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
1.存在于非存在(24):
是由克塞诺芬尼不变不动、独一无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中的事物则被称为“非存在”。处于运动流变中的事物不能是其所是(即下一刻便转化成了别的东西),因而只能是非存在。
2.人是万物的尺度(31):
是由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3.四根说(36):
是由恩培多克勒认为,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跟,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争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4.种子说(37):
是由那克萨戈拉提出,他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5.原子与虚空(39):
是由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有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虚空.
6.美德即知识(45):
苏格拉底认为,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当然这种好处和坏处都不是指外在的金钱名声之类,而是指内在的幸福。因此,没有人是会有意去为恶的。而生活中间之所以会有人作恶,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美德是什么,他们对善愚昧无知。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德性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真正的邪恶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因此,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就要看它是不是在知识的指导之下。防止作恶的只能是知识。个人有知识就是有道德,而无知识就是无道德。
总之,苏格拉底倡导知识与美德的统一性,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又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即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向往着身体,在未堕入身体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说”主要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知识。
8.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说及其变辩证关系(61):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动力因"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是指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
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形式和质料是任何事物都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质料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东西,是事物的基础。但单有质料还不能构成一个事物,它还必须有形式,这才能使事物区别开来。例如砖是建筑用的质料,但用砖来建筑房屋,还是砌成围墙,则是由于形式不同而使它们区别开来。他接着指出,质料与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又是相对的,一种质料对较高一级的形式而言是质料,对较低一级的质料而言又是形式。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来说是质料,但对于构成它的泥沙来说就是形式。以此类推,便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质料形式关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一层一层不断发展的系列。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当质料还没有成为一个个体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它只是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着,他称做“潜能”;而当它具有一定形式的时候,它就成为现实的个体了。可见,质料是潜在的形式,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质料仅是一种被动的能,是潜在的能力,是可能性;它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实现,获得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形式是运动,是主动的能力,它要实现自己,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潜能总是趋向现实,现实也总是在潜能中完成。二者不能相互离开,又相互区别。亚里士多德在质料与形式关系问题上,虽然表现了辩证法思想,但他进一步论述时又离开了辩证法。他设置了最后的终极,肯定最后有一个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不带任何潜能的纯现实,即“不动的动者”。窒息了辩证法,又被以后的经院哲学加以利用,去为宗教服务。
9.实在论和唯名论(94):
(1)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2)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10.奥卡姆剃刀(115):
针对托马斯之流的繁琐哲学,奥卡姆提出了一个“思维经济原则”。即“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或者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数目”。奥卡姆说,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就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思维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