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概念间的关系

2概念间的关系
2概念间的关系

4.“亡戟得矛”战死疆场

“癞狗非狗”说法荒唐

——概念间的关系

《吕氏春秋·离俗》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晋交战时,有一个参战的人失掉了一支戟,得到了一支矛。他问过路人:“失戟得矛,可以回去吗?”过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失掉一件兵器又得到一件兵器,为什么不可以回去呢?”这个参战的人心里不踏实,又去问叔无孙。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失掉戟得到矛,怎能逃脱罪责呢?”

这个参战的人听了,又返回战场继续打仗,最后战死疆场。

过路人和叔无孙的回答都有道理,但着眼点不同:过路人着眼于同,他看到戟和矛都属于兵器;而叔无孙着眼于异,他看到戟和矛各有各的外延,不能互相代替。因而这两人看问题都带有片面性。实际上戟和矛既有同的一面,即二者的外延都包含在兵器的外延之中;又有异的一面,即二者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

这个故事牵涉到概念间的关系问题。那么,概念间有哪几种关系呢?

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有无重合部分或重合部分的多少,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全同关系

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例如:“银川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因为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但内涵不完全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名叫“银川”的这个城市,后者强调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治中心。又如:“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法律”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两个概念也是全同关系。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宪法,但内涵不完全一样,在“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法律”这个概念中,突出的是宪法在内容方面的特点,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个概念中,突出的是宪法在法律效力方面的属性。

概念的全同关系可以用左图表示,图中的a、b表示两个概念。

现在让我们来看契诃夫写的《变色龙》中几个小段: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了喊叫声。……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场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往回瞧。它身后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它,身子向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边走去。在木柴场门口,他看见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个敞开了坎肩前襟的人举起右手,把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那群人看。在他那半醉的脸上好像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本身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是金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罪犯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毛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官长,我好好的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儿,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把这个手指头咬了一口……

…………

“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

这个短篇小说写于1884年。在小说中,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沙俄专制制度下的忠实奴才——巡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他那自相矛盾、庸俗可笑、奴颜婢膝、暴戾无耻的行径。在语言的使用上,作者别具匠心。这里仅从巧妙地运用概念这一角度来分析。在上面摘录的几个小段中,在描写“狗”的方面,作者用了好多语词来表达全同关系的概念。如“该死的东西”、“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往回瞧”的狗、“坏蛋”、“闹出这场乱子的罪犯”、“前腿劈开,浑身发抖”的狗,“白毛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的狗、“这个贱畜牲”、“席加洛夫将军的狗”、“将军哥哥的狗”等。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一样。这样的表述,不仅在用词上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而且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这条狗的特点。

全同关系的概念和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例如:“妈妈”、“母亲”,这两个语词不仅外延完全重合,而且内涵也完全一样。它们是一个概念,只不过语词不同而已。既然是一个概念,那就谈不到全同关系的问题了。

属种关系

它的特点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学生”和“中学生”就是属种关系。“学生”这个概念的外延大,“中学生”这个概念的外延小,而且“学生”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了“中学生”这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文章开头故事中的那个过路人找到了戟和矛的属概念——兵器。“兵器”和“戟、矛”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可用左图表示,图中a表示外延大的概念,b表示外延小的概念,而且a包含了b。

请看一则《癞狗非狗》的故事:

阿凡提干完了活,肚子饿了,就回家焖了一点抓饭。阿凡提把抓饭盛到盘子里,就到外面去洗手。回来时看见一只癞狗卧在门前啃骨头。阿凡提疑心狗把他的抓饭动了:不吃吧,又饿得慌。他自己决断不了,就去请教大毛拉。

阿凡提对大毛拉说:“请你给判断一下,这盘抓饭狗动了没有?还能不能吃?”

大毛拉回答道:“按书上说,即使狗离40尺远,也会沾上狗的气味,这样的饭很不干净。”

阿凡提说:“大毛拉,这太不巧了,我把抓饭做好,本来要请你去一起吃的。”

一听这句话,大毛拉慌忙说:“等一等,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狗?让我再查查书!”

阿凡提回答道:“是一只癞狗。”

大毛拉把书翻来翻去,忽然高兴地说:“好哇!原来你的抓饭还是非常干净的,因为书本上说的是‘狗’,而没有提到‘癞狗’呀!”

