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社会与_城市文化资本_论_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_张鸿雁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5-0002-07

城市空间的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

张鸿雁

〔摘 要〕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关键词〕 公共空间;社会空间;结构与符号;城市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是一种物化的资本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典型意义上的经济与文化要素的集聚。一个充分发展的城市社会空间,既能够成为城市人创造新生活方式的动力,又能够在改变社会关系的同时,“形塑”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1]。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与文化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不同的群体与个人在这个空间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定位。由于城市社会空间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有限性,在人的欲望无限增长的前提下,所有的城市社会竞争都与城市社会空间竞争有关,如一个家庭生活空间、一个组织的发展空间、一个商业业态空间、一个个体职位空间,甚至一个停车位等,无不具有典型社会资本属性和商品属性。任何个人或组织对空间的获取都必须通过某种意义上的竞争过程才能完成。

一 城市社会空间的文化意涵

城市是一个空间物化样态的多系统结构空间关系,这个空间关系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关系和社会空间结构,这个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与国家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宗教形式及自然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冯·杜能(1826)、劳恩哈特(1855年)、韦伯(1909年)和帕兰德等人的“区位论”,把空间看成一个连续体,认为该空间内的经济活动都与空间内某一参考点(如冯·杜能“区位论”的中心城市)之间距离有关[2]。把城市空间视为一个“空间连续体”,合理距离内的空间整合,能够重组地理空间与人文区位空间关系。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区域的城市的空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性表现,形成不同的空间认知文化。如从中国看,拉萨、哈尔滨、桂林、扬州、南京和北京的城市空间都有自己个性表现,相互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上的质的差异,甚至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差异,这个质的差异显示着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社会空间结构及与此空间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特点,这也是城市文化特质的集中表现之一。同时,空间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并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在不同的城市社会空间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也有所不同。如果从世界范围看,巴黎、纽约、莫斯科、达卡、东京和汉城等城市,城市社会空间不仅有空间结构样态的差异,也存在空间政治属性意义的差异、文化感知

 总第127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5期 D OI:10.13239/j.bjss hk xy.cs wt.2005.05.001

的差异、符号特性的差异,其空间所存在的人的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市社会结构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每天都要向城市以外的地区发展它的`触角',通过城市政治要素的分化、经济要素的分化和社会要素的分化向城市外区域空间扩张、辐射,城市的区域演化(u r b a n a n d r e g i o n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和城市区域结构重组(u r b a n a n d r e g i o n a l 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成为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新的表现形式”[3],并建构了属于这个城市的空间行为文化。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使其能从科学的意义上描述城市空间。这种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科学、结构科学、功能科学和后现代市民社会的理论。城市是一种以系统性空间结构关系存在的社会空间形态,任何城市都存在着多样性系统和系统结构关系。一定结构必然表现为一定空间结构。具有某种结构的空间,必然具有某种功能,城市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集聚社会系统,集聚物化的要素,集聚空间功能,这种集聚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样态。

社会空间认知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社会整体存在形式、生活方式空间表现、社会空间意义与价值、实体空间各要素的关系等。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生存的物质与非物质空间即为社会空间。在现实的研究中,学者对社会空间意义探讨分歧非常大,可谓聚讼纷纭。如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的观点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指向,他说:“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每个社会都生产合适的空间,而空间之生产正是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存活的关键。因此,空间弥漫着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尤其是财产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产生”[4]。当代中国的城市在其现代化的发展中,更多的是关注产业的调整,而很少有城市注意城市空间调整,事实上,中国的传统城市空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挑战,更多的是受到破坏。K.J ·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5]。美国著名城市史和建筑学家刘易斯·曼弗德认为:“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不断地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这一解释把城市的建筑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要素提出,城市社会空间连接不同的社会组织,构成城市社会空间系统。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必然被赋予政治、文化、时间、结构、美学和社会意义等意涵。西美尔认为:“某种程度上,以前所有的社会学问题思考的是回到静态的空间结构:边界、距离、确定的位置和邻近性,就像(会变成人性结构的)空间结构的增加物,它们在这个空间被分离”[6]。在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研究城市社会空间,不仅要研究一个变化的、流动的,并有经济、社会、文化、美学及政治价值的空间,还包括城市中的精神世界空间与现存的虚拟空间,同时也包括城市社会空间平等性与文化认同。有学者这样归纳不同学科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自然领域科学家的空间观强调空间是实质的,本身是实证的;哲学家的空间观强调“把空间当作是满足人类知识的东西”,一是基于观念,一是基于地表的空间和时间;地理学家的空间观强调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存在,并提出空间要素,如区位、功能、功能互动、距离、方向等[7];建筑学家强调空间的结构关系及结构功能的美学意义,即物体同感觉该物体的人的相互关系,具有主客观结构合的特点;而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认知,城市空间是被社会主体赋予一定社会意义与价值的空间,因此必然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生态和价值认知。

探讨任何城市空间的存在意义,在形式都具有主观描述性和认知性,这是由空间的文化多元性、空间多功能性和空间多重价值决定的[8]。“哈维以资本积累的逻辑来掌握社会,而空间(都市过程)位居此逻辑的核心,和货币(资本)、时间、劳动等概念一样,是具体的抽象(c o n c r e t e a b s t r a c t),因此,空间是社会整体动态之逻辑的要素与机转之一”[9]。在这个观点下,城市社会空间具有`城市文化资本”属性,空间的存在具有广泛的哲学意涵,人们在解释这一存在时,往往处在一个抽象的思维空间。王志弘在《流动、空间与社会》中把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为:“空间乃是社会的一个切面,跨越社会的所有领域,是社会存在的与运作的展现和结果,以及凭借和中介,我们无可想象一个没有空间而能存在的社会。空间一开始已然是社会空间”[10]。他的观点之一是,人们所认知的空间,一旦形成空间的认识,而这个空间已经是社会空间了,“当它们(空间)被提到时,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当自然和宇宙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不是经过论述和表意系统,就是通过我们那已经社会化了的感官和知觉,或者,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在思索和接触自然-宇宙时,这思索和接触已经是人类的思索和接触,也就是已经有社会性(或者人类的集体性)”。城市社会空间的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