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L部门的特点是需要大量劳动力:产品主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很少产生完全新颖的产品。这类产业往往改善产品的质量,开发出与老产品相近的新产品,并不断寻找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如部分食品生产、纺织品、毛皮制品、锯木和胶合板等森林工业等。
5、S部门的特点是不参与国际竞争:产品多数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产品主要在国内或区内销售,不受贸易壁垒的影响。如部分食品生产、水泥、煤气、自来水等行业。
3、消费需求偏好可以在区际流传、扩散和普及。
三、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竞争环境
2、市场秩序与管理
3、市场意识
第六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有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等。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原料分类: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地方原料:地方纯原料、失重原料和增重原料。
2、原料指向:原料地指向和消费地(市场)指向
原料指数(MI)=地方Hale Waihona Puke Baidu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3、选择原料地或消费地指向的影响因素
⑴原料和产品的运费。原料指数大于1。
⑵原料和产品的易腐性。
⑶原料和产品的可运性。
4、劳动力移动。劳动力流动对产业区位也有一定的影响。
5、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当代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往往把工业区位转移作为处理劳资关系的一种战略。
第五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即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一般而言,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则需求门槛较低。
二、区位单位: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
三、区位因素: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因素:1、地区性投入;2、地区性需求;3、输入的投入;4、外部需求。
四、区位决策:指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各国各地区执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并强制经济活动必须在不超过某种环境标准下进行。
2、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有的可以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得到较好地解决。
3、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赖良好的环境质量。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国家和地区利率的空间和时间差异都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利率的高低影响投资成本,也影响到贷款的偿还年限。投资者的个人偏好和兴趣也影响到工业区位。
2、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往往是不可移动的,一旦固定在某个地方,就使该地区成为永久性的工业地域。即使老工业区原来发展某种工业的条件已经大部分丧失,也很难把老区的厂房和设备搬到新区去,这就是工业惯性。
一、区位论理论的三个阶段
区位理论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古典区位论。起始时间为19世纪20年,研究对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追求目标是成本最低,理论特色以微观的静态、平衡为主,代表人物是杜能和韦伯。(2)第二阶段:近代区位论。起始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研究对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市,追求目标是市场最优,理论特色以宏观的静态、平衡为主,代表人物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3)第三阶段:现代区位论。起始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研究对象为城市和区域,追求目标是优势最显,理论特色以宏观的动态、平衡为主,代表人物是俄林和哈格斯特朗。
1、运输方式。运输方式有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多式联运。
2、运输基础结构。广义的基础结构,是为工业、农业等基本市场部门提供服务并成为其共同基础的部门和各项活动的总和,包括运输通讯系统、动力系统、仓库储备系统、供排水系统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
本章课后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区位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产业或经济活动为什么要选择在此地区而非彼地区布局,区位论就是回答这样的问题的。通过学习,我们要理解不同产业的区位规律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因素对区位的影响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土地、原料、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对区位的影响。
3、市场因素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通过学习,了解区位论的发展历程、古典区位论理论和区位论的发展阶段;掌握区位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区位、经济区位、区位单位、区位决策、区位因子等概念;掌握产业的一般区位;掌握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等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古典区位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孤立国和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两个重要概念: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
三个基本假定: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成本固定、没有流动性和无限供应。(1)运费指向论;(2)劳动费用指向论;(3)集聚指向论。
2、K部门的特点是含有高水平的技术:大部分产品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没有很多新产品开发,但原有产品的性能不断改善。如家用设备、办公设备、光学设备及机械制造业等。
3、C部门的特点是严重依赖原材料:产品多数处于成熟期,很少有产品创新,但有新的生产过程或工艺的产生。如炼油和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纸浆和造纸业、烟酒行业等。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是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
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别,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2、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的。不同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第三节产业的一般区位
一、产业分类
产业分类方案很多,这里国家产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5个部门:R部门: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K部门:知识密集型产业;C部门:资金密集型产业;L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S部门:不受国外竞争影响的产业。
二、产业特征
1、R部门的特点是大量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更多地处于引入期和增长期,有少量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如电子产业、制药业、飞机工业等。
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和通讯费用。
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第七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本章课前思考
1、为什么要研究产业或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它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吗?
2、为什么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特点?
3、有哪些因素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区位?
章节具体内容
第五章区位理论
第一节区位论概述
古典区位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研究,后经德国学者韦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等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理论背景是为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生产方式,其目的是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假定和后来被誉为杜能圈的理论结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通过他提出的重要概念(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以及基本假定(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成本固定、没有流动性和无限供应),得出了工业企业区位的三种模式:运费指向论、劳动费用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3)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理论。理论目的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中心地的考察,得出了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边形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的结论,影响极为深远。
3、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理论
理论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边形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
第二节区位论中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经济区位
1、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2、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⑴各区位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⑵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几)个特惠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
四、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分布。
2、劳动力价格。在劳动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哪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工资的空间变化比较敏感,其通常趋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方。另外,复杂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位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3、劳动力技能和素质。越是需要熟练技术劳动力的工业,越可能集中于发达区域。
五、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⑴不同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⑵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⑶区位条件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土壤、劳动力、交通以及市场等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⑷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条件是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例如,工业区位中,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区位条件,而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等归结为次要区位条件。
⑷原料和产品的价格。
⑸原料可替代性及所用原料种类
⑹产品的地方性和市场反馈
⑺市场的规模
⑻市场的容量
⑼市场的性质
⑽不再被动地接近原料地,如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
三、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资金。一个地理区位吸引外来资金的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相对高的利润率。为达到相对高的利润率,应使得原料、动力、劳动力成本保持较低,或在税收方面给投资者以优惠,或在市场、产品售价、贸易条件、技术等方面使投资者得到特殊利益。二是较低的风险。它主要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性有关。
5、S部门的分布很有特色:主要集中于城市。
第四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主要是自身的自然特性以及所处的区位决定的。
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空间位置、土地的形态、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土地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2、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⑴作为劳动对象。例如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⑵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例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产业区位特征
1、R部门的地域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位于大城市或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
2、K部门既有集中亦有分散趋势:主要位于大城市和重要枢纽地区,但随知识扩散,地域上有分散的趋势。
3、C部门地域分布相对分散:多趋向于原料产地和交通中心,但随技术进步,对原料地的依赖性呈现减弱的趋势。
4、L部门的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它对于先进的交通、通讯及服务设施没有特殊要求。
章节编号
章节名称
第五章区位理论
知识点
1、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4、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
5、区位论的基本概念
6、产业的一般区位
7、要素投入对区位的影响
8、市场对区位的影响
9、环境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10、交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