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导读: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以中青年为主要发病群体,以单眼发病为特征的疾病,又称为青年性黄斑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其主要病因有弓形虫感染、梅毒感染等。其临床表现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以中青年为主要发病群体,以单眼发病为特征的疾病,又称为青年性黄斑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其主要病因有弓形虫感染、梅毒感染等。其临床表现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要了解什么是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不仅要了解其病因,还要了解其临床表现。据医生所言,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较急,发病多为单眼发病,发病者会出现视力减退、眼底改变的症状,多由色素上皮异常萎缩所致。眼底改变指眼底形成机化瘢痕,已与原来的灰白色的眼底不同。眼底病变部位境界清晰,有浓厚的中心暗点。若病变部位位于旁中心区,则患者视力不会明显减弱。另外,大部分患者就算治愈疾病,疾病仍会复发。

*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检查事项

出现症状后,患者应及早到专业医院做检查,检查事项具体如下: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只一种检查事项,为多种检查事项,其中较为常见的检查事项有血象检查、血液检查、组织细胞浆菌素皮内试验等。

2.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射线摄片:该检查事项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检查时,医生要注意留意患者的眼部变化情况。

(2)眼底及荧光造影:本病病程分为活动期、恢复期及瘢痕期3期,不同期的检查结果不同。活动期,检查可见眼底有线结状灰白色浑浊,部分患者也可见轻微尘埃状浑浊。恢复期,检查可见病灶境界清晰,周缘出血小时;瘢痕期检查可见病灶荧光增强。

什么是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告知大家答案。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概述: (1) 流行病学: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2) 并发症: (3) 诊断: (3) 鉴别诊断: (3) 治疗: (4) 预后: (5) 预防: (5) 英文名: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别名:中浆;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 概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以黄斑部及其附近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变国内临床上常简 称“中浆”。1866年Von Graefe首先描述了该病并命名为“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此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对病因与病机始终不能 明了。直到1965年,Maumenee通过荧光造影观察到该病变是由色素上皮渗漏引起 的。1967年Gass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对其神经上皮层盘状脱离的 机制做了详尽的论述,并将其命名为“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oidopathy)。考虑到该病同时累及了脉络膜和视网膜,后来逐渐将名称统一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近年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 出现为进一步研究CSC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流行病学: 中浆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发 病年龄25~50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男女之比为5∶1~10∶190%以上单眼 受害,左右眼无差别。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据统计1/3~1/2的患者可以复发 10%患者可多次复发。最近ICGA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侧眼无任何临床症状,但30% 以上患者对侧眼ICGA有异常表现。

眼科常见综合症

眼科常见综合症 眼科常见综合症 第一节结膜 一、莱特尔综合症 【病因】 莱特尔综合症(Reiter syn dr one)又称尿道炎-关 节炎-结膜炎综合症,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眼部典型表现双侧非特异性结膜炎。 (2)其他可有虹膜炎角膜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2全身表现 (1)尿道炎,有尿道刺激征状。 (2)全身多发性关节炎,具有对称性易复发的

特点。 (3)皮肤红斑或脓包疮。 二、干燥性角膜结膜炎 【病因与病理】 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病因不明。病理检查示腮腺淋巴细胞浸润,泪腺组织被结缔样组织代替。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泪腺分泌减少为其特征,眼持续性干燥,灼热。 ⑵虎红染色阳性,希尔默试验阳性。 (3)结膜上皮角化,晚期有角膜血管翳及角膜混浊。 2全身表现 (1)皮肤黏膜干燥。 (2)吞咽困难,胃液胃酸分泌减少 (3)关节炎关节肿胀。 (4)慢性或复发性肺部感染。 三、史约-综合症 【病因]】 史-约综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又称口腔-粘膜-皮肤-眼综合症,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眼部典型表现卡他性或假膜性大疱性结膜炎化脓性。 (2)其他可有角膜溃疡穿孔,前房积脓及化脓性全眼球炎。 2全身表现 (1)全身皮肤黏膜发生水疱及斑丘疹 (2)急性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角膜 一非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病因】 非梅毒性角膜基质炎(Cogan 1 syndrome)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双眼大多同时发病,刺激症状明显。(2)角膜基质炎,呈颗粒状或斑点样浸润。(3)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2全身表现 (1)前庭听觉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

