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不容忽视的“白色瘟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容忽视的“白色瘟疫”

结核病是目前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为保护自己免受感染,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白色瘟疫”——结核病。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882年的这天,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杆菌。

一、流行概况

结核病困扰人类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科学家们在9000年前的以色列人遗骸和2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都发现了肺结核感染的痕迹。欧洲结核病是在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结核病传播,病人因为严重贫血而脸色苍白,日渐瘦损,因此被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与“黑死病”相对照)。直到上世纪40年代链霉素发明之前,结核病都被视为绝症。

在很多人眼里,随着“白色瘟疫”时代的结束,结核病应该早已载入史册。但事实上,随着耐多药结核病,糖尿病、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增多,结核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近1/3的人已感染结核杆菌,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成人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肺结核疫情有以下特点:一是感染人数多。二是发

病人数多。三是现患人数多。四是耐药患者人数多。五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人数多。六是疫情分布不平衡。

二、结核病分类

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的任何器官,如脑、胃肠、心包、盆腔、骨、腹膜、淋巴、皮肤等,但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其发病部位在肺部,称为肺结核--最常见、对人群健康威胁最大。其它部位的病变,统称为肺外结核。

三、结核菌是如何传播的?

(一)传染源: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患者痰中的结核杆菌越多,其传染的危险性越大。

(二)传播途径:一是通过呼吸道传染,以飞沫传染为最主要的方式。二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饮用未经消毒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可能引起肠道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于结

核杆菌普遍易感。

四、结核病症状

(一)肺结核早期及全身症状

肺结核病人早期表现为周身不

适、倦怠、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如果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而没有特殊原因者,可能为肺结核的早期症状,应该引起重视。

午后低热:肺结核患者常有一些结核中毒症状,其中发热最常见。一般为午后37.4℃~38.0℃的低热,可持续数周,热型不规则,部分

患者伴有脸颊、手心、脚心潮热感。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空洞形成或伴有肺部感染时等可表现为高热。

夜间盗汗:是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熟睡时出汗,几乎湿透衣服,觉醒后汗止,常发生于体虚病人。

(二)肺结核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以干咳为主,或带少量粘液痰,其中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可呈粘液、脓性。中等量以上咯血。肺结核患者咯血后常有低热。若伴有支气管结核,常有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当病灶炎症累及肺结核患者的壁层及胸膜时,相应的患者胸壁有刺痛。

临床实验室诊断结核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D皮试或血抗结核抗体检测、胸片及胸CT、查痰、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

五、结核病治疗

(一)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是国家设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结核病的专业机构,医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专业培训,技术操作严格遵循国家规范。我国省、地、县三级都设有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包括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结核病定点医院。

(二)国家肺结核诊断和治疗的免费政策

在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为初次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胸片和痰涂片检查,为初次确诊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药品。

六、结核病预后

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新发传染性肺结核的彻底治愈时间一般需要服药6~8个月,而且中途不能漏服和间断服药。如果私自停药或间断服药,不但极易复发,还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耐药后的肺结核患者治疗技术复杂、治疗时间更长、治疗费用更大。

七、预防结核病

预防结核病最主要的措施是及时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如果发现有连续咳嗽、咯痰超过两个星期的人,应立即动员其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并按医生要求正规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相关检查。做好人口密集场所的通风和环境卫生工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卡介苗主要对儿童期的结核性脑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让我们正确预防,尽早识别,坚持正规治疗,远离“白色瘟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