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的特点及其鉴别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瓷的特点及其鉴别方法

彩瓷的特点及其鉴别方法

中国瓷器的审美情趣,首先体现在它的本体性、一次性的表现,如器物的造型美,或方或圆,或方体或平面;胎质美,指器物的质地

与颜色;釉色美,包括质感、透明度、色泽、窑变等情形。其次表现

为制作过程中外加的技法手段,可分硬、软两法。所谓硬法,包括

刻花、划花、剔花、印花、镂孔、雕塑、堆贴、接塑等手段。所谓

软法,指在器物的釉上或釉下施彩,一般以软笔蘸取与胎、釉色泽

反差大的色料绘制。此法的渊源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彩绘陶

工艺。软法的工艺手段的出现与使用,使得工匠更加自由地创造出

新的审美效果,从而一方面摆脱了纯粹的中国古瓷的美,另一方面

溶入了当时的各种文化蕴味,尤其是中国画、漆艺、刺绣、剪纸、

雕塑等工艺之美,大为丰富了古瓷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彩瓷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以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一般来说,首先出现的是较单纯的釉上彩、釉下彩手段,后来出现釉上彩与釉下彩的结合。彩瓷原料的质

地也日益复杂,节节攀高,展示了中国古典瓷艺术的总结是极为辉煌、圆满。

中国彩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清两代彩瓷工艺发展很快,新品种不断涌现。元代之前则主要是单纯的釉上彩、釉下彩流行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瓷艺可以追溯到比较遥远的三国、两晋时期。

彩瓷时期(下)是中国古典瓷器发展的最后阶段。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的又一个历史高潮,此时景德镇已发展

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性瓷业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摸不出于景德镇”之说。特别是景德镇彩瓷生产的突飞猛进,

揭开了树千年陶瓷史上崭新的辉煌灿烂的一页。景德镇彩瓷分釉上、釉下、斗彩三部分,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以及青花与釉里红两

种釉下彩构成装饰画面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五彩,珐琅彩和粉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构成的斗彩,把中国传统绘画手法运用到中国瓷

器装饰上,使富有艺术魅力的工艺美术发挥到尽善尽美。明清彩瓷

的大量生产使得以往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使

得某些以单纯釉色取胜的如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生产一蹶不振。

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因“祭器皆用瓷”,官府在

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厂,置官督烧瓷器并将成品运京。明清各朝御器

厂占用最好的胎料、釉料,并用最好的技工、设备,不计成本以生产,同时还采用“官搭民烧”,“部限”、“钦限”等方法对民窑

进行盘剥,产品总数相当惊人。明清各朝御器厂彩瓷生产争奇斗艳,都有其不同特点,如洪武红彩、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康熙古彩(釉

上蓝和黑彩、珐琅彩、雍乾朝粉彩),其中,清代康熙、雍正、乾隆

三朝御器厂的.产品,其精美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

装饰艺术性更强。

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

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

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

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

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

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

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

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

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

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

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

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

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

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

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

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

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

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

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

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中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

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

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

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