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介绍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元明清代金铜佛像鉴赏[图文] 元代以来,金铜佛造像的发展主流是西藏本地所造金铜佛造像及其内地传播的藏传金铜佛造像,当时称作[梵像]。
这种梵像有其特定的法度,威仪,手印,标识,姿势,与传统的汉式金铜佛有较大的差异,而留存至今的元,明,清三代金铜佛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六月联盟DYeG6F光彩夺目的金铜佛造像。
以其坚硬光润的质地,丰富多姿的造型,慈祥万象的气度,庄严肃穆的神威,以及巧夺天工的工艺,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几次自上而下的毁佛灭法运动,已罕见大型铜造像存世。
明代以后,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中坚期,至今流散民间的金铜佛造像尚不难见。
但艺术境界很难超越早期石窟造像。
一般说来,北魏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称"板凳佛"。
清代铜佛像多面庞圆润,双眉纤细,连鼻梁,唇线分明,表情端庄静溢,且多背光。
北魏风韵犹存。
初唐时铜佛像,主要特征是佛顶部由鬓光平无纹,面庞秀润,身披袈裟,结施法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其铜佛像面容饱满,高鼻小口,大耳垂肩,唇角稍弯,双目微闭,袈裟贴身,上身袒露,神情庄重。
其身躯略有倾斜,披巾由右肩下垂,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明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融合在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s7Wn+Z SA x^!s六月联盟"t.F,h Xb J清铜鎏金观音尺寸:高16.5cm估价:RMB 40,000-60,000(元)此像三折枝式站立,足下各生一枝莲花护于身侧,极具装饰意味。
右肩花上安一宝剑,为其身份重要标识。
为八大菩萨中之一尊。
t$~69.9.35.249Xwu'{,m @*]w:i清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尺寸:高13cm 六月联盟dq'{vKX&b估价:RMB 35,000-55,000(元)联盟z-O'|o0Q5naI3FoI{!Df)}0qc"Ny@w清乾隆铜鎏金释迦牟尼尺寸:高29.5cm 六月联盟$?!_exh6O^&Ra估价:RMB 350,000-550,000(元)此像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顶饰宝珠,大耳垂肩。
明代青石弥勒佛特点介绍
明代青石弥勒佛特点介绍《明代青石弥勒佛特点介绍》篇一明代的青石弥勒佛啊,那可真是有不少独特之处呢。
咱先从弥勒佛的整体造型说起。
你看啊,明代青石弥勒佛大多是那种胖胖乎乎的形象,就像个邻家的胖大叔似的。
他的肚子圆滚滚的,大得像个充满气快要爆炸的气球,仿佛能装下世间所有的烦恼。
这肚子啊,可不仅仅是为了看起来富态,它有着很深的寓意呢。
都说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圆鼓鼓的肚子就是他宽容豁达的象征。
再看看他的面部表情,那可真是绝了。
弥勒佛总是面带笑容,眼睛弯弯的,就像月牙儿似的,嘴角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看起来既和蔼又亲切。
他的笑容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一看到就忍不住跟着笑起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馆看到一尊明代青石弥勒佛,那笑容真的是太感染人了。
当时我心情不太好,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可是当我看到那尊弥勒佛的笑容时,就好像有一道阳光直射进心里,阴霾一下子就消散了不少。
也许这就是弥勒佛笑容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人们内心深处那扇快乐的大门。
从雕刻工艺上来说,明代的工匠那可真是鬼斧神工啊。
青石弥勒佛的衣褶雕刻得特别细致,每一道褶皱都像是在随风飘动一样,栩栩如生。
就好像弥勒佛不是一尊冰冷的石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那里。
那些衣褶就像是有生命的波浪,一波接着一波,灵动极了。
而且啊,工匠们在雕刻弥勒佛的手脚时也很用心。
他的手啊,胖嘟嘟的,手指圆润,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善意和祝福。
脚呢,稳稳地踏在底座上,给人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
这就像弥勒佛在告诉我们,做人啊,既要心怀善意,又要脚踏实地。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想,这么多明代青石弥勒佛,它们的形象会不会有点太模式化了呢?毕竟大部分都是大肚、笑脸的形象。
但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弥勒佛的一种统一的认知和期待吧。
毕竟弥勒佛代表着乐观、宽容,这样一个标准的形象更能深入人心,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些经典的卡通形象一样,它们有着固定的造型,却依然深受大家的喜爱。
?明代佛像的特点
明代佛像的特点【1】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藏品鉴定156378-47680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明代佛像特征:造像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
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
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
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
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
莲花座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字体柔美;铭款从左至右刻写,而非当时中原流行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如此刻写旨在迎合和顺应藏族人藏文读写习惯。
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
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
从整体上看,所有造像皆造型完美,材质优良,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说明:绀蓝色的发髻高束,顶严呈宝珠形。
宽额丰颐,白毫凸显,双眉与鼻胫相连,眼睑略低垂,高鼻薄唇,面容和熙。
