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溟洋刘冰
来源:《商情》2017年第43期
【摘要】我国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包括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员工操作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披露不足等。应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绩效考核,同时完善信息数据库系统、加强外部监管及信息披露,促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其于2004年6月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具体定义为“由于不充分的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者由于外部事件所引起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被视为并列的三大风险,与另外两者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生性。操作风险是内生风险,主要从银行内部产生,体现在内部程序、人员操作等各个方面。有数据表明,内部欺诈和失职违规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高发类型。第二,多样性。产生操作风险的因素很多,如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规章制度存在缺陷、操作违反相关规定、产品创新频率加快等都有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第三,分散性。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高频低损的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小失误,也包括低频高损的意外事件和徇私舞弊等。第四,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风险系数较高,但同时收益也较高,而操作风险的收益与风险则没有直接关系,通常只产生损失而不产生收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涉及到银行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覆盖的银行业务范围也非常广,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组织架构中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也并未针对操作风险设立专门的管理职能部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造成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及管理均比较落后,难以及时识别操作风险隐患,一般只能采取被动应对措施,造成操作风险的扩大,最终对银行造成严重冲击。
(二)内控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其下属各级分行、支行在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考核与管理制度及操作业务流程等各方面均不尽相同,不利于对操作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及监管。银行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庞杂且数量巨大,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存在着大量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导致许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同时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分散,监管部门无法深入监督经营管理全过程,对操作风险只重视事后的管理处罚,而疏于事前的防范与控制,甚至在管理中仅关注重大违规行为,而忽视了对日常操作的监控,不能系统、完善地控制风险。
(三)员工操作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更加偏重对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管理,银行内部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都没有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重视,未形成全员参与控制的氛围。有些员工业务知识水平不高、综合能力素质不强,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同时自身学习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从而加大了操作风险隐患。银行方面对于员工操作风险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甚至并未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导致基层员工通常不能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以及自己对操作风险负有责任和义务。
(四)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披露不足
操作风险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持,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有些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声誉及其他相关利益,甚至对一些产生的损失相对较小的操作风险事项进行瞒报、漏报,对损失较大事项则先加工处理再进行上报,导致信息披露不足,对操作风险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阻碍了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及管理。
三、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保证组织架构的独立性、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管理人员的权威性。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高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自我评估体系,有效识别操作风险、充分预测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有效、及时地防控、降低操作风险,切实做到预防风险和管理风险。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内控制度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应着手于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深入认识操作风险,制定并完善操作风险内控制度。各级行设立统一的组织机构,运用统一的考核制度。内控审计部门是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部门,制约并监督业务运行情况,保证全体员工按照岗位职责开展工作,按照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实行分权管理。其他各业务部门要防范和监测各自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定期向内控审计部门及上级部门报送操作风险防控报告。同时,监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罚转移到事前预防及事中控制上去,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防控工作,从源头降低操作风险。
(三)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绩效考核
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要从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抓起。首先,加强操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深入到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中去,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职业道德及法律观念教育,培养操作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提高操作人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及对银行的忠诚度,提高职业素养。使操作人员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风险管理与防控中来,形成有效的内控机制。其次,人力部门要严格控制操作人员的准入制度。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第三,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结合操作风险案例,针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风险点及新业务,有侧重地开展培训工作,及时宣贯银监会、上级行的政策。操作人员要做到对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了如指掌,做到与时俱进。第四,人力部门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轮岗及亲属回避制度。制定并完善员工轮岗及强制休假制度,操作岗位及监督部门相关岗位要定期轮岗或强制休假。定期调查员工亲属关系及不兼容岗位,对于满足轮岗条件的员工要及时轮岗。第五,定期开展员工风险排查工作。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可采用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家访等方式,对员工开展风险排查工作,随时关注并及时掌握员工的日常动态,对于在思想上或行为上出现异常的员工,要进一步纠正和制止。最后,人力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四)完善信息数据库系统,加强外部监管及信息披露
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完善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减少人工统计、报送数据,避免线下统计数据,完全依靠系统取得一手数据,使向上级单位或外部监管部门更准确、更及时地取得数据信息。同时,外部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评估其防控操作风险能力,并适时要求商业银行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信息,加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度。如有虚报、瞒报情况,则加大处罚力度。
四、结论
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全体员工操作风险意识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使全员参与风险防控,同时加强内部及外部监管力度,加强信息披露,约束银行降低操作风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