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论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论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论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党和政府的坚定立场。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违法违纪行为趋于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党和政府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将继续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体部署,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腐败的实质

腐败,在社会政治领域内专指官场政治行为或行政行为的败坏现象。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在不同时期,腐败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不同特点,但无论腐败表现为何种形式,归根结底都是利用党和国家的权力或公共职位为个人、亲友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行为。

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根本对立的。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所从事的事业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党组织和党员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

高标准,党绝不允许任何腐败现象的存在。腐败现象同人民民主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也是完全对立的。中国现阶段的国家制度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把权力授予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如果滥用这种权力,就是从根本上颠倒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腐败现象并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产物。党和国家把反腐败作为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来抓,就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当然,从古至今,一些剥削阶级的政权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都反对腐败,但其目的仅仅在于维护和巩固现行统治。而中国共产党之反腐败,则是由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这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权和政党的反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腐败“高发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腐败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政党、某一国家的现象。腐败是伴随着阶级、国家权力、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产物。在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没有消失之前,腐败的产生就是可能的。而彻底改变这些历史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腐败现象的存在也将是长期的。

虽然产生腐败的社会历史根源长期存在,但它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表现出来的程度、范围、规模并不一样。这种程度、范围和规模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更进一步讲,从世界各国来看,腐败程度严重、涉及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时期往往处

于社会转型时期。近代以来,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的急速发展,各种新的社会势力崛起,而能与现代化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又都处于初创阶段,各种制度不那么完善,因而大都出现过一段腐败现象“高发”的阶段,如美国在19世纪、英国在18世纪都出现了腐败比较严重的阶段。即使当今被认为廉洁度较高的一些国家,在其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也出现过腐败现象相对严重的阶段。只是随着社会大规模转型告一段落,这些国家吸取了已有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有效的反腐败斗争的制度、机制,成功地遏制了腐败的“高发”势头。

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出现了所谓的腐败“高发期”,也是有相应的历史原因的。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相对软弱,因此走了一条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即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就不是在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来进行的。这种历史背景给党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如可以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保证这种改革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可以使党和

国家更有力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内外的反腐败斗争经验,动员党内外的力量来防范、遏制腐败现象等等。但是,这种对历史阶段的超越也给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即本应在资本主义早、中期发展过程中,也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并防止腐败的产生,怎样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机制,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尚无成熟的经验,这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更为艰巨的担子,不能不使人民群众对党寄予更高的、双重的期望。

那么,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究竟在哪些具体环节上出现问题,以致成为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的现实原因呢?

第一,经济体制上对资源的集中控制与权力失控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使权钱交易有“机会”产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基本上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纵向层面的改革,即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划分;二是横向层面的改革,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从第一个层面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总的讲具有高度集中的趋向。为了与改革开放、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权力下放的改革。通过放权,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运用自主权时缺少规范化的手段制约和监督,导致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宏观指导在某些问题上处于失控状态。授权与监督若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某些地方、部门滥用职权也就易于发生。从第二个层面来看,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有领导的进行的,政府对培育和发展市场负有指导之责,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对经济的具体管理职能必须转变。中央一直把政府职能的转换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并为此进行了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进一步减少政府行政审批的范围,对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半数以上的资源仍由政府集中支配,政府职能转换不可能一步到位。此外,政府某些部门机构、人员减少了,但其管辖的内容和范围、权力的运作程序并没有减少,其结果就是下级政府或企业为了尽快办事,仍需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去疏通各种关系。在个别地方,某些领导干部充分利用“自主权”,强化对微观经济的控制,一起干预微观经济,致使在银行贷款、土地出租批租、企业改制等问题的操作上一再出现问题,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滥摊派、滥收费等行为并非罕见。事实上,政府应当做市场做不好的事情,而把一切市场能够做得好的事情留给市场或不断转交给市场,这是从经济体制上切断权力与金钱交易的有效办法。第二,政治体制上权力运作的过分集中与局部疲软状态同时并

存,使腐败行为有空隙可钻。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脱胎于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又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这种体制对于奠定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基础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它一方面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并把这种权力集中于党委内部特别是“一把手”,因而在权力运作中容易产生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个人滥用权力等现象。虽然各级党委、各个决策层都有自己的工作规则,这些规则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体现了集体领导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某些决策的背后,在公开的操作程序、规则背后,往往以大量的非公开的活动为补充。许多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犯错误,特别是一把手犯错误,与这种情况有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和国家进行了领导体制的改革。随着权力的下放,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地方性决策权、指挥权和执行权得到了强化。但与此同时,政治体制也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疲软状态,表现为: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单位盛行。二是监督体制出现空档。就党内来说,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同级党委对一把手的监督,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就党外监督来说,群众的监督受制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新闻媒体的监督缺少法律的保护。真正适应当前需要的监督机制还在探索过程中。三是在干部人事制度上,从