身着天衣绸裙,肩搭帔帛,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全跏趺坐姿。
此像的造型格主要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汉族的形貌,又有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
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宙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
裙裳、帔帛的质感较强,尤其在纹褶的处理上,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明代铜佛像特点及收藏价值
明代铜佛像特点及收藏价值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主要是在我国的汉朝时期,经过中国的艺术家以及民间的工匠进行吸收、融合进行了再创造的过程,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用来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
历代流传下来的佛像可以说是样式繁多、种类繁多,从其材质上看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各种各样的佛出现,特别是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金铜佛像达到了铜像高峰时期,流传至今的金铜佛像以明代为最多。
图1: 明代伽蓝菩萨黄铜;成交价:RMB 20,700,000;尺寸:高72厘米;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6-12-03。
此尊黄铜制关羽像头戴幞头,面庞丰满,蚕眉紧蹙,凤眼微睁,目光下敛,表情威严、气质刚毅。
身着甲,外罩战袍,胸前饰蟒纹。
双手叉腰,束带,足登云靴,威风凛凛坐在宝座之上。
战袍衣摆飘逸,富有布帛感。
此像的尺寸高大,体态丰满,姿态威猛有力,气势磅礴,先声夺人。
金属铸造工艺精美,细部雕刻纹饰一丝不苟,衣纹流畅,铠甲表现丝丝入扣,具象写实,可谓既可远观,又可近取。
整体人物造型富有立体感和写实性,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刚正不阿,堂堂正正、凛然不屈的义士形象,应是出自明代无名艺匠高手所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明代雕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极品。
明代佛像雕刻工艺非常的精良且器型较大,具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其佛像的器型上看,明朝之前的佛像大约都在二十公分左右,到明朝之后佛像的器型都做的非常的大。
图2:明代毗卢遮那佛;成交价:RMB 18,480,000;尺寸:高215厘米;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09-11-11。
此尊即为一尊典型的汉传佛教崇奉的毗卢遮那佛像。
结跏趺端坐,头饰螺发,戴花冠,大耳垂肩,佩花形耳饰,耳边缯带向上翻卷,面形宽大饱满,双目俯视,神态慈祥宁静。
躯体健硕,结构比例精准。
上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下腹露出蝴蝶结,极具装饰意味。
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审美演变
68专题一、佛像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工艺创作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文明国度,佛像木雕具有悠远发展历史,最初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手艺。
史料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在商朝木雕艺术发展为施漆、雕刻和嵌入的工艺形式。
战国时期,佛像木雕凭借其佛教发展和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秦汉,由于木刻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禅宗的盛行,佛教文化与木雕有了一定的联系,木刻技术也更加完善,以雄伟、阳刚的造型手法居多。
具史料记载,最早佛像人物在汉代出现,在唐代张彦远的《中国历代名画记》中有以下记述:“东晋名士戴逵曾历时三载,为会稽山菱堡寺的整株树木,雕出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大木无量寿造像。
”到了唐朝,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艺术的兴盛,唐代的佛像木雕凭借形态凝练和风格清晰的特点使该艺术开始大放异彩,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当权者开始热衷于建造雍容典雅的皇宫和庙宇,因此,从朝廷到平民百姓,佛像木雕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和各地方的的文化差异,促使佛像木雕工艺变得多样化,宋代的佛像木雕造型独特、技巧高超,比较典型的有京工、晋工、江浙工和川湘工。
宋代摘要:佛像木雕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是佛像木雕的基本特征。
因佛教的造像极为神圣,中国木雕工艺的丰富又体现了传统佛教文化的内容,为此佛像木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快发展,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愈加重视,佛像木雕作为传统工艺反映出人们对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体现我国独特的审美趣味,其美学意义又带有强烈的地方艺术特征。
本文主要论述佛像木雕的起源和创作工艺,重点论述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其审美演变。
关键词:佛像木雕;艺术性;生漆脱胎技术;审美演变Artistic and Aesthetic Evolution of Buddha Statue Wood Carving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审美演变佛像木雕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神韵自如。
明清宫廷鎏金佛造像的传承与变化
四 . 段 性 成 果 阶
实践表明 , 实施课堂教学 审美化以来效果明显 , 师生 间
的情感拉得很近 ,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 更愿上专业课 了, 成绩 自然有 了提高。学生 的艺术意识发展迅速 , 对美的 追求更加广泛 , 美感体验也逐渐深刻 , 学生 曰常比较注意 自 身外在形式和某些行 为特点是否完美 ,但他们 也更多地寻
在 藏式佛像艺术的基础上 ,大胆地吸收汉地传统的审美情
