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懒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高超的雕刻技艺,可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B.文章借其他人之口,介绍了文中懒木匠这些年的打工经历,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也突出了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C.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而我经过多年努力却未臻此境,因此拒绝约稿。

D.文章开头说木匠的手艺很好是个天才,可是他却没有挣到什么钱,然而最终却以木匠“致富”而终结,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小说中“我”对木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6.小说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何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了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自2018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