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摘要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第二,《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这三阳三阴的六种现象奠定了中医“六经辨证学”外感疾病的六经分证的辨证方法。一般外感疾病初期,症状多表现为亢奋,中医学称之为阳证,分三阳病,即:太阳、阳明、少阳,多属于热证、实证。而疾病发展到中期,病人的正气衰弱,转为阴证,分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多为寒证、虚证。所以,中医运用这六经分证的方法,不仅使辨证有了依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外感病变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施治时提供了对证方法和措施。《周易》学的三阴三阳论在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归类方面,也是极其吻合的。十二经脉为手三阴、三阳经和足三阴、三阳经。当然,此外还有《周易》八卦引申至奇经八脉,《周易》卦之六爻引申至辨证六经,《周易》卦爻位的“当”“正”“中”引申到阴阳经络的“开”“合”“枢”,等等。
第三,《周易》学的阴阳平衡论,对中医的疾病诊治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决定作用中医方药的药用赋性、针灸的手法运用,都体现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由此决定了“实”证泻治,“虚”证补治的医宗。《针灸大成》认为,病医治不好的原因不外有三——穴位不准、深浅不当、补泻不分,说到最后还是阴阳的问题。而针灸学对于补泻的手法都是严格按照《周易》理论阳进阴退的公式操作的:三进一退为补,三退一进为泻。实践也证明了这样的手法是正确的。而中药的运用也同样以《周易》学的三阳三阴为理论依据。如同样是热性药,附子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样是寒性药,石膏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样是发散药,桂枝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样是滋
阴药,麦冬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样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等等。《周易》学的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阴阳消长过程对中药的剂量和补泻的轻重程度起着触类旁通的指导作用。
第四,《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在医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以及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一向为我国医学家所重视。《周易》的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也是《周易》的灵魂。中医学吸收了《周易》的阴阳学说,并将其与古代医学科学的成就相结合,使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活动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独有的特色。八卦的物质基础是阴阳,八卦中蕴含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
第五,《周易》经文中,虽未直接言阴阳,但阴阳观念已寓含于刚柔及卦爻之中。《周易》传文中已明确提出了阴阳观念,如《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言阴阳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即言阴阳学说是《周易》思想的核心。而《周易》的阴阳又是以“- -”“——”,即阴爻、阳爻为体现的,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皆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阴阳概念最早出现于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说明地震,《国语·周语》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以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的是《易传》。《易传》的特点是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的关
系,这样就使《易经》的阴爻、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从而使《周易》质变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周易》的哲学观点在于认为阴阳的矛盾运动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包括社会现象,从而扩大了阴阳的普遍意义,《周易》以乾坤代表阳阴,用以阐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作为事物的对立面,互相结合在一起,这既是整体的和谐,又不使它倒向争胜的任何一方。由于矛盾统一体结合得非常牢固,从而才能把天地的生生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内经》本此提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明代名医张景岳解释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所谓“有名而无形”是说阴阳不是指两个具体而有形的事物,而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相互争胜负的两个方面。张氏用“一分为二”来阐释阴阳,深得《内经》之精粹。在中医学中,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能用来分析一切事物内部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凡是向阳的、光明的、热的、外在的、在上的、活跃的、急速的、兴奋的,皆属于“阳”的范畴。凡是背阳的、黑暗的、冷的、内在的、向下的、沉静的、缓慢的、抑制的,皆属于“阴”的范畴。阴阳的相互争胜,可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内经》中有关阴阳相互争胜的论述就不少,如《素问·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意思是疟病是阴阳相互斗争的结果,当阴胜于阳时就发冷,阳胜于阴时则发热。这两种情况交替出现,致使病人时寒时热。不仅生病之人有阴阳争胜,正常人体内阴阳之间亦
有争胜。如《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本,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就是说新的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父母阴阳两精相遇发生斗争作用即产生了生命活动。《内经》在《周易》和当时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
第六,阴阳学说也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阴阳学说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奠定了中药学关于四气五味的基本法则。《内经》说:“辛甘发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