趣和表现手法 , 学术界称之 为《 汉藏风格》 北京风格》在 或《 , 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3 () 仔细观察这些明代宫廷造像( 1 , 图 )虽因神格不同 , 造
型 、姿 态迥异 . 但 都 体态 优美大 方 , 衣 纹流 畅飘逸 . 织
求个 的完 美 。
造美的能力。 实践证明 , 凡是学生有兴趣 , 学得扎实的课 , 除 乐 曲本身的魅 力影响 , 无不是教师倾注了强烈感 隋所致。 课 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感交流。 在 课堂 心理气氛可以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软环境 。 殳庸境 , 创i 课堂 会达到意想不到 的审美效果 : 教师发挥了最大授课积 极j 生, 也调动学生的上课主动性 ,在这 种情 感体验 中他们学得更
( 1) 图
大量财物 。 中间就包括为数不少的精美佛造像( ) 2。 如今以 2 0 06年香港 苏富比拍卖的十 五尊明代永宣鎏
金佛造像 为代表 的明代 宫廷 佛造像海 内外存 世其 30余 0 尊, 基本都是永宣刻款 , 偶见他朝刻识 。这些宫廷佛造像全 部 由明代宫廷御用监“ 佛作 ” 制作 , 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 故 宫博物院黄春和老师是这样评价 的:这些宫廷造像整体造 “ 型完美 , 风格纯熟 , 具有皂家艺术 的高贵品质 。这些照像是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市,是明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木质宝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塔,被誉为“东方木结构史上的一朵奇葩”。
该塔分为底层、中层、上层三层,每层设有佛像及浮雕,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塔内的24个佛像。
这些佛像不仅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特征,更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就对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应县木塔中佛像造型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凸显了明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宏伟、严肃、朴实的艺术风格。
如底层的阎罗王佛像,身穿描金铁铠,半身长着鬍须,左右各执一卷文册,形象庄重威武,体现了明代时期的讴歌正统、敬祀神灵的文化气息。
中层的释迦牟尼佛像,则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佛祖端坐下的庄严肃穆、慈悲者的和蔼安详和智者的深邃严谨,在细节处理和精致程度上更是供奉佛教徒的至宝。
其次,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表情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这些佛像,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手势,都表现出了佛教中“虚无缥缈”、“淡泊安定”等原则的思想内涵。
比如上层的观音佛像,妆容斯文,眼眉含笑,手托花盆,形态优美,彰显出慈祥、温和、宽容的形象特征,让人感受到平和、温馨和平静的心灵境界。
再次,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装饰衣饰设计也十分精美。
底层和中层佛像身着描金寿衣,褶皱打得准确流畅;颈间、手腕处都佩戴了精致的饰物;头顶上则顶着精工雕刻的金冠,展现出佛像的尊贵、华丽。
上层佛像的装饰则多为云纹动植图案,颇具丝绸之路的气息。
佛像周围都有供奉法器、禅座的陪衬,体现了明代佛教造像的丰富内涵和美学风格。
综上所述,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凝聚了明代佛教文化的精髓和技艺的成就。
无论是造型、表情还是装饰,这些佛像都表现出了明代时期文化的精湛和佛教思想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国木雕、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并对人们的审美观念、精神生活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佛像造型特征
明代佛像造型特征
1.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2 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3 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4 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5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6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7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8 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9 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造像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德化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窑场之一,以生产高质量的陶瓷器而闻名。
随着明代的结束和清代的开始,德化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观音造像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在审美特征上有一些独特之处。
这些造像体现了佛教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观音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德化窑观音造像通常以观音菩萨的形象为基础,通过精细的雕刻和绘画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内涵。
造像的面部表情通常庄重严肃,眉毛高扬,眼神深邃,给人以肃穆和庄严之感。
观音的形象常常以优雅、温柔和慈祥为主,体现了佛教对于美好生活和人性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在技艺方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德化窑以其精细和纯熟的工艺而闻名。
观音造像通常采用高温烧制,釉色鲜艳美丽,绘画工艺精湛。
德化窑观音造像的雕刻细腻而精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出色。
