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理论前提: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 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 给定(或固定);现代区位理论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 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销售价格的 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 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1)
绵阳师范学院:冉清红副教授 岳云华教授
经济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述⊿
农业
工业
中心地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区位论⊿ 理论⊿ 区位论⊿
•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政治、社 会等)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包括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杜能认为,要改变普鲁士农业的 落后状况,“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不是 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寻求适合于普鲁士 德国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地域配置 原则,于是就开展了研究工作。
1、经营目标假说:
属于商品性农业,农业企业家以获得最大地
运距是决定农业耕作形态空间分布的唯一 要素,其他因素不变(《孤立国》与外部无联系; 自然因素均质性,内部无差异;市场唯一性,内部 中心一个大城市;运输无方向性,马车是唯一的交 通工具;理性的经营者是自由人,无技能、信息、 经验差别,能根据环境作正确决策)。
农业区位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 国(普鲁士),杜能是先驱者,土地所有 制改革(产生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和农奴 制度改革(产生大量的自由农民,农业劳 动者)为农业区位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区位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一般空间法则。
两大内涵: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位,即布局区位论;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区位已知,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即经营区位论。
(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区位类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区位行为动机的指导下,在所占据区位的不同景观[空间]表现形式。
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
区位理论发展史(1)古典学派[成本学派]①核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最低生产成本,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高兹海港区位论。
2)近代学派[市场学派]①核心:进行市场---价格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3)现代学派[行为学派]①核心: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按照最小努力原理,追求最大满意区位,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分析。
②研究视角: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
③代表:史密斯收益空间界限论、普雷德行为矩阵。
6、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以廖什市场区位论为界,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区位主体:古典区位论仅考虑一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单一部分,现代区位论考虑企业内外多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系统整体。
②区位目标: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缺乏或忽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注重成本最小,现代区位论注重利润或成本及非金钱的收益与满足、目标明确而广泛、目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③区位因子:古典区位论一些影响因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不考虑或忽视某些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少;现代区位论假设条件少,注重多要素、多因子的共同分析,充分考虑各因素。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又被称为区域研究,它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经济理论,它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人将位置认为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位理论一直是地理研究领域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业,旅游,农业,城市发展,和地缘政治。
区位理论的基本的原则是地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点的经济活动,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并试图预测他们明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该理论学习位置的性质,它会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例如附近地区的资源,交通,设施,当地政策,等等。
现代地理学家还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来物理地把握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分析其特定的地理
性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区位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经济服务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旅游和投资的。
例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因为它具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高质量的服务,多样的语言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旅游景点,因为它富有历史特色和多样性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另一方面,区位理论也可以解释地理环境,城市和地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困难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农业地区,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来改善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教育,可以促进政府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区位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政策制。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区位理论房地产
区位理论房地产经济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一节区位理论一、区位的特征<综合性,确定性,层次性,历史性)1.区位的综合性:区位可分为自然区位和社会区位两大类。
自然区位又可分为天文区位和自然地理区位,社会区位又可分为经济区位、文化区位、政治区位等。
区位的种类:(1>天文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的经纬度位置。
(2>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与山、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区位。
(3>经济区位:也称为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与经济实体的相互关系的区位。
(4>文化区位:也称为文化地理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与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区位。
(5>政治区位:也称为政治地理区位、地缘政治区,是指反映某一事物与政治中心、政治边界等政治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区位。
2.区位的确定性:方位和距离决定区位的唯一性。
方位和距离规定了某宗房地产或某一区域的确切位置。
3.区位的层次性:区位可以用不同的距离尺度表述。
大位置、小位置、地址、微位置。
4.区位的历史性: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区位的历史变迁。
沙漠扩张、海岸升降、河流改道、港口淤塞等,均可引起自然地理区位的变更。
交通技术革新、交通网络扩展、行政区划变更等,会引起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
区位的历史性是城市迁移和兴衰的重要原因。
二、房地产区位的含义:是指一宗房地产与其他房地产或者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系,包括位置、交通、周围环境和景观、外部配套设施等方面。
一宗房地产的位置包括:①坐落、②方位、③距离、④朝向、⑤楼层。
区位对价值的决定作用几乎是房地产所独有的。
三、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中各类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主要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位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四、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1>存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立国,它是一个天然均质的大平原。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索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产出、就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