眼科常见综合症

眼科常见综合症 第一节结膜 一、莱特尔综合症 【病因】 莱特尔综合症(Reiter syndrone)又称尿道炎-关节炎-结膜炎综合症,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眼部典型表现双侧非特异性结膜炎。 (2)其他可有虹膜炎角膜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 2全身表现 (1)尿道炎,有尿道刺激征状。 (2)全身多发性关节炎,具有对称性易复发的特点。 (3)皮肤红斑或脓包疮。 二、干燥性角膜结膜炎 【病因与病理】 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病因不明。病理检查示腮腺淋巴细胞浸润,泪腺组织被结缔样组织代替。【临床表现】 1 眼部表现 (1)泪腺分泌减少为其特征,眼持续性干燥,灼热。 (2)虎红染色阳性,希尔默试验阳性。 (3)结膜上皮角化,晚期有角膜血管翳及角膜混浊。 2全身表现 (1)皮肤黏膜干燥。 (2)吞咽困难,胃液胃酸分泌减少 (3)关节炎关节肿胀。 (4)慢性或复发性肺部感染。 三、史约-综合症 【病因]】 史-约综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又称口腔-粘膜-皮肤-眼综合症,病因不明。【临床表现】 1 眼部表现 (1)眼部典型表现卡他性或假膜性大疱性结膜炎化脓性。 (2)其他可有角膜溃疡穿孔,前房积脓及化脓性全眼球炎。 2 全身表现 (1)全身皮肤黏膜发生水疱及斑丘疹 (2)急性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角膜 一非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病因】

非梅毒性角膜基质炎(Cogan 1 syndrome)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1)双眼大多同时发病,刺激症状明显。 (2)角膜基质炎,呈颗粒状或斑点样浸润。 (3)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2全身表现 (1)前庭听觉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 (2)惊厥发作。 (3)血沉加快,血细胞增加。 二角膜营养不良综合症 角膜营养不良综合症(Buckler syndrome)分为三型:1 型是角膜颗粒状营养不良,2型是角膜斑点状营养不良症,3型是角膜格子状营养不良症。 【病因】 病因不明。1型和3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是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1 眼部表现 (1)1型双眼角膜中央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有灰白色浑浊颗粒,边界清楚,混浊颗粒之间角膜透明。 (2)2型整个角膜见散在边界不清楚的灰色斑点,中央区明显,在角膜基质层进行性发展。(3)3型角膜中央与周边之间有许多微细的混浊线条,在角膜基质层交错成格子样。 2 全身表现无特殊表现。 第三节葡萄膜 一哈钦森综合症 【病因】 哈钦森综合症(Hutchinson syndrome),又称先天性梅毒三联症,为患儿父母患梅毒所致。【临床表现】 1 眼部表现角膜基质炎,角膜缘深层血管伸入角膜中央,呈典型的毛刷状改变,一般双眼先后发病。与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构成先天性梅毒三联症。 2 全身表现 (1)哈钦森牙不发生于乳牙,而发生于第二造牙期。其特点是牙齿排列不整齐,稀疏缺乏光泽,门齿凹切等。 (2)神经性耳聋。 二急性视网膜坏死 【病因】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acrosis syndrome)主要由疱疹样病毒,如单纯疱疹1及2型巨细胞病毒(CM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全层视网膜坏死。 【临床表现】 1 眼部表现眼前段常表现为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后段典型三联征---闭塞性视网膜小血管炎玻璃体炎及多灶性周边部视网膜炎。健康的视网膜与病变区对比境界鲜明,称为‘新锯齿缘’,常发生视网膜脱离。 2 全身表现无特殊表现。 三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引起。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概述: 概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exudative retinopathy)或外层出血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hemorrhagic retinopathy)又称为Coats病。1908年首先由Coats报d道,当时将本病分为3种类型:①不伴有血管改变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②伴有血管异常和出血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③有血管瘤和动静脉交通。后来认为第3种类型是一独立血管病,应称为von Hippel病,故不再包括于Coats病一类内。1956年Reese发现患者是从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发展成典型的Coats病,所以称本病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retinal telangiectasis)。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病并不太常见,大约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08%。本病好发于男性,男性占78%。男女之比为13∶1。大多数为儿童和青少年。年龄范围为1~34岁,平均年龄5.9岁,12岁以下者占97.62%。绝大多数为单眼发病。 病因: 病因:病因不明。曾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为炎症,但炎症来源一直未能确定。也有人设想与梅毒、结核、弓形虫病及其他炎症有关,但绝大多数患者找不到感染源。成年患者的病因则比较复杂,除有先天血管异常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有的患者曾有葡萄膜炎,同时胆固醇增高而患本病,推测炎症可能为其诱因。也有人发现本病患者类固醇物质分泌量超过正常,糖耐量曲线延长,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故认为本病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多数作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Coats病系因先天视网膜小血管异常所致,即使眼底未见明显血管异常,但荧光血管造影或病理组织学检查都能发现血管的改变。毛细血管扩张和小动脉、小静脉损害,血管壁有玻璃样变,内皮细胞下有黏多糖物质沉积,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流缓慢、血管闭塞。由于血管壁屏障受损,导致动脉瘤和微血管瘤形成,致浆液渗出和出血,出现大块状渗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早期无自觉症状,由于多为单眼,又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故常不为患者自己发觉,直至视力显著下降或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射,或眼球外斜始引起注意。眼底典型的改变为视网膜渗出和血管异常。早期视盘正常,黄斑可正常或受侵犯。病变开始可出现于眼底任何位置,但以颞侧,尤其围绕视盘和黄斑附近为最常见。可局限于1、2个象限,或遍及整个眼底。渗出为白色或黄白色,点状或融合成片,常排列成边界不齐的条状,或呈半环状或环状,则称为环状视网膜病变(circinate retinopathy)。渗出位于视网