观音的神态和装饰,如头发和身上的衣饰,都通过工艺的巧妙处理来展现出来。
瓷器的质感光滑细腻,给人以柔和而温暖的感觉。
整体而言,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在审美上追求的是和谐、美丽和精致。
德化窑观音造像在文化意义上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观音作为佛教中的重要形象,具有广泛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信仰象征。
观音造像的制作和收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流行和受到青睐,也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美、善、富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具有丰富的背景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见证。
通过对德化窑观音造像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之处,以及明清时期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各地区木胎佛像赏析
元明清时期各地区木胎佛像赏析在汉明帝感梦遣西域求佛法之后,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的认可和参与。
佛像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格局,一举成为主流。
据考证,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
另1900年10月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寺庙废墟中挖掘到的汉代木雕立佛,现存大英博物馆,被视作中国丝绸之路的瑰宝。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衍生出的一种艺术门类,木雕佛在艺术水平和文化研究价值上一直倍受推崇,但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元代笃信佛教,设立专门的佛作造像机构以供宫廷供奉,明清两朝亦沿设。
其中宫廷风格造像因集各个主流地区工艺之精华(北方主要为山西地区,南方主要为江浙闽地区),同时与北京地区的审美情趣交融,继而形成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变的木胎宫廷风格,与地方造像区别开来。
故在元明清三代,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木胎佛造像风格:以北京为中心的宫廷风格、山西风格、江浙以及福建风格。
山西工山西工木雕造像发端于山西,皇家寺庙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宋代水月观音多产自此地。
山西造像有中国大一统的主体风格,开脸庄重大气,线条简约质朴,刀法刚劲有石刻的味道,形成一种沧桑斑驳之感。
如今能见到的多为明代,元或以前的造像存世不多。
山西造像以榆木,白杨木为主,部分采用梧桐木。
明早期木雕关公像关公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伽蓝菩萨,即寺院和守护城关的神。
关公膀阔腰圆,面庞方阔,浓眉交蹙,凤目微合,威风潇洒之气尽显。
左手上曲,因是原本做捻须状,右手提刀,气宇轩昂,仪态威严。
头戴锦冠,身披战袍,内着甲胄,头冠,衣纹刻画简括自然,肘部衣袖与战袍下摆随风飘起,整体姿态雄健有力。
此尊关公造像体现出典型的明代山西工艺,木雕造像因为是雕刻而成,相比其他材质更加富有生命力与灵性,然而保存不易,存世量少,该像雕刻工艺精湛,纹饰层次饱满,繁而不乱,为一件难得的传神之作。
浅析明代山西寺庙雕塑中佛像背光的艺术风格
图一释迦牟尼像(□赵英然浅析明代山西寺庙雕塑中佛像背光的艺术风格摘要:本文对山西地区寺庙中背光装饰的形式构成、制作工艺、装饰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山西地区明代寺庙的佛像背光雕塑主要继承了元代背光雕塑的艺术风格,在表现空间上发展为立体的形式,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木胎泥塑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手法。
装饰风格受到明代佛教发展、明代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材料制作手法下的立体特征与汉藏艺术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山西明代寺庙佛像背光六拏具佛像背光指装饰在佛像身后的光圈,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两部分。
一般来说,头光多为圆形,身光有莲瓣形、舟形、龛形等多种形式,较头光而言,身光中的装饰图案较多。
背光最初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在石窟艺术中得到极大的发展,装饰逐渐丰富。
石窟艺术衰败,寺庙艺术兴起之后,寺庙中的佛像背光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多种工艺相结合,呈现出了新的风格。
一、山西地区寺庙雕塑背光风格1.山西寺庙中的佛像及背光概述山西地区寺庙中唐代至明清时期的背光雕塑与南北朝石窟寺中的背光相比,继承了南北朝以来龛形、莲瓣形、圆形头光身光组合形等的样貌。
而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木雕及金属工艺,并且对卷草纹、莲花纹等的运用不局限在平面上,发展为相对立体的形式。
元代以来借鉴了藏传佛教的艺术中的装饰形象与汉族民间信仰中的图案装饰。
2.山西寺庙中各个时代的背光风格归纳山西地区唐代至明清寺庙中的佛像背光逐渐呈现出与前代石窟寺等背光不同的风格,唐代背光雕塑装饰较简练,体现出汉式风格。
五代宋时期背光制作运用了综合材料,体现出佛教与世俗信仰相结合的风格特征。
元代以寺庙背光雕塑装饰繁密华丽,体现出汉藏佛教艺术相结合的风格。
山西地区现存唐代寺庙背光雕塑逐渐摆脱石窟寺中外来艺术的影响,呈现出汉地的风格特征。
如山西五台山东大寺中的三尊佛像背光整体以横木支撑,以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三个光环装饰,并运用金属铜的材料装饰以唐式的卷草纹,由前代背光中以火焰纹为主的装饰形式发展为以卷草纹等植物纹样为主[1]。
从明代佛像风格看汉藏艺术融合
从明代佛像风格看汉藏艺术融合作者:张敏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7期明代诸帝除了嘉靖崇奉道教外,大都不同程度地信奉佛教,明代佛教艺术在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从佛像演变的整体性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明代佛造像的主要特点。
杨兵说:“汉地佛造像在唐宋时期逐渐褪去印度样式,变得本土化和世俗化;在元代,汉藏文化互相学习和交流;明代,传统汉地佛像和藏式佛像交替影响、趋向统一。
