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兴起与地理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些商品中,对徽商这个群体来说,最重要
的莫过于食盐。食盐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生 活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又是一种本薄利厚 的特殊商品。正因为如此,历来都由官方控 制或直接经营,官府对打击私盐不遗余力。 明清的大多数年代实行由官方控制食盐销 售许可与配额的制度,盐商获得了配额,就有 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一日米船不到,民有饥色,三日不到
就有饿殍,五日不到有昼夺” [
(二)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兴起提供的现 实性 1 徽州本土可供交换的独特而丰富的物产 资源,为徽州人经商奠定了基础
徽州虽处万山之中,但气候湿润,其物产
非常丰富,如杉木,“休宁山中宜杉,土 人稀种田,多以种杉为业”。 如茶叶,祁门县是山山皆种茶,“高下无 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徽州 的茶叶生产至少在唐代就为全国大邦。
二 人文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兴起所起 的内化作用
(一)中原文明与山越文明相互整合,并形 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新的人文地理环境, 而徽商正是依靠这种厚积的文化,在激烈 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由于外族的大规模迁入活动,改变了徽州 古山越居民单一的种族结构,并使其摆脱 了封闭地理条件下的种族蕃衍危机。
“中原衣冠”迁入徽州,带进来的绝不仅仅是人口、 姓氏或域内家庭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徽州 植人了新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礼仪,等 等。 在两种文明的碰撞揉合中,改造了山越社会的陈 习陋俗,建构了徽州居民新的文化心理结构,造 就了一个新的徽州,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 的文化。自此,徽州迈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 段。儒家正统观念开始逐渐替代并消磨了古山越 文明,科举乃至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人才辈出。

徽州山多古松,松烟是制作的徽墨“坚如
玉,其文如犀”多为贡品。唐末迁居徽州 的易水奚超、奚廷父子所制的墨深受后主 赞赏,随主持赐奚氏以国姓,从此李廷珪 墨名噪天下,各地皆尚徽墨。砚,徽州山 尚盛产砚石,这其中尤以婺源龙尾山石最 为名贵,砚石因石取势,雕琢成艺术精湛 的歙砚,成为文房珍品。南唐后主就对歙 砚十分青睐,以后更是流誉天下。
一 自然地理环境对徽商的兴起所起 的作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可能性 1 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徽州的土地非常金贵,哪怕是巴掌大的一小块泥土,上面 也要种上一棵包谷。由于没有成片的耕地,人们只能在上 凹之间,艰难地寻找并开垦一些零星的田地,徽人称之为 “薄土”。这些薄土一层一层积累而上,鱼鳞般狭小零碎, 往往几十级田土还不足一亩。因为山高岭峻,难以蓄水, 十天不下雨,就土地干裂,庄稼枯死;而一场暴雨之后, 又山洪爆发,将粪土禾苗,冲得荡然无存。由此可见,从 地域上看,徽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业不足以为生。
2 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引起的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 “在万山之中”形成屏嶂堡垒式的地理环境 , 一方面造成了徽州社会、文化、心理的闭塞与隔绝 另一方面又使其避免了封建社会无休止的战争与社会纷乱 的侵扰,据史料记载,从秦汉至明清的近二千年时间里, 仅有唐末黄巢农民军和地方上地主武装以及太平天国革命 军和“官军”在这里发生过较为激烈的战斗,但时间也不 长。它与中原大地连绵不绝的杀戮动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为东南地区一块不可多得的乱世“桃园”,甚至有人认 为,陶令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型,就在徽州呢!
2 徽州境内有相对便利和发达的水利资源, 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便利 北境水阳江、青弋江;西境秋浦河,均流入 长江;南境阊江、婺水,南流西折入鄱阳湖; 东西境马金水流入浙江金兰盆地,联结闽 粤之要冲;东境新安江、武强水,东注钱塘、 东海。以上共呈一放射水网,成了徽商挟赀 四出的走廊”。
3 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 为主的市场 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 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 ——长江三角洲。 由于这个市场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 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 风的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 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茶叶和药材更是 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 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

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
就是港湾。 像很多落户徽州的宗族一样,西递的 胡氏,也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 这一片山水之间的。 西递的胡氏本来姓李,他们的祖先出 自帝王之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元904年,唐朝的春天,长安的天色有一
些阴沉,唐昭宗李晔走出寝宫,抬头之间 看到院子里的梅花竟在一夜之间开放了许 多。 就在这个清早,心怀叵测的梁王朱温,再 次提出迁都洛阳的事来。
如陶土,“土处婺源、祁门两山”,同时由于山 多地少,与山经济相联的徽州手工业品业极为丰 富,独具特色。 。“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无不闻名全国。 如纸,早在唐宋,徽州出产的纸就已享有盛名, 歙县、绩溪两县交界地“龙须”就盛产名纸,有 “麦光、白滑、冰翼、凝霜”等多种名称,五代 十国时,徽州属南唐,后主李煜久闻徽纸之佳, 特置“澄心堂”以贮藏之,故曰“澄心堂纸”。
西递村胡文关刺史牌坊
天井
在徽州民居中,整个屋顶的屋瓦以靠天井的一边 最低,瓦沿的四周有类似水槽的设计,贴墙直通地 面上的下水道,使水不至于流到别人家里。
这是西 递村大夫第 的一副门扇 木雕“梅花 冰裂图”, 主人在建造 时煞费苦心, 你能体会到 其中的深刻 寓意吗?
西递素有文 化之乡的美誉, 村中不乏饱学之 士,为什么会让 这样一副写“错” 字的楹联悬挂了 百余年。其间, 究竟有什么奥秘?