眼科学(中级)专业实践能力-试卷2

眼科学(中级)专业实践能力-试卷2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12.00) 患者男,59岁,左眼突然无痛性视物不见1个月。否认外伤史,血压、血糖未检查,右眼视物清晰。查体: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光定位准确,双眼压正常,双眼前段正常,小瞳下左眼底暗黑色反光,不能见视网膜,右眼视盘及黄斑正常。(分数:6.00) (1).门诊首诊时,为帮助诊断,首先需要给予的检查是(分数:2.00) A.左眼B超检查 B.左眼CT检查 C.双眼散瞳眼底检查√ D.左眼散瞳眼底检查 E.右眼散瞳眼底检查 解析: (2).若左眼B超提示后极部局部隆起,首先考虑(分数:2.00) A.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B.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C.高血压眼底病变 D.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E.视网膜血管瘤 解析: (3).若眼底检查见上1/3视网膜有变性区,下方2/3视网膜看不见,但B超未提示视网膜脱离,从病情角度考虑,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分数:2.00) A.解释说明病情,不给任何处理,继续密切观察 B.单纯活血化瘀药物保守治疗 C.单纯变性区视网膜光凝 D.活血化瘀药物保守治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 E.尽快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对玻璃体积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的掌握程度。当诊断单眼玻璃体混浊时,可以从对侧眼寻找相应的诊断支持依据,因此要同时散大双眼瞳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常见到B 超图像中紧连视盘的半球状隆起;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经B超检查多数会见到呈波浪状飘浮的视网膜,本题结果提示可能是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对于较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如果1个月不能全部吸收,应考虑尽快手术治疗,一方面尽快清除混浊以避免变性的玻璃体、红细胞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尽快清除玻璃体,以利于术中详细查找疾病并对症处理。 患者男,30岁,因“右眼被铁屑击人1天”就诊,到医院就诊拟诊为“右眼球贯通伤”。(分数:6.00) (1).眼球贯通伤是指(分数:2.00) A.角膜穿孔 B.巩膜穿孔 C.虹膜穿孔 D.眼睑和眼球穿孔 E.眼球壁有两个全层伤口√ 解析: (2).眼球贯通伤引起的并发症除外(分数:2.00) A.外伤性眼内炎 B.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C.交感性眼炎 D.铁质沉着症√ E.眼内出血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导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色 素上皮屏障功能失常,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至于色素上皮功能失常是原发还是继发,目前无法肯定。多单眼发病,双眼发病者约为7—13%。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多于女。病变局限于黄斑,可复发及自限,预后较好。但多次反复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 本病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过去有认为是视网膜或脉络膜视网膜炎症者;有认为是血管痉挛引起者,均因无足够根据而未被公认。1951年三井及Maumenee分别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了仔细观察,认为中浆病的本质是黄斑部或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 性浅脱离。60年代初,Gass通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证明,这种 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由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漏出液经Bruch膜先积聚于色素上皮层下形成色素上皮层脱离,然后穿过色素上皮层进入神经上皮层下。但塚原等经过大量荧光造影后发现,在中浆病时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浆液性漏出,大多直接进入神经上皮层下,不同于Gass当年据说的一定需要先有色素上 皮层脱离。 本病常由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等诱发,是临床熟知的事实。至于这些诱因何以能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血液动力学或血管调节功能失常?是脉络膜静脉血行障碍而影响脉络膜

热调节功能衰竭?至今尚无一致认识。另外,色素上皮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封闭小带(zonual occludens)紧密结合,在脉络膜与神经上皮层之间有着良好的屏障作用;色素上皮细胞还且种浆液体朝向脉络膜毛细血管排出的生理泵功能,只有在屏障作用及生理泵功能遭受损害时,浆液性漏出才能潴留于神经上皮层下而形成中浆病(Gass ,1977)。关于中浆病发病时色素上皮层这些生理机制的破坏,是原发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之前还是继发于其后的问题,目前尚无法予以肯定。