这期间,汉地佛造像这一条线始终没有断,它在和不同信仰、不同教义的佛教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所以说,我们始终无法避开唐宋和元代去谈明代的佛像风格。
”元代:汉藏风格造像的转型期明代佛像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永乐宣德时期汉藏艺术融合的藏式佛像风格。
这种分别融合了汉地和藏区艺术元素的新型佛像样式,由于一般都是由明代宫廷制作,所以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
一尊佛像上有汉地和藏地两个地方的明显特色,那一定是在一个历史阶段,汉地和藏区的文化、艺术有密切的交流。
事实上,如果我们要寻找永宣造像的源头,会发现这个源头并不在明代,而是在元代。
可以说,如果没有从元初以来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就不可能有永宣宫廷造像的风格样式。
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统治内地的朝代。
杨兵说:“明朝之所以会出现永宣宫廷造像的汉藏风格,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元代,由于元代的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占领内地之后,统治者就开始推行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像在这个时期成为主流”。
那么这个时期传统的汉地佛造像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杨兵说:“虽然元代统治者在统治区域推行藏传佛教,但这里面有一点需要注意,佛像风格的转变不是骤变,它一定会经历一个碰撞、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所以,即使这个时期藏传佛像盛行,但同时,内地佛造像也在发展。
”同一个历史阶段存在两种佛像艺术风格,它们之间势必会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深度交流,最终必然会产生全新的艺术风格。
探究明代宫廷铜佛造像的特点
探究明代宫廷铜佛造像的特点作者:韩冰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佛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最有其代表性的就是明代宫廷铜佛像,明代宫廷铜佛像在拍卖市场以及收藏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由此可见,明代宫廷铜佛造像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升值空间。
而本文就是来介绍明代宫廷铜佛造像的一些特点和简单举例说明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宫廷铜佛。
关键词:明代宫廷铜佛;收藏;探究明代宫廷铜佛造像主要指的就是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又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由宫廷专门建设的造像机构的一个部门。
在明代时期又将其机构称为“佛作”,隶属“御用监”。
在这个机构中制作出来的铜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多封众建”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
宫廷造像融合汉藏两种艺术因素于一体,整体造型完美,材质优良,雕工细腻,技艺纯熟,雍容华贵,流光溢彩,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多方面价值。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明代宫廷佛像的几个特征表现。
1 明代宫廷铜佛像特征1.1 面向特征明代宫廷铜佛面相大致都比较丰润,细眉长目,高鼻梁,较薄的嘴唇,额头部比较宽,耳朵比较大而且会有下垂,表情一般都是很庄重但是还不失柔和。
1.2 身形特征明代宫廷铜佛一般身形比较匀称而且具有协调性,衣着轻薄而且比较贴身,佛像上线条流动柔和,衣袖转折处显得格外自若。
佛像中菩萨肩膀微宽而腰比较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
1.3 台座特征明代宫廷铜佛像一般都是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比较宽大,台座周围的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还有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处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都比较的写实而且生动。
明永宣宫廷佛造像的欣赏及鉴定
明永宣宫廷佛造像的欣赏及鉴定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16亿港元的天价,打破了历年来中国工艺品拍卖的世界记录。
受此刺激,国内佛造像拍卖活动成交活跃,价格大幅刷新,众多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佛造像专场,尤其是明永乐、宣德两朝的宫廷佛造像,更是众多藏家追捧的对象,价格坚挺,一路上扬。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伪品充斥市场,让藏家真假莫辨。
金申先生是我国佛像鉴定领域的权威专家,此文系作者的真知灼见,相信能对读者的收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不可不读。
有关明廷佛造像的历史明代开国之初,明政府十分注意同边疆的少数民族协调关系,特别是与藏族地区的宗教上层,互遣使者通谊,赠换方物,史不绝书。
北京的数座藏传佛教寺院,常住的西藏僧人即所谓番僧达数百人之多。
藏族地区修建寺庙,也多仰仗明廷派遣工匠,支援铁器、油料等各种建筑材料,佛寺建成又往往请明廷赐寺名,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壬寅∶西宁番僧三剌贡马……又创佛刹于碾白南川,以居其众,至是始来朝,因请护持及寺额。
上赐名曰瞿昙寺。
明代皇室也多信奉西藏佛教,宫中辟有佛堂,一年中有各种法会。
为了适应明廷的佛事和赏赐施供的需求,宫廷内的御用监设有称为佛作的作坊,专门制作佛像法器。
御用监佛作的工匠是从各地举荐而来的有特殊技艺者,内中自然有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尼泊尔等所谓域外人。
西藏佛像可说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出于藏族工匠和汉族工匠之手的佛像在风格上也截然异趣,一望而知。
藏佛造型优美,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
而汉地佛像造型端庄工整,头偏大,姿态较僵板,手、脚等表现也颇概念化,总体上趋于程式化。
永宣宫廷造像风格主要来源于西藏,但又与西藏本土造佛像不完全相同。
它毕竟是皇室御造,故风格上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有内陆佛像的特点。