很显然,“狗”和“癞狗”这两个概念是属种关系,“癞狗”当然也是“狗”,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大毛拉嘴馋,想分享阿凡提的抓饭,竟然不顾起码的逻辑常识,把“癞狗”排除在“狗”的外延之外,从而得出了“癞狗非狗”的荒唐结论。

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属概念,但相对于“人”这个概念来说,它又是一个种概念。“兵器”相对于“戟、矛”来说是属概念,但相对于“作战工具”来说,又成了种概念。“狗”相对于“癞狗”来说是属概念,但相对于“动物”来说,又是一个种概念。

种属关系

它的特点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之中,例如:“中学生”与“学生”这两个概念就是种属关系。“中学生”这个概念外延小,“学生”这个概念外延大,而且“中学生”这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都包含在“学生”这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语文教材”和“教材”这两个概念也是种属关系。

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中a表示外延小的概念,b表示外延大的概念,而且所有的a都包含在b之中。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笑话:

鲁国有个名叫公孙绰的人,有一次对别人说:“我能起死人(即使死人复活)。”

在场的人听了感到非常惊奇,纷纷问他:“你有什么妙法?”他说:“我能治偏枯(即半身不遂病),若把治偏枯的药再加一倍,不就可以使全身不遂的死人起死回生吗?”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笑了。

在场的人为什么都笑了呢?因为这位公孙绰把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混为种属关

系的概念。“偏枯者”指的是患偏枯病的活人,它的外延包括在“活人”这个概念之中,是“活人”中的一部分。“偏枯者”与“活人”是种属关系,但“偏枯者”与“死人”并非种属关系,而是全异关系。即使公孙绰“把治偏枯的药再加一倍”,甚至几倍,用于治死人,那也不可能出现奇迹——“起死回生”的。

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某报在《原始图腾和人形陶像令人惊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众多的动物雕刻中有龙、虎、猪、狗、鸡、鹅、鹰、鸟、蝉、昆虫、鱼等。”在这里,作者把具有种属关系的“鹰”和“鸟”、“蝉”和“昆虫”放在一个句子里并列使用是不恰当的,应该把句中的“鸟”和“昆虫”删去。

有个人对排队过多的现象很有意见,发牢骚说:“一早起来,取奶要排队、买菜要排队、吃早点要排队、乘公共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排队、买报要排队,有时甚至上公共厕所也要排队。”这个发牢骚的人把“买东西”和“买菜”、“买报”并列在一起使用是不恰当的,因为“买东西”既包括“买菜”,又包括“买报”,还包括购买其它各种物品。“买东西”和“买菜”、“买报”是属种关系,不宜并列使用。

有的同学在说话和写文章中也出现类似上述的错误。例如:

(1)小叶抓紧课余时间阅读英国和欧洲文学。

(2)自从开展法制教育以后,我校再没有发生行凶、盗窃和用刀子捅人的事情。

(3)我校图书馆陈列的书大部分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其他科普读物。

例(1)中的“英国文学”包括在“欧洲文学”之中,它们是种属关系。如果要使用“欧洲文学”,就应该把“英国文学”删掉;如果要强调“英国文学”,可改写为“阅读欧洲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如果把这两个概念并列使用,会使人误解为“欧洲文学”不包括“英国文学”在内。例(2)中的“行凶”和“用刀子捅人”是属种关系,不能这样并列使用,应该把“用刀子捅人”删掉。如果要强调“用刀子捅人”,可表述为“行凶,特别是用刀子捅人”。例(3)“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其他科普

读物”也不能这样并列使用。“其他科普读物”是表示在科普读物范围内除前面列举的科普读物以外的部分,而此句前面却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这样表述就等于把小说也说成是“科普读物”了,而事实上小说是属于文学的范围,它同“科普读物”并非种属关系,所以,应该去掉“其他”二字,表述为“大部分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此外,还有科普读物。”

交叉关系

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学生”和“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就是交叉关系。“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人不是共青团员;“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学生,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它们的外延部分重合。再如:“教师”与“先进工作者”也是交叉关系。有的教师是先进工作者,有的教师不是先进工作者;有的先进工作者是教师,有的先进工作者不是教师。

