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布病流行概况及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病人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
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 2.生活在疫区的居民。 3.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4.食用过未加工熟透的食物(动物脏器、
牛羊肉、奶)者。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 肉疼痛等。
布病简介-危害
牲畜感染布病可导致不育、不孕、流产。 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每年经济损失30亿 元。
全国疫情概况
历史资料表明,我国解放前人间和畜间 布病存在严重的流行。解放后,我国人 间布病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 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 1.17/10万- 1.77/10万, 1.20/10 万-1.23/10万之间。
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 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 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布鲁氏菌在合适的条件下能生存很长时间,有较高
的抗灭活能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 抗生素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布病简介-病原
1.对各种物理因子的抵抗力 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 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1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 钟就能把布氏菌杀死。布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更敏 感。
2.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 布氏菌对常用的各种普通浓度的消 毒剂及一些化学药物抵抗力均很弱。
3.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抵抗力 布氏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时间 各不相同,但无论在哪种环境下布氏菌的存活时间都比较长, 在有的环境下布氏菌可生存长达18个月。
布病简介-传播
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 可以作为布鲁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 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发病率(1/10万)
0.090 0.080 0.070 0.060 0.050 0.040 0.030 0.020 0.010 0.000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分别将布病规定为 乙类传染病、职业性传染病。
布病简介-病原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 患传染病。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不同, 布氏杆菌分为6个种,即羊种、牛种、猪种、 犬种、绵阳附睾种和沙林鼠种。以羊种菌 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的形态和特征
量
城镇感染数
量
XX省部分布病感染者(925例)年龄组及性别分布情况
年龄分组
检查数 男性感染数量 女性感染数量 感染总数 阳性率(100%)
0~
1150
10
10~
3500
35
20~
3200
70
30~
3900
142
40~
6000
220
50~
4450
120
60~
1700
23
合计
23900
620
5
15
1.30
2014年报告新发病例123例,发病率为 25.76/10万。
XX县布病发病情况
2015年报告新发病例184例,发病率为 38.53/10万,
2016年报告新发病例142例,发病率为 28.30/10万。
2017年报告新发病例119例,发病率为 23.80/10万。
2018年报告新发病例123例,发病率为 24.20/10万。
布病流行概况及诊断与治疗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述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热 (Mediterranean fever)、波状热( Gibraltar fever)、马尔他热(Malta fever),由布鲁菌属的兼性细胞内革兰 阴性不动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世界 上最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布病简介-流行情况
流行范围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地中海地 区、亚洲、中南美地区为高发区。近年来,布病疫情呈现由牧区、农村向城 市,以及全国蔓延的趋势,被WHO称为 “再度肆虐”的传染病。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波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 在内蒙、东北、西北等地区。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城镇病人一般集中在职业性较 密切的工厂,如肉类加工厂、乳制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畜产品仓库 等。 现阶段,XX农区高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 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 要地位。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 染源。野生动物野羊(黄羊、岩羊)、野牛、野猪、斑马、狼、野兔、狐狸、 野鼠(野生灰鼠、林鼷鼠、细趾黄鼠、砂土鼠、布氏田鼠、沙漠森林鼠)等 野生动物,已由细菌学证明可以被布氏菌感染。各种证证明,人作为传染源 的意义不大。
13
14.13
布病科研人员
73
8
10.96
养殖
385
85
22.08
乳制品加工
80
7
8.75
其他
84
4
4.76
合计
1201
184
15.32
XX省布病患者感染方式调查结果
经皮 构成 经 构成 消 构成 不 构成 合
肤黏 比 呼 比 化 比 明 比 计
膜 (%) 吸 (%) 道 (%) 原 (%)
道
因
双相血培养至第18天,血平皿琼脂面长 出单个散状排列的菌落,部分融合,如 1-2mm大小、半透明、呈圆形、稍隆起 ,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对疑似菌落涂 片革兰染色,发现有弱着色的细小革兰 阴性球杆菌,呈细小杆状菌。
布鲁氏菌琼脂平板