佛像的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体现出皇室气派。
西藏佛教僧人进京,向朝廷进献马匹、哈达、佛像等物,明廷亦回赐锦缎等丝织物(统称采帛、采币),以及茶叶、佛像、法器等。
明代陶瓷佛像特征
明代陶瓷佛像特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陶瓷佛像制作的鼎盛时期,具有独特特征。
以下是明代陶瓷佛像的一些特征:
1. 胎质精细:明代陶瓷佛像采用优质细腻的胎土制成,质地坚硬,瓷质纯净,视觉效果较为明亮。
2. 装饰丰富:明代陶瓷佛像通常以白瓷为主体,然后再通过施釉、彩绘等装饰手法进行修饰。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彩绘、镶嵌铜丝、雕刻等。
3. 造型端庄:明代陶瓷佛像的造型较为庄重简洁,一般以坐禅、立像为主,体态端庄,面容慈祥。
4. 表情丰富:明代陶瓷佛像注重表情的刻画,尤其是眼睛和嘴唇的细节处理,通过巧妙的装饰和雕刻,表现出佛像的慈悲和智慧。
5. 纹饰繁复:明代陶瓷佛像常常以纹饰为特色,细致的纹饰设计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工艺水平。
常见的纹饰有花卉、祥云、龙纹、凤纹等。
6. 彩绘精美:明代陶瓷佛像的彩绘技法独特,色彩明快,画工精致,常采用宝石绿、苍黄、褐绿、紫褐等绚丽的釉彩。
总体来说,明代陶瓷佛像在造型、装饰、表情和纹饰等方面都
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艺术家的高度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完成了中国化历程,至宋代基本完成女相的转变。
观音造像基本的、传统的元素主要依托于《佛说造像度量经》《观无量寿经》《愣严经》和《妙法莲华经》四大佛教经典[1]。
一尊完整的观音造像主要由观音正像、底座和配饰品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底座构成背景和配饰品一起形成造像场景,再加上观音姿态、动作等,构成完整的观音题材造像。
1 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常见元素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民间收藏存量较大,根据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及梳理,笔者认为造像背景常见的元素大体上可分为六类。
岩石类:通常表现为类似于太湖石的山崖造型,瘦、透、漏,特点鲜明。
其中又分为带有小几的三层型、类似石凳的一层平台造型和宝座式造型。
泉州门里博物馆收藏的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图1)三层山崖造型颇具山势,透、漏雕刻明显、精炼,山石错落有致,观赏情趣强烈。
主题为怀抱婴儿,线条流畅,整体造型极为精致[2]。
这一类型在存世观音造像中所占比例较大且以坐姿为主。
至清代,童子拜观音、送子观音等造型民俗化特征渐趋明显,戏剧化场景突出。
海水类:这一类型观音造像以站姿为主,尤喜涡旋状纹表现海水的起伏感。
其中又有卷草纹厚圆底、卷草纹薄底、海水江崖纹、放射状平台和长方平台型等几种。
在海水江崖纹雕刻方面,线条精致,纹饰锐利,并常伴有荷花、荷叶、鱼篮等配饰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明“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图2),趾头修长的左脚露出,踏于海水浪花中,波涛汹涌,浪花泡沫珍珠般晶莹剔透[3]。
祥云类:明清时期德化窑祥云类观音造像配饰品较少,大多表现观音伫立凝神的站姿。
而在服饰方面,大多首服为头巾,披披肩、着裳群,受民俗化影响较小。
底座常见有卷草纹厚平台、如意纹平台和元宝纹平台三种。
私人收藏明末清初“笋江山人”款祥云观音立像(图3),卷草纹连绵回旋,线条清晰,花纹层次分明,工艺流畅精致。
明清金铜佛像浅谈
明清金铜佛像浅谈在中国明清铜器收藏的种类里,明代的宣德炉因其稀少珍贵,早在90年代初期就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除了名扬天下的宣德炉之外,明清时期铸造佛像的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当今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金铜佛造像的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每个朝代的金铜佛造像都有各自时期鲜明的特点,凭借那些特征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金铜佛造像所处的年代。
清朝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文化基本上都是照搬明朝,他们的佛造像艺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
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明代鎏金铜佛像很少,但凡鎏金,那佛像均有“金水厚重,色显红色的特点。
而清代铜佛像大多数都鎏金了,其镀金佛像具有“金水薄淡,色显黄色”的特点。
明、清金铜佛像的底座,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在底部有细微的不同:佛座底部周围微圆,没有锉痕者是明代作品;佛座底部周围平坦而且有明显的锉痕者是清代的。
浅谈铜制佛像造假法1. 直接铸造仿旧造假,也就是依照真品翻制模具或者新造模具,以传统失蜡法或翻砂法造像,再根据真品实物或者有关资料修整细节。
例如以化学酸碱涂料加上锈斑、人为地添加磨损痕迹等。
2.“整旧如旧”的修补造假。
将有残缺的佛像进行不显眼的现代修、补。
例如,将古佛像磕碰、残、裂的部位进行重新修补打磨再做旧;部分缺失底封的佛像进行仿旧封底。
或者将两件不同的佛像残件整合拼凑。
例如,将残断的佛像进行肢体重组,将缺失莲座的佛像配上古莲座残品,将缺失法器的佛像配上大小相若的法器等张冠李戴的行为。
3. 编造铭文,在不带铭文的佛像上刻上铭文,以混淆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和民国时期,佛像艺术不同于过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一是造像题材的模式化和世俗化,二是造像风格的程式化和世俗化。
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分析,造成这一时期佛像艺术衰颓的原因主要有三:佛教自身发展的衰颓,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
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大兴藏传佛教寺庙,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带动了汉藏佛像艺术的深入交融。
藏传佛教重视造像仪轨,讲究造像的量度和躯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它对塑造庄严如法的佛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却禁锢了造像者的发挥与创造,限制了佛像艺术个性化发展。
