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西 中 医 2010年 5月第 26卷第 5期
· 随 笔 ·
SHANXI J OF TCM May 2010 Vo1.26 No.5 ·57·
浅谈 《温病 条 辨》三 焦辨 证 来自百度文库
杨 晓 凤
摘要 :吴鞠 通《温病条辨》中提 出的三焦辨证 ,阐述 了温病的 演变规律 ,明确 了温病 的病位及 病性 ,提 出 了相应的 治法方 药,具有重要 的临床 意义。三焦辨证 与张仲景 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 ,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关 键 词 :温病 条辨 ;温 病 ;三 焦辨 证 中 图分 类 号 :R241.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7156(2010)05—0057—02
清代吴鞠通著成《温病条 辨》,遵崇《内经》,在仲 景和 叶桂 的学术思想 基础 上 ,加上 自己丰 富 的临床 经验 ,认 识 到温病的发生 、发展 、传 变及 治疗都 与 三焦所 属脏 腑 的病 机变化有密切 关 系 ,创 立 了辨病 与辨 证相 结合 、理 法方 药 俱全 的辨证论 治体系— —三焦辨证 ,并提 出了相应 的治则 治法 ,为后世所广泛采用。现探讨如下。 1 三 焦 辨证 理 论 的渊 源
吴 瑭 的 三焦 辨 证 理 论 结 合 病 情 轻 重 、受 邪 深 浅 、病 变 部位等 ,通过综合分析概括 出了三焦 的证 候特征及 治疗方 法 。 2.1 上 焦辨证论治 :上焦病证病 位在肺及 心包 ,属 手太 阴 肺、手厥阴心包经 ,上焦脏腑经 络 的病证 均为上 焦病证 ,其 病性 多为表 热证 、表湿 热证 ,均 为表证 。传变 情况 可 以有 不传变 、顺传 中焦 及逆 传心 包 ,病情 有轻 重不 同。吴 氏在 书中明确指 出,病 在上焦 时虽 多为 温病 初期 ,但 在温病 极
三焦 为六腑之一 ,一般认为 三焦只是人 体一个 生理部 位的通称 。三焦之名 ,始见 于《内经》、《难经》。总结近 20 年对三焦 的认识 ,不 离《内经》和 《难 经》渊 源。《内经》中 三焦所指 有二 :一为 有 名有 形之 脏 腑 ,五 脏 之外 ,躯体 之 内 ,是六腑之一 ,六腑之 中,为它最 大 ,故称 为 “孤府 ”;《内 经》中三焦不 但有名 有形 ,也具 有功能 ,《素问 ·灵兰秘 典 论篇》提出“三 焦者 ,决 渎之 官 ,水 道 出焉 ”。一 为人 体 上 焦、中焦 、下焦 的合称 ,即部 位 三焦 ,是构 成人 体气 化 的通 道 ,谷 、液 (津血 、水 )、气 (命元 、火 )在三焦 中升降运动 并相 互滋生转化… 也就是 气化 的场所 ,因此 《灵 枢经 ·营卫 生 会》篇日 :“上焦如雾 ,中焦 如沤 ,下焦如 渎”。《难 经》提出 了“三焦者 ,水 谷之 道”,“三焦 者 ,元气之别使也 ”。清 代叶 天士在创立卫气营血理论 阐明温病病机 的 同时 ,还提 出了 三焦辨证诊治温病 的观 点 ,在 此基 础上 ,吴 瑭提 出 了著 名 的三焦 辨证 纲领 ,不仅 与 仲景六 经对 看有 一 纵一 横之 妙 ,且与 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 ,有相辅 相成 的作用 ,并大力 倡导养阴保 液之 法。 2 三 焦 辨证 的主 要 内容
作者简介 :杨晓凤 (1981一 ),女 ,助教 ,陕西国际商 贸学 院医药 学院(咸阳 712046)。
期也可见 ;虽多 为轻证 ,但 亦可 见重 证 、虚证 ,而 不一 定都 是实证 、热证 ,且病 位不一 定都 局 限在 心肺 。上 焦 的病性 如原文 中上焦篇第 11条 “太 阴温病 ,血从 上溢者 ,犀 角地 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若 吐粉红 血水者 ,死不 治。血从 上溢 ,脉七八 至以上 ,面反黑者 ,死不治 。” 其病位 为温邪 从气 分波及 血 分 ,已 见极 脉 ;病性 属 温 病 五条 死 证 之 一 : “肺之化源绝者 死 ”。即指下 焦津液 亏极 ,不 能上 济君火 , 君火 反与温热之邪 合之烁金 ,化源 绝 ,乃温病第 一死法也 。 