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中国历史上深受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探讨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以及这些影响带给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佛教的影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和建筑中,佛教带来了壁画、雕塑和佛寺等建筑形式,这些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并演化出自己的风格。
例如,石窟艺术中的悬空式和壁龛式都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创作手法。
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佛教对汉语语境和语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和学习促进了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和改进。
《新唐书》称:“京师艺官,注行藏经一万五千卷。
”佛教在哲学上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无我”,是全人类都有共鸣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它强调思惟和权衡好坏、善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和探索人生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二、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它的美学、建筑和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印度古代艺术中的唐卡画和佛像雕塑等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些艺术形式被中国人吸收、借鉴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另外,在印度哲学中宗教、哲学和文化紧密相连。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的法律制度、道德标准和思想体系中。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正义、秩序、礼仪、忠诚等都有着印度哲学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印度文化元素佛教和印度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们在文化、艺术、哲学、教育等领域经久不衰。
例如,佛教的影响在中国的春节民俗中得到了展示:如灯笼、花灯、年画和烟火等都是以佛教传统为基础的。
而印度文化的影响则表现为风水、易经和中医等其他元素。
除了以上形式的影响外,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思想影响也在中国深入影响着教育。
例子如有些高中使用佛教典籍进行中国古代文化探究的课程,以及大学对印度文学、哲学等进行研究的课程。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传统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传统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中国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还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于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迅速深入中国大地。
在中国几乎所有层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1.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经由译经所带入的佛教语言、佛教文学形式、佛教艺术技术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书籍中的大量诗歌,不仅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语汇和词汇,还启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
同时,佛教所使用的壁画、佛像、经幡等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容,对后来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起到了指导和影响作用。
2. 佛教对思想和哲学的影响佛教通过自身的独特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讲究修行和悟道,提倡对人生和世界的洞察和领悟。
它的思想体系启迪了中国哲学家们的思考,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通过佛教经典的翻译传入,引起了中国哲学领域的一场巨大风潮,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教在道教与儒教兼容并蓄中的地位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儒教兼容并蓄。
佛教传入中国时,与中国原有的宗教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儒教的仁义道德观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中国人的信仰中,不同宗教往往并存,互相影响,佛教正是通过与道教和儒教的相互融合,使其在中国的地位更为巩固和重要。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道教作为中国最早的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道教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道教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理念,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宗教,其传入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东汉政治和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氛围开放,导致了印度佛教和中原文明相互交融。
经过多位历史人物的推广和弘扬,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的转移,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佛教传播在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逐渐被印度文化所影响和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和中印双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佛教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精神追求。
佛教的教义主张以八正道为中心,强调顺应自然和平衡;禅宗则注重内心的静默和禅修,使人得以超越表象和偏见,达到真正自我和心灵的净化;念佛功德量大的传统,则强调对生命的珍视和安抚。
这些佛教哲学思想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启发,也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更新和创造。
其次,佛教的艺术表达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佛教造像、壁画、佛经、音乐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使得中国文化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例如,唐代艺术,因汉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很大发展。
佛教艺术不仅在意识形态上,而且在视觉和审美上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最后,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教所有的课程和修行方法都来自印度,涉及到了印度文化、语言、地理、历史以及哲学。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这些文化交流的启示使得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佛教成为了与儒道思想平行的精神宗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民间信仰的融合
佛教和道教的相 互影响:佛教传 入中国后,与本 土的道教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
的民间信仰。
佛教的影响:佛 教的传入带来了 新的思想、文化 和艺术,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影响:道 教作为中国本土 宗教,其思想、 文化和艺术也对 佛教产生了影响, 使佛教在中国得 以传播和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题材,增加了文学创 作的灵感来源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丰富了音乐形式,增加了音乐创 作的灵感来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促进了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 的发展,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丰富了 哲学理论体系
养生方法:包括 饮食、运动、心 理调节等方面
中医理论:吸收 道教医学理念, 形成独特的医学 体系
养生文化:影响 中国人的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念
民间信仰
道教信仰:神仙、鬼魂、风水等 民间习俗:祭祀、占卜、祈福等 道教文化:道教音乐、道教建筑、道教文学等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丰富了民间信仰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民间信仰的融合: 佛教和道教的相 互影响,使得民 间信仰更加丰富 和多元,形成了 独特的中国文化
特色。Leabharlann 文学艺术的相互影响佛教和道教的文学相互影响:佛教的经文和道教的经典都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的艺术相互影响:佛教的雕塑、绘画和道教的建筑、绘画都对中国的 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的音乐相互影响:佛教的梵呗和道教的音乐都对中国的音乐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唐朝玄奘苦心取经,再到近代鸿一法师宣扬佛教,佛教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演绎了一段段历史,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它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巨大的。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