大的方面来讲,干部制度的改革力度较大。在具体干部的任用上,虽然各级部门都是依照程序办手续,但还未能真正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局部的疲软状态与高度集中同时并存局面,使现行政治体制蕴含着某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呼唤着改革现行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又使改革的难度更加增大。

第三,理论研究的“真空”地带与思想上的某种混乱状态同时并存,增加了犯错误的主观因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物质的冲击变化,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理念的冲击。各种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使人的思想处于一种前所未有新旧更替状态。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理论研究有相对滞后之处。比如,执政时期与革命时期相比,党在发挥社会整合作用方面有哪些不同特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职能转换后应该作出哪些改革?在人的价值观方面,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究竟是什么?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党的思想工作怎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目标、市场经济规则与党性原则等问题时,一旦现实与理论出现矛盾,就难免引起人们的困惑。近年来对上述问题已经进行了很多探讨,但能够达成共识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并不多。由于理论上存在着盲点,易于使人的思想产生混乱,使人失去信仰与信心而陷于计较个人得失、追求个人利益,一旦有合适的诱发机会,产生腐

败行为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上述问题,都属于在一定阶段中体制改革或思想理论工作中产生的不足,而非根本制度的缺陷。一旦这些具体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适应,思想理论建设得到强化,腐败的“高发”就能够变成“低发”。

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大曝光

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大曝光 大学者,就应该有一些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大学问,以及懂得和创造这些大学问的学问家。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相比,有人说,大学应是一片净土,那些在净土中、象牙塔里做着高雅学术的大学教授们正因为探究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教育着曾被冠以“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们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纯净也最受尊敬的人。 然而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当你真的步入中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这里面除了知真向善爱美的学人以外,也有造假邪恶乃至极其丑陋的东西,而那些最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格也是如此卑下,集中的体现则是学术腐败。 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可谓别有洞天,他们给我的感受是四个字:触目惊心。 现象之一:七拼八凑编教材数十年来不换“芯” 据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之多。其他如: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文学原理、大学语文等学科也有相同的情况,一些理科的基础教材也大多如此。 那么,这些教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硕士毕业五年,已经参与编辑或者主编过5部教材,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还是极其认真,找了大概不下100多本的参考资料,在翻看参考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书的章节、甚至内容都是雷同的,于是他也找到了窍门,后来编教材简直成了套路。他告诉记者,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钻故纸堆查资料,甚至相关领域的著作和论文也不要多看,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材料内容上综合综合,文字叙述上处理处理,一本新的教材便诞生了!不过有时候他也不愿意做这种事,便找来几个学生,给他们定一个大体的框架,让他们具体操作便是了。 我国大学的许多文科教材和理科基础教材,普遍都存在着“严重老化”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仅有七八十年代编写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编写的。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将近63%的大学生对现有文科教材的陈旧和老化表示抱怨和不满。据目前在校的新闻系学生反映,他们使用的《新闻采访学》是1983年兰鸿文教授编写的,《文学理论》的蓝本还是60年代以群等编写的修订本,至于中国文学史的蓝本还是60年代游国恩等教授编写的。 不仅基础课教材如此,专业课也几乎大同小异。南方某著名大学一位学经济的学生告诉记者,有一天他们上一门专业选修课,一位70多岁的老师走上讲台,摊开一本发黄的讲义,对同学们诚恳地说,这是我1985年写的讲义,这个学科发展很快,我们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探讨吧。这位学生说第一次听课大概有30多人,第二次也就来了10个人,第三次上课5个人都不到了。 如前所述,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教授们还在使用旧教材呢?

