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新时期女性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
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现代文学(30年)PPT课件
《家》的杰出成就(二)
❖ 《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写 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 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 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哦那个类题材 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 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除此之外 ,还 塑造了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
❖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茅盾的小说成就(三)
❖ 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 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 点。
❖ 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 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 完整。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一)
❖ 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是个性化问题的提出, 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自我抒情主人公形 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 形式
❖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 想基础上。正是从的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 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 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 统统奔 入笔底,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 系,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包容一切的地球,汹涌 浩瀚的海洋,光芒万丈的太阳,甚至诗中的比喻, 联想也离不开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 然而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还 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的思考。
❖ 这部作品所写,即是一个来自农村 的纯朴的农民与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 的故事。
新时期女性文学
新时期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文学在新时期的再度崛起和迅速发展。
无疑为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平衡、风格多样、素质提高起了重大作用;而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则作出可鼓励性的、基础性的和直接性的贡献。
首先,女作家群不断壮大的文学景观另人注目。
比起“五四运动”来,新时期女作家群不再是逐个地从地平线升起,而是一群又一群的拔地而立。
一方面,从“五四”元老冰心到“左联”旗手丁玲,从40年代文学战士韦君宜、文学才女杨绛、陈敬容、郑敏到建国后成名的宗璞、杨沫、茹志鹃、刘真、柯岩......她们一个个从劫难、沉默、悲愤中走出来,重整旗鼓,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为新时期文学奉献硕果。
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欣喜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每个三、五年就涌现一茬女小说家、女诗人、女报告文学家、女散文家、女剧作家,她们不仅密密扎扎地活跃于各种样式的创作中,还常开文学潮流或流派的先河,如张洁、舒婷、铁凝、王安忆等就都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坛光彩夺目的明星。
有人把新时期文坛的人才组成说成是“五世同堂”,这同样是符合新时期女作家队伍实际状貌的。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新时期作家队伍主要由1957年错划的右派作家和上山下乡返城的知青籍作作家组成。
这实在是一种无视蔚为大观的女作家队伍的偏颇之论。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从身世经历来看,知青籍的确不少,但较少被“错划”作家。
作为群体,她们已毫无愧色地屹立于新时期文坛。
⑴其次,新时期女性文学崛起与发展的显著标志,还在于创作视角逐渐突出了“女”字。
广大女作家在坚持女性参与社会的优良传统,女人首先是人的“人的自觉”的前提下,女性意识不断增涨,“女性自觉”:包括女性人格、女性尊严、女性心理、女性体验等不断得到伸展,终于使女性文学匡正了以往遏止乃至泯灭性别特征的偏颇,表现出空前的性别特征,女性文学称谓终于具备了“人的自觉”与“女性自觉”相统一的较为完善的意义。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字的出现,除在婚恋题材中突出“女性自觉”外,女性文化空间的拓展则在揭示女性处境和命运的作品里得到了呈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_第二个十年1928-1937_年_6_月)(DOC)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928 年1 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 1 卷第8 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注: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创造月刊》第1 卷第8 号),。
同年 3 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注: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创刊号),,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 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 年代文学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929 年9 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絜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注:1930 年11月26 日上海《民国日报》),。
文化中国女性习题
第一章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女性文化习题---湖师大精品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女性文化》习题答案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以旧体诗词试炼大众传媒——吕碧城诗词的现代传播
以旧体诗词试炼大众传媒——吕碧城诗词的现代传播
花宏艳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花宏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旧体诗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成功探索--论厉以宁的旧体诗词
2.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意味——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说起
3.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4.文学场视域下的当代纸媒旧体诗词传播媒介透视r——以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诞生为叙述背景