1.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研究企业和产业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开展经济活动。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选择地点的决策取决于生产成本、交通便利度、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会选择靠近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地方,以降低运输成本并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2.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空间技术来分析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
通过空间分析,研究者可以确定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来确定一个城市中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3.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农业、能源开发、旅游业等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例如,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成为了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理想地点。
4. 地区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地区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由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政策等因素引起。
地区发展研究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
区位理论简析
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
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
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
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
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区位原理简析
1、几个主要概念 2、区位的产生与发展 3、区位的分析程序与方法
小组成员:贺露、张丽红、李梦、龙美强、郭文伯
1、几个主要概念
区位(location
源于德文 “standort”,W〃高次提出)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空间内的位置),但 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放置和为特 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 theory)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 关系的学说。又称立地论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论
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 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 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 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区位理论
作为一种学问,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 标志: 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屠能(J· V· H· Thunon, 1783-1850)(区位理论的鼻祖)所著《孤立国同农 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第 一卷)。
区位论(location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经济、非经济) 区位条件 ——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自然、社会等) 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杨吾扬) 区位地理实体 ——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 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 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引言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关于经济区位的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经典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石之一,通过研究企业选择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实践的启示。
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区位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会考虑到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地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它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吸引人口和资本流入。
中心地通常具有交通便利、政府和金融机构集中等特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企业选择地理位置时考虑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和政策环境等。
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地理关系地理关系是指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给周边地区,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给中心地,支持其产业发展。
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是由多个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空间结构。
中心地系统的形成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相关,中心地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区位理论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弗雷德·珀隆(Alfred Weber)在20世纪初提出。
他通过研究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提出了“最佳区位”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克里斯特勒(William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特勒认为,存在着一种空间规律,即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心地向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周边地区向中心地提供劳动力和资源。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区位理论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二、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斱式的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在新 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区位理论
第五小组 袁敏 李双双 谷振阳
区位理论
•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 三、古典区位理论 • 四、近代区位理论 • 五、现代区位理论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探索:一般空间法则。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不消费区位之间的距 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斱式在空间上呈 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
论的基础。
五、杜能理论的缺陷
一、韦伯理论前提不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斱法,研究空间法 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斱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
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寻求最大利润化点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
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第二章区位理论
燕麦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轮作区
距城市最远最 粗放的谷物生产区。 主产各种经过加工 的畜产品和少量谷 物商品。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环绕RM1和RM2的费 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 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 需用原料的运费。
⑶不同的费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等费线。 从运费最小点出发 向外移动,可以形 成运费逐步增大的 无数条等费线;从 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向外推移,可以画 出无数条工资逐步 提高的等费线。
最低工资 加1单位 加2单位 加3单位 加4单位
韦伯根据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原理”,假定某 企业的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布在平原上的三 个不同地点,企业的最优区位应在三角形的中间。
区位三角形原理
消费市场
企业最 优区位
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
4.其他学者提出的完善措施
韦伯模式舍弃 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重要因素,缺乏实 用性。针对这种情 况,胡佛和艾萨德 等学者提出了改善 办法:
原料 产地
能源 基地
企业
消费 市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
⑴分析对象是一个单 一的单位、一个孤立 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只讨论影响工 业区的经济因素,而 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 候条件、地质地貌条 件、种族及技术熟练 程度等都是相同的, 不在讨论之列。
英国维多利亚海上的人工岛
⑵一些自然资源遍布各地,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包 括能源在内的原料,只分布在特定地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 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 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