腐败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今天我们说腐败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利谋取私人利益。而贪婪则是指对财务.钱等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愿望,属于人类天然具备的精神属性之一——利己。特别强调的是根源是指事务的本质或来源。 众所周知,人类贪婪的本性是一直存在的,人性最终指向都是利己。对于腐败这个结果,人性是内心,制度是外因,内心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所以我们要从根本的人性入手,解决腐败问题。 现在,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一.贪婪是人的本性,无论人性是善还是人性是恶,其最终指向都是利己。荀子曾说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惨贼生而忠信亡焉。”法家的韩非子也认为好利是人之本性,人类贪婪的利己性客观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如果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固有的劣根性就会收到启发产生恶的想法,从而放纵人去腐败。故人性本私,而腐败的根源就是人类本性的贪婪在不当渠道上宣泄的结果。 二.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运行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根源。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受内心主观因素、即人性所支配主导的。在腐败产生的这一过程中,人性是内因,制度是外因,内因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方向。当蓬勃的人性欲望冲破了制度的理性控制,制度就显得苍白无力,腐败仍会发生。还记得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么?对于禁果的制度已经很明确,那就是决不能偷食,但亚当夏娃强烈的贪念还是让他们冲破了制度的束缚,偷食了禁果收到了惩罚。在这里制度不可谓不完善,行为前规范性制度在,行为后惩罚性制度也在。但挡不住滚滚人心啊,古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方辩友,我就是想破坏制度你挡得住么?这难道不是说明腐败的根源还是在于人性的贪婪么! 三、一件事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根源只有一个。而关于腐败相应的制度是在腐败之后形成的,具有滞后性,所以制度不是根源。制度是人主观意识的展现形式,是由于腐败现象出现后所开始制定并实施的,为了遏制腐败所产生的客观事物。毫无疑问,我们要探求腐败的根源,制度的缺陷和不存在并不是逻辑运行的终点。因为。制度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人的主观意识又是人的本性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外在影响形成的。试问如果没有没有人有腐败的贪念,那如何有相关制度的产生呢?是人性赋予制度以色彩,人性赋予制度以意义,如果没有根源——人性,那在这里大谈特谈因为人性所产生的客观事物是一个主观行为的根源,岂不是可笑么?!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贪婪,谢谢!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其原因和治理对策 (发)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通常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在政治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是最为严重而对于教育领域这片的神圣的净土人们很少关注其腐败的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教育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圣神的职业,教育领域也被人们认为是一块净土。对于腐败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聚集在政治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师德腐败等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开始转向了教育领域,教育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也日益显现。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乱收费,认为教育部门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充满铜臭的商业活动。教育领域腐败是指掌握教育行政权力和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人,进行营私舞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等败坏教育声誉、影响教育效果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职权维护和谋取私利。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权力腐败、管理腐

败、教学腐败和学术腐败这四个方面:(一)权力腐败。腐败是权力的附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腐败的,腐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而是变为谋取私立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原则。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教育腐败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腐败。如:网友曝光一农村中学校长受贿账单一位校长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共31次,共计收受贿赂186825元。中国央视教育频道也发过专版,谈及“贪污受贿包情妇,中小学校长趋利致教育腐败”的话题,详述了中小学校长腐败六大案例,其敛财手段和贪腐程度发人深思。2010 年 5 月10 日广东省检察院公布了2009 年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受贿案。2001 年至2008 年,赖来新先后共计受贿66.5 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当然,与那些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亿的贪官相比,赖来新受贿金额不大,相对还算“清廉”。然而此案的看点不在这里,而是赖案一发,竟然牵扯出英德市涉嫌收受“劳务费”的98 名中小学校长,他们闻风而动,纷纷自首,成了这十大“典型案件”中位列第二的案例,因而轰动一时。这一系列的案例都是利用这里涉及许多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领域里的领导人跟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一样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尽可能的捞取钱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浅析学术腐败

浅析高校学术腐败现象 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田洪春 学号:2013021461