概念的交叉关系可以用左图表示,图中a、b两个概念部分重合。

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往往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某中学有个学生,做数学作业时,一边听小说连播,一边演算习题。在他的数学作业本上几乎没有一次得全“对勾”(表示正确的符号)。学习委员半开玩笑半批评地对他说:“你怎么那么爱吃‘大麻叉’(表示错误的符号)呀?”他满不在乎地说:“作业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

这位同学在答话中把交叉关系的概念与全同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混淆了。“作业的错误”和“不可避免的错误”是交叉关系。也就是说,有的作业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没有理解概念或掌握演算方法而出现的错误),有的作业的错误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粗心);有的“不可避免的错误”出现在作业上,有的“不可避免的错误”不是出现在作业上。“作业的错误”与“不可避免的错误”不是全同关系或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所以不能这样表述。

再如

(1)气功辅导站多设在市中心的一些公园里,没住在市中心的病人和老人想去

学习,路远难以前往。

(2)大千界,景象万千。仇杀、情杀、奸杀、暗杀,都听说过,唯独随便看了

别人一眼,而横遭杀戮的事,却闻所未闻。

例(1)中的“病人”和“老人”是两个交叉关系的概念,不宜并列使用,可以改为“老人,特别是有病的老人”,或者“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或者只用这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例(2)中的“暗杀”与“仇杀”、“情杀”、“奸杀”是交叉关系,也不宜并列使用。“仇杀、情杀、奸杀”是针对犯罪动机的不同而言,“暗杀”是针对犯罪方法的不同而言,因此它们无法并列使用。修改的方法:把“暗杀”删去。

全异关系

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各是各的,没有重合的部分。例如,“鸟”与“兽”,“正义”与“非正义”,“教师”与“学生”等都是全异关系。

本篇开头故事中的那个叔无孙,他就是把矛和戟的关系看成全异关系(“矛不是戟,戟不是矛”)。

概念间的全异关系可用左图表示,图中a、b表示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各不相同。

在全异关系中,有两种情形需进一步分析:

1.矛盾关系。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

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矛盾关系的概念。因“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

矛盾关系可用左图表示,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2.反对关系。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反对关系的概念。因“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的概念是不排中的,矛盾关系的概念是排中的。所谓排中,就是排除第三者。“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了“国家”的全部外延,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国家存在;而“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就不排除第三者,世界上就存在着一些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弄清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反对关系可用上页下图表示,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在古代笑话集《笑府》中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棋迷,他的棋术并不高明,却又不肯认输。有一天,他硬要和一个高手对阵,而且连下三盘,结果都输了。别人故意问他:“老兄,胜负如何?”这个棋迷大言不惭地笑道:“第一盘,他不曾输;第二盘,我不曾赢;第三盘是和局,可他又不肯和。”

《笑府》的编者认为这个棋迷话说得很巧妙,迂回曲折地承认了自己一连输了三盘,所以以《巧言》为题。那么这个棋迷是否承认自己输了三盘呢?并没有。因为“第一盘,他不曾输”,不等于说“我输了”,还可能下成“和局”。“第二盘,我不曾赢”,也不等于“我输了”,依然存在“和局”的可能性。“第三盘是和局,可他又不肯和”,这还可以看作是“我输了”的暗示性的说法。可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这个棋迷只承认他输了一盘,并没有承认他输了三盘。问题就在于:下棋的“输”和“赢”是反对关系,不排中,存在第三者——“和局”。如果是乒乓球比赛。那“输”和“赢”这两个概念就成了矛盾关系,就是排中的了。

以上讲的都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有时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时仍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两个概念、两个概念地去分析。这样多概念间的关系同样可以分析得一清二楚。明确概念间的关系,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产品概念与分类

产品概念与分类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通过提供一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是通过产品来联结的。产品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市场营销组合的核心,或者说4P因素的第一因素就是产品。产品策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因而如何正确确定企业的产品组合结构、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产品在品牌和包装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为顾客服务就成为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也是市场竞争的基础策略。 要作出正确的产品策略,必须先明确产品的概念。所谓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观察、主意等。可见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电视机、空调等实物,也可以是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人员,甚至可以是一种观念或主意,如广告公司的广告创意。 一、产品整体概念 在设计和销售产品时,市场营销者必须从产品的整体概念出发考虑产品,即市场营销中所指的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5个层次。如图3-1-1所示。 1.核心产品层。核心产品又称为实质产品,是指产品能向顾客提供的基本利益和效用。这是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内容。顾客购买某种产品,不是为了获得它的所有权,而是由于它能满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或欲望。人们购

