资讯科技发达和讯息自由流通。

奉行新闻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开放政策,十分有利金融机构了解瞬息万变的国际讯息,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增强金融机构应付突
发事变的能力。

五、香港金融开放度大。

无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自由兑换,适应于活跃和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动。

六、香港金融设施齐全。

包括会计、审计、法律、评估、中介、公关等各种金融专业服务获得国际承认和采用。

七、香港具有中西管理文化融合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制度。

成功经历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近年世界范围的金融海啸两次极其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有效保证了金融机构安全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八、香港拥有大批各种金融专业人才和易于训练的金融从业人员。

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专业操守,能够处理复杂的国际金融业务,深受使用者的信赖。

九、香港拥有与中国特殊政治和经济关系。

香港回归祖国后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建立了密切的金融经济关系,但又保持独立关税地位,能够独立的处理各项涉外经贸金融活动,有很大的灵活度。

此外,香港长期以来与周边和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亚洲和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情况下,为香港金融业的拓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服务空间。

十、香港政府提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治制度,实行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的利民税务政策,实施出入境自由方便政策,营造诚信可靠的营商环境。

十一、香港已经具备攀登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

目前是国际公认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80%以上的金融机构来自海外,金融产品齐全、金融活动国际化、金融市场十分活跃,金融交易量极大,各项金融数据位居世界前列。

而且香港国际航运、贸易、讯息和商务中心有力的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提升和发展。

十二、香港适逢问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契机。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商品出口全球第一,促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并有机会发展成为与美元、欧元并立的国际主要货币,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一个与伦敦、纽约并列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机会最大。

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将大大加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壮大,是香港更上一层楼绝好机遇。

本人在香港回归前夕,应人民日报邀请在“迎九七,话香港”系列报道中撰写‘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文,刊登在1996年11月22日,回想当时香港仅可以说挤身国际金融中心俱乐部,世人还在观望香港回归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生存和发展前景。

回归13年来,香港经受亚洲金融风暴和近年全球金融海啸二次严重金融危机的考验,在香港人的艰苦努力和中央政府及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跃居全球排名第三,事实雄辨回答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有关中国收回香港后能否管治香港的质疑和体现邓小平同志“香港人能管理好香港”的豪迈承诺和信心。

当前摆在香港面前的挑战和机遇参半,香港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优于新加坡、东京和上海,香港的竞争目标应该放在纽约和伦敦,最大的挑战是自己,要有决心和信心缩短和超越纽约和伦敦。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标,相信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和香港努力下,争取在不远的将来香港与纽约和伦敦三强并立,连同亚洲新加坡、东京、孟买、迪拜和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台北等金融中心,为大中华、为亚洲、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作为的一员。

谢谢!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009年05月08日22:08 《国际融资》
●分析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曾几何时,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诸多城市用尽招数,争夺金融中心。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
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最终选择了上海,国家为何选择了上海
How did China becom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王大贤马丁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国务院通过的这一《意见》,对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上海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快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金融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发挥金融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服务作用,这将为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带来历史性机遇。

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这则消息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胆略,将可能使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和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意见》的出台,宣示了中国政府加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态度,中国政府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关起大门、封闭金融市场。

国家为何选择了上海,而不是北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浦东时,上海就已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并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因此,多年来北京一直回避“金融中心”这个话题。

然而,北京毕竟也是国内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的不少人对金融中心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2008年5月,北京市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高调宣布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并在空间布局、市场体系建设、吸引人才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该提法激起京沪两地“国际金融中心”之争。

随后,北京市五个委局又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出台意味着落户北京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可以获得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购租房补贴、进京户口、子女入学等多项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曾几何时,围绕北京究竟能否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问题,我国经济金融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

有些专家认为,北京有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北京是国家首都,地位重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且有在国内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的综合经济实力和金融业。

其次,从全国范围看,北京金融业在法人机构数量、金融资产量、金融对经济的拉动系数、单一行业对国税贡献率,4项指标在国内大城市中均居第一。

金融产业目前已是北京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再次,北京是国家中央机关及中央银行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所在地。

国内“中字头”大型金融企业机构总部密集于北京。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保等三大保险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民生银行(9.86,0.37,3.90%)、华夏银行(10.85,0.34,3.24%)、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一并被北京定格在自己的身边。

据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7年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为35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超过40%,近半壁江山,令上海等大城市望尘莫及。

从构建金融中心的一些条件看,北京与国内的主要城市相比,确实拥有诸多独特的优势。

但是,就北京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北京金融街(6.04,0.03,0.50%)上集中的主要是一些国家级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家级的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

但是,北京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至今甚至还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如证交所、期交所和黄金交易所等),没有股票、期货、外汇等要素市场,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总部大都设在上海,所以,北京
还称不上全国性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心。

金融交易和金融要素市场的薄弱是北京金融业的软肋,是北京建设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的软肋和主要障碍。

所以,尽管北京在金融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方面一直不逊于上海(甚至超越),但北京毕竟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国内的金融中心,更缺乏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最基本的条件。

相对于北京,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丰厚的金融历史文化沉淀。

当然,如今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的“种子选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主要是由它自身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的。