摘要 学术腐败是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并不是在真空中,学术界也并非一片净土。在当今学术界,学术腐败是一个普遍问题,学术造假,学术欺瞒,学术贿选等问题正慢慢腐蚀我国的学术界,对我国的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止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学术腐败存在于学术界这么多年,沉疴难除,如今,这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治理 关键词:学术腐败普遍问题危害治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的教育有了迅猛发展,各大高校的科研研究与学术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各大高校的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研究队伍也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也有了长远的提高。然而,伴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学者收到社会风气与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开始为了钱财抛弃自己的学术道德,进而做出一些学术腐败的事情。这些事情严重了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和道德风气。例如,在学术奖励中的各种违规行为,某些导师,学术带头人搞学术统治问题,学术批评庸俗化以及学术评审行政化。这种不良之风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研究环境,阻碍了学术发展,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这股不良之风,还中国学术界一片清明。现阶段对我国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极具迫切性,它关系到学术的声誉和健康发展,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 谈起学术腐败,它有很多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以下五种。第一,学术抄袭或剽窃。它是指在参考他人文章或者学术成果时存在抄袭剽窃,不经他人同意,不注明出处而大量饮用甚至照搬的行为。第二,学术造假。为了所谓的研究成果,弄虚作假,欺骗大众,这是严重的破坏学术道德的行为,同时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会给行业内部的研究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一些研究学者利用学术造假的东西继续研究,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第三,泡沫成果。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为了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忽视学术质量,仅仅追求速度、数量等,学术研究粗制滥造,缺少科学性与价值性。有些学校研究成员为了从国家部委或者科技部申请到科研基金,虚报研究成果或者夸大研究前景,涉嫌严重欺诈与欺骗。第四,权利渗透,沽名钓誉。这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利用手中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利益为中介,进入学术界中,堂而皇之的冠上教授或者专家的称号。一些政府机关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名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从高校没有经过任何考核从而获得硕士或者博士的学历,以权谋私,为自己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第五,学术评审、鉴定等过程中的腐败。这是指学术项目审批、评定,学位授予,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存在不遵守规则,靠权力、钱财、关系而获得学术机会权力的行为。例如去年传的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某教授贿选一事,其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举报其导师有多篇论文涉嫌抄袭,造假。 学术腐败,无疑给了治学道德、大学精神重重一击。学术腐败不仅仅是让公众对学术、对专家的不信任与失望,更是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坑害。在中国,一些知名教授,知名大学校长造假行为更是给中国的大学教育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在去年一年内,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实名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更为嚣张的是,有些教授或者学者竟然公然挑衅学术界威严,对于自己的造假行为毫不避讳,行为特别明显。例如,武汉某一学院的教授,2003年共发表了65篇SCI论文,平均每篇不到一周;浙江某大学一位博导平均不到2周就发表一篇SCI论文。对此现象,有的外国科学家拒绝为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对中国的论文真实性和期刊的自信度表示强烈的质疑。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探索精神与责任意识。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与意识,探索是对科学真理、追求真理的无限探索,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精神。人才只有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投身实践、投身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例如,某大学的校训是“弘毅、博学、求真、至善”,可以看出,把“求真”二字放入校训之中就是希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勇于投入对真理的寻找之中。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 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革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权经营”、“官倒”、“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拉拢腐蚀少数领导干部。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管理机制不全“孵化”腐败。目前我国的各项管理机制的改革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过程政治和经济上的多重分权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资源。分权使政府权力在横向和纵向上更加独立。由于从来缺乏自下而上的约束,分权后权力的制衡和约束越来越形同虚设,为腐败提供了机会。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新旧体制转轨交替并存,客观上也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使一些腐败官员能够利用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发市场经济的大财,成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根源。 权力绝对化导致腐败。过去我们在权力的设置上强调命令贯彻和服从的多,而常常忽略了权力的制衡,在如何保证双方能够健康有序的行使方面考虑较少,制约权力滥用的制度或缺失或不完整、不健全,导致目前权力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或“一把手”手中被严重地私有化、商品化、绝对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领导干部的廉洁,但由于监督缺乏有效手段,使得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一直以来不少单位的纪检、检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行之有效,而对本单位“一把手”却不敢监督,加上少数“一把手”的自律意识不强,不愿接受监督;一些上级组织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下级同志怕受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尽管这些监督头绪繁多,但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大,导致监督失效。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权力机关监督、法律监督、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监督机制,但由于种种原因,监督的合力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了监督的实际效果,怎能不会使绝对化的权力导致腐败? 一、生产力既发展又不发达的状况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概括而言,腐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存在腐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腐败。因此,腐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展,人们还没有产生私有观念,也就谈不上“腐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的智力不断进化,逐渐产生了私有观念,开始区分“你的”、“我的”、“他的”。生产力的不发达状况,决定了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加上居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逐渐形成和存在,腐败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便具有了现实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升华,到共产主义社会,极大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区分“你的”、“我的”这种私有观念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腐败也就不复存在。 可以看出,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其一是私有观念的存在,其二是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人们没有私有观念,不知道区

