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
(2课时)
【教学目标】
1. 双基教学目标: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智能教学目标: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 人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教案、参考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巩固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
(问同学)你们到过北京吗?北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走访过北京的胡同吗?你对北京的胡同有什么样的印象?(没有,看几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回答。)
这是我们同学们对北京胡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作者汪曾祺是怎么看北京的胡同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来了解一下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时代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在京派和海派文学争论中产生的一篇具有京味十足的散文。
写作背景:上世纪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没落,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末】写的序言。
(二)胡同特点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段落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齐答:课文第一到第四段。
接下来请同学认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北京胡同的?反映了其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然后先读出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再说明其特点。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通俗的比喻)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是正的(走向)
(2)东单三条,皮库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宝(大哑巴)胡同高义伯(狗尾巴),小羊宜宾胡同名字很奇怪(名称)取名的来源不同
(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真多啊(数量)(4)离闹市很近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短笛更加安静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胡同真静啊(环境)(板书)
走向——正
胡同的特点:名称——奇
数目——多
环境——静
小结:这就是胡同的特点,北京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居民特点
俗话说,环境影响着人。胡同如此,胡同内的北京人的生活又怎样呢?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
1、请大家细读课文6~7段,思考如下问题
(1)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特点?――封闭。
这“封闭”怎么讲?(同学们小声讨论)。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联系全文。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2)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提示: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第6小节)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提示: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安土重迁。
(3)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提示: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提示: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4)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
2、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
提示: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2)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请用生动的语言朗读出来。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朗读能够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一段是比较口语化的,仿佛街坊邻里拉家常。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谁再来试一下?
(点生朗读。需读出了满足的情调。)
(3)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大白菜。那么北京的大白菜文化表达了北京人怎样的心态?
A、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
B、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3、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
(1)看看9~12段中还反映了北京人什么性格特征?
A、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9段)
B、还有是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10~12段)
(2)有没有相应的例子?有。
A、第9段,学生运动是“闹学生”,示威游行是“过学生”。闹有胡闹、瞎闹的意思;过则暗示毫无作用。