这种造像艺术模式因明清诸帝崇重而大行其道,对内地传统造像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内地传统造像艺术纷纷仿效藏传佛像,形成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共存、汉藏风格趋于统一的趋势。
这五百余年间,时间、地域、产地和雕塑者的不同,佛像艺术在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明代诸帝除世宗崇奉道教外,多程度不同地崇奉佛教。
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采取的政策、态度略有不同,明代佛像艺术出现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交替影响的局面。
这里分五个方面来探讨明代佛像艺术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洪武时期的佛像艺术承袭宋元风格。
目前,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整躯气宇轩昂,显宋元造像雄阔健硕的艺术气韵。
像背装藏洞木盖竖刻题记:“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谨发虔心……吉祥合家乐安。
洪武十八年七月。
”若无题记,我们根据经验判断,一定会确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
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大小和造型风格完全一样,皆结跏趺端坐,显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姿势。
佛座为六角形束腰式须弥台座承托单层仰莲座的组合形式。
须弥座束腰处刻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体量虽小,做工精巧,风格古朴,气韵十足,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
此像弥座铭文反映了明初藩王奉佛的历史信息,“周府”据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肃王府。
朱肃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洪熙元年(1425年)卒,谥号“定”,所以又称“周定王”。
周王为何要造这些佛像,且是有零有整的数目?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结发之妻马皇后去世说起。
据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表缅怀之意,决定选派有道高僧分别辅助诸子,一方面帮助诸子为马皇后念经祈福,再一方面对诸子实施佛教道德教化。
由此因缘,诸皇子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王朱肃大造佛像应与此因缘有关。
至于他为何选定5048这一数目,有学者认为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
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最早由唐代西京崇福寺高僧智升编订,主要体现在他编著的20卷《开元释教录》中。
在这部经目著作中,智升选取了5048卷经典作为大藏经的定数。
后世雕印大藏经多依之为准,或以之为基础略有增删。
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南朝傅翕大士发明的转轮藏的启发。
转轮藏是一种储藏大藏经的活动装置,转动一周,即表示念诵全套大藏经一遍,可谓一举而多得。
朱肃选定此数造像兼具礼佛和诵经的功德和意义,与转轮藏的功用完全相似(金申:《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周王造像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手中也有收藏,初步统计存世数十尊。
这些造像大小、风格完全一致,应当是一模所出,只是保存品相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造像也有不少仿品出现,有的是近年新仿,有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所仿。
不论何时仿制,仿品与真品区别明显,不难鉴别。
永德时期宫廷汉藏风格造像永乐皇帝为推行其宗教笼络政策,专门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铸造藏式佛像,赏赐给西藏上层僧侣。
当时宫廷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御用监”,明人刘若愚《酌中志》对御用监及佛作有明确的记载(见《酌中志》卷十六)。
据史料记载统计,从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期间,西藏向明廷至少进献了七次佛像,而在永乐六年(1408年)和永乐十六年(1418年)间,西藏六次接受明廷赐赠的佛像(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这说明,最迟在永乐六年明代宫廷造像已开始制作。
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宣德时延续不衰,但宣德以后便骤然销声匿迹了。
它为何突然消失,我们不得而知。
因此,明代宫廷造像实际上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习惯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
据调查,存世的永宣造像国内外有400余尊,供奉或收藏在喇嘛庙、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其中,国内有300余尊,藏地多而分散,首都博物馆收藏50余尊,是所知国内永宣造像最多的一处收藏单位。
国外100余尊,主要收藏在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收藏地分散。
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英国收藏家斯皮尔曼(Speelman)历40余年收藏的14尊永宣造像,是已知国外永宣造像最大的藏家。
当然,这些数量反映的并不是明代宫廷造像的实际情况。
明嘉靖、崇祯时,朝廷发生多次撤毁藏传佛像的事件,一些永宣造像可能遭到破坏;而“文革”期间毁坏的大量佛像中也应有永宣宫廷造像。
根据现存的造像实物,我们对永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风格来源、艺术特征、发展演变、题材寓意和文化价值等,获得了初步的认识。
第一,风格来源。
永宣造像是新型的佛像艺术模式,风格独特而成熟,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在元末明初西藏成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大胆地吸收汉地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工艺技术,将汉藏艺术完美地融于一体的新的艺术风格。