腐败现象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 姓名:董红乾 学号:11320217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电2班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 [内容提要]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因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权力监督 一、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二、腐败现象的根源及危害 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腐败与反腐败都是世界性难题。美国腐败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约翰斯顿提出的腐败征候群理论,从国际视野比较研究腐败的发生病理和矫治法理,启示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和治理我国的腐败问题。 一、国际视野下腐败的发生病理 约翰斯顿分析了近百个国家“参与”和“制度”强弱状况的数据组群,根据它们影响力的不同组合研究四种腐败征候群的发生病理。 第一种:权势市场腐败征候群。这类腐败发生在具有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度比较高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西方民主国家。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权力为导向的腐败集中在赢得官位和影响那些身居要职的人,追求财富为导向的腐败把目标锁定在政府的承包合同、政策执行或立法的具体内容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政治影响的富人利益集团主导着权势市场,腐败围绕着利用财富去寻求强大的政治结构中的权势,“金钱政治”被视为一种普遍的腐败现象,尤其是权势者通过合法的政治献金捐款的方式支持或输送自己的代理人买到通向政府的“接近权”或直接进入政府任职,从而影响政府的立法和执法活动,以便获得更多来

自政府的利益输送,即使在美国,大多数人都认为政治捐款对选举和政府有着太大的影响,政治家们会给予那些向他们捐款的人和集团以特殊照顾,政治已变成了市场的延伸几乎成为共识,使得“本该向公民提供机遇和保障的整个体制已变成一个被财富和权力之间的通谋所腐蚀的权势市场”。 第二种:精英卡特尔腐败征候群。这类腐败发生在经历着激烈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制度化程度相对较弱的民主国家,如意大利、韩国等。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由精英们结成联盟并组成排他性网络,腐败的核心作用就是保护和壮大较高层次精英的网络,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机会同社会中各种利益的竞争交融在一起,腐败交易不仅发生在政府官员和私有利益、政治领袖与广大支持者之间,而且还发生在政界、官僚机构和企业界掌握支配权的人物之间。那些予以合作的人可以赢得权力、可以变得富裕,也可以为自身及追随者或者企业减少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那些不予合作的人会受到惩罚或被驱逐出该网络。 第三种:寡头和帮派腐败征候群。这是一组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度化程度比较低甚至软弱,如俄罗斯、墨西哥、菲律宾等国。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精英之间爆发一场混乱的、有时是暴力的争夺,寻求利用人际关系资源(例如大批追随者、一个企业、官场、司法或犯罪组织中各种关系,或一个很有实力的家族)获取财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 党内腐败现象不是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造成的 1. 腐败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相生相伴的。从根本上来说, 它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腐败的滋生和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足又使腐败现象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 只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能使私有制、剥削阶级以及私有观念彻底地成为历史,腐败现象就仍然有其滋生土壤。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所转移的。 (1中国历史上的腐败现象 中国历代王朝虽然也颁布过一些惩治腐败的条例, 但仍然腐败风行, 造成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现象。北魏规定贪污绸缎10匹者杀, 太和八年(228年, 贪官获罪被杀者40 余人。宋代建隆年至开宝年间,因贪污获死罪仅将军以上即达10 多人。明洪武九年(1346年,全国发配贪官1万余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 大学士和珅被告以贪赃枉法而抄家, 全部家产8亿两白银,竟相当于清政府当时20年的国库收入。 国民党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通过搜括,聚敛起巨大的财富。1946 年,其企业资本占国统区全部企业资本的80%。 全国解放后,贪污腐败风气大为好转。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挪用公款171.6 万元(其中贪污数万元,被处以极刑。 (2国外腐败现象 从历史上看, 无论西方发达国家或是前苏联, 在其发展商品经济时, 几乎无一例外地腐欲横行。近年来,腐败丑闻几乎年年冲击东西方国

家的政坛。 美国国防部官员几十人舞弊,中饱私囊,数目达数百亿美元。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与全斗焕涉嫌不正当交易先后被捕。全斗焕胞弟全敬焕贪污100 亿元被捕。 前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受贿65 万卢布被新闻媒介曝光。 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涉嫌行贿案,被迫辞职。 2. 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本身就包含了反腐败的内容,是题中应有之义 (1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包含了反腐败的内容。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 最终目标, 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私有制和剥削阶级伴生物的腐败现象, 自始至终是与我党的性质、宗旨不相容的,反对腐败现象历来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2 “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特征。党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这条基本路线既强调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前者是强国之路, 后者是立国之本。党章的总纲中明确写道: “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纪检监察]“微腐败”主要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以XX市为例