眼科名词解释

视觉器官的构成:眼球、眼眶及眼底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的相关血管和神经节构等。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通路。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视觉(视路)传导:视网膜视觉信号--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层。 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继发性青光眼: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流出通路受阻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组青光眼。 调节: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调节幅度: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为调节幅度。 集合: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远点:眼在静止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远点 近点: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最近一点,称为近点。 正位眼:眼球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使融合功能受到干扰,如遮挡一眼,眼球仍能维持功能性第一眼位而不出现偏斜者 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去逛状态称为正视。 近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成为近视。 散光: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后不能形成焦点的屈光状态成为散光。 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指双眼屈光度数不等。度数相差超过2.00 D以上者,通常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 弱视: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无器质性病变。 隐斜:双眼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通过正常的融合功能控制作用而维持正位。斜视:在正常双眼注视状态下,被注视的物体会同时在双眼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成像。在异常情况下,双眼不协同,在双眼注视下出现偏斜。 第一斜视角: 健眼注视,麻痹眼的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麻痹眼注视,健眼的斜视角 复视:斜视后,外界同一物体投射在两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即投射在注视眼中心凹和斜视眼周边视网膜上,中心凹的物像在正前方,周边视网膜的物像在另一视觉方向上,因此一个物体被感知为两个物像,称为复视。 配偶肌: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双眼具有相同作用的一对肌肉。 樱桃红斑:因眼底动脉血运中断,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灰白色水肿,眼底黄斑中心凹处,在周围灰白色水肿区的陪衬下,呈现醒目的“樱桃红斑”。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因车祸、地震、房屋倒塌等引起的,对头胸腹部的急性挤压伤或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一眼或双眼的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常见棉絮斑、出血和水肿,以及视盘水肿或玻璃体积血。 Behcet’s disease:白塞病是一个多系统的慢性损害性综合征。临床以复发性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为特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 治疗及护理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蹇京宴 一糖尿病的概述 二有关糖尿病的并发症 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检查及治疗 五护理 一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从而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紊乱。其临床特征为血糖增高、尿糖出现。患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无力等症状。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左右,较国外为低,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和老年人。 二糖尿病的并发症 1、全身并发症:感染、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神经性病变、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2、眼部病变: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多见,前者是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早期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以后可有出血和渗出物,最后出现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

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一)、发病率(与病程有关) 美国﹤10年 7% 10~14年 26% >15年 63% 30年以上 95% (二)、致盲率(占盲人总数) 1930年美国1% 1959年英国16% 1960年美国15% 80年代中国25% (三)、发病机制:高血糖症引起多种生化和生理改变相继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减小,毛细血管内皮屏障(血视网膜内屏障)失代偿。 (四)、临床表现 1. 早期多无自觉症状 2. 病变波及黄斑,视力下降 3. 眼底玻璃体出血,出现飞蚊症,视力突然下降 4. 后期玻璃体、视网膜出血机化、增生,牵拉视网膜脱离,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关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要点

关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要点 *导读:中浆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简称,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功能损害,形成以黄斑部或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限局性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常见黄斑疾病。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多见于25~45岁的男性青壮年,男女之比差异较大,约5~10∶1,90%以上为单眼发病,左右眼无差异。中浆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在3~6个月自行恢复,预后良好;但部分易复发者,往往病程迁延,多次反复后可在后极部形成广泛的色素上皮继发性改变,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 [治疗要点] 一、病变轻微或病变位置靠近黄斑中心凹者可待其自愈。 二、病变较严重者,行激光光凝治疗。 三、辅以全身营养神经药、维生素等。 四、禁用皮质类固醇及强血管扩张药。 五、中药。 中浆的治疗常采用以下方法: 激光治疗:对于有明显荧光渗漏、渗漏点位于视乳头黄斑纤维束以外,离中心小凹250um以上,浆液性脱离严重者,及病程3个月以上,仍见到荧光渗漏,并有持续存在的浆液性脱离者,可考虑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治疗的目的是缩短病程,使病人尽快消除视觉障碍的烦恼,但不能阻止复发。光凝后约1周左右,神经上

皮层浆液性脱离开始消退,2~3周内完全消失。 西药治疗:如维生素C、维生素E、路丁等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可以试用。睡眠不良者,可口服镇静剂。 近年来发现全身应用皮质激素可以诱发本病或使病情加重,甚至形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药物可能由于抑制免疫反应,导致眼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进一步损害和屏障功能的破坏。因此,本病禁用此类药物。烟酸作为扩张血管药物应用于本病,因有可能加重血管渗漏,引起黄斑水肿,延长病程,甚至像皮质激素那样引起大泡状视网膜脱离,也应作为禁用药物。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多以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是水肿期加渗湿利水药,渗出为主者加活血祛瘀或化痰软坚药。全身辨证分六型:阴虚火旺以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脾虚 湿泛以健脾利湿,参苓白术散加减;肝郁气滞以疏肝解郁,逍遥 散加减;湿热内蕴以清热利湿,三仁汤加减;瘀血内滞以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阴虚以补益肝肾,杞菊地黄汤加减;恢复期应以补肾为主,以保护及恢复视网膜功能,提高视力,减少复发机会。 平时注意摄生,避免脑力及体力过度疲劳,对本病的治疗和防止复发也有重要意义。