可见 病位 虽在上焦 ,但病势却很危急 。另上焦篇第 12条为 火热伤阴 、阴液亏损之虚证 ,用养 阴生津 清热法 ,方用 雪梨 浆、五汁饮 ;上焦篇第 26条 ,太 阴暑温 ,发 汗太 过 ,阳气发泄 太甚 ,屡虚其表 ,致令厥 脱 ,用生脉 散守 阴所 以 留阳。可见 此两条病位虽在上焦 ,病性却均为虚证。上焦篇第 13条为 邪在胸膈 ,但 无中焦证 ,故列 于上焦 篇 ,用栀子豉 汤酸苦 涌 开 ,消除胸肺 之郁热 及无 形虚 热导 致 的心烦 。“治上 焦如 羽 ,非轻不举 ”,此语是吴 氏根据上焦病 候 的病 位 、病 机 、证 候特点 ,提出的上焦温病治疗 大法 。在 上焦邪浅 而病情浅 而病轻 ,治宜轻清 宣透 ,常取 银 花 、连翘 、桑叶 、薄 荷 、牛蒡 子 、豆豉 、竹 叶等质轻味 薄之品 ,以宣畅气机 ,调和 营卫 ,导 邪外 出,以桑 菊饮 、银 翘散 为代 表方 剂 ;上焦 心包 的病 变 , 虽亦属上焦病候 的范 围,但病 因、病位 、病 机 、证候 都 与病 在肺不同 ,故治疗方法亦 必然各 异。所 以上 焦病候 中手厥 阴 心 包 的 病 变 不 在 “如 羽 ”治 法 之 列 J。 2.2 中焦辨证论 治 :中焦包括脾与 胃,属足 阳明 胃和足太 阴脾 的病 证 为 中焦 温病 ,中焦 病多邪 深病 重 ,见 于温 病的 中后期 。中焦篇 55条 :“湿热受 自口鼻 ,由募原 直走 中道 , 不饥不食 ,机窍不灵”,本条所述 即为温病初 期 ,其机 尚浅 , 但 邪从 上焦直人 中焦 。吴鞠通 在《温病 条辨》中说 :“上 焦病不治 ,则 传人 中焦 ,胃与脾也 。”说 明 中焦 病 以脾 胃为 病变重心 。因脾 主升 ,胃主 降 ,中焦脾 胃为人体 全身 气机 升 降的枢纽 ,当邪人中焦 ,侵害脾 胃,致使 脾 胃升 降 出入功 能失常 ,必然导致人体气机 不畅 ,热邪难得 外解 ,湿邪难 以 外泄 。据此病位 、病机 ,治疗 中焦 病候 当调 整气机 ,恢复脾 胃升降的平 衡。若属 温热 之邪 侵入 中焦 ,伤 害 阳 明,则 多 表现为里热 燥实证 ,症见 高热 汗 出,面赤 气粗 ,大便 闭 ,小 便 涩 ,舌苔老黄 、甚 者黑 有芒 刺 ,脉 洪 大或沉 实 有力 等 ,此
· 随 笔 ·
SHANXI J OF TCM May 2010 Vo1.26 No.5 ·57·
浅谈 《温病 条 辨》三 焦辨 证 来自百度文库
杨 晓 凤
摘要 :吴鞠 通《温病条辨》中提 出的三焦辨证 ,阐述 了温病的 演变规律 ,明确 了温病 的病位及 病性 ,提 出 了相应的 治法方 药,具有重要 的临床 意义。三焦辨证 与张仲景 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 ,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关 键 词 :温病 条辨 ;温 病 ;三 焦辨 证 中 图分 类 号 :R241.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7156(2010)05—0057—02
清代吴鞠通著成《温病条 辨》,遵崇《内经》,在仲 景和 叶桂 的学术思想 基础 上 ,加上 自己丰 富 的临床 经验 ,认 识 到温病的发生 、发展 、传 变及 治疗都 与 三焦所 属脏 腑 的病 机变化有密切 关 系 ,创 立 了辨病 与辨 证相 结合 、理 法方 药 俱全 的辨证论 治体系— —三焦辨证 ,并提 出了相应 的治则 治法 ,为后世所广泛采用。现探讨如下。 1 三 焦 辨证 理 论 的渊 源
吴 瑭 的 三焦 辨 证 理 论 结 合 病 情 轻 重 、受 邪 深 浅 、病 变 部位等 ,通过综合分析概括 出了三焦 的证 候特征及 治疗方 法 。 2.1 上 焦辨证论治 :上焦病证病 位在肺及 心包 ,属 手太 阴 肺、手厥阴心包经 ,上焦脏腑经 络 的病证 均为上 焦病证 ,其 病性 多为表 热证 、表湿 热证 ,均 为表证 。传变 情况 可 以有 不传变 、顺传 中焦 及逆 传心 包 ,病情 有轻 重不 同。吴 氏在 书中明确指 出,病 在上焦 时虽 多为 温病 初期 ,但 在温病 极
