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摘要】刘备军事才能不及孙权,更不及曹操;计谋与此二人更不能同日而语。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刘备起自微贱,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而借乱世而成英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著的追求而成就霸业。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的历史故事,艺术的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之间90余年的历史。作者以刘姓为正统,违反了《三国志》“帝魏寇蜀”的历史真实,而通篇小说是通过“尊刘抑曹”来体现出尊善抑恶的本质。通篇以蜀汉为中心,小说反映出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计争,通篇竭力吹捧刘备。客观的反映出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刘备的仁义

刘备中仁义这个典型在当时是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恰好和背负着“奸臣”、“歼贼”形成对比,就更能显示出刘备之“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抗衡,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因为他凭借着“仁义”之心去赢得了“人和”。

(一)兄弟之义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情,为后世学习和效仿,成为一个范本。自结义后,始终都是以义为先。关张二人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待二人如亲兄弟,甚

至比亲兄弟还亲,后来他们三人实际上是兄弟,名义上是君臣。刘备曾说:兄弟入手足,女人如衣服。我们不管刘备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这话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也确有其事。从日后也可看出,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以后,刘备未得此噩耗时,做了一梦,梦见二弟关羽哭泣相告,愿兄起兵,为他报仇。《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一会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后来得到这一死讯,刘备先是先杀了不肯发兵的孟达和刘封,而后就大兵攻吴,被陆逊所败,退守白帝城。刘封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始终有儿子的名分,而刘封都被他杀了,对此,不难看出他对兄弟的情义。连平时最听诸葛亮的话的刘备,而这次却一意孤行,誓为兄弟报仇,最后为吴所败,七十多万大军被陆逊一把火就给烧了,从此蜀就成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了,刘备白帝城拖孤,也随兄弟而去了,由此可见他对兄弟之情之深。

(二)君主之仁

陈寿《三国志》里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也”。刘备从小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当乘此车盖”。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住本”的思想。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不论其成败,都绝对跟随于他。而对当时刘备而言,带走百姓本身就是一种负担。连自己都很难立足。但至少说明了刘备得民心。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才有了立足之本——人和。徐州牧陶谦病危,

想让位于刘备,刘备三番五次推脱,徐州百姓听说了都跪拜府前说:“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由这句话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当时领导者的不仁,更是说明了刘备的仁义,并且是刘备坚定了自己以民为本,做一名仁爱之军的想法。(三)刘曹对比

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所抱的思想都是“拥刘贬曹”的。在书中所描绘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体现出他的“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狂”。这些与刘皇叔的“仁爱”相比。就更加鲜明了。“曹操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都说明其残忍。与刘备连刺客都不忍心杀他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而在整本书中对曹操花了大量的笔墨,那些似乎是为刘备服务的。

二、刘备能忍

关于刘备的忍,在三国时期是很少见的,不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为贵胄,肯屈居人下,甘心受人驱使。就他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隐忍中不露,这份忍术都值得后人对其另眼相看。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的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从曹操这句话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刘备的赏识,认为他是真正的英雄。但当时的刘备也是屈居人下,再跟着曹操,于是,听说了此言,手中匙就掉到地上,当时正打雷,他说被雷声給吓掉了,曹操也没起疑。这些作为帝

室贵胄无不是忍也。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起穷途来投,将其收与小沛。而当刘备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而刘备暂居小沛,并且他的老婆和孩子都落在吕布手中,而他还是忍了。像这种忘恩负义之人,在旁人看来,人人得而诛之,可刘备却对吕布说:“备欲让兄久矣”。这直接是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备真的啥都不计较。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在刘备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是非常值得人称道的。因为在当时他根本没有把握夺会徐州,因此只能忍了,在慢慢的寻找机会。,正因如此他才没有被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像吕布这种三姓“家奴”乃小人也。后来刘备借刀杀人,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足以见其忍功不一般了。

三、刘备的智慧

他比起曹操来没曹操通晓兵法,也没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能力。但是值得称道的是哪些用兵如神的人都能为其所用,而起是死心塌地的跟随,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成为他成就霸业所采用的高明手段。这就表现出他高明的智慧

(一)收民心之智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一事中是最具典型性的。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景下,连自己妻儿都照顾不了,丢下不管了,但刘备却偏偏就是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跑,可以想像一下他做到这一点的难能可贵。但事实证明他走“人和”这条路是对的,他收民心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后人说:先主弘毅宽厚,这不是吹出来的。

(二)收“人”心之智

这里这个“人心”不是指“民心”,而是指“人才之心”。在当时,刘备手下是文武众多,人才济济。这不是因为他的势力比曹操,孙权强,而最关键的是,刘备能给他们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自己。从赵云来说,赵将军是在当阳被刘备彻底收买的,就那么一个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期晓勇的常胜将军赵子龙非常感激,无以为报,只能死心塌地的跟随他报知遇之恩了。再一个就是诸葛亮了,刘备对其是言听计从,对他信任到了极点。“三顾茅庐”最让人们所熟知,他三次于草庐中才请出诸葛亮,在“火烧博望坡”一战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只有二十多岁,还是把军符交给了他,他则一战就出名了。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之深。他甚至有时侧旁而坐,让诸葛亮坐中,可见他的收“人”之智。

(三)用人之智

刘备账下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不逊色与曹操。刘备拥有当时奇才和怪才的孔明和庞统。武将方面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每一个都能勇冠三军,取上将的首级如探囊取物。之后有魏延和姜维。可见刘备确实做到了用人的政策。也说明了他独到的用人风格。

1、重用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并且立刻让其当了军师,执掌军权。因初出茅庐,刘,关对他的权力是不服的,并且还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