今日之上海已成为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云集,金融交易量最大的地区。

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等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在国内诸多城市中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
上海位于太平洋(6.17,0.12,1.98%)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

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

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上海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

国内主要城市横向比较,上海在GDP排名、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上海拥有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截至2008年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已超过850家,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网点数突破3000多家,成为中国银行(2.93,0.02,0.69%)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

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上海是大陆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

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机构总数的44%。

其中,有2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并表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的80%以上。

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54家、150家和196家。

更重要的是,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在全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

这是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机构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

“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 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

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万亿元,上海就占了7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2%,增长很快。

上海有数量众多的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已成为大陆金融产品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再保险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

上海已形成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上海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

200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70万亿人民币,比2001年的10万亿增加了6倍。

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1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流通额1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部分产品也列入世界前
列,其中,天然胶成交8.7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铜成交10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位。

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最主要的标志。

以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和企业短期融资融券为统计,200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国内融资比重约为18%,2006年达20%,2007年达25%。

2002年到2007年,在上海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融资总额达到了2万亿元。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已被扫除,工商银行(4.11,0.03,0.74%)、中国人寿(17.43,0.13,0.75%)、中国银行、中国太保(18.62,0.03,0.16%)、中国铝业(4.76,0.03,0.63%)、中国石油(8.87,0.03,0.34%)等一批优质巨型蓝筹已回归上海主板市场,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

上海具有品种多样的金融产品
目前,上海各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不仅包括票据、信用卡、资金运营、中小企业金融、电子银行管理、零售银行管理、汽车金融、资产托管、产品研发等市场前沿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数据处理、会计处理、国际贸易单证处理等多项银行后台业务处理功能。

2007年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标志着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地位的确立,也为将来包括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提供了价格基准。

目前,我国的私募证券基金、QFII、QDII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巨大潜力
上海作为历来的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其周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流域经济,它不仅是太湖流域经济,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

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它既可以辐射到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地区,也可以一直延伸到中西部的武汉和重庆等地区,把大半个中国带动起来。

因此,经过上海为中国发展提供的资本,要比经过中国其他城市的都多。

在服务于全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国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先是该国的国内金融中心,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现已是境内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内地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对策建议: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先行试验区
2009年05月08日22:08 《国际融资》
对策建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方向东方加速转移,并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最深远的影响。

上海尽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与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软环境存在差距等。

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是市场,而上海目前的主要缺陷是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而且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融通性不够。

最根本的是,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境外资本的流入相对于其他金融中心会遇到较多限制。

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下列措施:
着力开发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市场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制约上海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功能拓展。

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创新,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创新机制,配合总行开发新产品,推动总行产品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以使上海成为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和产品标准制定者。

不断推出债务优化型银团贷款、杠杆型并购贷款、新型资产证券化、应收租金准资产证券化、高端财富顾问等新的金融产品,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在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方面,按照银监会的主导,一定要回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实际。

以基础性衍生产品为主;产品的杠杆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并
向客户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牢牢抓住金融市场体系这个核心
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国际金融中心,扩大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启动在国内有长期业务经营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并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着力推进上海作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先行试验区
可以预见,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之时,就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之日。

假设一国的货币尚不可自由兑换,遑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那么上海就将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化。

可自由兑换及资本项目下彻底放开,才是长远的最大价值所在。

应明确把上海作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以交通银行(4.81,0.07,1.48%)、浦东发展银行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在确立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后,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在上海的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数量。

加快推动在上海设立国家清算银行,以清算银行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

着力推进金融监管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央行上海总部已落户上海并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和效应。

下一步,可借鉴央行做法,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在上海设立副部级的市场监管总部,大力提升监管效率。

积极吸引大型金融机构的集约化运营总部、金融机构的营运中心和后援服务中心落户上海,通过金融业增量的发展,逐步确立上海作为资金供应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各银行要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争取、主动承担和配合总行各项改革在上海的试点,包括事业部制的各类营运中心落户上海。

要继续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中国总部、东亚总部或亚洲总部落户上海,鼓励外资银行在上海注册设立法人银行。

同时,要明确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桥头堡,加快推进上海银行发行股票上市。

着力完善资本市场
积极发展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不断推出实质性的适合各类企业的融资工具,要引入更多的商业金融债、企业债、商业票据等,推动债券的跨市场交易,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培育机构投资者利用债券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要调整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明确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的政策支持下,一旦监管问题解决,国际板才有望真正纳入议事日程,使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着力完善金融中心区域规划
要吸引大量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容量和规划。

上海陆家嘴具备作为金融区的地理和规模条件,但目前其功能不够集中和纯粹,与金融行业无关的大型机构和设施会影响其规划的实施。

同样是2平方公里的占地,香港和北京的金融区域则规划得更加集中和高效。

金融区的规划应当考虑长远发展,为陆家嘴金融区的扩展留出余地,以避免金融区分拆两地和未来过高拆迁成本带来的不利。

政府应当统筹安排陆家嘴金融规划区域的土地用途,以政策和经济杠杆调节用地的真实目的。

着力推进国际金融人才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