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新闻学重点
比较新闻学重点
一、国际几个知名媒体的中英文简称
1、Reuters 路透社
AP 美联社
AFP 法新社
UPI 合众国际社
TASS 塔斯社
KYODD 德新社
2、ABC 美国广播公司
BBC 英国广播公司
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NBC 全国广播公司
CBC 加拿大广播公司
TBS 京东广播公司
二、系统比较东西方新闻观念的开山之作:1983 美国学者《媒介制度比较研究》
三、文学典型和新闻典型比较
1、文学典型一般是虚构的,新闻典型必须是真实的。
2、文学典型指的是典型人物形象,新闻典型既
寂。
新华社记者出于种种考虑最终把黑哨名单发布出来。
《焦点访谈》甚至不惜得罪观众,冒着失信的风险将已经预告的节目取消。
五、文化冲击:由于失去了自己讲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其中包括“对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
六、西方中心论:
贯穿19世纪的西方中心论:西方文化是最优越的,包含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最应普及全世界。
七、误读: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
两种误读方式:1、下意识的误读(文化差别造成的)【2000年,法国话剧《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固有印象:以过去的印
象来解读现代中国(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红高粱、卧虎藏龙)
2、有意识的误读:有意识的误读有系统,有理性,是一种较深的文化沉淀,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或是出于某种实际需要)。
一般难于与认知对象沟通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进。
例:西藏、日军侵华
两种误读有时也会交叉在一起:文化差异+意识形态
八、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以及对新闻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传播的方式、新闻样式、新闻价值取向、受众习惯等发生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统有:1.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新闻中,占有较高地位的统一、平衡、正面报道、宣传教化色彩都有上述传统有关,而反常、冲突、暴露、批评、负面报道等因素常常受到控制的。
2.宗法人伦:宗法,是指一种规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的等级关系。
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次序。
宗法人伦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和对权威的崇拜。
反映在中国媒体的发展上,我们看到,官报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进入近代以来,报业很快走上了中央地方的等级模式。
3.自由与民主的缺失: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自由和民主精神始终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二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基础是薄弱的。
4、集体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九、政治因素对新闻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新闻的风貌具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它集中表现为政治体制对传媒的某种规定性。
1、报道方式例: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夫人访华
2、报道题材:(1)一般来说,由于中国实行正面宣传的原则,新闻界对一些阴暗面、敏感话题是实行控制的。
在20世纪80年代前,飞机失事、重大自然灾害的内幕是不准见报的,唯恐引起“负面效应”。
例:《光明日报》2001年2月24日头版是国家时事新闻,四川雅江6级地震、受灾人数超20000的消息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夹缝中;
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爆炸案也被置于第三版同样位置。
(2)一些重大的灾害性报道,常常出于稳定民心和战胜灾害的需要,在选择角度时,多以正面鼓舞士气为主,而对灾害的损失和受灾群众所面临的困难不作过多渲染。
3、报道时效性
政治因素有时影响了中国媒体在对某些重大问题报道的时效性。
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死亡数字在10年后才被完整披露;
1978年“四人帮”被抓的消息是英国《每日电讯报》曝出来的;
作家沈从文逝世的消息28天后才见报。
4.同题材报道角度——以江泽民访美为例
1997年,江泽民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学者对中美两国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国的报道“充满了自豪和喜悦”,美方的报道充满了“妥协后的无奈和一贯的敌意”。
中方报道的题目
“威廉斯堡迎嘉宾”(《人民日报》,10月29日)
“中美共同关注和平”(《中国日报》,10月29日)
“克林顿总统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江泽民访问美国——两国领导人先后致辞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人民日报》,10月30日)
“两个民族的伟大握手”(《人民日报》,10月30日)
“美国报纸高度评价美中最高会谈”(新华社英文电讯,10月30日)
西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是独立的,媒体是舆论监督的“第四产业”。
政府与媒体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在政治关系上,他们是平等的。
媒体的报道不必等到政府的批准,因此调查性报道、揭露社会丑恶的报道特别活跃。
十、软硬新闻
什么是软新闻?什么是硬新闻?——重要性、时间性、趣味性
1、硬新闻是通常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
如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劳工纠纷或政治战役等。
同样,由于它报道即时发生的事件,它也被称为“易碎新闻”。
软新闻通常指特写或人们共同兴趣的新闻报道,它从感情上吸引受众。
2、硬新闻: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形式,重在迅速传递消息。
它与学界所说的动态消息基本一致。
软新闻:一种注重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形式,重在引起受众的情感呼应,更多强调人类兴趣。
分为软消息和特写两种。
3、二者区别:(1)要求重点不同
(2)写作要求:硬新闻的文体要求:基本上是倒金字塔结构
软新闻的文体要求:自由式/非倒金字塔结构
