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的生态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城市的生态观

钱学森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过”山水城市”的概念,那时刚有些现代建筑,都是些水泥方盒子。钱老就质疑说难道我们未来都要住在这样的方盒子里么?原来的那些诗情画意都跑哪去了?!钱老对北京的建设也有独到的地方,他认为应该在市区近郊山区的几个点分建有专业功能的小城市,与老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相配合,形成大北京的有机整体。这既可以避免大面积的拆除老城区,也可以避免北京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可惜事与愿违,中国的现代城市充斥着水泥方盒子的建筑,北京也没有如钱老所设想的,成为多个分区的有机体。

钱老从巨系统理论着手,把社区视为城市的单个模块,而单个城市又是城市群的有机模块。山水城市在宏观上由组团城市群构成,在微观上每个城市组团都是一幅山水画,组团间由森林或河流等自然景观相连。而每个组团又由不同的社区模块构成,各个社区不是简单的工作或居住的功能划分,社区内都有园林景观或自然公园,这样在不同尺度下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分布于城市之中。钱老甚至强调,为何不能借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手法呢,让高楼也有台级错落,并在各阶布置露天的树木植被和花草。这样的建筑要比现代主义的方盒子人性化很多。钱老强调的山水也并不是生态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做些人造山水和增加城市绿化,他认为中国人和自然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应该重构这个丢失已久的纽带。他在城市发展的精神层面提出未来城市能否按照“山水城市”的思路来搞。这个“山水城市”的观念是个很初期的想法,至于如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融合也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当时他在全国范围内还做了几次研讨会,也写了些文章,但他毕竟不是建筑师规划师,没能拿出个实例来。但钱老觉得这个实验非常有价值,是需要长期研究深化的课题,但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下,这个方向没有能延续下来。如果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30年里,同时在研究“山水城市”这样一种新的城市理念,那中国的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一定会是个新的经典模式,但很可惜直到现在还在抄袭曼哈顿和芝加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岩松结识了与钱老生前一直在探讨“山水城市”的顾孟潮老先生。更看到了钱老与顾老探讨“山水城市”的书信。他立刻感觉到找到归宿,找到了他一直在思考的城市发展方向。虽然钱老的“山水城市”概念还不够深入,但他已经深刻感到了从文化而不仅仅从技术上搞生态城市才是他真正要走的道路。顾老看了MAD的作品后感慨,如果钱老在世,看到这些会很高兴的。

Y:山水城市是个很概念性的东西,怎么具体体现在建筑上?从建筑手段上怎么去逼近这个概念?M:山水,不是指具体的山水,我觉得它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的东西。就像山水画的高明与否是体现在精神上的,因为它们都是想象而成,并非临摹、风景画一样的,所以它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园林,其实里边的东西也在体现这一精神,它也有高低好坏之分。像沧浪亭把廊子放在外面,这也是有一个背景的考虑。有一个故事:当时一个当官的被免职,他以此来表达自己亲民、忠心的境界。园林有高下,画作有高下,诗也有高下。这所有的高下都体现在境界上。城市也如此,不是形态上的问题,因为形态上的好坏无法界定,不能随意评价哪个山水好哪个不好。比如黄山它怎么个好法?形态那么险峻,还不是那棵迎客松给它赋予了一个精神上的意义。

Y:所以山水城市其实并不是引入一种纯粹的自然,野生的自然,而是一种“人造”。

M:当然,山水就是人造的,自然的只是一个风景而已,我刚才说了客观的自然是没有高下的,那么多沙漠大海那么多自然现象,哪一个高一点哪一个又低一点,形态好坏都是人赋予它的。人把它联系到自己的价值观上,才产生高下。所以尤其是山水画,园林,盆景,诗歌都一样是人造的。山水画不是单纯的像西方油画一样临摹山水,虽然叫做山水,但不能把它称作mountain和water,它还是有一个观念在里面。所以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你可以把它叫做山水城市,也可以管它叫园林城市。园林也是有一定精神意义的,不仅仅是一片林子,一座花园。所以山水城市只是跟自然环境之间有一个提升,就像我之前说的路易斯·康设计的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甚至没有绿色,但是它跟海的

关系提升了。人造物跟环境一结合,突然就产生化学反应,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提升。

Y:山水城市中的自然和城市是怎样一种关系?