[纪检监察]“微腐败”主要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以XX市为例 为摸清海南省XX市基层“微腐败”主要特点和滋生原因,找准根治药方,20XX年,XX市纪委监察局组成基层“微腐败”治理专题调研组,围绕“贪污、掠夺、挥霍集体资产、资金、资源”、“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扶贫和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办理群众事务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优亲厚友、与民争利”和“漠视群众疾苦、冷硬横推、庸政懒政、失职渎职”等四类“微腐败”问题,对本市基层“微腐败”治理进行深入调研。 一、本市基层“微腐败”的主要特点 调查表明,本市基层“微腐败”有三大特点:一是基层“微腐败”信访量持续高位,查处件数与人数逐年上升,占基层违纪案件总量的比例大。2013一 20XX年,XX市区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基层“微腐败”信访举报599件,年均200件左右,占受理基层信访总量的%;查处基层“微腐败”案件数和人数分别 为22件50人、27件48人、40件82人,三年查处人数占基层违纪查处人数%。二是基层“微腐败”点多面广,集体“三资”和惠民资金是重灾区,窝案串案频发。2013—20XX年,涉及农村集体“三资”和惠民资金方面的基层“微腐败” 案件数分别占到总量的%和%,合计达%。窝案串案数占基层“微腐败”案件总数的%。三是基层“微腐败”以农村尤为突出,镇村干部占绝大多数,一把手占相当比例。2013—20XX年,因基层“微腐败”查处镇干部46人,占总量的为%; 查处村干部121人,占总量的%,合计超过90%;涉及一把手的基层37件,占总量的%。 二、本市基层“微腐败”的主要成因 依照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原则上应经过“四议三公开”民主决策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事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通过对查处的区村(居)“两委”干部擅自出租集体土地、低价出租集体商铺、违规提取大额现金和多领征地补偿款等四起“微腐败”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民主决策程序执行不到位、村务公开基本流于形式、基层党委政府漠视问题、监管部门履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的全市总体数据分析表明,上述典型案例暴露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解剖本市查办的53件“微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均未完全执行“四议三公开”制度。从执行议事程序的数据看,完全执行“四议”程序的为0,“四议”中仅村“两委”商议的执行率达到%,村党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执行率分别为%、%、%,反映当前农村事务管理中,

中国高校学术造假问题调研分析

中国高校学术造假问题调研分析 中国高校学术造假问题调研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常常被当作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构成,重视科学研究,资助科研活动便成为各国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在基础科研领域,大学是一支重要力量。怎样更好地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为国家服务,怎样有效地资助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虽然科研经费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的科研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重复研究和学术搀假侵蚀着大学的肌体。20xx年1月9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造假:中国需采取行动》的社论,第一句话就直指最近曝光的中国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原本应该视学术创造为生命的学者,原本最讲究体面和尊严的学者,为什么会置这一切于不顾而去参与学术造假?如果不把学术造假的诱因挖出来,进而采取措施将其根除,那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将异常艰难。 一、几种主要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披露,大学学术腐败引发社会对大学学术秩序的广泛关注。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学术腐败,仅有关注是不够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腐败进行整体的现象梳理,分析其制度诱因,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 ⒈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

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仅一年,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人们既感慨于六名老教授的坚持,更震惊于造假还敢申报国家大奖的“勇气”,惊诧于两个年轻学者一年炮制70多篇sci 论文的“荒唐”。12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描述了学术造假的整体状况:据估算,论文买卖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⒉无偿占有研究生的劳动。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涉嫌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以前只在研究生中传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中扩散。 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政府多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败坏学校声誉,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和自己的公司……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大学的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所列举的问题都是近年来被社会广泛批评的学术腐败现象。

若论腐败.腐败无处不在

若论腐败,腐败无处不在腐败在高楼大厦的砖块里、高速公路的基石里、招标会的标书里;腐败在产品质量评比的奖杯里、税收流失的发票里、银行贷款的账单里;腐败在人事任免的文件里、换届选举的闹剧里、形象工程的标榜里、文凭职称的证书里、就职演说的唾沫星子里;腐败在票贩子的黑票里、公平帽倾斜的天平里、黑势力的猖獗里;腐败在孩子们的书包里、医生的处方里、裁判的黑哨里;腐败在豪华的酒宴里、农民的鱼塘里;腐败在群众的上访材料里、在重大的责任事故里、环境遭破坏的“自然灾害”里;腐败在反贪局大大小小的案卷里。腐败在天空、大地、海洋,在阴暗里、阳光里、空气里、泥土里。腐败无处不在! 人们生活在腐败的天空下,踏着腐败的土地,呼吸着腐败的空气,痛恨腐败又无可奈何地离不开腐败。腐败侵蚀着人们,人们养育着腐败。当你想退休而年龄差两岁的时候,你会去找领导并带上一份礼,或者送给医生一个红包,换取一张血吸虫病的证明。反之,当你不想退休偏又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你又会去找户籍把年龄改小,事成之后当然要送上一份谢礼。孩子想上重点学校,你也会带上红包去找校长。总之,你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或办不到的事,而你又偏偏想得到想办到,于是,你就有了上述行为,在满足你欲望的同时腐败也在其中滋生。送红包害怕遭拒绝,拒绝意味着想办的事情可能泡汤,你会想方设法拉关系,上级的上级、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同学的同学、战友的战友,你都会去找、去请、去送,不达目的不罢休。红包送出去,事情办完了,心里