葡萄膜炎名词解释

一.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 1)特征是双眼弥漫性渗出性葡萄膜炎,伴全身性的脑膜刺激征,听力障碍,白癜风,毛发变白或脱落等病症, 2)病理表现为慢性弥漫性肉芽肿性葡萄炎。 3)以前部炎症为主者称VK病,以后部炎症为主者为H病, 4)病因不明,可能由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并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5)分为前驱期,后葡萄膜炎期,前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双肉全,脑听白) 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桐泽型葡萄膜炎) 1)特征重度全葡萄膜炎伴视网膜动脉炎,周边大量渗出,视网膜坏死,玻璃体高度混浊,后期出现裂孔及视网膜脱离。 2)病因多由疱疹病毒包括HSV和HZV感染所致。 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性别无差异,多单眼, 4)治疗困难,视力预后差。 5)临床分急性炎症阶段,缓解阶段,后期并发视网膜脱离阶段。 三. Behcet病—(皮肤-黏膜-眼综合征) 1)一种影响全身多种器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闭塞性血管炎 2)临床以复发性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3)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或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4)有明显的遗传背景。 5)眼部表现:非肉芽肿性反复发作的全葡萄膜炎, 全身表现:可合并多发性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 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推荐诊断标准: 1、复发性口腔溃疡(一年至少复发3次) 2、下面4项出现2项可确诊: 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或瘢痕。 ②眼葡萄膜炎改变 ②皮肤结节性红斑,假毛囊炎或脓丘疹,非发育期的痤疮样结节 ③皮肤过敏反应实验阳性。 四.Fuchs综合征,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 1)慢性非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 2)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多单眼发病,病程缓,常无自觉症状。 3)临床多表现为前葡萄膜炎,以细小灰白白色KP,虹膜脱色素或萎缩为特征, 4)不发生虹膜后粘连,无眼底损害。易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 5)新近研究多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炎症反应。对症治疗为主,不宜用激素,可不散瞳。 五.交感性眼炎 1)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受伤眼为诱发眼,另一眼为交感眼。 2)双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3)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比较认同为免疫学机制,主要外伤或手术造成眼内抗原暴露病激发自身免疫应答所致。 六、Reiter综合征 非特异性尿道炎,多发性关节炎,急性结膜炎,部分发生双眼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严重者有纤维素渗出和前房积脓。 七、伪装综合征 1)是一类能够引起葡萄膜炎表现但又是非炎症性疾病的疾病。 2)在临床上多见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肿瘤眼内转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所致的临床症候群。 3)可表现为前房积脓,虹膜结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或视网膜下肿块病灶等。 4)此类疾病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多糖皮质激素无反应或不敏感。 5)多可疑患者应进行超声,CT,MRI,眼组织或组织检查以及全身相关检查,以确定或排除诊断。 八、Sturge-Weber综合征 1)脉络膜血管瘤伴有颜面血管瘤或脑膜血管瘤以及青光眼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的临床观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优越性。方法选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38例(40只眼),将40只眼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只眼,两组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后,对照组采取HRT-II黄斑检查,观察组采取OCT检查,并对两组的的浆液性脱离区进行测量和视力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视力度平均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观察组检查的脱离高度平均值、脱离宽度平均值、黄斑中心凹平均值比较精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预后与视网膜厚度有相关性。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采取OCT扫描检查能直观患者的病变形态和程度,对于检测的信息能定量提供,以便临床的定量追踪观察,利于随访病情变化的观察、辅助疗效的评价和判断视力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视力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种比较常见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为”中浆”,至今对于发病的机制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物变形、眼前暗影和视力有下降等不良症状,其眼底的不良反应为圆顶状浆液性脱离或黄斑区水肿[1]。OCT是光学相干断扫描仪,主要是应用于眼科的影像学检查,对于眼后段的显微结构可清晰显示,对活体组织病理学等观察都能起到满意的作用,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将液性脱离的部位、宽度、高度和性质等可清晰显示,对于临床观察病情、病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选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38例(40只眼),将40只眼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只眼,两组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对照组采取HRT-II黄斑检查,观察组采取OCT檢查,并对两组的的浆液性脱离区进行测量和视力预后相关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为38例(40只眼),男29例,女9例,双眼患病者2例,其年龄25~50岁,平均(40.3±2.5)岁,药物治疗1年后视力(0.806±0.2727)。经过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排除标准: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 ②患有高度近视;③有内眼手术史。 1.2方法对照组采取HRT-II黄斑检查,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获取及分析眼球后段三维地形图的共焦激光扫描系统。观察组采取OCT检查,接着使用德国的OCT3扫描仪对其行检查。扫描长度:6 mm,扫描深度:5 mm,可根据患者的病灶大小情况将扫描的长度适当调整,分辨率10 um,选择水平线性和放射状的扫描方式。对清晰、典型的图像将储存在计算机。测量浆液性脱离区,并对脱离的范围、中心凹6.0 mm内容积、高度以及中心凹的厚度做相关记录,并进行观察OCT的图像,对浆液性的脱离性质进行分析。