M:我觉得这个人造物跟自然的关系,也得看城市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环境。比如说这个城市北边有片水,有个湖,或者有座山,就会有这样一种关系。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人造,城市就是一个人造的环境。比如说电影《阿凡达》,就很有意境,跟《指环王》里面的山感觉不一样,它似乎就是从东方的山水中吸收了一些东西。它里面的景色都是人造的,一个桥,有藤从空中连接,它有一点仙境的感觉。什么叫仙境呢?就是一种很吸引人的环境。电影里说如果人去潘多拉星只是破坏一些植被,还可能还没那么心痛。但那里是如此之美,让人产生共鸣的一种环境,你就会觉得特别惋惜。这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精神寄托。再比如说北海的假山,其实如果没有那个海,把它放在城市里,也就不再成立了。而且那个山的形式也很随意,类似于一个草图直接变成了建筑。而不是用很理性的正弦曲线做出的抽象的山。它也有一个写意性。也有人说重庆森林那个楼是写意性的,各不相同,他觉得这个建筑的形式并不是很清楚,有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并不是很完美,但我觉得这才有意思。它的形式就跟雕塑一样,但是那个楼有一种生命感,不像一个人造物。更有点像山水画的味道,画着画着突然出现一个悬崖峭壁,其实我们在自然里看见的山不一定有这个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融入,一种寄托,可能也是源于这个原因。所以我觉得这种不完美,和留白的感觉,也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

Y:中国山水画基本都不画山脚的,都是悬浮在那里,根部留白,或被云雾遮盖。

M:对,如果写实,画山水也就不一样了。没有那样一种境界。留白这种手法,在绘画、园林、建筑里都有体现。算是把感觉抽象出来,而不是一种很形式很物质的表达。把城市,把人的精神放空,这也是一种方式吧。

Y:这在建筑形态上还是挺难表达到位的。

M:这是一种方式。除了把城市做成山水的样子,还有这样那样的方法。所谓山水城市,山水不是具象的。当然有也很好,即使没有,像CBD这样充满人和物质的高楼林立的环境下,怎么能作出一种让人在精神上释放想象的窗口,一种放飞灵魂的感觉。所以我就想把它区别于生态的感觉。建筑表面上满眼都是树也不见得符合山水的概念。山水还是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就像我那天在讲座上说的好像现在“生态”是灵丹妙药,跟原来的那种楼房一结合好像就成了绿色建筑。但是在里面工作的人还是盼着早点下班放假周末去郊区,它不管怎么改变,创造人造的环境,人还是没有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但是想一下在园林里,那种诗情画意的空间,人重获了生命力和精神寄托。人生活工作都在那个环境里,他可以写诗,突然要让他住进一个所谓的生态建筑里,他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Y: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常常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功能性,你试图打破这种方式给空间赋予一种精神性,让功能性让位于精神性,但是这些空间都是一种功能不太明确的灰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来营造一种意境,比如说重庆森林上的那些错层的公共空间和空中花园?

M:对,我觉得这种所谓的功能性是一种生理的“有用”,但我们人类不是动物,我们有精神思想。比如像望京这样的地方,太过功能性。我觉得在里面生活的人是没有归属感的。相比于老北京,他们引以自豪的就是这个城市。他们在那个环境里成长,比如说我小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怎么从我的学校到景山后边的北京市少年宫,小时候在什刹海里学游泳。老年人没事上景山看看,在胡同里种花养鸟,这才是有品质的生活。就算文化不高做不出诗来的人,他也知道这种感觉比望京好。虽然这里的房子比望京还小,可能不是那么普遍认为的功能性有多完善,但它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城市才有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