(3)导语:硬新闻导语将最重要事实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
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十一、负面报道
1、含义: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
一般来说,犯罪、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是关注的重点。
负面报道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灰暗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
2、负面报道的“负面效应”:(1)过分渲染在生活中占比例很小的犯罪活动,以致大众得出社会上罪犯很多、身处威胁的印象。
(2)有关暴力、警匪的过多、过细报道在某种程度上诱发犯罪。
3、负面新闻如何规避负面效应:
(1)负面新闻本身是反常的、有悖于社会发展变动的事实,但其传播既可以产生消极的、不好的影响,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及操作。
对于负面新闻信息,关键不在于如何“堵”与“塞”,而是如何正确地“疏”与“通”。
(2)负面报道≠负面影响
(3)加强信息透明公开,从思想上纠正负面新闻报道必然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偏见。
(4)客观报道
(5)突出建设性(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媒体从事件本身出发,探究根源,有所建言与帮助)。
(6 )融入人文关怀(体现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十二、舆论监督和watch dog 的区别
中国的舆论监督是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之一(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
由于政府的控制和媒体的非独立性,西方报纸的
威权在中国被大大削弱了。
因此,舆论监督和watch dog并不是处于平等层次的概念。
中国的舆论监督不是独立的媒体力量根据法律对政府进行监督,而是由政府控制的,根据当前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本质上乃是一种行政/领导监督。
十三、报业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模式:纳粹德国
自由主义模式:美国
社会责任模式:个人有信息接受权,而社会拥有发布权。
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
共产主义模式:社会既控制信息发布权,又控制信息接受权。
共产主义国家
十四、新闻和宣传
1、新闻是叙述事实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
息是一种信息输出活动,着眼于“客方”,即努力满足受众的需要的价值观念,新闻讲时间。
2、宣传是陈述观点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观点,是一种观念输出活动,着眼于“我”方,即宣传者的论点意图如何在宣传对象上得到满意的实现。
宣传讲时宜
十五、出版权力追惩制
关于“出版权利”
美国采用追惩制,即出版物出版前不用批准,内容不受检查,但在出版之后,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追究责任。
十六、中西新闻传播法制比较
(一)法治与人治
1.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较早运用法律监管与调控新闻活动。
以法律保护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利,打击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成为西方国家政治文
化一个重点。
2.中国迄今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记者法,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对新闻的调控基本上依靠党的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重视新闻立法,而习惯于以党的纪律和行政手段监控新闻工作。
(二)法制与党纪
1.西方国家的新闻法制十分健全,立法与司法也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2.在中国,党的政策和纪律相对于法律调控来说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法律缺失,以党代政、以纪代法情况非常多。
(三)保护与管理
1.西方国家新闻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公民与法人的新闻出版自由。
2.中国新闻法规的出发点是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目前对报刊、电视台、电台的主要管理条例,着眼于监管和调控,而不是保护新闻自由.
中西新闻传播调控比较
(一)相同点
1、各国都认为新闻自由是国家重要的民主制度,但新闻自由不能滥用,必须对新闻传媒实行适度调控。
2、各国调控的手段基本相同:法律调控、政党调控、政府调控、集团调控
行业调控、资源调控、税收调控、市场调控
(二)不同点
1.中国以政党调控为主,西方以法律调控为主。
2.中国防范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西方保障新闻自由的法规相对完备。
3.中国政党调控司法解释不易,西方行政法规可操作性强。
4.中国集团调控的态势日益明显,西方集团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
十七、西方新闻标题特点
1、英文新闻标题:精炼的概括要点,修饰语的使用,去掉不必要的修饰成分
2、英文标题的词汇特点:广泛使用名词
(Nouns)、广泛使用简短小词(Midget Words)、使用缩略语(Abbreviations) (1)名词化现象(2)新词(3)约定俗成的语汇(4)使用“小词”,小词即简短词。
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 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 此外, 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 比较生动灵活。
(5)5.广泛使用缩略语(Abbreviations )
3、英文标题的语法特点:(1)广泛使用现在时,兼用其他时态(2)广泛使用非谓语动词(Non-finite Verbs) (3)省略(4)被动语态频现
4、英文标题的修辞特点:简约(Short and Simple)、使用俚俗词语(Slang and Colloquialism)、使用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
十八、新闻自由出自谁之口,如何表述
(1)新闻自由的最初表述是出版自由
(2)第一个提出“出版自由”的是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
从他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的“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
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的正确的思想会保存下来。
十七、西方报道灾难性事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