买化妆品,并不是为了获得它的某些化学成分。而是要获得“美”。同样,人们买空调是为了“凉爽”。 2.形式产品层。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或目标市场对某一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形式产品包含五个要素:包装、品牌、质量、式样、特征。这五个要素,物质产品都具备,而服务也具有相类似的要素,可能具备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特点。形式产品是呈现在市场上可以为顾客所识别的,因此它是顾客选购商品的直观依据。 3.期望产品层。期望产品是指顾客购买某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例如,旅客在寻找一旅馆时期望干净的床、洗漱用品、衣橱等。对没有特别偏好的顾客来讲,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营销者都准备了一个期望产品,而且能够满足该类顾客的最低期望,所以获得该类产品的便利性成为选择这一产品的首选考虑因素。 4.附加产品层。附加产品指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利益与服务,包括安装、送货、保证、提供信贷、售后服务等。如今的竞争主要发生在附加产品的层次,这正如美国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指出的:“现代竞争的关键,并不在于各家公司在其工厂中生产什么,而在于它们能为其产品增加些什么内容--诸如包装、服务、广告、用户咨询、融资信贷、及时送货、仓储以及人们所重视的其他价值。每一公司应寻求有效的途径,为其产品提供附加价值。”能正确发展附加产品的公司必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第二章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

第二章 概 念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逻辑学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列五种: 一、全同关系 a 、 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 都是b ,同时,所有的b 都是a ,那么,a 与b 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全关系又叫同一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即如果a 、b 两个概念,a 概念的全部外延都是b 概念的外延,b 概念的全部外延也都是a 概念的外延,则a 、b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例如: 等边三角形(a )与等角三角形(b ) 《四世同堂》的作者(a )与老舍(b ) 北京(a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b ) 上述例子中,a 与b 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拿“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所有的“等角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对象,外延是完全重合的。 全同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二、真包含关系 a 、 b 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 都是a ,但有的a 都不是b ,那么,a 与b 之

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例如: 大城市(a)与上海(b)\动物(a)与脊椎动物(b) 规律(a)与经济规律(b)\工人(a)与纺织工人(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拿“工人”和“纺织工人”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纺织工人都是工人,但有的工人(如钢铁工人)不是纺织工人,这样,“工人”对于“纺织工人”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都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例如: 大学生(a)与学生(b)\长篇小说(a)与小说(b) 工业产品(a)与劳动产品(b)\老人(a)与人(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拿“大学生”和“学生”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学生,但有的学生(如中学生、小学生、中专生)不是大学生,这样,“大学生”对于“学生”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精)