5.论新时期旧体诗词社会文化地位的重建——以《中华诗词的诗论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摘要:一、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诗界革命2.小说界革命3.文界革命二、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2.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三、现代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特色1.民族主义文学2.新感觉派四、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正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以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创新为主导。
在这一时期,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学革新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诗界革命以反对旧体诗、倡导新诗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强调文学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文界革命则主张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为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例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特色,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以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为主题,展示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文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展现了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新时期女性文学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新时期女性文学近年来,女性文学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于质量和数量上都已具备相当的学术积累。
资料显示:“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内容的图书约有八百余部,“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方面的著作有一千余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文章则有一万五千多篇。
(谢玉娥:《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到目前为止,“尽管已经出现诸多有关‘女性文学’、‘女性写作’的文学(文化)批评,但从文化市场、传播媒介角度所做的研究尚不多见。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课题意在从大众传媒的文化视角对新时期30年的中国女性文学进行全新的考察和研究。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纸、杂志、书籍、电台,到九十年代后的电影、电视、网络,大众传媒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生产)、发表(流通)与接受(消费)产生了越来越显明和深刻的影响,女性文学的性别视角更成为媒介倚重和炒作的热点。
传统文学场的裂变已使大众传媒与女性文学之关系研究不可忽略,大众传媒对新时期女性文学多维而强力的持续性影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广的理论视界和阐释空间。
从大众传媒视角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有陈平原、山口守合编的《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陈霖的《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张邦卫的《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等,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孟繁华、黄发有也有大量相关论述,显见大众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理路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
那么,“文学史家眼中的大众传媒,与传统的新闻史家、文化史家或新兴的文化研究者眼中的大众传媒,到底有何区别?”(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这正是当下文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近20年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社会原因
中国近20年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社会原因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中国近20年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社会原因。
女性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繁荣发展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胜利,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以下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
一、女性地位的提升1.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女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觉醒促使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推动了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
2.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政策,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
这些政策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女权主义文学等观念传入我国,激发了国内女性作家的创作热情,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内涵。
2. 网络文化的兴起:互联网的发展为女性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
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女性文学作品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 女性自我认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我,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作家在创作中更加关注女性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成长。
2. 女性自我表达: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社会、职场等方面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自我表达促使女性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教育水平的提高1. 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女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了创作文学作品的素养。
2. 教育资源的丰富:各类文学创作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
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