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04-10T16:26:23.4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作者:董彦平雍炎隽[导读] 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8-01到2019-02的10例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10例临床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被给予传统临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临床观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之中,采用临床观察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远达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临床治疗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称为Purtscher病,是继发性视网膜病,其特征与原发病变或患病组织相距甚远。即在除眼睛以外的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或疾病之后,发生单视/复视的突然和严重的疾病以及对眼底的特征性损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治疗,医院采用了临床观察干预方法来治疗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显着提高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01到2019-02的10例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10例临床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被给予传统临床对症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干预措施临床观察。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名,女性患者4名,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名,女性患者5名。两组患者之间的资料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1)皮质类固醇,血管扩张剂,气球后注射和口服;(2)营养支持:肌苷,ATP,羟苯磺酸钙,维生素B1,谷氨酰胺等。吸氧气和高压氧气:至少10天。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了临床观察干预。询问患者过去的病史以及过敏史,是否患有严重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治疗前进行几次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检查和详细的诊断结果检查【1】。耐心地为患者及其家人说明检查的目的,手术方法,手术过程,协调要点,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急诊方法,以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配合尽可能与患者保持联系,或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从而有效地改变注意力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在服用止痛药时,必须向患者解释用药的时间,剂量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定量和常规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曲折,扩张,视网膜出血的吸收,病变消退和全身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调整患者的治疗计划。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进行评估统计。 2、结果 在本次实验之中,观察组实验者的治疗有效率(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实验者(62.0%),P<0.05,见表1。 3、讨论 远处视网膜病变的特征为①创伤(胸腹受压,颅脑创伤,长骨骨折等),急性胰腺炎,血管炎性疾病史;②突然的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严重受损,0.1到指数不等的变化:③主要发生在数小时至4天内;④眼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是否发生视网膜病变以及发病后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具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和典型的外部表现[2]。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眼病。初步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创伤有关。后来,人们发现非创伤性疾病的眼底也可能有类似的变化,例如胶原蛋白血管疾病和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毛细血管广泛梗塞后,特征性体征出现在视神经和后极周围的视网膜中融合有多个灰色或白色病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它将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发展为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研究证实,改善眼部微循环和增加眼底血液供应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它可以达到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对血液的供血量和调节脉络膜自主神经功能的目的。 该疾病的发作一是原发性疾病的表现,最常见的是血液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例如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减轻和视网膜出血,静脉扭曲,扩张和扩张。 CPVO出血,渗出;第二个是继发性缺血性代偿性变化和并发症,例如微血管瘤,血管吻合,视网膜和视盘新血管形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4]。 为了治疗该疾病,通常对患者使用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和其他药物,静脉输注血管扩张剂和多种维生素以改善微循环。如果要降低眼压,可以使用醋氮酰胺,可以有效地帮助治疗。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缺血和缺氧区域,可以使用激光来解决视网膜静脉的缺氧缺血状况,并且同时对患者进行注射可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在特别严重的缺血性疾病的情况下,还会在眼球内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药物,包括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患者应按时使用医生的处方,多吃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康复;多吃水果,蔬菜以防止便秘,酒以及刺激性和坚硬的食物不宜多吃;洗头时,避免污水流入眼中,污染眼球,运动要适度,不要消耗太多体力,不要潜水和跳水,避免弯腰和搬运重物。 综上所述,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外伤以及部分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疾病,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改善血液循环,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本次研究表明,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临床观察干预的治疗方式,能够让治疗更加的对症与个性化。能够提高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冉灵霞, 宿罡, 潘乐.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3例报告[J]. 贵州医药, 2016, 40(4):401-402.