企业文化的定义: 1. 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 2. 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 3. 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 4. 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 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 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 有这么一个诡辩:“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已》是鲁迅的小说,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但是推理似乎又无懈可击,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种类问题。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属性。举个例子说,“人”这种事物具有多种属性:有五官四肢,会行走,会说话,会思维……其中,“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就是人会说话、能思维。 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后者指的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在概念中的反映。比如:“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有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是180度的多边形”,它的外延包括“各种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三角形”,即所有的三角形。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概念分为不同的种类。概念一般有以下三类: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 单独概念:是反映某一个别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外延只有一个,是独一无二的。一般以专有名词或摹状词表达。 如长江、地球、雷锋、孔乙已 普遍概念:是反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普遍概念是指外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概念。如树木、学校、作品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群体,非群体) 根据概念外延的性质(群体,非群体),所指称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而作出的分类,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 集合体:指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不一定能反映其中的个体 如:森林、书籍、群岛、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党、词汇、阶级 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与集合体不同,非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组成它的个体一定具有。 树、书、岛、汽车、党员、词、工人 例如:森林是有广泛用途的。树是植物 怎样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只是集合体具有,其中的个体不具有。 集合词项的特征:构成整体的分子不具有整体的属性。车队由车构成,但车不具有车队的属性,我们看见停车场里有停有许多的车,我们并不就认为停车场里有一支车队。 2、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属性不仅这类事物具有,其中的个体也具有。 例如(1)中国人是黄种人中国人是亚洲人 (2)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集合概念) (1)非集合概念--鲁迅是中国人的一个个体,鲁迅是黄种人。 (2)集合概念--并非每一个中国人张三、李四都是有骨气的。 判断方法:加上全称量词是否改变原来判断的含义。 所有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所有中国人都是亚洲人。 3、同一个语词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 例1、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集合概念例2、人是有理性的。非集合概念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集合概念) “《祝福》是鲁迅的著作”非集合概念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普通逻辑只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即概念外延有无重合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 根据两个概念外延间有无重合部分,把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重合部分大小的不同,把相容关系又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四种。 (一)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的关系,又叫做同一关系。例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两组概念分别为全同关系。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反映的事物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即它们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但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反映相同的对象的。例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但它们的内涵却不同。前者是从三条边相等来反映正三角形的,后者是从三内角相等来反映正三角形的。我们正是利用这一逻辑特性,从不同方面来加深对相同对象的认识的。应该指出,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与表达同一概念的两个语词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同一概念的两个语词不仅外延完全相同,而且内涵也完全相同,例如,“世界观”与“宇宙观”,它们只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文字表达而已。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在思维中是可以代替使用的,而并不违反逻辑。 普通逻辑通常采用欧拉图直观地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欧拉图是18世纪的瑞士逻辑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年)用圆圈来表示概念间外延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为圆圈图。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a与b可直观地用欧拉图表示为: 这个欧拉图表明:所有的a都是b,并且所有的b都是a。 (二)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的关系,又叫做属种关系。例如,“人”与“中国人”、“学生”与“大学生”这两组概念分别为真包含关系。具有真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a与b,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浅显易懂的逻辑学概念间的关系4

概念间的关系 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讲概率论时举例说:在人口统计中,不论是哪一个国家,不论是哪一个民族,也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统计资料,都发现一个同样的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左右,而不是1/2。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他说:“按照男婴出生率是22/43的资料,男婴出生率要比女婴出生率高。可是,我看到的材料说明,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家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出生率总是在22/43左右摆动,是不能成立的。” 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学生的说法有什么逻辑错误? 老师只是根据婴儿出生率的材料说明:男婴比女婴稍多,并没有从社会的人口构成来说男人比女人多。也就是说,“男婴”同“男人”,“女婴”同“女人”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不具有同一关系。但这个学生却把二者等同起来,以某些国家和地区女人比男人多的材料来反驳老师提出的男婴比女婴多的论断。这实际上就是把不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和使用。这在逻辑上是犯了混淆概念间关系的逻辑错误。 一、概念间的关系有哪几种?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概念间关系首先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类。 1.相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称为相容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分为同一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三种。 ①同一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外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例如:A.“《阿Q正传》的作者”和“鲁迅”b“长江”和“中国最长的河流” 以a为例来说,可用图(1)表示。 圆周表示概念的外延,A 代表“《阿Q正传》的作者”,B代表“鲁迅”,A、B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两个同一关系的概念和词汇中的等义词是不同的。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外延相同而内涵有所不同,在上下文中可交替使用,也可几个概念连用,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是同一关系的概念,这里交替使用,避免了重复,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而等义词如“头”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现象,它一开始就和语言中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不依附于语言的赤裸裸的概念在各类科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又不等同于语言,语言在不同的组合中所表达的概念就大相径庭。 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 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 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要定义的概念。有些定义你一眼就能看出它犯的这种错误,如上面的生物学的例子;有些定义则要绕一圈你才能看出它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猛一看这个定义好象也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疑问,什么是有理性的动物呢?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把后一句话带到前一句中就成了:人是有人的......活动的动物,"是"的后面的部分还是间接地包含了"是"的前面的部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句话不错,但它不能作为人的定义。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规定概念以及探讨全部概念运动的首要环节。将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是形式逻辑长期研究的结果,在形式逻辑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和规定。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是反映思维对象的范围。也就是指该概念适用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以概念为例: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人们可以感知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表面现象。例如,人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的鸟,反映它们的大小、外形、羽毛颜色等特点。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就能够进一步把握各种不同的鸟所共有的属性,即鸟的本质特征: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鸟的概念。概念从整体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感觉知觉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但概念并不等同于词。概念构成词的意义,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鸟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种各样的鸟。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鸟的概念内涵包含鸟有羽毛和鸟是动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随之得到确定,反之亦然。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反的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内涵就会减少;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多,其外延就会减少。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因此,可以用增加或减少概念内涵的办法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真正地掌握一个概念既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外延,也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否则就会发生不合理地扩大概念或不合理地缩小概念这类错误。如果将“会飞”的属性加进鸟这一概念的内涵,就会将不会飞的鸭鹅排除出鸟的外延。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对掌握概念,特别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可以区分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等。 单独概念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事物,如“黄河”、“鲁迅”、“北京大学”等;而它的内涵仍然带有概括的性质,它是人们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各种知识经验的概括。 普遍概念是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如“房屋”、“汽车”等。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如“花束”、“词汇”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并不一定为它的组成部分所具有。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概念可区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计划的概念与种类