也开始不平衡起来,毕竟送出去的是钱,会使你的经济紧张起来。你将会利用工作的便利或关系网,想方设法把送出去的捞回来,不知不觉中你就参入了腐败。 腐败无处不在。我们天天都在腐败中生活,有时你找腐败,有时腐败找你。送红包办事是你找腐败,没红包不帮你办事就是腐败找你。在腐败的环境里彻底拒腐是难以生存的。建筑公司不搞腐败没有活干,当官的不搞腐败屁股坐不稳,家长不搞腐败孩子上不了重点学校,宾馆不搞腐败只能关门大吉。总之,尽管你痛恨腐败却也摆脱不了腐败。有人认为大红包属贿赂,小红包只能算礼尚往来。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病人给医生送红包、朋友帮了忙给意思一下,这是正常人际交往,不算腐败。其实不然,刑法界定罪与非罪以金额大小定性,腐败则不,大到亿元,小到一元,只要是违反原则牟取私利,送的送了,收的收了,就是腐败。大腐败是毒瘤,小腐败则是毒瘤里的细胞,是催化剂,催情剂,是滋生腐败的阳光、空气、土壤。腐败一旦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便在官场、司法、企业、民间,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蓬蓬勃勃地生发起来。腐败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腐蚀着党、国家和人民,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重点值得一提的是腐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已经失去了按正常渠道去办事的思维,感觉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正道可走。正因为腐败分子卡住正道,迫使人们走歪道,久而久之,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形成无处不潜规则的局面,堂而皇之的各项规则抵不上强大的潜规则。更让人痛心的是,腐败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毒害。刚刚上学的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不给老师疏

论腐败

论腐败 摘要: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在 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因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腐败权力监督 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腐败,是当今最热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然,这两个字眼从古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高层政府 官官相护,对人民的疾苦充耳不闻。 一、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 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二、腐败现象的根源及危害 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

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分析

[题名]: 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分析 [责任者]: 王莹 [发表时间]: 2001-06-01 [原文出处]: 求是《内部文稿》2001年第6期 [秘密等级]: 公开 [字数]: 2689 [主题词]: 腐败/思想道德根源 [正文]: 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莹 近些年来,干部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能否有效清除腐败,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反腐败斗争,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腐败,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腐败现象仍然在蔓延滋长,特别是近年来,腐败的势头发展很快,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越来越由隐蔽到公开,由个体向集体腐败方向发展,腐败分子的胆子越来越大,贪污受贿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一些普通群众往往遇事就托门子、找路子,找个当官的给自己说话,形成了“私事公办”、公事反倒“私办”的社会不良风气。那么,如何解释这些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如体制不顺、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法制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等等,在这些方面大家都有共识,笔者也同意这些看法。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腐败产生的外因,“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产生还有其重要的内因,也就在于一些干部的思想出了问题:动摇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深受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道德情操蜕化、堕落等等。 首先,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发生错位。作为领导干部,应当竭力维护和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腐败行为却往往都是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和追求个人私利为特征的。当然,并不是说追求个人利益的所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而只是说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有范围、有界限的。腐败分子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则超出了正当个人利益的范围,是极端自私的追求,是以损害社会、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强调遵循物质利益原则,注意利益导向,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也刺激了人们物质欲望的迅速膨胀,不少人推崇实惠、好处、功利,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捞钱发财,甚至有的人为了金钱不惜坑蒙拐骗,以身试法。一些干部同样也会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他们看到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心理上便产生了不平衡。他们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是获得利益、金钱的便捷途径,大肆进行钱权交易。 其次,权利义务观发生了蜕变。权利与义务是紧密相连的,行使一定的权利就要履行相应的义务。领导干部居于一定的工作岗位,便获得了运用该岗位权力的权利,这个权力是因这个岗位而具有的,并不是个人的权力。随着履行权力的权利而来的便是运用好这一权力的责任,履行好对人民负责的义务,当好人民的公仆。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权利义务观。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这种权利义务观蜕变为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肆无忌惮地侵吞、挥霍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他们把自己看作“民之父母”,以“官贵民贱”、“官大为尊”为行为准则,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把弄权、谋私看作自己的本事,甚至宣扬

