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不仅继承了西方文 艺理论的这一优良传统,像许多西方文艺理论家一 样,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 以极其开阔的视野审视文学,把从古到今的一切文学 作品都看成是一个大体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 显然是对传统的有机整体观点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 他又进一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 他的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法。
瑞恰兹对传统的语境概念的拓展主要在两个方向 上进行。
首先从共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就可以 扩大到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 切事情。
其次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则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 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6.2.4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
6.3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6.3.1 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艾略特明确提出了一种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这种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并不在个别作品,而是着眼 于整个文学。
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尽一个有机整体,同 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 认为,作品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 是一种有机的组合。
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是它的文学特性、想象和 语言三者的结合,它的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 和逻辑结构,而且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看法,总的来说,瑞恰兹是 把语义分析方法与心理学方法融合在一起,既对语言、 思想与所指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又充 分揭示作家的心理以及读者的心理对于作品意义的影 响。然而这往往又使瑞恰兹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就其理论的主导倾向而言,他主张的是一种内在的批 评,然而当他引入心理学因素,尤其是把读者的联想 意义引进作品意义的时候,他的内在的批评也就受到 了挑战,他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系 统的基本观点也就露出了破绽。
6.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1 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
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 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此外,查尔 斯·奥格登、詹姆斯·伍德也是该派重要理论家。
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 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1941)一书得名。
新批评派作为一个形式主义文论派别于20世纪20 年代在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获得长足发 展,达到它的鼎盛期,6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新批评 派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 。新批评派的 奠基者当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在新批评派的进一步 发展中,兰色姆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人物。
6.2 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
6.3.2 “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承继T·E·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 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 首先,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 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能获得对他的客观 评价。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6.3.3 文学批评的标准——“外部权威”
艾略特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文学有机整体性 的原则出发,提出批评的标准应当是“外部权威”,
即 文学传统。这也就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的批评原则。
把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作为批评的标准,那么在 批评文学作品时,首先就应当审视它是否遵循传统。 其次,批评要以事实为基础。
科学的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诗歌语言中的陈述则 一种“拟陈述”。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证实的陈
述。
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包括诗歌语言在内的一切文 学语言都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它是文学家对事 物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第二,它又是对读者的一 种情感态度的表现;第三,它希望在读者那里引起情 感效果。
6.2.5 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理论
6.2.1 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首先,语义分析方法是语义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的 特征。
其次,语义学批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心理学问 题的重视。
再次,语义学批评的另一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 内在的批评。
6.2.2 文学作品的意义
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意义的关键问题在于语言 与思想的关系。在他看来,语词只有在被人们利用时 才具有意义 。
另一方面,艺术的价值又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的。他否定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经验的存在,认 为它们与日常的价值和经验十分相似。这种观点的立 足点就在于强调艺术价值和艺术经验与人类社会生活 的密切联系。他的这种看法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批判了 布拉德雷等人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 向,其消极面则是把艺术价值、艺术经验与日常价值、 日常经验完全等同起来,从而最终会导致取消艺术价 值、艺术经验的存在。
6.2.3语境理论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语 境理论。早在20年代,瑞恰兹就开始谈到这个问题, 而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一书中则系统地阐述 了这个问题。
瑞恰兹认为,语境对于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十分 重要。他对语境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传统的理解 上,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 的联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瑞恰兹认为信息传达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 形式,而艺术是传达的一种最高形式 ,瑞恰兹进一步 指出,艺术传达之所以可能,那是由于人们具有相同 的生理和心理结构。
在谈到艺术价值问题时,瑞恰兹的基本立足点是 心理学的。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冲 动既是生理需要,更是心理需要。艺术作品能够使混 乱的冲动变得协调有序,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而诗 歌 语言使用的则是“记号”。符号与它所指称的客体相 对 应,而记号则没有相对应的客体,因此记号所表达的 则是一种情感或情绪。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 础上的情感语言,而科学语言则是一种符号语言。诗 歌语言关注的是所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而科学 语言则注重符号化的正确性和指称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