计划的概念与种类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计划的概念与种类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事先制订的明确具体的行动安排,包括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时间的限定,对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措施等. 二计划的特点 ⒈预测性.计划是未来一定时期内需要完成的工作,生产或学习的安排,对未来的工作,生产或学习有较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计划应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预先制订措施,作好安排,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⒉可行性.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工作,生产或学习的行动指南.制定的目标,措施应具可行性,否则计划就成了一纸空文. ⒊明确性.计划的目标,措施,指标必须明确具体,才能保证工作,生产或学习的有序性,主动性. 三计划的作用 ⒈计划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完成任务的保证.在进行一项工作之前要作出具体详细的安排,使全体参与人员明确自己该做些什么.在工作进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保证任务的完成. ⒉计划具有指导作用.计划中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是对全体参与人员集中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要求.在总的目标下,分解任务;在总的措施下,明确任务.一个科学的计划是全体参与人员在工作,生产或学习中配合和协调的指南. ⒊计划具有调节控制作用.计划不但要 考虑计划范畴以内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还须考虑计划范畴以外相关联的问题.这就要求计划的制订者及执行者必须根据复杂的实际情况,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控,使计划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数学概念的分类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章建跃(2012-01-31 17:13:00)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数学教育大视野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邵光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 摘要: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根据来源可将数学概念分为两类,相应地有两类概念教学方法.数学概念有多重特征,揭示这些特征是概念教学的重要任务.概念教学有多种策略,策略的使用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增长这方面知识. 关键词:数学概念;概念特征;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关键地位,它一直是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当前的课改实践中,存在忽视数学概念的抽象逻辑建构特征,过于强调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倾向。所以,应更深入地研究概念教学,以丰富概念教学法的知识并指导实践. 本文在讨论概念分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数学概念及其分类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建立数学法则、公式、定理的基础,也是运算、推理、判断和证明的基石,更是数学思维、交流的工具.一般地,数学概念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抽象;二是在已有数学理论上的逻辑建构.相应地,可以把数学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实对象或关系直接抽象而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与现实如此贴近,以至人们常常将它们与现实原型“混为一谈”、融为一体,如三角形、四边形、角、平行、相似等都有这种特性;另一类是纯数学抽象物,这类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数学逻辑构造,没有客观实在与之对应,如方程、函数、向量内积等,这类概念对建构数学理论非常重要,是数学深入发展的逻辑源泉. 二、数学概念的特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有人提出,数学内容可以分为过程和对象两个侧面.“过程”就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法则、公式、原理等;“对象”则是数学中定义的结构、关系.数学概念往往兼有这样的二重性,许多概念既表现为过程操作,又表现为对象结构.如“等于”概念,在数与式的运算中具有过程性,它表示由等号前的算式经运算得出等号后的结果的过程指向,在式的恒等变形中蕴涵着“往下继续算”的操作属性;而方程中“等于”的意义则不同,它没有过程指向性,只有结构意义,表示了等号两边代数式的一种关系.Sfard(1991,1994)等人的研究表明,概念的过程和对象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概念的形成往往要从过程开始,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最后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过程阶段,概念表现为一系列固定操作步骤,相对直观,容易模仿;进入对象状态时,概念呈现一种静态结构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并可转变为被操作的“实体”. 我们认为,关于数学概念特征的上述描述稍嫌抽象。为有利于教师把握,下面对数学概念的特征作更具体的描述。 (1)判定特征概念具有判定特征,也即依据概念的内涵,人们便能判定某一对象是概念的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教学论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