浅谈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成份、经济要素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现象一日不除,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当前,如何在科学分析腐败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关键词:腐败反腐倡廉原因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有的腐败现象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贪污受贿,大肆挥霍国家巨额财富,其手段之猖獗,手法之多样,是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具体表现为:(一)利用职权,安插亲朋好友、买官、卖官 (二)大肆贪污受贿,挥霍国家巨额资财 二、腐败现象屡屡产生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败,腐败现象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务员人数严重超编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 ,未来几年将严重超编。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规模是否适度不仅需要考虑“官民比”,而且要考虑公务员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公务员的行政效率。虽然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官民比例”只有

1比26(那是2005年“两会”时提供的数据,现在肯定要大于这个比值),但是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我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二)现存机构的弊端和法制建设的滞后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蔓延从我国目前现存机构来看,的确存在党政机构的权力失衡,权力过分集中,党政行为存在严重的“人治”而不是“法治”现象。同时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反腐败方面的法规严重滞后,已颁布的法律目前存在着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情况,与反腐倡廉直接有关的法律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反腐斗争的需要脱节。对已查清的一些大案、要案的犯罪分子主要是职务较高的人惩处往往打击力度不够,一些贪污受贿动辄数以十万百万的领导干部,从公布的处理结果来看,凡担任过相当一级领导的贪官,几乎都能免予“斩立决”,最终判决往往是死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落到实处。 (三)党风不正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党内确有不正之风,确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当前党风不正主要表现为: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看不到了,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损害群众利益,脱离群众,腐败现象也就应运而生。第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一些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薄了,他们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这几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大案、要案涉及到我们不少部门和地方的主要领导,党风不正的确起到了催化的不良作用。

腐败的本质是权利的滥用教学内容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 ——通过依法行政,行政权力的制约问题浅谈公务员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既强调引导公务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又强调依靠法制等多种手段,监督规范的实施。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力度,查处了一系列贪污腐败案件,我们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公务员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手中权力?在公务员这个大队伍里,怎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风气,为人民服务的氛围? 近日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贪腐数亿元一审被判死刑。1995年5月至2009年4月间,许迈永利用担任萧山市副市长、杭州市西湖区代区长、区长、区委书记、杭州市副市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受让项目股权、承建工程、结算工程款、解决亲属就业等事项上谋取利益,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5亿余元。此外,许迈永在任杭州市西湖区区长、区委书记期间,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退还有关公司土地出让金7100万余元,造成特别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人认为,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我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约束。治理腐败首先应该从制度上规范权力的使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不是制约权力,而是制约具体行

使权力的个人。个人超越法律来行使权力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类:第一,行政机关公务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由于不知法,不懂法而滥用权力。但通过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公务人员选拔,培训,考核制度。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把严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大门。以及一大批受过相当程度学历教育的青年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不懂法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因而,就这个层面的原因而言,仍需制约,但并非问题的主要方面。 第二,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自身受某种私利的驱使滥用手中的权力。这是一种较多的现象且不易控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作为国家官员本应只代表国家利益行使国家权力,为何会受其私利驱动而滥用手中的权力?这与集中于其身上的不同的法律身份有联系。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行政机关公务人员是兼具多种法律身份的人。而各种法律身份所代表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国家公务员实际上具有三重法律身份,即普通公民、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代表务。公务员的这第三种身份使他们实际上掌握并运用着行政权力。个人作为行政主体代表的身份行使行政权力,而这种身份拥有的行政权力又可以服务于他的其他法律身份,可以说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多种身份使之既能运用行政权力又能运用权力隐形服务于自己的私利。 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同时兼具的不同身份各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各种法律身份所体现的利益往往会互相冲突。冲突的结果如果是个人或小集体所代表的利益战胜了行政机关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时,权力滥用于谋私就有其基础。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偏好。这就是促使这

关于腐败现象的论文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人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谈对对腐败现象的认识,简要提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腐败现象权力监督 一、腐败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因此,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