三焦 为六腑之一 ,一般认为 三焦只是人 体一个 生理部 位的通称 。三焦之名 ,始见 于《内经》、《难经》。总结近 20 年对三焦 的认识 ,不 离《内经》和 《难 经》渊 源。《内经》中 三焦所指 有二 :一为 有 名有 形之 脏 腑 ,五 脏 之外 ,躯体 之 内 ,是六腑之一 ,六腑之 中,为它最 大 ,故称 为 “孤府 ”;《内 经》中三焦不 但有名 有形 ,也具 有功能 ,《素问 ·灵兰秘 典 论篇》提出“三 焦者 ,决 渎之 官 ,水 道 出焉 ”。一 为人 体 上 焦、中焦 、下焦 的合称 ,即部 位 三焦 ,是构 成人 体气 化 的通 道 ,谷 、液 (津血 、水 )、气 (命元 、火 )在三焦 中升降运动 并相 互滋生转化… 也就是 气化 的场所 ,因此 《灵 枢经 ·营卫 生 会》篇日 :“上焦如雾 ,中焦 如沤 ,下焦如 渎”。《难 经》提出 了“三焦者 ,水 谷之 道”,“三焦 者 ,元气之别使也 ”。清 代叶 天士在创立卫气营血理论 阐明温病病机 的 同时 ,还提 出了 三焦辨证诊治温病 的观 点 ,在 此基 础上 ,吴 瑭提 出 了著 名 的三焦 辨证 纲领 ,不仅 与 仲景六 经对 看有 一 纵一 横之 妙 ,且与 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 ,有相辅 相成 的作用 ,并大力 倡导养阴保 液之 法。 2 三 焦 辨证 的主 要 内容
作者简介 :杨晓凤 (1981一 ),女 ,助教 ,陕西国际商 贸学 院医药 学院(咸阳 712046)。
期也可见 ;虽多 为轻证 ,但 亦可 见重 证 、虚证 ,而 不一 定都 是实证 、热证 ,且病 位不一 定都 局 限在 心肺 。上 焦 的病性 如原文 中上焦篇第 11条 “太 阴温病 ,血从 上溢者 ,犀 角地 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若 吐粉红 血水者 ,死不 治。血从 上溢 ,脉七八 至以上 ,面反黑者 ,死不治 。” 其病位 为温邪 从气 分波及 血 分 ,已 见极 脉 ;病性 属 温 病 五条 死 证 之 一 : “肺之化源绝者 死 ”。即指下 焦津液 亏极 ,不 能上 济君火 , 君火 反与温热之邪 合之烁金 ,化源 绝 ,乃温病第 一死法也 。 可见 病位 虽在上焦 ,但病势却很危急 。另上焦篇第 12条为 火热伤阴 、阴液亏损之虚证 ,用养 阴生津 清热法 ,方用 雪梨 浆、五汁饮 ;上焦篇第 26条 ,太 阴暑温 ,发 汗太 过 ,阳气发泄 太甚 ,屡虚其表 ,致令厥 脱 ,用生脉 散守 阴所 以 留阳。可见 此两条病位虽在上焦 ,病性却均为虚证。上焦篇第 13条为 邪在胸膈 ,但 无中焦证 ,故列 于上焦 篇 ,用栀子豉 汤酸苦 涌 开 ,消除胸肺 之郁热 及无 形虚 热导 致 的心烦 。“治上 焦如 羽 ,非轻不举 ”,此语是吴 氏根据上焦病 候 的病 位 、病 机 、证 候特点 ,提出的上焦温病治疗 大法 。在 上焦邪浅 而病情浅 而病轻 ,治宜轻清 宣透 ,常取 银 花 、连翘 、桑叶 、薄 荷 、牛蒡 子 、豆豉 、竹 叶等质轻味 薄之品 ,以宣畅气机 ,调和 营卫 ,导 邪外 出,以桑 菊饮 、银 翘散 为代 表方 剂 ;上焦 心包 的病 变 , 虽亦属上焦病候 的范 围,但病 因、病位 、病 机 、证候 都 与病 在肺不同 ,故治疗方法亦 必然各 异。所 以上 焦病候 中手厥 阴 心 包 的 病 变 不 在 “如 羽 ”治 法 之 列 J。 2.2 中焦辨证论 治 :中焦包括脾与 胃,属足 阳明 胃和足太 阴脾 的病 证 为 中焦 温病 ,中焦 病多邪 深病 重 ,见 于温 病的 中后期 。中焦篇 55条 :“湿热受 自口鼻 ,由募原 直走 中道 , 不饥不食 ,机窍不灵”,本条所述 即为温病初 期 ,其机 尚浅 , 但 邪从 上焦直人 中焦 。吴鞠通 在《温病 条辨》中说 :“上 焦病不治 ,则 传人 中焦 ,胃与脾也 。”说 明 中焦 病 以脾 胃为 病变重心 。因脾 主升 ,胃主 降 ,中焦脾 胃为人体 全身 气机 升 降的枢纽 ,当邪人中焦 ,侵害脾 胃,致使 脾 胃升 降 出入功 能失常 ,必然导致人体气机 不畅 ,热邪难得 外解 ,湿邪难 以 外泄 。据此病位 、病机 ,治疗 中焦 病候 当调 整气机 ,恢复脾 胃升降的平 衡。若属 温热 之邪 侵入 中焦 ,伤 害 阳 明,则 多 表现为里热 燥实证 ,症见 高热 汗 出,面赤 气粗 ,大便 闭 ,小 便 涩 ,舌苔老黄 、甚 者黑 有芒 刺 ,脉 洪 大或沉 实 有力 等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