布鲁氏菌血平板
布鲁氏菌革兰染色照片
布病简介-病原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布鲁氏菌呈球杆状、球杆状、短杆状
布病简介-存在主要问题
1、畜牧业高速发展与防治措施未落实 传染源未彻底清除,阳性畜扑杀、隔离饲养等措施未完全落实, 部分饲养员发现牲畜患病后,即将病畜卖掉,致使传染源长期 存在。 畜间免疫覆盖面小,个别地区长期不检不免,造成群体免疫水 平低,难以阻止畜间疫情的迅速蔓延,并波及人间。 传染源输出输入问题频繁,不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私下交易 频繁。
感染发病数 139 74.7 31 16.7 10 5.37 6 3.23 186
XX县布病发病情况
XX县2008年以前人间布病处于稳定控制状 态,2009年报告新发病例3例,2013-2016 年布病疫情强势走高,报告发病率从2013年 的7.53/10万(报告新发病例36例)增加到 2016年的28.30/10万(报告新发病例142例 )。
15
50
1.43
30
100
3.13
43
185
4.74
110
330
5.50
55
175
3.93
47
70
4.12
305
925
3.87
1990~2009年XX省部分职业人群布病感染与职业分布
职业
检查人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毛纺
164
23
14.02
皮毛加工
238
29
12.18
兽医
85
15
17.65
Hale Waihona Puke 屠宰922013年全国共报告44877例病例,较 2012年增长了约13.75%。表明近年来 ,我国布病疫情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老疫区疫情突出的情况下,又不断有 新地区出现疫情。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布病简介-XX省布病疫情
1954年樊毓麟等人报告了首例患者,相继在xx发现患者.1960 年曾在肃南、天祝、阿克赛三县共调查4136人,患病225人,患 病率5.4%。60年代中、末期我省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疫情流行猛烈,波及全省86个县(市、区),其中XX区、XX、 XX、XX区、XX、XX等地区呈暴发流行状态 。 1970-1972年全 省流行病调查7 025 288人,感染人数94 787人,感染率为 1.35%,确诊布病47 236人,患病率为0.67%。 自197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 施,对布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逐年下降。
布病简介-传播
传播途径与传播因子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 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染机会较多。 男女布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
布病简介-疫区
羊种布病疫区 绵羊和山羊,易形成布病暴发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一般是3-4月 人的发病逐渐上升至7-8月仍保持较高水平。冬季发病较低,春季 开始回升。 牛种布病疫区 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泌乳期(6-7月),因此,人的发病在春夏季 为高,感染率和发病率差距大,病人症状轻,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病疫区 局部散发,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
XX省布病疫情
1980-1989年全省累积发病623例,患病率0.09%。 1990-1999年全省监测累计新发病人55例,新发病人分布于环县42例、
XX2例、XX2例、XX市3例、XX4例、XX3例。 进入2000年以来,新发病人出现区域越来越广,局部地区呈现暴发流
行状态。 2005年发病率为0.03/10万,2008年为0.11/10万,2009 年为0.37/10万,2010年为0.17/10万,2011年为0.15/10万,
XX布病疫情
2012年报告布病病例118例,发病率为 0.46/10万,2013年报告488例,发病率 为1.89/10万,2014年报告布病1393例, 发病率为5.39/10万,2015年报告2303例 ,发病率为8.89/10万,2016年报告1745 例,发病率为6.71/10万。
XX省1990~2009年人间布病发病率变化情况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0~2009年xx省不同的区人间布病感染情况
11111999999999901234 11999956 11122222999000009990000078901234 22000056 222000000789
牧区感染数
量
半牧半农感
染数量
农区感染数
0
人感染率
1
2
牛感染率
3
奶牛感染率
4
感染率(%)
羊感染率
5
6
7
8
XX1990~2009年人畜间布病感染率变化情况
2005年-2013年新发病人数
总人数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全国疫情概况
1972年以后发病开始下降,1992年全 国仅报道219例病人,发病率为0.01/10 万。其后发病率逐年上升,19962000年一直波动在0.09/10万0.25/10万,其发病率是1992年的925倍。
全国疫情概况
1996-2005年,十年间全国人间布病发 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 2006年全国共报告19013例。20062013年分别是20279、21195、 27767、37104、35043、42654、 39515、43486。
细菌。6种布氏菌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形态上 难以区分。羊种菌比牛种菌和猪种菌小,其大小为 0.3~0.6µm。通常呈散在状态,很少呈短链状排列。 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荚膜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用柯氏法染色时布鲁 氏菌呈红色,而其他菌为绿色。
布病简介-病原
2.培养特性 布鲁氏菌要求条件高,需要各种氨基酸 、生物素、镁、铁、钙等离子。布鲁氏菌生长缓慢 ,尤其从病人、疫畜体内初次分离者生长更为迟缓 ,通常需5~7天,有时需20~30天。实验室保存菌株 一般经24~72小时才生长丰富。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 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 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 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
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 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 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 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 ,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