5.城市利用区位理论 6.多部门企业与 跨国公司区位
1
区位理论概念
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 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 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5、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如 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 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 (2)因子分类 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 形势等 4、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 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 6、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 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 (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 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 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 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 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 于客观的特性。 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 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显然,不同行业,同一 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 门。)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1960——1980年,尽管区位理论本身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但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 若干研究成果,却被大量运用到新古典区位理论方面,对它的完全理性经济人、完全 竞争市场、完全信息等等脱离社会实际的前提假设进行了彻底的修正,认为做出区位 选择的主体是人(或由人组成的决策团队),他们的决策行为是在不完全竞争、不完全 信息条件下进行的,受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队)的需求、成本、感情偏好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区位选择的结果未必是最佳的. 也可能是次佳(the secondbest),也可能 连次佳也达不到,所以非完全理性经济人(行为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决策主体)的决策过 程,往往是动态的微调过程。对这些理论修正工作有贡献的代表性的人物是戴依 (R.H.Day)、赛门(H.A.Simon)、史密斯(D.M.Sm_fh)等人。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区位目标理解
缺乏或轻视具体目标
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市场测 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 摩擦等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特征与规模、市场变化、规模与目标 等未知或动态特性 考虑所有因子
图1-1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上海市郊区圈层结构(1980年) 2-1
图3-1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3
农业和工业的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原料、市场、运费、劳动力、 技术、动力(能源)6
(三) 劳动费指向论 1、观点:仅限于节约劳动费大于因偏离运费 最低点而增加的运费,此时廉价劳动费指向 占主导。 2、理解劳动费指向的几个概念 (1)劳动费—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 能力的差距。 (2)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 217 劳动。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3)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其值越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其值越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或者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 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2
区位理论发展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渐变期(1960年代一1980年代)
如上文所述,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期虽然从1920年代延伸到1950年代,可是它 第一波繁荣的时期却只有十几年(即从1920年到1930年代初)。从1930年代中期到 1950年代,由新古典区位理论发展出来的产业集聚理论,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停滞期。 1. 行为经济学家的修正与补充。
2
区位理论发展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渐变期(1960年代一1980年代)
2. 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的贡献。 在行为经济学家开拓出新的成果的同时,结构主义经济学家也针对行为经济学 家论点的缺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女济学家梅西(D.Massey)指出,行为区位 理论太过于强调个人(或团队)及企业,而忽视了个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 用。她尤其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后来成 为90年代现代区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批结构主义区位论的倡导者则分 析了西方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的区位选择特征,以及它们的垄断本质对全球产 业区位结构的互动影响。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布劳戴尔(F.Braude1)、瓦伦斯泰因 (I.Wallerstein)、默德尔斯基(G.Modelski)等人。总之,结构主义区位理论强调 了社会文化因素 、结构因素、系统因素对区位选择或区位形成过程的影响,与 行为经济学家比较,他们的分析框架更为宏观,更为全面,他们的这些研究成 果,为9O年代现代区位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2
区位理论发展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初创期(1920年代一1950年 代)
另一种分类: 1、成本学派(早期)以杜 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代表人物。 位论、胡佛交通区位论为代 1.新古典区位理论(也可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 表 家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及A· 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区位理论体系。由于马歇 2、市场学派(中期)以克 尔在1920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以及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 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 业区位论》一书,而在1 920年代及1930年代初形成了新古典区位理论的 市场 第一波学术繁荣期。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区位理论特别是区位理论 3、行为学派(后期)以史 中的产业集聚现象有三点重要的贡献。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共同分享 密斯收益空间界限区位论、 (Laborforce pooling);第二,中间产品的投入与分享; 第三,技术外溢 普雷德行为矩阵区位论为代 (technology spillover)。由于这三个重要概念具有理论创新的突破性进展, 表。 因此从192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这三个基本定义便成为从新古典区位 理论到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核心的现代区位理论,在研究产业集聚现象时的 共同理论基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另一位奠基者A·韦伯在192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论》一书中,则更进一步对集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理、动力机 制、集聚类型、竞争优势等等内容加以梳理与补充,使新古典区位理论有 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
目标选择基准 区位因子特性
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
考虑个别显性因子而忽视或轻视 资本、地方文化、金融、决策及 企业组织等因子。
3
农业和工业的区位论 背景
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 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2
区位理论发展
现代区位理论的空前繁荣期(1990一现在)
现代区位理论的最权威的创立者,首推保罗· 克鲁格曼(P.Krugman)及迈克尔· 波 特(M.E.Porter)两人。1990年,波特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国家竞争优势》 (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二期);同样在1990年,他把上述论文的主要论点加以 扩充与延伸,成为一本内容翔实的专著,书名仍然是:《国家竞争优势》。克鲁 格曼以数量更多、内容更全面、影响面更大的区位理论,尤其是集聚理论有如繁 星般的成果,夺取了此一领域最高的学术地位。从1990年开始,保罗·克鲁格曼发 表的专著主要有:《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地理与贸易》、《发展、地理学 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至于论文则数量更多, 牵涉的内容也更加专业。除了上述两位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外,在此一领域做 出巨大贡献的还包括:戈登、菲力普、雷科、哈里森、西尔、布雷那、科兰西等 人。
图2-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3
农业和工业的区位论
应用
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杜能农业论
。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