完整word版眼科高级职称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1、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术中并发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 (1)适应症: (1)青光眼同时有白内障并且显著影响视力者; (2)对于早请青光眼或仅局部点一种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的闭角型青光眼,可选择虹膜周边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3)青光眼药物控制不良,同时伴有未成熟期白内障,视力下降到0.3以下或患者有明显的自觉视物不清,并要求白内障手术者; (4)曾行青光眼手术而眼压仍失控,且晶状体已有明显混浊,估计再次手术可能会有因晶状体混浊加重而引起视力下降者; (5)对于已经是晚期的青光眼同时患有白内障,即使呈管状视野,也应尽量同时联合白内障手术并植入晶体; (6)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 (7)晶状体源性青光眼; (8)开角型青光眼同时有白内障者。 (2)手术方法: a)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b)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非吸收性青光眼引流器(或透明质酸钠生物胶)联合白内障手术; c)房角分离前房形成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d)虹膜周边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e)眼内引流阀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f)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修补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3)术中合并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 a)角膜内皮损伤:前房内始终存有粘弹剂,以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b)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主要见于:手术器械反复出入前房;或角巩膜缘切口的内口不够大。因此角巩膜切口不宜过小,若发现有后弹力膜脱离,应在缝合伤口后,想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 c)截囊失败:瞳孔不易散大时,有粘连的虹膜,应彻底分离粘连部位后再进行截囊;若有残留较大的前囊膜片,担心贴附到内皮导致内皮混浊水肿,可在晶体注吸干净后,注入粘弹剂到前房,用撕囊镊撕下或者用囊膜剪剪除; 虹膜根部离断:主要见于浅前房的患者,在截囊时截囊针伸入前房而将虹膜勾伤;d) 在剪开角巩膜缘的同时或者在角巩膜全层剪开时,角膜剪插入眼内的位置不合适,损伤虹膜根部。根据虹膜根部离断范围的大小,决定是否进行缝合;一般发生在截囊针分离虹膜后瞳孔缘撕裂:多见于虹膜后粘连及长期点缩瞳剂者。e) 对不能散大的预防方法:术前尽量散大瞳孔,粘连时及大晶体核从小瞳孔娩出时。瞳孔,在做虹膜分离时,动作轻缓,必要时可及时做瞳孔缘部的虹膜切开;晶状体脱位:波切联合氟化碳液漂浮晶体取出后睫状沟缝合人工晶体;f) 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前部波切,睫状沟植入晶体或者二期植入;g) 手术充分麻术前尽可能将眼压降到正常水平;h)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预防措施:避免麻醉剂过球后及球周麻醉时,醉;手术前后避免使用肾上腺素类缩血管药物;要缓慢切开并逐渐并间断放出房水;对于量注射;术前眼压高者,做眼球切口时,术后避易感者采取预留缝线,一旦发生切口有裂开趋势,立即结扎缝线闭合伤口;减少对眼球的牵拉;结扎免突然用力的动作等;处理方法:立即放松上直肌缝线,应尽快在附近方便的部位做巩膜切开或预留缝线封闭伤口;对于伤口不易缝合者,向穿刺放出脉络膜上腔的血液,边放边缝合伤口;必要时从6点方位角膜缘进针,并兼有止平衡液或注入粘弹剂,帮助脉络膜向后复位,前房内加压注入生理盐水、再清理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概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浆病”。Von Graefe于1886年首先提出,当时称之为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zentrale rezidiverende retinitis)。在此以后的一百多年,各国学者陆续有大量报道。本病的我国发病率较高,为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病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发病年龄25~50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男女之比约5∶1~10∶1。90%以上单眼受害,左右眼无差别。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亦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 【诊断】 1.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反复发作,有自愈倾向。 2.视力模糊,中心视力减退,有注视性暗影,视物变形,变色。Amsler方格视野表检查有中心暗点及变形曲线。 3.眼底①黄斑区水肿,色暗红,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绕以反光轮,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水肿区内可见典白渗出小点。②反复发作后,可遗留灰黄色硬性渗出,有色素脱失及色素游离,中心凹反射多数逐渐恢复。 4.荧光造影静脉期可见一个针尖在耚渗漏点,逐渐呈烟柱状喷出扩大,或似墨渍样向四周扩散。后期渗漏范围清晰,呈强荧光不消退。

【治疗措施】 1.激光光凝激光光凝渗漏点是本病首选疗法。光凝后约一周左右,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开始消退,2~3周内完全消失。但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自愈倾向,如果激光光凝使用不当,反而给病者造成灾难性结果。因此,如何正确应用激光光凝极为重要。综合国内外文献,适应证如下。 ⑴有明显荧光渗漏,渗漏点位于视盘-黄斑纤维束以外,离中心小凹250μm以上,浆液性脱离严重者; ⑵有面积较大的神经上皮层脱离,伴有直径1PD以上的色素上皮层脱离者; ⑶病程三个月以上仍见到荧光渗漏,并有持续存在的浆液性脱离者。 2.药物治疗如维生素C、E,路丁,安络血等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药,可以试用。睡眠不良者,可口服镇静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诱发本病或使神经上皮层下浆液性漏出增剧,甚至形成泡状视网膜脱离(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禁用。其机理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激素使色素上皮细胞间的封闭小带松解所致。 3.注意摄生避免脑力及体力过度疲劳,对本病的治疗和防止复发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病因学】