独特之处在于大胆地吸收了汉地艺术,实现了汉藏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这是以往西藏佛像艺术不具备的特点。
若追溯其艺术来源,我们以为,它不是来源一种具体的艺术模式,而是一种艺术潮流和倾向。
这种艺术潮流就是元初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开创的汉藏佛像艺术交流的潮流,永宣造像正是秉承了这一汉藏艺术交流的传统而开出的一朵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花;如果没有元初以来汉藏文化艺术的密切交流,就不可能结出永宣造像这一艺术硕果。
因此,基于艺术因素的组合元素,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汉藏风格”。
第二,艺术特征。
永宣宫廷造像,风格统一,艺术特征基本一致。
其具体表现为: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
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
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
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
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
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
莲花座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字体柔美;铭款从左至右刻写,而非当时中原流行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如此刻写旨在迎合和顺应藏族人藏文读写习惯。
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
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
从整体上看,所有造像皆造型完美,材质优良,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第三,风格演变。
从局部特征看,永宣造像也存在差别,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
永乐前期,约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廷造像的创立时期。
造像体态优美,面相妩媚,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
其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遗风,最突出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且神韵十足,典型实例如斯皮尔曼旧藏19厘米的旃檀佛像。
永乐后期,约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到永乐末年(1424年),为明廷造像的定型时期。
造像体态趋于平稳,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莲花瓣,形制比永乐前期明显宽肥饱满,莲瓣头部出现卷草纹,典型实例如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宣德时期,主要为宣德帝在位时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发展时期。
承袭永乐后期特点,但躯体更趋肥胖,略显臃肿;面部更趋汉化和男性化;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亦比起永乐时期强烈;体量普遍增大;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如永乐时期优美精细。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400余尊永宣造像中,宣德时期造像约占十分之一。
这应是永宣宫廷造像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第四,题材寓意。
永宣造像题材丰富,初步统计约有30种题材。
按照每种题材在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依次有绿度母、文殊菩萨、四臂观音、金刚萨、释迦牟尼佛、金刚持、不动佛、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药师佛、无量寿佛、大日如来、不空成就佛、宝生佛、二臂大黑天、四臂大黑天、大成就者毗瓦巴、马头金刚、上乐金刚、喜金刚、吉祥天母、地狱主、自在观音菩萨、摩利支佛母、大轮金刚手、地藏菩萨、旃檀佛等。
这些题材虽然与藏传佛教数百上千的种类相去甚远,但是却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寓意。
首先,大部分题材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共同信奉的,如文殊菩萨、四臂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绿度母、释迦牟尼佛、五方佛等,体现了明廷对藏传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的普遍尊崇。
其次,一部分造像带有明显的教派属性,为某一教派单独崇奉,而且基本每个教派都有代表。
如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毗瓦巴是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喜金刚和二臂玛哈噶拉也是萨迦派专门崇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文殊菩萨、地狱主为格鲁派崇奉的本尊和护法神。
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廷对西藏推行的“众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
再者,少数造像题材来源于汉地佛教,如旃檀佛、高僧形象的地藏菩萨等。
特别是旃檀佛,堪称内地佛之重宝,因为它是模仿十六国时期传入汉地的一尊印度旃檀佛像制作而成(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41)。
永宣宫廷仿制如此神圣的佛像赐与藏族同胞,表达了深切的宗教关怀,表现了政治家的远大抱负和胸襟;同时通过这种赏赐,也丰富了明代宫廷造像和藏传佛教艺术的题材与造型,为当时汉藏佛像艺术交流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色彩。
第五,文化价值。
永宣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
永宣造像造型完美、装饰繁缛、工艺精湛,尽显皇家气派;同时所有的造像上都清晰地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识,具有宫廷造像的明显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