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从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 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多元化思维为指导,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个案分 析与普遍探讨的相互结合,对大众传媒中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问题进行细致、 深入的解读、分析,不仅考察传媒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还 指出被传媒美化、抬高的男性也同样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压迫和异化。同时从历 史角度对于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表现的原因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指 出传媒以先进性别文化为指导,改变性别刻板印象、营造和谐、公平的性别环境 的意义、途径及具体措施,其中提出引导培养双性化人格对营造和谐、公平的性 别环境有建设性意义,同时阐释 了笔者对性别公正、平等的个人看法,即性别公 正、平等不是压抑一方而抬高另一方,也不是以某一性别价值为标准追求形式上 的平等,而是应该在 “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摒弃习惯性的二元对立媒与性别研究起源自20世纪 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 主义电影研究领域,目前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性别角色建构的言论相对来说仍不是 很多,且多局限于二元对立思维只针对媒体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现象的量化内容 分析,在负面影响的考察上也多只考虑女性所受的伤害,却基本忽略了男性 (及
第一节 性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特征被认为有着两极化的差异,例
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 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试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一 ) 大众传媒影响文学活动 以前文学活动的传统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 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时代,文学活动并非 是一个单纯而透明的过程。在实际情况中,由四要素组成的三 环结构中,每两个相连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都会有现代传媒的 参与。其中,在世界到作家的这个过程中,人活动的实际范围 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人们与外界世界不 可能保持完全接触,若不将现代传媒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人们就会与现实社会慢慢脱节,根本就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 以现代传媒逐渐成为作者获取创作材料和灵感的源泉,在现代 文学中缺少传媒,文学活动是不能正常进行的。所以越来越多 的人将大众传媒当做现代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所以运用大众 传媒扩大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 二 ) 经典作品拍成影视作品,扩大作品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反 而将大量时间放在消闲通俗读物上。也有一些人想去读一些经 典文学作品,但是看到厚重的书本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通过观看电视 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分析出其想表达的主题。例如《青春之 歌》向人们传达主人公遇到不公时,不向命运低头积极抗争到 底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为大众呈现出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知识 分子的精神面貌。人们在享受影视作品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文学 作品的精华,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 [3]。 ( 三 ) 电视讲坛节目使文学艺术的影响扩大 电视讲坛节目的主要是起到教育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主持 人讲述为主。当下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主要是为观众讲述我国历史文化,主持人时而举例论证,时而 侃侃而谈,让听众能够被完全吸引过来,这个栏目不仅为听众 提供了知识空间,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为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增添了一点 乐趣。 结论: 综上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 响,不仅让文学艺术的传播变得方便,也让文学能更好的融入 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
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形态的转型
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形态的转型
李新宇
【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5)005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学界对文学创作、阅读与接受研究得较多,从文学的传播手段或传播方式的角度来观察文学的变化与
转型的却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传播手段对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文本形
式内容的影响,思考当下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的生存状态和策略以及文学对于人们
精神家园的构建,尤其是大众传媒与网络文化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影响.大众传媒
时代的到来构建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文学话语的转型势不可挡.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影视媒介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李新宇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北京,102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转型 [J], 曹怀明
2.文学话语中的平民立场与民间表达——论转型时期时政民谣的大众诉求、传播语境及文学色彩 [J], 张文杰
3.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女性文学 [J], 张恒军
4.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转型——评《大众媒介与审美嬗变——传媒语境中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 [J], 唐澜
5.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成功转型——以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流行为例 [J], 杨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告传媒)大众传媒背景下女性文学的歧途
大众传媒背景下女性文学的歧途——评卫慧《上海宝贝》湖南商学院中文系陈晨上海宝贝》一本很敏感的小说,它的问世引起了文学界甚至是社会各界的不少关注,对它的评论也众说纷纭,批评的声音似乎要强烈得多,因为它把“身体写作”放大到了极致,也是“美女作家”——卫慧之风格登峰造极的表现,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家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以及大众观看的欲望。
长篇小说《上海宝贝》于1999年出版,是继卫慧《梦无痕》、《水中的处女》、《蝴蝶的尖叫》、《艾夏》、《欲望手枪》、《爱人的房间》、《像卫慧那样疯狂》之后又一部充斥着激情、欲望、放纵、叛逆、狂野味道的作品,而且在这部作品里,这些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典型和露骨。