正确了解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正确了解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是什么?在临床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以男性青少年为主要发病群体的眼部疾病,发病时一般都是单眼发病,极少时会出现双眼同时病发。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1.病因学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作用丧失,以致血浆大量渗出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广泛脱离的视网膜病变。但这种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2.病理改变 文献中,有关本病的组织学检查,大多为晚期病例。Trpathi及Ashton(1971)曾对一例早期典型病例的组织标本进行了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内皮细胞层完全消失,管壁仅由血浆及纤维层构成,外围有神经胶质。晚期病例的光镜下检查,视网膜广泛脱离;视网膜变性、萎缩、结构全被破坏;视网膜深层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及脱离的视网膜下充满出血及蛋白性渗出液;有的还有仙化斑块、色素游离、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视网膜血管扩张、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PAS染色显示血管内皮下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变性。血管闭塞,亦可见到内皮细胞脱落,甚至全部消失,血液外溢,血管仅有轮廓。视网膜内外层均有新生血管。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玻璃体内有蛋白性渗出液及少量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部分标本中还可见到出血和胆固醇结晶空隙。脉络膜与视网膜粘连处和机化结缔组织团块附近有明显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团块位于视网膜脉络膜间,大小不等。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进入结缔组织团块中。部分病例可有钙化或骨化。有时还可见到胆固醇结晶空隙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3.临床表现 患者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病眼在黄斑部未受损害之前,视力不受影响。亦无其他不适。眼球前节阴性。屈光间质清晰,视盘正常或略有充血。视网膜大片渗出斑块多见于眼底后极部,亦可发生于任何其他部位。面积大小不一,单块或多块,形态不规则,呈白色或黄白色,隆起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偶尔亦可遮盖部分血管,隆起度相当悬殊,从不明显到十余个D不等。渗出斑块周围常见暗红色出血,并有散在或形成环状的深层白色斑点。斑块表面,可见有发亮的小点,有时还有色素沉着。视网膜动静脉均有明显损害,表现为一、二级分枝充盈扩张,二或三级以后小分支管径变细,周围有白鞘,管腔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或作纽结状,并可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相互间吻合等,血管异常是视网膜下大征渗出及出血等的基础。微循环障碍视网膜出现区域性或广泛的灰白色水肿,黄斑部可有星芒状斑。在缓慢而冗长的病程经过中,上述种种改变新旧交替出现,病变时轻时重,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导读:本病由GeorgeCoats于1908年首先报道,故又名Coats病。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女性较少,少数发生于成年人。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侧。病程缓慢,呈进行性。早期不易察觉,直到视力显著减退,现出白瞳症或废用性外斜时才被注意。……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 病眼在黄斑部未受损害之前,视力不受影响。亦无其他不适。眼球前节阴性。屈光间质清晰,视盘正常或略有充血。视网膜大片渗出斑块多见于眼底后极部,亦可发生于任何其他部位。面积大小不一,单块或多块,形态不规则,呈白色或黄白色,隆起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偶尔亦可遮盖部分血管,隆起度相当悬殊,从不明显到十余个D不等。渗出斑块周围常见暗红色出血,并有散在或形成环状的深层白色斑点。 斑块表面,可见有发亮的小点(胆固醇结晶),有时还有色素沉着。视网膜动静脉均有明显损害,表现为一、二级分枝充盈扩张,二或三级以后小分支管径变细,周围有白鞘,管腔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或作纽结状,并可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相互间吻合等,血管异常是视网膜下大征渗出及出血等的基础。微循环障碍视网膜出现区域性或广泛的灰白色水肿,黄斑部可有星芒状斑。在缓慢而冗长的病程经过中,上述种种改变新旧交替出现,病变时轻时重,终于发展到整个视网膜脱离,脱离半球形,呈灰暗的浅棕色或浅

绿色。有些视网膜下大量出血的病例,出血进入玻璃体,机化后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些病例还可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前部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或低眼压等并发平。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病变区动、静脉较大的分支扩张迂曲;毛 细血管床闭锁;其周围毛细血管或末梢小血管上有微血管瘤;动 静脉有时出现短路,造影早期,视网膜下出血处背景荧光被掩盖,大片渗出斑片显假荧光,造影晚期则有渗漏及组织着色。 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特别是外生型)、转移性眼内炎等发生于儿童期并出现白瞳症的眼病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