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现代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现代区位理论发展阶段
产生背景
世界社会经济发生变化 产业再结构化:
产生方式:柔性专业化 企业组织方式 技术利用的演变
代表人物
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 迈克尔·波特(M.E.Porter)
柔性专业化主要特征:
以多种小数量生产方式为主的中小企业 ; 小规模生产; 产品周期速度快; 网络经济; 速度经济; 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
第3章 区位理论及其应用
08级经地、城规专业 2009年11月
目录
第1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2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第3节 中心地理论 第4节 现代经济区位论
第4节 区位理论的发展回顾
——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位论
1.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总结 2.新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渐变阶段 行为区位理论(1960s年代) 结构主义的区位理论 (1970s年代) 3.现代区位理论阶段(1990s年代-)
体制架构、政府政策)。
2)主要理论:女济学家梅西(D.Massey)指出,行为区位理 论太过于强调个人(或团队)及企业,而忽视了个人、企业 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她尤其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 要性,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后来成为90年代现代区 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批结构主义区位论的倡导者 则分析了西方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的区位选择特征,以及 它们的垄断本质对全球产业区位结构的互动影响。他们的 代表人物是布劳戴尔(F.Braude1)、瓦伦斯泰因 (I.Wallerstein)、默德尔斯基(G.Modelski)等人。
(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理论。行为矩阵由拥 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 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
图3.29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
(2)结构区位理论
1)理论要点:认为区位是经济结构的产物,尤其是资本主 义结构的产物,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结构因素和系统因素 等对区位结构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 位论:将土地 的位置、地租 和土地利用建 立起来关系
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只考虑运输费用时
再考虑劳动费用时Βιβλιοθήκη 劳动费用减少大于 运输费用增加的区位
再考虑集聚效益时
集聚产生的费用节约 大于运费和劳动费用
增加的区位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最小成本理论 弱点:静态和部分分析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最大 需求理论 一般空间区位理论
2.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渐变期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新古典区位论的理性经济人和 完全信息的假设受到了很多批评。科学家开始思考,经济 活动的经营者或参与者在进行区位决策时,并不能掌握所 有的环境信息,同时人类自身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在现 实中的各种区位并不是传统区位理论上的最佳区位。因此 科学家开始从人的行为这个角度来和结构主义的角度研究 区位理论。
区位竞争:地区主体(即有意吸引投资的土地所有人, 包括政府机构)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与潜在对手开展积 极的区位竞争,力争本地区成为集聚性投资行为的首 选地点,以造福当地人民。
其他领域对区位活动的影响
延伸产业的支撑作用; 自然资源 运输成本; 跨国公司投资; 社会文化及政策因素(企业家精神、历史文化传统、
2) 波特的钻石模型
竞争战略之父。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有《竞争战略》
(1980)、《竞争优势》 (1985)、《国家竞争力》 (1990)、《品牌间选择、战略 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
图3.32 Michael Porter
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 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 家竞争优势理论。
新产品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1)克鲁格曼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 与汇率变化理论。
克鲁格曼的动态空间模型: 地理与交易; 动态空间模型。
图3.31 Paul R. Kugman(1953 年--)
如汽车厂的选址:
韦伯及其后人:一般会根据生产条件、市场和运输 条件,来确定可以带来较大利润的区位。
结构主义:将区位选择放在生产循环的大尺度中 ,除了区位论的经济分析之外,还要考虑社会、 政治和道德问题。如:
什么因素导致了这项投资计划? 为什么会投资汽车制造厂? 投资区位中谁具有决策权力? 他们决策的社会政治背景如何? 代表谁的利益? 决策结果会对社会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规模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
外部性: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 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 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 (或称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 lity)。
向心力与离心力: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 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 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 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 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 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 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 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 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1.行为主义区位理论(1960s年代)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理论要点
史密斯认为把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 线结合起来,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 间边界分析就可以找到“最佳区位”、“次最佳区位”。
其基本原理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 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1.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总结
理论前提:在新古典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遵循 这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比如,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规模收益递增,利润最大化
研究方法:演绎与推理的方法,具有理论逻辑性; 缺陷: (1)区位因素不考虑个人能力、心理满足、未来不确定
性、需求者的偏好等问题; (2)假设过于严格,理论与现实差距较大。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 种产业竞争力的由四个因素组 成。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生产要素:人力资源、 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 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的 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 表现:是否有国际竞争 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 争对手的表现;
现代区位理论的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