小说主人公倪可、天天、马克,都是城市新人类,里面的人物都扮演着真伪艺术家、外国商人、无业游民、演艺明星、新青年的角色……而情节中一如往常的看到有关毒品、酗酒、性、同居和暴力的情景。
女主人公倪可,毕业于名牌大学,当过记者,做过女招待,出过小说,后来是自由写稿人。
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起是一群不愁吃穿的都市青年,他们或是白领、或是富婆、或是被父母供养,生活的意义非常简单——寻找一切宣泄的机会。
倪可的生活态度十分明朗,既要握有情又要占有欲。
天天是一个顺长英俊的男孩,对倪可温柔情深,遗憾的是他阳痿,倪可得不到欲望的满足,但可以在他身上得到情感的需要,因此她不放弃天天。
但因为情欲宣泄的需要,倪可选择了德国人马克作为性伙伴,在马克的身上得到了疯狂的情欲的宣泄。
天天是都市人类中的弱者,靠母亲的金钱生活,尽管有钱却没有生存本领,再加之他的阳痿,使他无法从身心两个方面得到倪可的爱,只得通过毒品来渲泄压抑的欲望,最后走向死亡。
这一群都市人类就是这样表面潇洒、内心空虚的度日。
马当娜挥洒青春和金钱,留给她的是昨日黄花;最后倪可失去爱人和情人的离去,使她感到生存的迷茫。
卫慧的《上海宝贝》反映了一群肤浅的人的糜烂的生活,这一群“新新人类”没有来自生活的压力,他们有的只是空虚和颓废,整天在情欲、毒品和无聊的状态中消磨时光消耗青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新时期女性文学30年
王艳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生产)、发表(流通)与接受(消费)产生了越来越显明和深刻的影响,女性文学的性别视角更成为媒介倚重和炒作的热点。
传统文学场的裂变已使大众传媒与女性文学之关系研究不可忽略,大众传媒多维而强力的持续性影响,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深广的理论视界和阐释空间。
近年女性文学研究于质量和数量上都已具备相当的学术积累。
据谢玉娥在《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中统计:"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内容的图书约有800余部,"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方面的著作有1000余部,而有关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文章则有15000多篇。
从传媒角度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有陈平原、山口守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张邦卫《媒介诗学》等,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发挥的重要作用。
孟繁华、黄发有也有大量论述,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思维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
正如陈平原所说:"文学史家眼中的大众传媒,与传统的新闻史家、文化史家或新兴的文化研究者眼中的大众传媒,到底有何区别?"这是当下文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从传媒角度进行女性文学研究的有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卜卫《媒介与性别》、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等,已逐渐在媒介研究中发出女性的声音。
然而,目前针对传媒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出现,重要文章有贺桂梅《90年代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李灵灵《商业传媒背景下的文化共谋--大众文化视野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等,主要涉及90年代女性文学,而对此前后期的女性文学与传媒缺少关注,局限于女性畅销书等出版物,其他媒介形式则付之阙如。
另有研究文章涉及具体传播媒介与女性文学个案,则比较零散。
海外学者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孟悦、周蕾等都有关于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精辟论述,并像周蕾说的那样,"经过了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以语言为基准的理论世代,新一辈的批评者转而注意文学与文化的外沿关系",此"文学与文化的外沿关系"正是传媒与文学关系研究视阈与方法论的着眼点。
首先,传媒研究作为女性文学的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媒介场的确立。
消费主义文化成为当下文学生存的现实处境和传播语境,文学与传媒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新的时空关系场,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已然发生变化。
而新时期女性文学在发动之初就充分体现出它和媒介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争论初次显现了报纸媒介对于女性文学传播的巨大作用。
传媒时代的全面来临,不仅造就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奇观,而且正在全面介入女性文学的方方面面。
其次,大众传媒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对女性文学全面介入。
从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到卫慧《上海宝贝》,从陈染《私人生活》到木子美《遗情书》,从虹影《K》到九丹《乌鸦》,媒介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几种女性文学丛书风靡图书市场,根据女性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占据黄金强档。
不仅有女性文学专号、女性文学专栏,还有女性文学杂志、女性文学网站。
大量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译丛、女作家访谈、女学人论丛等,加上港台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在内地的大量传播,造就了媒体的盛宴和女性文学的狂欢。
出版物、影视、网络与女性文学以及女性文学批评之间已形成了深层的关系互动。
再者,大众传媒的介入不仅推动与增容了女性文学,同时也误导与损伤了女性文学。
一方面,专家指出"传媒是现代文学最大的推动力之一",传媒构造的新文学场不但发挥了传统的承载和流通作用,而且实
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改造和再生产作用,谱写了当代女性文学的神话。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数字媒介优先性愈来愈呈现"双刃剑"甚至"多刃剑"的趋向。
作家的商业化、编(辑)导(演)的男权化、读者的娱乐化和批评的低俗化纠缠于作者、改编者、销售者、读者与批评者之间,拍卖价、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销售额与知名度高于作品本身,非但造成对大众的精神误导,也导致女性文学本身的损伤。
最后,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文学生产与传播格局是巨大的冲击,有可能改写与颠覆原有的高雅/通俗、中心/边缘的文学分层与权力机构,为处在边缘的女性文学提供浮现的契机;但大众传媒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又可能压抑和改造具有先锋性的女性文学面貌,传媒视野下女性文学的反思任重道远。
可以说,近30年大众传媒的介入推动了女性文学的繁荣,造就了女性文学的神话;但也正是大众传媒的介入,削弱了女性文学的精神品性,制造了女性文学的尴尬。
重回文学现场,我们不但可以勘察到文学史描绘所忽略的历史细节,也体验到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文化裂变,明确女性文学的内在匮乏和大众传媒的理性缺失。
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视角可以重新梳理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在文学场的裂变中展示文学研究的新质素,重绘文学历史。
同时对大众传媒和女性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双重反思,在大众媒介构造的新的文学场域中,反思近30年女性文学神话的形成与失落根源,寻求在新的文化格局和市场结构中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自我救赎之路,从而探讨构建新时期女性文学良性生态之路径和女性文学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