徽州又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宋元以来,
这里书院兴起,文风特盛,有称“文献之 帮”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并非夸 张,教育发达,人文昌盛,既提高了徽州 人的整体素质,又使徽州社会积淀了深厚 的文化底蕴,因徽商大力捐资兴学,徽州 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在各个领域独领风 骚的“新安学派”、“.新安画派”、“新 安医派”等。
徽商的兴起与地理环境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寄命于商”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
丢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中华大地一个名播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 一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单元。它包括安徽的绩溪、 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 在这块面积仅一万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代 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 融为一体,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 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徽州人民都有着杰出的创 造,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之后没多久,朱温篡位,自立梁朝,李晔
一家,惨遭杀害,惟一幸免的,就是胡昌 翼。 很多年过去了,长大成人的胡昌翼终 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世,胡昌翼选择的是继 续原来的生活,就是将正在进行的日子, 按照原来的打算过下去。所以我们说耕读 传家是最平淡的辉煌。
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有一天,胡昌翼的第
一路上经常看到一个个村子,光从外观就知道有数百年历史,而这些村子被宏村、 西递等明星村所掩盖不为人知,从另一个角度保留了原样的风貌。
好一幅春耕图
风姿万千
油菜花开
粉 墙 青 瓦 马 头 墙
“徽州三雕”——砖雕
西递砖雕门楼
“徽州三雕”——木雕
宏村承志堂木雕《唐肃宗宴官图》
“徽州三雕”——石雕
(二)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构建起具有极强 凝聚力的商帮网路结构,是徽商得以迅速 扩张并在明代中期后成为宇内第一商帮的 秘诀之一 徽商的宗族观念很重,外出经商总是按地 缘、血缘积居。
又见炊烟升起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
绩溪鸡公岭,我们开到此处,所有的人都一片惊呼,山下一处山谷,小 河环绕着菜花,菜花环绕着村庄,村庄映着青山……
2009年11月23日 制作人:孙儒
面对兵权在握的朱温,李晔小心翼翼地说
道,朕以为,迁都之事,是否宽限几日再 议。丝毫不是缓兵之计,千秋帝业,大势 已去,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回天之 力。李晔的这一个想法,仅仅是因为皇后 身怀六甲,分娩在即,他只希望自己的孩 子,有一个安详的出生。
朱温说,不用等什么了,出发吧,我已经这样决 定了。 东去的长车走到河南陕州的时候,皇后生下 了一个男孩。 前路迢迢,生死未卜,望着窗外的暮色,刚 刚当上父皇的李晔忧心忡忡。 前来接驾的陕州官吏胡三,是歙州婺源人, 见了这样的情形,默默抱过孩子,辞官弃职,回 到家乡。他给孩子起了个胡昌翼的名字。
(三) 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机遇 南宋王朝迁都江南的契机,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历 史性的机遇。中国历史上,随着战乱,大批劳动 人民的南迁,江南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的经济中 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在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后 宋王室南迁,1132年,宋王室南迁至临安(杭 州),1368年,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也最终 促成了中华民族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南移,江南的经济也开始迅猛发展。而徽州紧邻 杭州、南京,对于徽州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因如此,从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中原士民或 避战乱,或躲祸患,纷纷南下徽州,安家定居繁 衍子孙,成批迁到这里来定居的大致有三次:一 次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由于中原战乱 频繁,人们纷纷避乱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大约有十万人来到这个地区。第二次是唐中叶的 “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在此期间,不 少士族豪强率领家族乡党和佃客、部曲等迁入徽 州成为这里的“史迁祖”,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乱”,又有一部分官员、地主、黎民到 此驻足。
五代后人从婺源去南京,经过西递的时候, 不由被这一派青山绿水打动了。 其实打动他的,并不仅仅是好风景, 打动他的,是存在心里的一个理想中的家 园。 胡门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 递生根发芽,然后枝繁叶茂。
徽州的很多村落,大致上都是像胡氏宗族
一样,他们从远处走来,拖儿带女并且沾 亲带故,这么多的人家,从远处走来了, 在这里留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