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践
摘要:本文总结了学校实施课外学分和构建“第二课堂”培养体系的思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课外学分培养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课外学分;实践能力;培养
当前,在我国高校普遍都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如何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完成的,按照传统的做法,教学过程的实施完全是通过课内教学完成的,即完全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的。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要求获得更多技能的欲望更加强烈。
因此,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课外培养这块“阵地”,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外学分。
课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新观念、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
课外实践学分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内,学生参与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学分。
我校从2010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外学分”,通过设置课外学分,逐步构建“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要求本科学生在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外,必须修读至少12个课外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课外实践10学分、专业拓展课程2—4学分。
课外实践学分通过参加各类课外实践活动获得;专业拓展课程学分由学院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四年的教学活动中安排,主要内容是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企业家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展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获得课外实践学分的主要途径如下: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论文、专利等成果发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工作或国(境)外交流;学生获得的奖励;参加学校团校、党校学习;经培训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其它经学校认定的课外活动或项目。
经过一年的实践,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的课外学分培养体系。
各专业课外学分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途径是课外科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
二是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
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理学竞赛等学科竞赛。
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挑选出具有数学建模特长的学生组成数学建模团队,由优秀教师负责进行课外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为参加各级各类数学建模大赛储备人才。
三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四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文学素养、艺术鉴赏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人文素质。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培育高雅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
参加学习的热情,原有的4个第二课堂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相继增加了“诗
文朗诵”、“乐器演奏”、“曲艺表演”等门类,参加活动的学生每学期都达到千人以上。
现在,第二课堂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规模从小到大,学生从少到多,已经形成了轰轰烈烈之势,学院师生撰文称赞第二课堂是“盛开在校园的艺苑之花”。
五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如管理类学生的ERP沙盘演练。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既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演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竞争的精彩与残酷,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经营管理素质与能力。
在2011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取得云南赛区总决赛冠军。
通过ERP沙盘大赛,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转流程,体会到了营销,生产,采购,财务,环环紧扣,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极端重要性。
五个方面的课外培养内容既体现出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侧重点,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特点更特,特长更长。
总结一年来课外学分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课外学分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强化个性发展的平台,充分展现了课内课外(计划外)相结合的培养过程(模式);课外培养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课内培养的效果,使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为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课外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严格考核的问题;如何管理等。
为进一步完善课外学分培养体系,笔者提出以下思考共同探讨:
一、加强课外学分实施与管理的研究
目前关于课外学分的理论研究很少,有部分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广州大学、长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课外学分制的实践,众所周知,由于课外学分涉及面广,考核难度大,因此无论在课外学分界定还是设置方面都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所以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证和构建课外学分制度的实施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课外学分管理制度在大学教学管理体系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课外学分的实施与管理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充分调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边研究、边改革(实践)、边完善、边建设的方法,由局部到整体、由部分到全面地组织、滚动实施,逐步实现改革的系统化,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搭建有效的课外培养方案实施平台
要保证各专业课外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应重视课外培养方案实施平台的建设,这是保障课外学分实施的基础。
如设置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创新工作室”、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文化与艺术欣赏培训室等各类课外培养方案实施平台,为各专业全面实施“课外培养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突出课外学分的实践特色。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课外学分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二是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措施,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课外学分实施管理办法应建立以分类、分级、严格考核为原则的课外学分实施与管理体系,使课外学分实施与管理的各个方面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政策,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课外培养计划的落实,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
明确规定: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课外实训,参加大学生学科大赛教师核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对大赛获奖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建设用于课外培养的技能培训室和科技创新工作室,在资金和设备上给予优先支持。
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取得成绩者,将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优评奖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校的课外学分工作,也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这无疑是使素质教育由虚变实的一个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安江涛、金琴.中国集体经济:课外学分实施的研究与实践,2008(3)178-179
[2] 刘丹平、姜晓平、邱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设置课外学分的实践与研究,2003(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