2概念间的关系

4.“亡戟得矛”战死疆场 “癞狗非狗”说法荒唐 ——概念间的关系 《吕氏春秋·离俗》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晋交战时,有一个参战的人失掉了一支戟,得到了一支矛。他问过路人:“失戟得矛,可以回去吗?”过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失掉一件兵器又得到一件兵器,为什么不可以回去呢?”这个参战的人心里不踏实,又去问叔无孙。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失掉戟得到矛,怎能逃脱罪责呢?” 这个参战的人听了,又返回战场继续打仗,最后战死疆场。 过路人和叔无孙的回答都有道理,但着眼点不同:过路人着眼于同,他看到戟和矛都属于兵器;而叔无孙着眼于异,他看到戟和矛各有各的外延,不能互相代替。因而这两人看问题都带有片面性。实际上戟和矛既有同的一面,即二者的外延都包含在兵器的外延之中;又有异的一面,即二者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 这个故事牵涉到概念间的关系问题。那么,概念间有哪几种关系呢? 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有无重合部分或重合部分的多少,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全同关系 它的特点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例如:“银川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因为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但内涵不完全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名叫“银川”的这个城市,后者强调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治中心。又如:“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法律”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两个概念也是全同关系。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宪法,但内涵不完全一样,在“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法律”这个概念中,突出的是宪法在内容方面的特点,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个概念中,突出的是宪法在法律效力方面的属性。 概念的全同关系可以用左图表示,图中的a、b表示两个概念。 现在让我们来看契诃夫写的《变色龙》中几个小段: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了喊叫声。……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场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往回瞧。它身后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它,身子向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边走去。在木柴场门口,他看见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个敞开了坎肩前襟的人举起右手,把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那群人看。在他那半醉的脸上好像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本身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是金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罪犯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毛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官长,我好好的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儿,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把这个手指头咬了一口……

映射的概念分类及与函数的关系

映射的概念分类及与函数的关系 1.映射:对于非空集合A、B,定义从A到B得对应法则f, 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按照法则f的作用,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与之对应。这就叫做从A到B得一个映射。记作f:A→B。通常把集合A叫做像集(源像),集合B 叫做像。为了理解透彻,对其有两点说明: (1)集合A的遍历性,即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必须参与法则f的作用,也就是说A中没有“剩余” 元素,但是集合B不要求遍历性,B中可以有“剩 余”元素,即B中可以有一部分元素不存在A中 的任何元素与之对应。 (2)对应的唯一性,即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法则f作用下,只能对应B中的一个元素,即“一 对一”,如果“一对多”,则不叫做映射,只能叫 做对应。所以可以说映射是对应的一个子集。同 时,“多对一”也是映射所允许的,因为它仍满足 唯一性。 2.单射:对于f:A→B,B中的每一个不“剩余”的元素b在 A中只有一个a与之对应。即除去了“多对一”的情况,但是仍然保留了B中可以有“剩余”元素这一点。 3.满射: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至少有一个元素与 之对应。即对A、B都要求遍历性,使B中元素也没有“剩

余”的。即“满”之意。当然,也允许“多对一”。 4.双射:既单又满谓之双,即“一一对应”,A、B元素皆遍 历,并除去了“多对一”的情况。换句话说,映射f:A→B 反过来(即f:B→A)也是映射。这大概就是“双”的意思吧。其他的类型则不然,所以双射的约束是最严苛的。 5.函数:是映射的一个子集,通常将A和B限定在数集中(对 实际问题也总能够进行数学建模抽象成数域上的函数),集合A和B分别叫做定义域和值域。法则f就抽练为函数表达式。显然,它首先必须是一个满射,即值域不能有“剩余”,如果有了,则它不是函数值,当然集合B就不能叫做值域了。其次,当函数又满足双射的条件时,自然就是所谓的严格单调函数了,或者说反函数存在(当然,函数的分类有许多种,我这样的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但是对于高中生,一般处理的是一元连续实函数,故可以按此理解)。 需要说明一点,本人的这些定义并不是教材上的数学语言,故希望学子们先按照课本的严格定义学习,有一定基础时再按我说的加深理解。如有错误与遗漏,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并参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