我不是专业研究佛学的人,我只能用我自己的话,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唯心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
他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
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
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二、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艾光明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
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文学、艺术、风俗三个方面说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南齐?沈约“八病”之说,指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基于此理论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诗”或“新体诗”。
因当时皇室推崇,而成文坛主流,以致陈隋嗣其余风,演为唐骈文及三唐诗体。
到唐代,禅宗盛行。
诗人受禅宗的影响,开始追求高远的意境,以情入景的诗风开始流行。
初唐、中唐、至宋代,诗风发展为融景入理。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佳句,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因佛经或是五言、七言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不象早期中国文学作品所具的单一性,所以唐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实是受佛经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苦空无常和因果轮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以后的诗词、戏曲、小说之中。
宋词中当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史书中吸收了佛教传说的故事,也出现了佛教论著、注疏、佛教经录、佛教史传等史书形式。
比如:汉末三国时牟融《理惑论》、刘宋时陆澄撰《法论》、萧梁时宝唱撰《续法论》等。
自东晋道安注疏佛经22卷后,注疏经论日益成风。
出现了合本子注的形式。
此外,汉译佛典的钞略编目、佛经目录的考订、佛教史传的编撰,一时也蔚然成风。
如慧远《大智度论钞》、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杨玄之《洛阳伽蓝记》、魏收《魏书•释老志》等。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首先,佛教经典有很多就是典雅的文学作品。
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
僧侣与文人名士交往的增多,寺院讲经说法的普及,佛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各方面起着广泛的作用。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
”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文学的各国领域,无论是诗歌、散文,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小说、戏曲,都可看到与先秦、两汉经学的不同面貌,这就是受佛教经典的文体和佛教理论的各种观念以及佛教宣传方法直接的感染和影响。
其次,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使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大的变化。
在内容方面,主要增添两种成分,一是佛教提倡就人生、世界而观苦、空、无常、无我,主张四迁流相,对自然人事多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得到契悟;二是中国文学原来很少对超时空、超现实有想象力,偏重于写实,显得简单拘谨,但佛教则不同。
如《维摩诘经》描述维摩居士身居丈室,而有神通变化,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思想,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
同时,由于佛经的传译受到了冲击和渗透,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倾向。
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诗歌和俗文学等发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
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等书里讲凡间的业报,把形形色色的故事嫁接在一起的例子可资佐证。
《黄梁梦》和《南柯太守传》等脍灸人口的名篇,其原型也远植于佛经中的“幻梦”和“魂游”一类故事,后来又进一步演化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里的若干篇章。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更是以唐僧西游取经为主题。
再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来看,可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俗讲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的渊源所自。
此外,历代禅师们的开示和法语的记录所产生的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各种语录。
四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
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
中国绘画,在佛教尚未传入前,已具独特风格,后受佛教影响发生重大变化。
东吴画家曹不兴,接受西域佛画艺术影响,所画佛教人物传神逼真,被称为中国佛像画的“始祖”。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更主要的是创作思想上有突破。
王维将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诗画,他的画以气韵为主,变钩研之法为水墨渲染,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
禅宗精神影响绘画,使山水画脱离死板风格志向与大自然结合。
唐宋以至明清画坛,大凡有大作、有名气、无不深得佛教思想熏陶,表现在作品上往往深远宁静,大有反净其意、超然物外意境。
禅宗兴旺时,绘画道盛,禅宗衰退时画坛冷落。
也算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特殊现象。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
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
此后经数代传衍流变,至盛唐时,终使绘画、建筑和雕塑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五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首先,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
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
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 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
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
辽朝也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教的政权,辽僧人希麟在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基础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共10 卷,可补《慧琳音义》所未备。
这些作品对研究中国古音、词的古义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慧琳音义》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十分重视,已出版研究专著数部。
其次,佛教对中国的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佛教的传入,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语言学的交流。
从汉末开始,梵学传入中土,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反切的广泛使用、四声的发现、等韵学建立,都多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反切是中国古代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清初编纂的著名字典《康熙字典》就采用了这种注音方法。
再次,佛教对中国的文字也有影响,如我国藏族使用的藏文,据记载是7世纪时由图弥三菩扎参照当时的印度字母创制的,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
历史上曾用藏文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书籍,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不但促进了藏语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
佛教的专门用语很多,有一些已进入全民的语言里,如佛、禅、寺、庵、塔、菩萨、罗汉、三藏、居士、法名、受戒、沙门、沙弥、行者、方丈、主持、禅杖、衣钵、施主、化缘、忏悔、地狱、阎罗、涅、刹那、僧多粥少、大吹法螺、大慈大悲、菩萨心肠、清规戒律、丈六金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
还有些佛教用语,受了汉语的影响,人们已经不能再意识到它们的来源,如梦幻泡影,原是佛教名词,见于《金刚经》的记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指的是梦境、幻觉、水泡和影子,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就像梦中所见、幻术变化、水中泡沫、镜子影像那样虚而不实,后来比喻虚空不实的东西或不能实现的妄想。
源于佛教的常用典故也很多,如三千世界、天龙八部、千手千眼、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泥牛入海、口吸西江、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说梦、蒸沙成饭等等。
此外,佛教还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如《高僧传》中记载僧人东来西往路线;《法显传》记载法显陆去海还路线;《水经注》关于印度境内两大河流的记载;《洛阳伽蓝记》中宋云西行路线等。
佛教的传入也刺激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发展,如道教受佛教影响,也开始编纂自己的典籍;道教借鉴佛教中的“佛性说”,创制了自己的“道性说”等等。
佛教还给中国留下了很多世风民俗与名胜古迹,如浴佛节、盂兰盆会、腊八节等民俗节日,吃茶、食素、取名、施舍、营供、佛社、庙会等生活方式,以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道场)等名胜古迹。
佛教信仰与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比如因果报应、地域观念、菩萨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